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孫亮 (243年-260年;在位252年-258年),字子明,是中國三國時代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在位六年。
由於他後來被廢黜,故史稱吳廢帝;亦有史家根據其被廢黜之後的爵位稱之為會稽王。
繼位
孫亮是吳大帝孫權最小的兒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然而,他的長兄孫登早年已經去世,而另一位兄長孫和則因被陷害而被廢去太子之位,於是孫權便立孫亮為太子。
孫權於252年去世,孫亮繼位,時年八歲。
在位期間
早年大事
孫亮即位時,由諸葛恪、滕胤、呂岱等人輔政。諸葛恪在孫亮繼位後便出兵北伐,進攻魏國,但最後因瘟疫而失敗。
253年,吳國宗室孫峻於次年發動政變,殺死諸葛恪。於是孫峻被封為丞相。
孫峻與孫綝專政
孫峻的政權並不穩定。在他殺諸葛恪後,有多人想暗殺孫峻,但最後均事敗被迫令自殺或處死。
255年,孫峻帶兵與魏國於淮河一帶交戰獲勝,魏將文欽投降。次年,孫峻派遣呂據等將領進攻魏國,但孫峻在戰爭期間病逝,由從弟孫綝接掌權力。呂岱亦於是年去世。
孫綝的繼任引發了另一次政變。呂據、文欽等人要求封滕胤為丞相。孫綝沒有理會他們的訴求,反而殺死滕胤和呂據。另一位將領王惇密謀殺死孫綝,亦事敗被殺。
廢黜
257年,孫亮親政,但施政常被孫綝掣肘。孫亮認為孫綝造成了很大的禍害,於是推行多項措施 (如訓練少年軍) 以準備推翻他。
同年,魏國的諸葛誕在壽春發動叛亂,把兒子諸葛靚送到吳國做人質。孫綝派兵協助諸葛誕但最終失敗。一些參戰的將領因為怕被孫綝殺死而投降了魏國。
258年,孫綝發現孫亮想殺死自己,於是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帝。和孫亮一起策劃政變的大臣都被孫綝殺死。
孫亮之死
260年,孫亮的封地會稽傳出謠言,說孫亮將返回建業復辟;而孫亮的侍從亦聲稱孫亮在祭祀時口出惡言。
經審判後,孫亮被貶為侯和流放,途中死去。據《三國志》記載,孫亮可能是自殺,也可能是被孫休派人毒死的。孫亮死時只有 17 歲。
參考資料:《三國志》
前任: 吳大帝孫權 |
中国東南部君主 252-258 |
繼任: 吴景帝孫休 |
吳國皇帝 252-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