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平津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40.120.242.1留言2018年4月26日 (四) 11:15 首段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平津会战(平津战役)
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的一部分

中共军队进入北平城
日期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地点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及华北平原
参战方

 中华民国政府

中华民国国军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北野战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华民国国军 傅作义 华北剿匪总司令 投降
中华民国国军 天津警备司令 陈长捷(被俘)
中华民国国军 第17兵团司令 侯镜如
中华民国国军 第4兵团司令 李文

中华民国国军 第11兵团司令 孙兰峰(被俘)

中国共产党 林彪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中国共产党 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政委

中国共产党 聂荣臻 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兵力
600,000余人 约1,0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约521,000人
(包括投降及被俘者)
约39,000人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国民党称平津会战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华北大片地区。

背景

1948年11月,华北地区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所部60余万国军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从天津塘沽乘船南撤,投入徐州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入关内,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余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国军包围在华北地区。

战前,傅作义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蒋将华北党政大权、统筹经济权力、及直接接受山东青岛美国西太平洋舰队援助的权力授予傅作义。然而,东北已经全部被拿下,且徐蚌会战战况白热化之际,傅作义却陷入两难,不得不摆出对共产党最有利的防守布阵。

过程

平津会战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华北军区第1兵团(徐向前部)停攻太原、第3兵团(杨成武部)撤围归绥,不使傅作义感到过于孤立而撤逃。1948年11月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11月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镇)的第104军第258师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

12月2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得志部)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傅作义感到北平受到威胁,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第92军第62军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第35军在回北平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围。至此,解放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国军西撤或南撤的路线。

第二阶段

国军第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国军在北平西面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第35军之围,但反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第16军及第104军5个师被人民解放军消灭。之后解放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2个师,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12月23日,人民解放军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国军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胜利,消息传来士气大振。1月11日,蒋介石决定至北平部队“由空运撤至青岛[1]。1月13日,“北平部队空运青岛计划”开始实施,但城外“不断向机场轰击,阻碍甚大”[1]。1月1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第62军、第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国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第三阶段

天津被攻陷后,国军北平守军陷于绝境。从1948年12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中旬,傅作义同中共进行了三次和谈[2]。傅作义与中共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决协议,国军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听候改编

1月22日,傅作义发表公告:“为迅速缩短战争,获致人民公议的和平,保全工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使国家元气不再受损伤,以期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自本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起,双方停战。”[3]至此,北平和平解放。[4]

1月31日中午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北平防务[5]。平津战役结束。

后续

2月10日,经双方多次商认,拟定改编方案。

(一)原属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四及第九两个兵团和8个军部三级指挥机构结束,所有工作人员,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与各兵团及各军部,其所属25个师,均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师。

(二)国军政工人员,凡愿留在解放军工作者,经过训练后分别录用。

(三)国军各级军官,凡接受分配工作者,其本人和家属,均与解放军各级干部和家属享受同样待遇。

(四)国军军官愿意学习深造者,按工作职位与程度,分班组织学习。学习期间,其待遇与在职干部相同。

(五)国军军官愿意回家者:

  • 甲、按原薪发饷3个月;
  • 乙、发给车票,在解放区境内,沿途供应食宿(包括家属在内);
  • 丙、一切私人财产均可带走;
  • 丁、按其职务需要,酌予带护兵一至二名同行;
  • 戊、其居住地点在解放区内者,回家后分地一份,只要遵守政府法令,过去一切行为一概不予追究;
  • 己、发给“参加北平和平解放证明书”一份,以后如愿参加解放军,仍然欢迎。[4]

纪念

在天津有平津战役纪念馆。该纪念馆筹建于1995年初,1995年11月29日奠基动工,1997年7月建成开馆。地址是天津市红桥区平津道8号。

参考文献

  1. ^ 1.0 1.1 蒋经国〈危急存亡之秋〉,载《风雨中的宁静》,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第132页
  2. ^ 力勸父親傅作義起義的傅冬菊. 青年参考 (北京: 网易). 2009-09-29. 
  3. ^ 《傅作义发表文告公布协议十三项》,《世界日报》1949年1月23日,第1版
  4. ^ 4.0 4.1 《战术》编辑委员会编辑,《战术》杂志月刊第十二期,香港,大方出版社,科华图书,1980年,第32页
  5. ^ 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 [2009-02-08]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