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直接资助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605:8d80:5e2:1cd0:3df3:c834:a7be:502d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21:04 直接資助學校名單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直接资助计划(英语:Direct Subsidy Scheme),简称直资,是在1991年开始推行的香港教育资助计划,也是香港政府公共政策之一。计划目标是以促进优质的私立学校发展,为鼓励学生提供教育水平的非官立中学资助学校以外的更多选择。教学以开放式为主,以提高私立学校的教育质素。受此计划资助的学校称为直资学校,有相对高的自主权,可自订课程、收费及入学要求,接近私立学校。直资学校可得到政府按合资格学生人数提供的资助[1]

历史

197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的九年强迫教育要大量学位,当时的官立及资助学额不足以应付突然而来的庞大需求,政府决定向私立学校“买位”,暂时解决问题。由于买位政策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政府在这段期间亦以各种方式(例如新建学校)不断扩充公立学位,同时减少从私校买位。在整体学校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上买位数量不断减少,令私校营运更困难,引起私校的不满[2]。另一方面,一直未能加入统一派位机制及资助计划的“爱国学校”的声音亦日渐强烈[2],最后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88年因应各种需求,在《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发表了直接资助计划的建议,主要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利用私校提升香港的教育质素。

最初期的直资计划由1991年9月起在中学推行,成功加入的学校可以收取学费并同时获得纳税人对每名学生的资助,限制是学费不能多于资助额的三分之二,否则不会获得资助。当时只有五所“爱国学校”、五所国际学校,以及恒生商学院提交申请。恒生商学院及另外一所国际学校并未获教育署批准加入[2]。由于初期计划未能吸引资助学校参加,教育署多次修改直资计划的条款。至1998年,《中学教学语言指引》硬性规定学生英语能力未能达标的学校,不能继续以英语授课;直资计划则作出特别优待,直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教学语言而无须向当局证明语言能力,同时容许直资学校加入统一派位机制。不过,尽管政府推出各项优待措施,依然没有受资助学校的青睐。

在2001年,政府再修订直资计划的条款,容许直资学校大幅增加学费,学费限制更改为不能多于资助额的二又三分之一倍。计划同时扩展至香港小学[1]买位计划亦于2001年年底取消。新修订计划出台后的第一个新学年,随即有三所资助中学及两所资助小学转为直资[2]。此后,加入直资计划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政府后来提出的“一条龙”办学模式,规定“结龙”的中小学必须使用相同资助模式[注 1],亦令部分学校转为直资。在2006年,香港共有64所直资学校,提供的中小学学额占全港总数大约6%[3]。2012年9月增至73所[1]

2001至2015年间,学生人数由95万降至69万,中小学总数减少233 间,惟直资学校由29间增至82间,增幅近两倍。政府2001年起容许直资校大幅加学费,以吸引现有资助学校参加直资计划,翌年起多间传统名校相继转为直资。1998年批准的116间英中,至2017有10间已转直资,包括圣保罗男女中学、拔萃男书院、拔萃女书院、英华书院、圣士提反书院、协恩中学等,2016/17学年学费介乎1.53万至6.45万元。[4]

加入计划程序

现有的中小学可申请转为直资,而办学团体也可向政府申请分配校舍,以开办新的直资学校。把学校转为直资的申请办法是由学校写信向香港教育局(前称香港教育统筹局)申请。

争议

自1988年最早期方案的推出,至现时学校广泛参与,各界人士一直热烈讨论。

支持直资计划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见:
  • 市场化迫使学校提升教育质素
  • 家长能自由选择最合适的学校
  • 统一派位是不公平的制度,市场化的自由收生是最符合“公平”原则
  • 政府对学校的操控过多,未能令学校达到其教学理念
  • 早年政府政策向官津补学校倾斜,忽略私校需要
而反对直资计划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见:
  • 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不保证教育质素真正提升
  • 不能接受学校一方面收取高昂学费,同时获得大量公帑资助
  • 自由收生会令“名校”的“世袭”情况加剧
  • 强化阶级分歧,阻碍社会流动,与“融合教育”背道而驰
  • 后期政府政策反为向直资学校倾斜,对官津补学校不公

大事

2010年11月17日,审计署发表的审计报告指,当时几乎所有学校都被指学校账目及行政安排混乱[5],其中4间学校情况较严重[6]。同月25日,直资学校议会九龙塘香岛中学开会,会后表示审计报告中所指的混乱是源于教育局的不清晰指引,例如局方所发的通告中文版与英文版内容不一致,令直资学校无法适从[7]

直接资助学校名单

2018-2019学年直接资助学校名单

备注

  1. ^ 例如小学部原是私立小学,中学部则是资助中学,中学部须转为直资或私立模式以达到一致。实际案例包括德望学校拔萃女书院圣士提反书院等。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1475&langno=2
  2. ^ 2.0 2.1 2.2 2.3 曾荣光. 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02. 
  3. ^ http://www.yearbook.gov.hk/2006/tc/07_04.htm
  4. ^ 直资学校增两倍 贫富起跑线拉开〉,《明报》,2017年6月20日
  5. ^ http://www.mingpaonews.com/download/GA251110_1365.pdf
  6. ^ 72直資學校全軍盡墨. 《苹果日报》. 2010-11-25 [2010-11-27]. 
  7. ^ 炮轟教育局「冇講清楚就印黑豬」 直資學校大反擊. 《苹果日报》. 2010-11-26 [2010-11-27].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