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利蠑螈
系列条目 |
政治 |
---|
政治主题 |
傑利蠑螈(英語:Gerrymander),是一個來自美國的政治術語,指以不公平的選區劃分方法操縱選舉,致使投票結果有利於某方。這個政治術語源自1812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Elbridge Thomas Gerry)將某一選區劃分成不尋常的蠑螈(salamander)狀,以讓民主共和黨得勝。當時被重劃的選區中,有一選區形狀特別怪異,有如蠑螈(一種長得蜥蜴的兩棲動物),格里的政敵於是將格里(Gerry)姓氏與蠑螈的字尾(mander)組合成「gerrymandering」(傑利蠑螈),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不公平畫分選區的方式,此後沿用於世。[1]美國最高法院在1985年裁決該做法違憲,此後各州的眾議院選區劃分須以人口比例去作分配,每十年的人口普查決定州的選區數目。
傑利蠑螈這詞的原文「Gerrymander」在其語言的使用方法中,可同時作動詞和名詞使用。作動詞時,指將選區劃分成對特定某方有利;作名詞時,指專對特定某方利益設計並劃分後的選區。其發音方面,原麻州州長格里(Gerry)裡的「G」是發音成硬G/g/,但在傑利蠑螈(gerrymander)裡,因為顎化的關係而發音成軟G。傑利蠑螈常見於實行單一選區制及複數選區制的民主國家。
來源
1812年,當時美國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Elbridge Thomas Gerry)為確保民主共和黨在州議會選舉中贏得更多議席,所以簽署了一項法案,蓄意將麻薩諸塞州的州議會選區重劃,讓敵對的聯邦黨人票源集中在少數選區,保障民主共和黨候選人能不成比例地當選。
當時重劃的選區中,有一選區形狀相當怪異,狀似蠑螈(salamander),一種長得蜥蜴的兩棲動物,亦有說法是指是傳說中長得像蜥蜴的一種怪物,尾巴長長的,還有翅膀的樣子。於是政敵便將埃爾布里奇·格里(Gerry)的姓氏與蠑螈的字尾(mander)組合而成「gerrymandering」(傑利蠑螈),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不公平劃分選區的方式。[2]最後民主共和黨贏得該州議員選舉,格里本人輸掉州長選舉,但他成為詹姆斯·麥迪遜的副總統,最後於1814年死在任內。
操作解說
上圖為一虛構例子。A至C均有6票紅色、9票黑色,A至C的總票數各為15,同時均被劃分為三個小區。因應不同的選區劃分,雙方取得的席位數目截然不同。在A中黑組全取3席,紅組0席;在B中,黑組優勢被削弱,取得2席,紅組取得1席;而在C中,紅組卻可取得2席,比黑組還要多1席。
手段
集中選票和分散選票
在選區劃分的過程中有兩大基本策略,其一是盡可能極大化己方票源的有效使用,其二是盡可能極小化對方票源的有效使用。故此,「集中選票」(packing)和「分散選票」(cracking)為傑利蠑螈的主要手段。
「集中選票」指盡可能將敵對陣營支持者集中劃入己方的鐵票區域,以降低這些選票在其他區域的影響力。「分散選票」則指盡可能將對方陣營的鐵票區域劃分成數個選區,以達到稀釋對方鐵票區域的作用力。
各國案例
美國
美國眾議院選區劃分大致按人口的比例進行選區劃分。各州的眾議院選區劃分須以人口比例去作分配,而每十年的人口普查,仍容許各州議會按選舉結果去進行選區劃分。選區劃分使兩黨制得以鞏固,並確保共和黨和民主黨兩大黨維持主導地位。
每十年的人口普查及選舉結果均會影響未來十年的選區劃分,例如在2010年的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勝出國會眾議院選舉,並取得31個州的執政權,以及州議會。同年亦是人口普查,該年的選區重劃,既改變選舉人票的各州比例,被認為可以確保共和黨在未來十年主導美國政治,在選舉前佔絕對優勢。民主黨則在加州及紐約州佔絕對優勢的地區進行選區劃分。選區劃分使每兩年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不少選區實際上在選舉舉行前,已可預知選舉結果。
英國
英國下議院除了重新劃分選區之外,還可透過遷移選民的方法,將己方支持者大量納入對自己有利的固有選區中,選區劃分使兩黨制得以鞏固,並確保保守黨和工黨兩大黨維持議會的主導地位。選區劃分使五年內舉行的下議院選舉,不少選區在選舉舉行前已可預知選舉結果。
