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純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10.242.228.139留言2018年12月19日 (三) 05:4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黃純青
出生1875年3月1日
 大清福建省台北府淡水縣海山堡
逝世1956年1月24日(1956歲—01—24)(80歲)
 中華民國台灣省台北市中山區
国籍 中華民國
职业政治家作家
配偶周復旦(生於1877年)
儿女長子 黃逢時(樹林紅酒、海山輕鐵)[1]
次子 黃及時(臺灣省進出口商公會理事長)
三子 黃得時(臺大中文系教授)
么子 黃當時(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
長女 黃秋濤
次女 黃秋英
么女 黃秋燕

黃純青(1875年3月1日—1956年1月24日),炳南幼名丙丁純青晚年晴園老人台灣清領時期海山堡出生(今新北市樹林區),瀛社詩人、墨家儒教支持者、企業家。總督府評議會員。

生平

清治時期

清仁宗嘉慶6年(1801年)黃純青祖父黃元隆(1776-1852年)隻身渡臺,定居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樹林區),開墾務農。黃元隆生三子二女,三子黃火煅(1823-1896),即黃純青之父。黃純青之妻周復旦(1877-1956年)乃樹林望族周居山之長女,年方二十即嫁給黃純青,明治39年(1906年)任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幹事,終戰前曾任樹林主婦會會長。

日治時期

黃純青在日治時期屢膺要務,擔任桃園廳樹林區區長及台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庄長達33年,樹林信用組合長及畜產組合長25年,臺灣畜產協會理事長10年,桃園水利組合評議員8年,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10年,臺灣新民報社顧問11年。昭和16年(1941年)辭去公職,遷居臺北市圓山,新居號「晴園」,以詩會友[1]

中華民國時期

1946年4月15日,黃純青經臺北縣參議會選舉選任為臺灣省參議員;同年11月8日受臺北縣縣長陸桂祥邀請,與楊雲萍等仕紳召開「臺北縣修志委員會」會議。1947年二月二二八事件爆發,黃純青遭臺灣省警務處舉報為「二二八首謀主犯」[2];是年12月9日,黃純青辭去臺灣省參議員,由盧根德遞補[3]

事業

明治39年(1906年)黃純青與謝旺、周居山、王旺等7名股東共同出資,以3千2百日圓資金,於樹林166番地成立「樹林製酒公司」,乃樹林地區最早以集資組合方式製酒者。他於日治時期歷任桃園廳樹林區長及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長長達33年,於1931年因台灣總督府限制台米外銷日本,而與總督府積極交涉,獲得勝訴。戰後之1946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不過因為二二八事件退出政壇,前後擔任台灣通志館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年譜

1875年 清德宗光緒元年農曆1月24日(陽曆3月1日)出生。

1883年 9歲,受教於王作霖於樹林創設之仰山書房(樹林國小前身),自9歲21歲,前後13年,子黃得時亦曾受教於此[1]

1892年 18歲,參加科舉鄉試,通過縣考與府考「一考五覆」名列前茅,院考正場合格,但次覆落榜。再度準備覆考時,甲午戰爭爆發,臺灣已屬日本領土而斷功名之路。

1895年 21歲,日軍登陸南下,黃純青投筆從戎,「賦詩唐去民無主、旗揚虎有威、明知烏合眾、抗戰未全非」,與鄉民襲擊日軍於埤角火車站、塔寮坑(今之桃園市龜山區龍壽里)。然實力不敵敗陣而退,樹林百姓13人陣亡,葬於風櫃店(即十三公墓)。黃純青背負七十歲病中父親,遠走避難文山。

1896年 22歲,與地方望族周居山之女周旦女士結婚。

1897年 23歲,擔任樹林區區長(第10區區庄長)。

1903年 桃園廳第17區,街庄長。參觀大阪博览会

1911年 合資創樹林製酒公司,經營樹林製酒公司,任社長。

1914年 11 月 29 日,在樹林區長黃純青提議下成立「樹林同風會」,為台灣創設同風會之濫觴[1]

1916年 大正5年,四男黃當時出生,樹林區長黃純青提議下創設「樹林同風會」,乃台灣創設同風會之濫觴。。

1920年 黃純青、周居山、黃逢時合議擴大經營,樹林紅酒株式會社。

1923年 海山郡役所鶯歌庄庄長。

1928年 台灣總督府以其多年連任公職,對地方自治,農村振興,及教育施設有功,奏請敘勳六等,授瑞寶章。

1931年 臺中林獻堂等組織「反對限制臺米移入內地期成同盟會」,全臺五州各有代表,純青與郭廷俊為臺北州代表,是年九月東京訪首相齋藤實交涉,終使日本政府收回成命,改按月平均移入。

1941年 辭公職,舉家遷居臺北,卜宅圓山之陽,榜曰「晴園」。

1945年 任臺灣省農會理事長。

1946年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

1947年 臺灣省警務處舉報黃純青為「二二八首謀主犯」[2],12月9日辭去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而當時同為樹林出身的王民寧,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處長。

1950年 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4年 任聯合國文教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內政部禮俗委員會委員、省政府顧問等職。

1956年 12月17日因血管硬化症在台北市中山北路晴園過逝,享年82歲。

1957年 1月24日,在台北市濟南路開南商工學校禮堂舉行公祭,安葬於台北縣樹林鎮大同山麓。

黃純青曾與劉克明等創組詠霓詩社。嗣又參加瀛社,終戰後創設薇閣吟社,並參與心社,首倡全國詩人大會[1],有《晴園詩草》上卷,得七言絕句138首,龍文出版社將其手稿影印發行,收為「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之一部。1930年代支持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二次大戰時又提倡漢詩研究會。

墨子思想與儒家學說

黃純青自小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後因戰爭影響,對墨子思想有很深的感觸,著有「孔墨並尊論」及「兼愛非無父辯」,重新反省儒學與墨學的關係,發揚墨家兼愛精神[1]

黃純青支持台灣話文運動,強調詩風當更真實自然,文學當力求實用與大眾化[1]。1932年1月1日,在《南音》創刊號寫下〈粗品〉:

著作

  • 「晴園年譜」三卷
  • 「晴園詩草」四卷
  • 「晴園文存」四卷
  • 「八十自述」一卷
  • 「基隆和高雄」一冊
  • 「臺灣地方自治選舉問答」
  • 「鶯歌庄沿革誌」
  • 「黃元隆公派下族譜」

参考文獻

書目
文獻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