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温纳督主教区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拉温纳总管府/拉温纳督主教区 Exarchatus Ravennatis | |||||||||||||
---|---|---|---|---|---|---|---|---|---|---|---|---|---|
584年—751年 | |||||||||||||
首都 | 拉温纳 | ||||||||||||
政府 | 东罗马任命主教统治 | ||||||||||||
历史时期 | 中世纪前期 | ||||||||||||
• 伦巴底入侵义大利 | 568年 | ||||||||||||
• 督主教区的建立 | 584年 | ||||||||||||
• 拉温纳的陷落 | 751年 | ||||||||||||
| |||||||||||||
今属于 | 克罗地亚 法国 义大利 圣马力诺 斯洛维尼亚 梵蒂冈 |
拉温纳总管府或义大利总管府(义大利语:Esarcato d'Italia)是东罗马帝国在义大利的权力中心。其存在584年并751年,在最后一任总管被伦巴第人处死后解体。该府是查士丁尼大帝光复西方领土后,东罗马帝国为求更高效地管理光复领土而设立的的两个行军总管府之一,另一个总管府是非洲总管府。
简介
拉温纳是进出亚得里亚海的优良海港,同时又因周遭遍布沼泽而易守难攻,故而在402年,被西罗马皇帝和诺理选定为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其西部帝国首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拉温纳成为奥多亚塞的首都,紧接着在493年后,又继续成为狄奥多里克大帝统治的东哥特王国首都。
在拉温纳成为东哥特首都数十年后,东罗马帝国决心光复西帝国领土而在535-554年期间发动哥德战争。在540年,拉温纳被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攻占。东罗马重新征服意大利后,拉温纳成为了意大利诸省行政长官的驻地,同时,当年皇帝戴克里先建立,而奥多亚塞和东哥特人保留的意大利地区行政系统,在作了一些调整损益后为东罗马帝国所沿用,成为拉温纳总管府之滥觞。
伦巴底人入侵和东罗马帝国的反应
公元568年,伦巴底人国王阿尔博因联合其他日耳曼部落,挥师入侵北义大利。而此时北意大利才初安数年,尚未完全从哥特战争的伤痕中恢复,因此当地罗马的军力仍十分羸弱,于是在569年,伦巴底人连陷数镇后,征服了米兰。572年,他们经历三年的围攻后,攻陷了帕维亚,并定都于此。[1]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攻占了托斯卡纳。其他的日耳曼部落在斯帕雷托的法饶得一世和邹投的领导下迂回渗透到义大利中部和义大利南部,分别建立了斯帕雷托公国和贝内文托公国。[2] 然而在573年国王阿尔博因被谋杀后,伦巴底人分裂成几个“公爵统治的”自治公国。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二世试图趁伦巴第人分裂孱弱之机光复意大利,便在576年派他的女婿巴杜亚瑞乌斯进攻意大利。然而,巴杜亚瑞乌斯被击败并战死沙场[3],而巴尔干半岛和东部持续的危机局面导致帝国根本没有再征意大利的余力。由于伦巴底的入侵,东罗马帝国的意大利领地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领土,在580年,皇帝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将其整编为五个行省,只是它们不再叫做拉丁语的“Province”,而是希腊语的“Eparchy”。这五个行省是:在意大利北部围绕拉温纳的“谷物供给省”、“卡拉布里亚省”、“艾米利亚省”,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和利古里亚省”,以及意大利中部在罗马(“城区”)周边的“城郊省”。至6世纪末,帝国在意大利的行政建制与权力体系已大致稳定。拉温纳由其督主教(Exarch)治理,他除了作为教会的督主教负有宗教任务外,还作为世俗的行军总管行使民事和军事的职权,然而这些权力仅限于拉温纳及其周边区域:其治下区域北至波河,波河以北是帝国名义上的督军区威尼斯督军区所辖;南至马雷基亚河,马雷基亚河以南是五城督军区所辖,名义上它也是由东罗马皇帝任命派遣的督军统治的。[4]
总管府体制
总管府由一群督军区组成 : 包括罗马督军区,威尼斯督军区,卡拉布里亚督军区,那不勒斯督军区,佩鲁贾督军区,五城督军区,卢卡尼亚督军区等。这些督军区都以意大利半岛沿岸城市为首府,而意大利半岛内陆则由伦巴第人统治。总管府辖下帝国领土的民事和军事领袖,即拉温纳督主教,是君士坦丁堡皇帝在拉温纳的代表。督主教直辖的帝国领土,北达波河 ,与威尼斯督军区隔河而视,南抵里米尼,与五城督军区——即沿亚得里亚海海岸设立的帝国边区——倚城相望,往西也统辖一些内陆城市,例如弗利。所有这些领土都在亚平宁山脉的东侧。以上督主教的直辖领土,即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总管府”(督主教区)。周围的领土则为督军和“军务长官”所统治,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督主教的权威。在君士坦丁堡的帝国朝廷看来,总管府及其辖下的半自治督军区组成了帝国在意大利的地方省区。7世纪中叶后,为了应付北方日耳曼部落以及新兴起的阿拉伯人的入侵,帝国将各省的行政统辖改为军区制。
