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赛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ufuusen留言 | 贡献2018年7月16日 (一) 02:01 演出歷史:​ 增加或调整内部链接 修饰语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赛蒂
莫札特
原文名
赛蒂
作曲家莫札特
形式歌唱剧
作品号K. 344
乐派古典主义
创作时间1780
作词约翰·安德里亚斯·谢科特纳
语言德文
首演
日期1866
地点德国法兰克福

赛蒂(Zaide,读作Zay-Dee;原名:后宫)是作曲家莫札特一部未完成的德语歌剧,作品号 K. 344, 创作于1780年。创作的缘起是,177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要组建一个歌剧团队,专门演唱德语歌剧。加入这个团队的条件之一是,作曲者必须创作一部喜歌剧作品。1779年,莫札特开始在萨尔茨堡创作《赛蒂》,但这并不是莫札特当时给这部作品的原名。《赛蒂》包括对话,因此被归类为歌唱剧。莫札特只创作了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的咏叹调和合唱,未能完成序曲和第三幕。

剧本作者是德国剧作者约翰·安德里亚斯·谢科特纳(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土耳其(当时的奥托曼帝国)。莫札特在完成《赛蒂》之前,转而开始创作《克里特王依多美尼欧》(又译作《伊莉亚和伊达孟特》),再未能继续《赛蒂》的创作。

《赛蒂》在莫札特生前寂寂无名,在其死后的1799年才被莫札特的遗孀康斯坦斯·莫札特重新发现。1838年,《赛蒂》的未完成稿首次出版。首演于1866年1月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以纪念莫札特110年冥诞。此后《赛蒂》获得了批评家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杰作的基础。其中的女高音咏叹调“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Rest gently, my sweet life)是音乐会中的常见曲目。

莫札特研究者约翰·安东·安德雷(Johann Anton André)是这部歌剧的出版人,剧名《赛蒂》就是他的创造。作为作曲家,安德雷甚至动手把这部作品补全。[1] 在莫札特创作《赛蒂》之前,安德雷的父亲老约翰·安德雷(Johann André)就为同一部剧本创作过歌剧。[2]

在现代演出中,莫札特的第32交响曲,作品号K. 318,经常被用作《赛蒂》的序曲,因为其创作时间大概和《赛蒂》同时。第32交响曲也被用作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比安奇的歌剧《被绑架的村姑》(La villanella rapita)序曲。莫札特的一些与《赛蒂》同时的咏叹调通常被用作《赛蒂》的终曲,比较常用的有《埃及王塔莫斯》(德语: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K. 345/336a)中的曲目。

风格

《赛蒂》既不是喜歌剧,也不是严肃歌剧,而是包含了这两类歌剧的特点。《赛蒂》是莫札特两部可被称为通俗剧的歌剧作品(另一部是《埃及王塔莫斯》)。《赛蒂》中的很多非歌唱性的对话现已散失。现代有很多人试图补充谢科特纳的原本。

演出历史

199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铸币局剧院(荷兰语Koninklijke Muntschouwburg法语le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上演了《赛蒂》,露辛达·柴尔兹英语Lucinda Childs为编曲兼导演。

2006年,为纪念莫札特250年冥诞,维也纳节(The Wiener Festwochen)中上演了《赛蒂》,导演为彼得·塞拉尔斯(Peter Sellars)。塞拉尔斯的诠释后来也在纽约和伦敦登台。塞拉尔斯用莫札特的《埃及王塔莫斯》中的音乐把《赛蒂》补充齐全。原剧发生在奥托曼土耳其,主角是奥托曼苏丹掳去的白人奴隶。而塞拉尔斯把剧情改在现代的血汗工厂,演员则改作黑人和亚洲人。伴奏为巴洛克室内乐组合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öln),指挥为路易斯·朗格里(Louis Langrée)。2008年,该剧在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Aix-en-Provence Festival)再度上演,伴奏为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3]

角色

角色 声域 1866年1月27日首演阵容
(指挥: 佚名)
赛蒂(Zaïde) 女高音 德纳尔(Deiner)
格玛兹(Gomatz) 男高音 乔治·穆勒-格尔曼(Georg Müller-Gormann)
阿拉希姆(Allazim) 男低音 卡尔·皮克勒(Carl Pichler)
索里曼苏丹(Sultan Soliman) 男高音 卡尔·鲍曼(Carl Baumann)
奥思敏(Osmin) 男低音
扎拉姆(Zaram),近卫队领军 对话
四奴隶(Four slaves) 男高音

梗概

赛蒂是一名被奥托曼土耳其苏丹索里曼掳去的白人女奴。她爱上了一名叫做格玛兹的奴隶。索里曼发现后震怒不已,因为他暗中倾慕赛蒂。二人被抓之后,赛蒂选择和格玛兹一起过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苏丹宫廷中的优裕生活。阿拉希姆希望索里曼能把格玛兹当作一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第二幕最后的四重唱暗示赛蒂和格玛兹都将被处以死刑。莫札特的创作到此终结。

谢科特纳的剧本和法国作家伏尔泰(Voltaire)的五幕话剧《扎拉》(Zaïre,或作Zara)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扎拉》中,基督徒奴隶扎拉爱上了耶路撒冷苏丹奥斯曼(Osman)。但奥斯曼误以为扎拉爱上了另一名基督徒奴隶奈勒斯坦(Nerestan)。奥斯曼在暴怒之中杀死扎拉,然后自杀。奥斯曼的另一名囚徒路西格南(Lusignan)在逃生之后,发现扎拉和奈勒斯坦是他久已失散的儿女。

《赛蒂》和《扎拉》也有不同之处。《赛蒂》的第二幕暗示,赛蒂、格玛兹和阿拉希姆逃脱了索里曼的控制,但后来再度被抓。没有证据表明莫札特有意让赛蒂和格玛兹终成眷属。《扎拉》的结局对莫札特时代的观众过于凝重。这也许是莫札特未能完成《赛蒂》的原因之一。

知名咏叹调

参见

注释

  1.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2. ^ Luke Howard. "The Singspiel and Mozart".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3. ^ Dermoncourt, Bertrand (30 June 2008). "Le ratage Zaïde, la réussite Siegfried". L'Express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