牙人
牙人或稱牙郎、牙商、牙儈、牙人(元代起從事人口販賣的牙人又被稱為人牙子),女性又稱牙婆、牙媼。牙本為「互」字因相近唐代起被誤寫成牙,[1]是在買賣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經紀人,屬於一種特殊的商人,又叫撮合商、居間商。對於中國商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現行法律上有牙保之規範。
歷史
在西周時期,這種中介人稱為質人,到了西漢就稱作駔儈[2],最後唐朝以後才叫牙人,唐代官牙辦事員稱為牙郎,[3]。 宋代確立了官牙制度。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工會,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巨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裡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最興盛的十三家。
由於一些牙人狡猾,存在着侵漁百姓、欺行霸市、欺詐哄騙、鑽營漁利、收取高額佣金、損害交易雙方利益的行為等危害,故對牙人常有負面評價,女性牙人也因此列為三姑六婆之一。傳統上牙人社會地位不高,在一些時代甚至屬於賤民階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以後,政府不鼓勵牙行和牙人的發展。隨着規範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數牙行和牙人被取締或自行消亡。現代社會裡替代牙人的商業中介組織主要為各種交易所、信託公司、經紀人等等。
工作
最早的牙人的工作是在城市或鄉村的市場中,為買賣雙方順利完成交易過程,並從中抽取佣金的居間商人。
後來商業不斷發展,牙人行的種類也變得多樣化,如:說合貿易、拉攏買賣,接受委託、代人經商和代收商稅等,牙人在契約買賣和賒欠貿易中的擔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個體牙紀,一般稱之為「經紀」。一些具有某些專業經驗的牙人,專門撮合某類商品的成交,如「牛經紀」、「驢馬經紀」等。而牙行就為買賣雙方提供信息、場地、撮合成交並從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辦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