拉温纳总管府并不统辖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土。西西里岛、科西嘉岛和萨丁尼亚岛等一些为帝国牢牢控制的岛屿归首府位于迦太基的“非洲总管府”管治。
而在意大利的其他地域,伦巴底人定都帕维亚并控制广阔的波河河谷。伦巴底人继续扩张到意大利南部后,又建立了斯帕雷托公国和贝内文托公国 。大致上而言,当东罗马总督或多或少的控制著海岸地区时,lun'ba'di'ren控制著内陆:皮埃蒙特、伦巴底、威尼斯内陆领土、托斯卡纳和坎帕尼亚内陆都属于伦巴底。而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在逐渐统治也在一点一点的褪却:名义上的帝国领土利古里亚,到640年完全陷落于伦巴第人之手;而那不勒斯和卡拉布里亚,则被贝内文托公国逐渐吞并。而罗统治者教宗才是真正的主人。
最后到740年总管府解体前夕,其属地仅包括 : 伊斯特里亚半岛,威尼斯,费拉拉,限缩的拉温纳, 五城督军区和佩鲁贾。
查士丁尼一世所收复的土地,几乎全部再度沦丧了:或被伦巴底人所攻占,或随罗马教宗而独立。而在751年伦巴底人最终征服了拉温纳,罗马教宗最终因东罗马破坏偶像改革争议,从帝国完全独立出来。
罗马教宗和拉温纳督主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对帝国而言实在是一柄双刃剑。教宗政权经常充当罗马当地权贵表达不满的传话筒。实际上,罗马元老院的贵族们相当憎恨督主教的管治,他们总认为督主教不过是些多管闲事的“外国人”。因此督主教同时面对来自外部及内部的威胁,导致其权力与建制难以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纵观督主教区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演化即为“地方割据化”潮流的体现,而这个潮流正导致了整个欧洲的主权的分裂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尽管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们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以阻止地方割据的发展,但当地的帝国大官僚仍逐步演化为封建领主,而他们的亲戚,或至少是与这些官员联系密切的人则演化为土地较少的地主,新型的效忠关系也被引入到帝国行政体系中。同时,因应帝国领土防御,抵抗伦巴底入侵的需求所形成当地民兵的组织,尽管初时仍附属于帝国事体系,也逐渐变得独立,因为他们完全是在当地招募的。在罗马,这些武装人员组成的“罗马民兵部队”(拉丁语:exercitus romanae militiae),正是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自由市民武装的先驱。总管府所属的其他城市,俱遵循同一模式被重组为中世纪式的自治都市。
督主教区的终结
公元6世纪至7世纪,伦巴底人和法兰克人的威胁日益增强,同时,皇帝东罗马破坏偶像改革和中世纪拉丁神学的发展,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之间的激烈对抗达到高潮,引发东西方基督教的分裂,使东罗马任命的督主教职位越来越难以维持。
727年发生东罗马破坏偶像改革时,拉温纳仍然是东罗马派遣的代理统治者拉温纳督主教的驻地。751年,最后一位拉温纳督主教优提克斯被伦巴底人杀害。督主教区总部迁移到意大利都元帅府的巴里,该城847年被撒拉逊人攻占,随后到871年才再被东罗马收复。
756年,法兰克人驱逐伦巴底人,教宗斯蒂芬二世开始向法兰克人索取督主教区。756年,他的盟友,法兰克的国王矮子丕平,把先前征服的督主教区土地捐给了教宗,而774年,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再次确认这个捐赠,标志著教宗以圣彼得遗产作为世俗权力的开始。然而,先前督主教区的大主教们,已发展出地方世俗权力的传统和独立性,这促成了地区性权力的分割。三个世纪后,这种独立性将驱动独立公社的兴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境内众多皇帝特许自治市的滥觞。
督主教区消失了,而帝国zai'yi'da'li仅那不勒斯和义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公元9世纪,西西里岛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残馀领土改组为意大利都元帅府治下的“军区”,分别设立了卡拉布里亚军区, 隆格巴底亚军区和卢卡尼亚军区。 亚得里亚海的北部的伊斯特里亚半岛则被并入到达尔马提亚军区。
