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18年颱風蘇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64.43.126留言2018年8月23日 (四) 08:22 氣象歷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颱風蘇力
Typhoon Soulik(英文)
8月21日,眼牆置換後打開一個大型風眼的颱風蘇力。
8月21日,眼牆置換後打開一個大型風眼的颱風蘇力。
路徑圖
颱風蘇力的路徑圖
颱風蘇力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8年8月15日
最低氣壓950 hPa
瞬間最大陣風220 km/h
影響
影響地區日本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蘇力(英語:Typhoon Soulik,國際編號:18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8),為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蘇力」一名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波納佩島傳統將領的頭銜[1][2]

氣象歷史

2018年8月,由於副熱帶高壓脊位置偏東北,因此於季風槽內形成的多個系統均北上吹襲華東沿岸或日本。一個低壓區於8月13日在關島東南面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10時半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9W。電腦數值預報運算結果指出,此系統將採取東北路徑及有所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4日下午2時將它在1日內增強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注 1]

強烈垂直風切變的影響下,該低壓區組織鬆散,對流雜亂無章,不過它持續吸收炎熱海水的能量而開始發展,鞏固其廣闊的低層環流中心。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晚上11時將上述機會評級升為「中」[注 2],至15日早上10時半升至「高」,同時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該系統在當日開始與西面的另一個低壓區互旋,並且採取西移路徑。數值預報曾一度預料兩個低壓區將合併,當晚放棄此預測。垂直風切變減弱令此系統加速增強,中心附近有對流爆發,呈現熱帶氣旋雛形。早上8時,日本氣象廳把該低壓區升為熱帶低氣壓。晚上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22W[注 4]。由於該熱帶低氣壓東面有赤道反氣旋發展,晚間該系統以時速20-25公里向西北移動。日本氣象廳在晚上9時半發佈烈風警告,表示該系統在1日內有機會增強為熱帶風暴。半日後(16日早上9時半)正式把該系統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蘇力,給予國際編號1819[注 5]。另外,苏力成为1951年以来第二早生成的第19号台风[5]。由於副熱帶高壓脊位置偏東北,所以蘇力一直快速向北移動。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分別在早上9時50分和11時正跟隨升格。蘇力附近環境繼續支持發展,令蘇力在當晚快速鞏固其低層環流中心,並形成中心密集雲團[注 6] ,發展出「雲捲風眼」。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氣象廳分別於8月17日凌晨2時和早上6時05分將蘇力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晚間,日本氣象廳將蘇力升格為颱風。8月18日,蘇力的移動速度開始變得緩慢,但受到源源不絕的能量供應其繼續增強,因此蘇力打開了一個風眼。國家氣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分別在當天下午2時和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強颱風中央氣象局也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

8月19日,蘇力轉向西方行走,並開始進入眼牆置換循環的階段。8月20日,蘇力結束眼牆置換,並打開一個眼壁較粗糙的大型風眼。從8月20日到8月21日,蘇力一直保持著大型風眼的結構。8月22日,蘇力移入温度較低的海域,強度開始走下坡,風眼結構也開始崩潰。

8月23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中國大陸

国家气象中心 颱風預警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2018-08-21 06:00-持續發布
下一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溫比亞

註釋

  1.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就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3]
  2.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就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3]
  3.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3]
  4.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兩種:前者由2個英文字母及6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2018);後者則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222018」及「22W」皆指蘇力是2018年第22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22W」指稱蘇力僅限於2018年。[4]
  5. ^ 日本氣象廳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該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每當該機構把一個熱帶低氣壓升為熱帶風暴時,該機構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2018),後兩位代表蘇力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19個升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6. ^ 「中心密集雲團」是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之熱帶氣旋所擁有的一種特徵,在氣象衛星雲圖上所見為一渾圓,集中及具有組織的密集雲區在中心附近旋轉,通常為積雨雲或塔狀積雲,會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發生。中心密集雲層區之下應有相當明顯而成熟的螺旋雲帶,同時伸展到雲帶之外;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至颱風程度時,風眼也會開始在此處的中心區域形成。[6]

參見

同時出現的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8-08-16]. 
  2.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2018-08-16]. (繁體中文)
  3. ^ 3.0 3.1 3.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年3月17日 [2015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2日). (日語)
  4.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國海、空軍.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英文)
  5. ^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台風リスト (日语). 
  6.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 [2015-04-28]. (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