這案例發生在1990年代的英國西敏市,當時保守黨執政該地方政府,市議會主席雪莉·波特(Dame Shirley Porter)和其他市議員策劃並執行了一個社區政策,將該市內的公共房屋出售給有意支持該黨的人民,以支援保守黨的邊緣選區,使保守黨贏得1990年西敏市市議會選舉。其後因人口不尋常流動使其他議員及反對陣營有所懷疑,並告上法庭要求審核該社區政策是否合法,雪莉及其餘5人最終被判有罪。
愛爾蘭
1980年代以前,愛爾蘭的選區劃分方案並非由一個獨立委員會負責,而是由政府內部直接決定。故此,早期政治人物的當權被抨擊是使用了傑利蠑螈的舞弊結果。1947年,愛爾蘭由共和黨執政,但新興政黨Clann na Poblachta迅速崛起形成威脅。 當時的埃蒙·迪·華理拉政府提出了《1947年選舉法(修正案)》,將選區從138個增加到147個。接下來1948年2月的大選中,Clann na Poblachta只取得了10個議席,與他們獲得的得票率不成比例。[3]
1970年代中,地方政府部長詹姆斯·塔利(James Tully)企圖將選區重新劃分,以確保统一党(Fine Gael)和工党(Labour Party)组成的执政聯盟能贏得議會多數。 可惜策略失敗,執政黨最終輸掉了1977年的大選。此事後,出現了塔利蠑螈(Tullymandering)一詞,意指失敗版本的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
加拿大
2006年,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省政府決定放棄採用由獨立委員會起草的選舉地圖;相反,執政黨黨團自行設計並採納了新的選區劃分計劃,從而引起爭議。反對黨及媒體皆抨擊總理使用了傑利蠑螈,以操縱選舉結果。與此同時,政府所採用的劃分方案,確保了現任立法議會的執政黨黨員都能分配到一個小區去競選連任。儘管如此,20名現任黨員中只有7名能於2007年選舉中再次當選。[4]
马来西亚
自从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国内一直存在着杰利蝾螈的做法。执政联盟(国阵)被指控通过选举委员会修改选区边界来巩固政权。在[[2013年馬,国阵获得了马来西亚下议院60%的席位,尽管普选票只有47%,比反對派人民联盟还少。[5]
自1974年以来,非法分配制度就一直被使用,当时的霹雳州最多选民人数的议席是最少选民人数的议席的十几倍。[6]国阵被认为通過东马保持政权。
菲律賓
菲律賓的選區最初是根據1987年憲法委員會制定的《菲律賓憲法》而劃分的,但憲法亦同時賦予菲律賓國會有重新劃分選區的權力。一旦一個地方的居民數目達到25萬,國會便能在這裡新增一個選區。這樣,國會議員通過在新增選區的過程中施加壓力,把舊區的人口遷移至目標地區,使該地區成為新的選區。 隨著菲律賓人口增加,在1987年最初創立的200個選區之上,選區又被新增了34個。以南甘馬粦省為例,該省原先只有2個選區,後來被重新劃分作3個選區,而其中一個選區事實上未達25萬的人口最低要求。[7]這個做法被批評為傑利蠑螈,用以使有關政黨從中得益。不過,菲律賓的政黨以地方政團为主,因選區數目多,單一政黨難以在全國建立勢力範圍,需要联合執政。
参考文献
- ^ 何謂傑利蠑螈. 聯合新聞網. 2016-05-10.
- ^ 避免傑利蠑螈 立委選區重劃是重大考驗. 大紀元. 2005-05-22.
- ^ Tim Pat Coogan, De Valera: Long Fellow, Long Shadow (Hutchinson, London, 1993) hardback. page 637 ISBN 0-09-175030-X
- ^ "No Christmas election: Binns". cbc.ca, 16 November 200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年7月2日,.
- ^ What’s Malay for gerrymandering?. The Economist (Kuala Lumpur). 9 August 2014 [9 November 2014].
- ^ Yang Berhomat Dr. Ong, Kiang Ming MP. Malaysia among the most malapportion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013-07-19 [2016-02-19].
- ^ Noynoy hits creation of Camarines Sur district for Dato. The Philippine Star.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