拉温纳的督主教
注意 : 对于一些督主教对其确切的任职期间存在不确定性。
- Decius (exarch)(584–585) [[]]
- Smaragdus (585–589)
- Romanus (exarch) (589–596)
- Callinicus (exarch) (596–603)
- Smaragdus (603–608)
- John I (exarch) (608–616)
- Eleutherius (exarch) (616–619)
- Isaac the Armenian (625–643)
- Theodore I Calliopas (643–645)
- Plato (exarch) (645–649)
- Olympius (exarch) (649–652)
- Theodore I Calliopas (653 – c. 666)
- Gregory (exarch) (c. 666)
- Theodore II (exarch) (678–687)
- John II Platyn (687–702)
- Theophylactus (exarch) (702–710)
- John III Rizocopus (710–711)
- Scholasticus (713–723)
- Paul (exarch) (723–727)
- 优提克斯 (727–752)
参考
来源
- Borri, Francesco. Duces e magistri militum nell’Italia esarcale (VI-VIII secolo). Estratto da Reti Medievali Rivista (Firenze University Press). July–December 2005, VI (2) [2008-05-21]. ISSN 1593-2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5-18) (意大利语).
- Brown, T. S. Byzantine Italy c. 680 - c.876. Rosamond McKitterick (编).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II. c. 700 - c. 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521-36292-X.
- Diehl, Charles. Etudes sur l'Administration Byzantine dans l'Exarchat de Ravenne (568-751). Research & Source Works Series Byzantine Series No. 39. New York: Burt Franklin. ISBN 0-8337-0854-4 (法语).
- Hallenbeck, Jan T. Pavia and Rome: The Lombard Monarchy and the Papacy in the Eighth Century.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82, 72 (4): 1–186. JSTOR 1006429. doi:10.2307/1006429. (ISBN) 0-87169-724-6.
- Hartmann, Ludo M.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Verwaltung in Italien (540-750). Research & Source Works Series No. 86. New York: Burt Franklin. June 1971. ISBN 978-0-8337-1584-5 (德语).
- Hodgkin, Thomas. 553-600 The Lombard Invasion. Italy and Her Invaders, Vol. 5, Book VI Replica. Boston: Elibron Classics.
- John of Biclaro. Chronicle.
- Norwich, John Julius. A History of Veni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2.
- Paul the Deacon. Book 2:ch. 26-27. Historia Langobardorum (Paul the Deacon's History of the Lombards. trans. from Latin by William Dudley Foulk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