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350千米,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在2600至3000米之间,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高,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常年干旱少雨,区内时常刮大风,茶卡地区的刮大风的天气最多时一年有180多天,风能十分丰富。盆地内地势平坦,有较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昼夜的温差较大,利于农作物积累养料,因而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较高。
成因
柴达木盆地原是一个巨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后来因青藏高原地势的抬升和雨量的不断减少,得不到充足的水源补充,湖水不断干涸,形成了这个巨大的天然盐湖盆地。
人文概况
在蒙古语中,“柴达木”是“盐泽”的意思,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已探明矿点200 余处,计50 余种,其 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 亿吨左右。芒硝、钾 盐、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化工原料基 地。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目 前已知最大铅锌矿。盆地现有耕地约4.66 万余公顷,集中于东部和东南部绿 洲地带,以产粮食、油料为主,单产较高,如1978 年香日德农场在试验田上 曾创春小麦亩产1013 千克世界最高纪录。 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青藏铁路已通车至格尔木市,公路初步成网。出 现了格尔木市、冷湖镇、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气候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 南部的200 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 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 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 ℃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 8 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 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 米/秒的强风,风力蚀 积强烈。 景观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 漠土。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植 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 和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约有6/10 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 个种组成。在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梭梭和红砂灌木所 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 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 外围以芦苇与赖草为主。 柴达木盆地动物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
野骆驼、野驴、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狐、獾等。由 于垦殖和捕猎,目前野生动物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参考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