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莊周 | |
---|---|
出生 | 約前369年 宋國蒙(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安徽蒙城)人 |
逝世 | 約前286年 |
時代 | 古代哲學 |
地區 | 宋國蒙(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今安徽蒙城) |
學派 | 道家 |
著名思想 | 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 |
受影響於 | |
影響於 |
系列條目 |
---|
道家思想 |
道 德
|
道家人物 |
皇德 三皇五帝 廣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莊子 列子 環淵 楊朱 黃石公 張良 劉安 |
道家典籍 |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
相關條目 |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學 中醫學 道教 佛教 禪宗 |
道教 |
---|
道教主題 |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1]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唐玄宗天寶初(742 CE),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2]。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子部道家類。
生平經歷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3],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戰國時期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也[4],曾任漆園吏。1074年蒙城縣令建造莊子祠堂,並邀請好友蘇軾題詞,稱莊子祠堂記。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5]「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主要成就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7]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的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8],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9],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10]。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11]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欲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12]。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13]」。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14]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雉。四曰修養,緊守心齋。」[15]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16],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17],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在莊子哲學中,萬物是一個形而上的存在的部分,他將該存在稱為生主。[18]這個存在「存在而無實體」,即「有情無形」。它是一切人類行為、情感的「真正主宰者」。因它驅使萬物而不受萬物驅使,故它是唯一超然於萬物的。因為所有其他萬物都處於驅使、受驅使的循環之中。唯獨它不然。[19]人類作為生主的一部分,將自己投入主觀中,使自己無法與該形而上的存在一致。人類希求生主以外的事物,希望成為其他的事物。從而被外物所驅使,成為了受驅使的,從而破壞了生主的超然性。[20]。生主既與萬物同時存在,莊子認為作為生主的一部分,人類應當從絕對的分別中抽離出來,並認識到一切的分別都是主觀的、虛幻的,這樣才可以脫離受外物驅使奴役的境地,保養生主。「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21]。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22]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
政治主張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23]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24]。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篡奪了齊國的政權。「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25]對於聖人,莊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26]。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27],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28],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9],莊子認為「道通為一」[30],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法違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樸」[31]。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32]。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33],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34]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35],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36]。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37]
文學貢獻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38],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39]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信仰形象
「南華老仙」、「南華真仙」或「南華大仙」等,係一虛擬人物,多見於小說諸如《二刻拍案驚奇[40]》和《三國演義》等,其原型應該來自於道教對莊子之封號「南華真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南華老仙贈書《太平要術》給張角。書載:南華老仙,碧眼童顏,手執藜杖,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
來由
唐玄宗天寶初(742 CE),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不過,稱莊子為「南華」在天寶前就已如此。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序》中就稱莊子為南華,《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曠著有《南華論》[2]。
熊湘推論在梁朝陶弘景《真誥》中未見相關稱呼。所以「南華」作為莊子之封號,當在梁朝以後的某段時期出現[2]。不過,在約成於東晉末南朝初的《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中已稱言:「莊周者,太上南華仙人也,其前世學道時,願言:『我得道成仙,才智洞達,當出世化生人中,敷演《道德經五千文》,宣暢道意。』」,故稱莊子為南華,在當時道教流傳的靈寶經中已有。
至於為何用「南華」作為封號,歷來說法不一。一是認為傳說莊周曾隱居於曹州南華山[41][42],清朝宣穎在《南華經解》沿用此說。不過明代以前少有此說,按《真誥》的記載,則說:「莊子師長桑公子(長桑即是扁鵲師),授其微言,謂之莊子也。隱於抱犢山,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上補太極闈編郎」,而非南華山[2]。
另一說,則源自北宋陳景元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中,主張是「義取離明英華,發揮道妙」之義。南宋褚伯秀在《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中,認為,南華同南極、東華之類,均為上天職任仙真的封號,難以究其義理由來。[2]
按道教的《要修科儀戒律鈔》稱「當念東遊青林東華,當念西遊安養西華,當念北遊碧羅北華,當念南遊太丹南華,當念遊遨留憩玉京、崑崙中華」,將「太丹南華」與「青林東華」、「安養西華」、「碧羅北華」、「玉京、崑崙中華」並舉,太丹南華可能是類同玉京、崑崙而位於南方的仙境。
文學與歷史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成玄英《莊子註疏》的序文及小說《警世通言》[43],但此說僅載於小說,不見於《史記》,《莊子》中也缺乏相關證據。
雖然小說作者和道教徒取材於莊周隱居南華山的典故,但基本上,南華老仙的故事,仍屬作者構想、創作的人物和情節,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
參考文獻
- ^ 東漢時為避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
- ^ 2.0 2.1 2.2 2.3 2.4 熊湘. 莊子名「南華」考論.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2014.
