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清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217.91.64.136對話2018年9月5日 (三) 18:38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大清東省鐵路(1897-1920年)
中國東方鐵路(1920-1932年)
北滿鐵路(1932-1945年)
中國長春鐵路(1945-1952年)
概覽
營運範圍中國東北地區
主要車站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北段)、大連(南段)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2,400公里(1,491英里)
北段:1480公里
南段:940公里
軌距曾經為1524毫米(俄羅斯寬軌),現存部分為1435毫米標準軌,並分為兩段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03年7月14日
營運者曾經為東省鐵路公司,現存部分為瀋陽鐵路局哈爾濱鐵路局

東清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縮寫為 КВЖД)指俄羅斯帝國修築的從俄國赤塔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海參崴的鐵路中在中國境內的一段鐵路系統總稱,簡稱「東清路」。中華民國成立後稱中國東省鐵路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中東路滿洲國和蘇聯共同運營時期北段改稱北滿鐵路,南段改稱南滿鐵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控制該鐵路,稱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ая Чанчун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此鐵路係以哈爾濱為中心,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順,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

建造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俄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與沙俄簽訂了《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中規定清俄協防日本和俄國建設東清鐵路的事宜。12月俄國將鐵路定名「滿洲鐵路」,遭到李鴻章的反對(「滿洲」二字作為地名使用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高橋景保的著作《日本邊海略圖》一書中[參 1]。清政府在正式場合之中使用「東三省」來稱呼這片區域。)。李鴻章堅持「必須名曰『大清東省鐵路』,若名為『滿洲鐵路』,即須取消允給之應需地畝權」。因此正式定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清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1]

東清鐵路從1897年8月動土興建,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1898年清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營業。

同時修築的從哈爾濱直達旅順的支線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習慣上也認為是東清鐵路的一部分。

這條鐵路的建成使得中國東北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也促使日本隨後發動日俄戰爭。在日俄戰爭即將爆發的危局下,1904年7月13日西伯利亞大鐵路最後一段:貝加爾湖區段以輪渡方式勉強通車,冬季則改在結冰的貝加爾湖湖面上直接鋪設鐵軌。到1905年繞貝爾加湖鐵路正式竣工。

日俄戰爭爆發後,沙俄政府把西伯利亞鐵路(含東清鐵路)的運力發揮到了極致:在一段時間內,西伯利亞大鐵路由西向東開通連續的片面車流、單向運輸,在列車集中到達的末端甚至將卸載後的空車推下路基、騰出車站到發線卸車。沙俄軍隊迅速把烏拉爾、西西伯利亞等腹地動員的大量兵員和軍用物資運抵遼陽奉天鐵嶺、寬城子(今長春)等各車站,迅速集結起3個集團軍33萬兵力,超過了東清鐵路戰場日本陸軍的27萬兵力。使得沙俄陸軍依託中東鐵路南下支線在昌圖-四平一線建立起鞏固防禦,日軍由於兵力不足、儲備物資與外匯消耗殆盡也無力突破沙俄陸軍防線,為日俄朴次茅斯談判沙俄保住了北滿的勢力範圍。

日俄(蘇)治期

1905年9月日俄戰爭結束後,按照《朴次茅斯和約》的規定,長春以南至旅順路段735KM改屬日本,被稱為南滿鐵路。其餘部分仍稱中東鐵路。

旅順站
南滿鐵路新京火車站

日本獲得南滿鐵路之後,為管理從寬城子(今長春)以南至大連、旅順以及奉天府(今瀋陽市)至安東的鐵路,於1906年建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該株式會社除鐵路運輸外,還經營煤礦鋼鐵煉油、水運、汽車運輸、電氣等,並在鐵路附屬地內經營土地、房產和掌管行政。

與此同時,俄國繼續控制長春以北的中東鐵路。俄國東省鐵路公司還取得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司法管理權和駐軍的特權,形成比一般租界規模大得多的「國中之國」。沿線興起一批大小城鎮,特別是東省鐵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鐵路樞紐哈爾濱。

西伯利亞大鐵路阿穆爾區段(完全繞過整個中國東北)全線工程於1916年建成通車。

1917年起,中國政府逐步收回附屬地的管轄權。1920年起,東清鐵路北段始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1922年蘇聯成立後,由中國與蘇聯共管長春以北的中東鐵路。北京政府將鐵路沿線11公里內區域劃為東省特別區,接管哈爾濱及鐵路沿線的市政權。1924年中央政府批准東省特別區為與省並行的特別行政區。

1924年5月31日,《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在北京簽訂。至此,中東路已經不涉及中國主權問題,而是一個中蘇共管的經濟資產。

1929年因中東路事件,蘇聯重拾鐵路所有權和運營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黑龍江省,控制了除中東鐵路以外的黑龍江地區各鐵路。1932年,日本人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成立,中東鐵路改由蘇聯與滿洲國合營,更名為北滿鐵路,而南滿鐵路改歸滿洲國管轄,但在1933年2月滿洲國又同滿鐵訂立委託經營契約,將所控制的滿洲國有鐵道的管理與建設權交給後者,由同年3月在奉天成立的「鐵路總局」統轄管理[2]。蘇聯於1935年3月將北滿鐵路以1億4千萬日元賣給滿洲國。

