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國民聯盟 (法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61.247.114留言2019年2月8日 (五) 15:18 首段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國家聯盟
Rassemblement national
领袖玛琳·勒庞
创始人讓-馬里·勒龐
成立1972年
总部76-78 rue des Suisses
92000 Nanterre
党员37,000[1]
意識形態極右民粹主義
保守主义
反共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
政治立場右翼极右翼
欧洲组织争取民族自由欧洲运动
国际组织
歐洲議會黨團民族和自由欧洲(2015-)
无所属 (2007–2015)
認同、傳統、主權 (2007)
獨立技術黨團 (1999–2001)
欧洲極右勢力 (1989–94)
欧洲極右翼 (1984–89)
官方色彩藍色白色紅色
國民議會
8 / 577
參議院
2 / 348
歐洲議會
23 / 74
大区议会
358 / 1,758
官方网站
http://www.frontnational.com/

國家聯盟(法語:Rassemblement national,簡稱RN),至2018年6月時成國民陣線(Rassemblement national法語:Front national,簡稱FN),是法國的一个極右民粹主義[2]政黨,由讓-馬里·勒龐在1972年成立。民族陣線宣稱有75000名黨員[3],據該黨財務主管、讓-馬里·勒龐前律師 Wallerand de Saint-Just 所述,黨員約為16000至18000名。該黨在只有1500名正式黨員的情況下於1986年國會選舉贏得勝利,到了1998年12月的分裂之前達到了42000名黨員的頂點。

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勒龐在初選中以第二高票成功進入第二輪選舉。

2002年以後,民族陣線成為法國第三大黨,僅次於人民運動聯盟社會黨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其候选人玛丽娜·勒庞获得17.9%的支持率,排名第三;2012年法国立法选举则获得两席,重回国民议会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陣線成為法国第一大黨,首次戰勝社會黨和人民運動聯盟。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並無獲得席次。

該黨自稱為民族主义、民粹主義組織,但觀察家則歸類為极右翼[4][5][6]。讓-馬里·勒龐曾因替戰犯與危害人類罪辯解及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事實而遭受批評,在2015年時再提出類似言論被逐出政黨[7]玛丽娜·勒庞接任后,把党的路線略為轉移,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基調。

該政黨以聖女貞德做為精神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8]

2018年3月11日的黨代表大會上,馬琳·勒龐提議將該黨改名為國民聯盟(全國集會),等待黨員投票批准。2018年6月1日,她宣佈在80.81%的黨派信徒批准後重新命名該黨。

政綱

民族陣線在其網站表列各項政綱,主張:

該黨反對非歐洲國家的移民,特別是來自北非西非中東穆斯林國家

1995年法國總統選舉發送給選民的小冊子中,讓-馬里·勒龐提出用「人道、尊嚴的手段」將「三百萬非歐洲人」「送出」法國。[9]

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更為強調秩序與法律議題。民族陣線的主題包括加強執法、刑罰與恢復死刑。

民族陣線經常反抗他們所認為的「權勢集團」,包括其他法國政黨與多數記者。勒龐將主流的政黨(法國共產黨法國社會黨法國民主聯盟保衛共和聯盟)稱為四人幫。民族陣線經常自稱「受害者」或「局外人」。[10]

評價

法國政治科學家皮耶-安德雷·塔吉耶夫(Pierre-André Taguieff)早在1984年就認為民族陣線是「民族民粹主義」。1988年,雷內·雷蒙(René Rémond)採取相同說法並提到「民粹主義復甦」(Notre siècle, 1988)。雷蒙認為民族陣線是法國極右派的代表組織。然而雷蒙認為民族陣線已接受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且「包含在代議民主制的框架之下」。米歇爾·維諾克(Michel Winock)與 Pascal Perrineau (Histoire de l'extrême droite en France) 引用勒龐反對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言論做為民族陣線明確反對法國大革命的證據。維諾克也將民族陣線定義為所有法國極右傳統的集合:反革命、「貝當派」(維琪法國下的通敵者)、法西斯主義秘密軍事組織(Organisation armée secrète)成員。Jonathan Marcus 認為勒龐與其他歷史上法國極右派不同的是「他自稱不只接受選舉這個獲得權力的路徑,也接受議會制度本身」。Marcus 也表示一般而言勒龐對於法國大革命有著較為模糊(與稍有敵意)的態度,「他接受法國大革命的遺產,試圖讓自己進入共和體制的主流中」。[11] Peter Davies 在其著作中認為民族陣線是對立刺激的來源(保守與激進、新法西斯與民族民粹主義),但「更重要的,該黨是國家的防衛和保護勢力……『封閉民族主義』的良好案例」。[12]