- ^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 ^ http://www.readers365.com/zhuangzi/6b/mydoc18.htm
- ^ 《莊子·雜篇·則陽》
- ^ Murray Rothbard.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
- ^ 《外篇·知北游》
- ^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 ^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 ^ 《內篇·人間世》
- ^ 《內篇·人間世》
- ^ 《雜篇·列禦寇》
- ^ 《外篇·在宥》
- ^ 《雜篇·庚桑楚》
- ^ 流沙河,《莊先生的故事》
- ^ 《內篇·養生主》
- ^ 《內篇·人間世》
- ^ 《莊子·養生主第三》
- ^ 陸西星《南華副墨·虛字集》
- ^ 《莊子·齊物論第二》
- ^ 《莊子·大宗師》
- ^ 《齊物論》
- ^ 《道德經》
- ^ 《外篇·胠篋》
- ^ 《外篇·胠篋》
- ^ 《雜篇·盜跖》
- ^ 《雜篇·列禦寇》
- ^ 《雜篇·則陽》
- ^ 《論語·顏淵》
- ^ 《內篇·齊物論》
- ^ 《外篇·天運》
- ^ 《外篇·天地》
- ^ 《內篇·人間世》
- ^ 《雜篇·庚桑楚》
- ^ 《外篇·在宥》
- ^ 《內篇·應帝王》
- ^ 《外篇·天地》
- ^ 《老子·第一章》
- ^ 《雜篇·寓言》
- ^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p390 [1]
- ^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楚威王聞莊生之賢,遣使持黃金百鎰,文錦千端,安車駟馬,聘為上相。莊生歎道:「犧牛身被文繡,口食芻菽,見耕牛力作辛苦,自誇其榮。及其迎入太廟,刀俎在前,欲為耕牛而不可得也!」遂卻之不受。挈妻歸宋,隱於曹州之南華山。」
- ^ 《曲海總目提要·蝴蝶夢》:「又按廣輿記山東兗州府流寓人物內。莊周蒙人。楚威王遣使聘以爲相。周嘆曰。子不見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牧。及其入太廟。欲爲孤豚而不可得。遂隱曹州之南華山。因名其經曰南華。」
- ^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研究書目
-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 Robert E. Allinson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人版社,2004)。
-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等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台北:三民書局,1969)。
另見
外部連結
- 《莊子》 - 全文在線閱讀 - 簡體繁體白話翻譯 - 太極書館
- 《莊子》(中英文對照版)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宋榮培:〈關於莊子的社會危機意識和自由意識的問題〉。
- 勞悅強:〈游於常與變之間——莊子逍遙義解〉。
- 李晨陽:〈莊子「道通為一」新探〉。
- 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
-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
- 鍾振宇:〈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
- 鍾振宇:〈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通體〉。
- 鍾振宇:〈莊子與當代批判──工作、技術、壓力、遊戲〉。
-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
- 詹康:〈莊子道生、自生說評析〉。
- 詹康:〈《莊子》調和派的道德挑戰與實踐哲學〉。
- 文青云:〈「死灰」面對「大塊」——《莊子》對現實的正確意會及採取的行動〉。
- 金谷治:〈《莊子》的生死觀〉。
- 池田知久:〈《莊子》「道」的哲學及其展開〉。
- 彌爾敦:〈莊子研究〉。
- 安樂哲:〈莊子之「知」:「知—樂」於濠上〉。
- 畢來德:〈莊子九札〉。
- 畢來德:〈關於西方莊學的幾點反思〉。
- 劉紀蕙:〈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
- 馬愷之:〈動物性、文化批判、苦惱的意識:樂唯的莊子詮釋〉。
- 莊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條目
- 莊子,網際網路哲學百科全書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