1939年,在日軍為加緊對蘇戰備以及諾門罕戰役刺激下,為提高鐵路的運輸能力,滿鐵開始修築「京濱線」複線工程。原中東鐵路達家溝站老少溝站新陳山站的跨松花江線路為直線捷徑,但老少溝與達家溝站區間線路坡度較大,多處在7.0-10.3‰,只能承擔牽引量較小的貨物列車通過。於是修築複線時,滿鐵在這條線路以西開闢了由達家溝經老虎嶺、丁家園姚家到新陳山的繞行新線路以「落坡」。1942年,新線路建成並試通車。此後,新線路稱為乙線,而將經過老少溝的舊線路稱為甲線。乙線跨過松花江也修建了一座大橋,在甲線大橋下游約4公里處。因甲線大橋在東,也稱東橋,而乙線大橋也稱西橋。

1945年,日本投降,鐵路被攻佔中國東北的蘇聯接收。

二戰結束後

1945年8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蘇聯政府簽訂《中華民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3],中東鐵路和舊南滿鐵路合併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中長鐵路由中蘇共管,同年9月在長春成立了中國長春鐵路公司理事會。

1946年4月,蘇軍撤退回國,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攻佔長春與哈爾濱,中國長春鐵路公司理事會遷至國民政府統治下的瀋陽。

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因四平保衛戰失利,放棄長春、吉林市撤退至松花江以北、以東。為阻止國軍向江北發動的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對中東鐵路德惠以北的路段和松花江大橋等實施了破壞。松花江之西橋(乙線橋)破壞6孔,東橋(甲線橋)原有12座橋柱,在南端被炸倒兩座橋柱並掀倒橋樑和欄杆,炸塌了橋頭和江岸邊的碉堡、地堡以及橋頭的建築物及可為部隊利用的房子,可用渡江的鐵船。

1946年7月25日,中共在哈爾濱成立了東北鐵路總局,由陳雲呂正操分別擔任正副總局長。在國共內戰、中東鐵路成為主戰場的背景下,1946年11月,蘇聯方面自瀋陽撤走了中長鐵路公司的蘇聯籍職員。1949年3月,中長鐵路全線恢復通車。[4]

1948年8月1日,東北戰場轉入圍困長春以及攻打錦州切斷北寧路,為此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以及哈爾濱、三棵樹等5個工務段的數百名職工、蘇聯第五工程列車隊150名職工與蘇聯專家開始搶修松花江鐵路橋,10月24日搶修通車。陳雲、呂正操親自出席通車儀式。

1952年9月,蘇聯將中國長春鐵路轉交給中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蘇聯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承諾歸還旅順軍港、大連行政權和中國長春鐵路的管理權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一切利益。1950年5月1日成立了中蘇共管的中蘇合資中國長春鐵路公司。為此,撤消了東北人民政府鐵路管理總局下轄的哈爾濱鐵路管理局瀋陽鐵路管理局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管內的海拉爾鐵路分局、昂昂溪鐵路分局改為中長鐵路海拉爾(滿洲里)一分局;哈局管內的哈爾濱分局改為中長鐵路哈爾濱二分局、牡丹江分局改為中長鐵路牡丹江三分局;瀋陽鐵路分局管內改為中長鐵路瀋陽四分局;大連鐵路分局管內改為中長鐵路大連五分局。

1952年9月,中蘇雙方發表《中蘇兩國關於中國長春鐵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告》,約定1952年12月31日前完成中長鐵路移交。1952年12月31日,斯大林執政期間,中長鐵路結束兩國共管,全部移交中國政府。當時恢復設立哈爾濱鐵路管理局,管轄中長鐵路全部,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哈大鐵路

2003年8月,京哈鐵路跨松花江的上行下行兩線均走乙線,甲線被徹底棄用。2006年,甲線達家溝至新陳山段鐵路軌排完全拆除,路基被開墾植樹;但松花江甲線大橋拆除路軌後保留下來,僅把大橋南北兩端與橋台相聯的各一孔梁架拆除。

旗幟

哈爾濱老火車站懸掛的1915-1925年間東省鐵路旗幟

中東鐵路旗幟使用兩方國旗結合而成的旗幟,由於雙方政權更迭,旗幟曾多次更易,根據歷史照片還原的各時期鐵路旗幟如下:

  • 1897-1915的東省鐵路旗幟,採用三角黃龍旗沙俄三色旗,上方空白三角處書寫文字「大清東省鐵路公司」。
  • 1915-1925年東省鐵路旗幟,將三角黃龍旗替換為五色旗填充。
  • 1925-1932年東省鐵路旗幟,改用上方五色旗,下方蘇聯國旗的旗幟。
  • 1932-1935年北滿鐵路旗幟,上方改為滿洲國國旗

現況

中東鐵路建築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6-923
認定時間2006年(第六批)、2013年(第七批併入

今天,原有中長鐵路分為三條鐵路線,分屬於哈爾濱鐵路局瀋陽鐵路局管理,分別是:

現時經過整條東清鐵路的列車只有北京—莫斯科的K19/20次列車(俄羅斯稱「東方號 ("Восток")」),由北京至莫斯科需時143小時,相反方向需時146小時。

2006年,黑龍江省境內部分中東鐵路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013年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數百處中東鐵路遺蹟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第六批中東鐵路建築群項目。[6]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哈爾濱鐵路的百年歷史發展
  2. ^ 中東鐵路百年變遷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5-27. 中國鐵路官方網站:鐵流網
  3. ^ 中華民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永久失效連結]
  4. ^ 吳秀明(2008年3月):中東鐵路的興建和管理權的演變.
  5.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國務院. 2006年5月25日 [2013年10月31日]. 
  6.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國務院. 2013年3月5日 [2013年10月31日]. 

來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