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兩首七言律詩,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十一日,林則徐於西安城告別家人,啟程去戍守邊疆時創作[1]:714。其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最出名的兩句詩,被後人傳誦不絕[2]:137。收錄於《雲左山房詩鈔》卷六。
創作背景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二十八日,道光帝下旨將林則徐流放伊犁,林則徐於七月十四日從鎮海啟程[1]:671—672,次年五月中旬抵達西安,因病滯留了兩個月[1]:710—711。八月十一日,天空放晴,林則徐告別家人,隨長子林汝舟、次子林聰彝和三子林拱樞啟程去戍守邊疆,臨別前口占了兩首詩,出城西去[1]:714—715。
詩詞大意
</poem>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實難以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poem>
第一首詩首聯強作歡顏,表現了林則徐曠達的胸懷;頷聯表達自己的問心無愧;頸聯譏諷英國無人[注 1],表達自己要遊歷各地;尾聯鄙棄了「趙老送燈台,一去更不來」的渾話[注 2][3]:270。
第二首詩的首聯用自己身體衰老、精力不濟,來排解家人的憂思;頷聯化用鄭國大夫子產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注 3],其中「國家」、「生死」、「禍福」、「避趨」為偏義詞,指「國」、「死」、「禍」、「避」[4],表現林則徐不計個人得失的情懷[注 4];前四句詩為頸聯作鋪墊,表現了其忠君愛國的思想;尾聯用典[注 5],表達其浩大氣度及樂觀主義精神[5]。
後續
林則徐非常喜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詩,常吟誦以自勵[注 6][5]。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林則徐於漳州舊疾復發,但仍以這兩句詩勉勵自己,催促繼續趕路[1]:926。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一(1850年1月3日),林則徐攜夫人靈柩返閩時途經長沙,左宗棠前去舟中拜見,臨別時,林則徐手書「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聯贈予左宗棠,此後左宗棠常以此聯激勵自己[6]。
引用
江澤民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曾多次引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7],表示這兩句詩有利於鼓勵人們立志為國[8]。
1989年,江澤民離開上海市時,前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曾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聯詩相贈[9]:242;江澤民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對鄧小平表示[10][11]:336:
黨和人民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定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990年6月23日,就任黨總書記剛滿一周年的江澤民在廣東虎門的林則徐故居書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對聯[12][13]。
2009年4月23日,退休的江澤民到訪中國聯合工程公司時,表示[14][15]:
我絕對不知道,我作為一個上海市委書記怎麼把我選到北京去了,所以鄧小平同志跟我講話,說「中央都決定啦,你來當總書記」,我說另請高明吧!我實在我也不是謙虛,我一個上海市委書記怎麼到北京來了呢?但是呢,小平同志講「大家已經研究決定了」,所以後來我就唸了兩首詩,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麼所以我就到了北京。
溫家寶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總理記者會上三次提及「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並將其作為自己的工作態度和信念。[16]:40
2003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任命溫家寶為國務院總理,會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回答德新社記者關於工作風格的提問時,回答說[16]:40:
在我當選以後,我心中總默唸著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今後工作的態度。
2008年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第二次任命溫家寶為國務院總理後,他再次提及這一詩句[16]:40—41:
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注 7]。
2012年,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溫家寶表達自己最後一屆任期的心情時說[16]:40:
我秉承「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為國家服務整整45年,我為國家、人民傾注了我全部的熱情、心血和精力,沒有謀過私利。我敢於面對人民、面對歷史。
習近平
2013年3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八十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講話時說[17]:25:
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流行文化
因江澤民多次使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例如「後來我就唸了兩首詩,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因此這聯詩成為了膜蛤文化的一部分,作為流行語被中國網民廣泛使用[18][19],人們以一種會心一笑式的默契調侃別人或是自嘲[20]。
註解
- ^ 詩中「三島」即英倫三島。
- ^ 俚諺「趙老送燈台,一去更不來」出自歐陽修《歸田錄》,「兒童」代指說這些話的人。
- ^ 出自《左傳·昭公四年》。
- ^ 林則徐《致姚春木王冬壽書》:「自念禍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雖放逐,安能委諸不聞不見?」
- ^ 林則徐自註:「宋真宗聞隱者楊朴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出自《東坡志林》。
- ^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 「蓋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詩常不去口。」
- ^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楊國楨. 林则徐传. 人民出版社. 1995. ISBN 9787010007526 (中文).
- ^ 楊國楨. 林则徐论考.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中文).
-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10154123 (中文).
- ^ 鄒光椿. 林则徐名诗句的修辞解. 修辭學習. 1998, (5): 49-50. doi:10.16027/j.cnki.cn31-2043/h.1998.05.032.
- ^ 5.0 5.1 徐輝. 含泪的微笑——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 名作欣賞. 1998, (2): 82-84.
- ^ 孫良珠. 左宗棠全传.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01-27 (中文).
- ^ 鍾之成. 序言. 为了世界更美好: 江泽民出访纪实.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1228898 (中文).
- ^ 蔡清富. 江泽民的诗教. 北京支部生活. 2000, (8).
- ^ 高化民; 齊彪; 董志銘. 潮涌: 改革风雨路.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219038185 (中文).
- ^ 戚義明. 江泽民的历史责任感. 黨的文獻. 2013, (3): 122-124.
- ^ 江澤民. 江泽民文选. 人民出版社. 2006 (中文).
- ^ 1990年6月23日江泽民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时的题词-鸦片战争博物馆. www.ypzz.cn. [2017-07-23].
- ^ 張紹誠. 林则徐谪戍诗浅析. 文史雜誌. 2002, (2): 77.
- ^ Peter Ho, 网突流传江泽民短片 自曝89.64前推让总书记, 2011-10-28 [2017-07-23]
- ^ 曾经,江泽民想当教授终老…. 澳洲日報 (新浪網). 2011-10-29 [2018-01-28].
- ^ 16.0 16.1 16.2 16.3 王春永. 溫家寶總理經典引句解說.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08-07-01. ISBN 9789622310414 (中文(香港)).
- ^ 安東. 習近平經典引句解讀.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5-03-09. ISBN 9789888310951 (中文(香港)).
- ^ Bbc中文網記者, 梓鵬. 观察:为什么中国网友给中共“长者”祝寿?. BBC 中文網. [2017-07-23].
- ^ 《大事件》編輯部. 《大事件》第60期: 習江互動微妙. 大事件雜誌社. 2016-08-30. ISBN 9781681821450 (中文(臺灣)).
- ^ 膜蛤吃瓜赵家人 三大流行语透析中国_中国-多维新闻网. china.dwnews.com.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