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Zyksnowy留言 | 貢獻2019年1月7日 (一) 18:44 首段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英語: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也稱奧陶紀大滅絕(英語:Ordovician extinction),在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名列第二,發生在4.4億年前,其間約有85%的物種滅絕。根據化石資料研究,此時葉足動物門腕足動物門苔蘚動物門頭足類三葉蟲類、筆石類、濾食型浮游生物等動物大量減少。[1][2][3]

關於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得到普遍認同的是奧陶紀末期發生了冰期,海水溫度迅速下降了5度左右,從而導致了生物滅絕事件,而當時的火山頻繁噴發是溫度下降的原因之一。[4]當時可能有一顆10公里到12公里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其威力相當於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巨大塵煙包裹了地球,地球進入早古生代大冰期冰河期),許多無脊椎動物不能適應環境而滅絕。

根據2005年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及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作出之共同研究結果,指出地球於4億5000萬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有可能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引起的,其過程持續了十秒,並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得太陽釋出的紫外線襲擊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

參考資料

  1. ^ 童金南《古生物學》
  2. ^ 戎嘉余、方宗傑《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04
  3. ^ 陳建強、何心一《揚子區奧陶紀晚期四射珊瑚的大滅絕及其後的復甦》,中國古生物學會學術年會 , 2003
  4. ^ 常曉琳、李龍《奧陶紀末期生物集群絕滅事件》,《才智》2013年19期

延伸閱讀

  • Gradstein, Felix, James Ogg, and Alan Smith, eds., 2004.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0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llam, A. and Paul B. Wignall, 1997. Mass extinctions and their afterma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bby, Barry D. and Mary L. Droser, eds., 2004.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顯生宙生物集群滅絕事件
 其它滅絕事件
A1
A6
B2
B3
B4
C3
A7
A2
C5C6
A3
A4
A5英語Mulde event
B1
C1
C2
C4英語Pliocene#Supernovae
 五大滅絕事件
−600
−550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