皮耶·米勒扎(Pierre Milza)與Guy Antonetti拒絕將民族陣線歸類於法西斯政黨,而巴黎第一大學教授米歇爾·多布里(Michel Dobry)將其定義為有法西斯傾向的政黨。羅伯特·派斯頓(Robert Paxton)認為法西斯思想可能在民族陣線的偽裝下興起。

歷史

羅傑·霍蘭德雷

民族陣線誕生於1972年6月10日至11日的極右派運動「新秩序」(Ordre Nouveau)第二次大會,大會中決議成立政黨參加1973年議會選舉。1972年10月5日,該黨正式成立,全名為「法國統一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 pour l'unité française),簡稱「民族陣線」。該黨試圖聯合各個極右派團體。讓-馬里·勒龐成為首任黨魁,因為他不是前「新秩序」成員,因此更能與其他極右派團體做連結。[13] 「民族辦公室」(Bureau national)包括前馬歇爾·德亞特(Marcel Déat)領導的通敵政黨國家人民聯盟(National Popular Rally)成員[14]及「新秩序」重要人物弗朗索瓦·布里諾(François Brigneau)擔任副領袖[13];阿蘭·羅伯特(Alain Robert)擔任秘書長[13];前祕密軍事組織(Organisation de l'armée secrète)成員羅傑·霍蘭德雷(Roger Holeindre)為助理秘書長[13];皮耶·杜朗德(Pierre Durand)為助理財務長;前極右派組織「西方」(Occident)成員[13]、否定論發揚者弗朗索瓦·杜普拉特(François Duprat)。[15][16]

其他創始成員包括前國家人民聯盟成員羅蘭·高雪(Roland Gaucher, 1919–2007)[14];前法國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軍團(Legion of French Volunteers Against Bolshevism)秘書長維克多·巴泰勒米(Victor Barthélémy);前查理曼師中尉里昂·高提耶(Léon Gaultier);前查理曼師副官、前祕密軍事組織成員吉爾伯特·吉勒斯(Gilbert Gilles);前查理曼師下士皮耶·布斯凱(Pierre Bousquet);前法國人民黨(Parti Populaire Français)成員安德雷·杜弗萊斯(André Dufraisse);前祕密軍事組織支持者雅各·邦帕德(Jacques Bompard)。[17]

雖然民族辦公室在1973年6月遭到取締,但民族辦公室的影響力與新法西斯團體在民族陣線內依然強勢,特別是弗朗索瓦·杜普拉特。杜普拉特與歐洲民族行動聯盟(Fédération d'action nationale et européenne, FANE)和其他新納粹組織有所關鑾,並主張民族辦公室激進行動份子為「民族革命者」。杜普拉特在1978年遭到汽車炸彈攻擊而去世,是新法西派系的一大打擊。[13]

在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民族陣線增加數個支持團體。讓-皮耶·史提柏(Jean-Pierre Stirbois)的團合派(Solidarism)在70年代末期加入,削弱新法西斯的影響力。以伯納德·安東尼(Bernard Anthony)為首的天主教原教旨主義者在1984年離開獨立與農民民族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Independents and Peasants, CNIP)加入民族陣線。最後,獲得「新右派」學派(Nouvelle Droite)的支持。[18]

該黨在1980年代初期才獲的選舉上的成功,部分原因來自於在1974年11月由反對勒龐的民族陣線成員所成立的新勢力黨(Parti des forces nouvelles, PFN)的競爭。1974年,勒龐接納由弗朗索瓦·杜普拉特領導的第三種立場(Third Position)革命民族主義團體(Groupes nationalistes révolutionnaires, GNR)加入民族陣線。

然而在1983年,當時的秘書長讓-皮耶·史提柏為該黨贏得了勝利,在德勒(Dreux)的地方選舉拿下16.7%得票率。該黨在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下拿下市議會與副市長職位。這場勝利讓與雅克·席哈克所領導的保守派保衛共和聯盟組成選舉聯盟成為可能。因反共需要,民族陣線自1977年起就與其他右派政黨組成聯盟,直到1992年為止。最後,保衛共和聯盟在1988年9月譴責該黨,1991年共和黨(Parti républicain)也表達同樣立場。

1984年6月17日歐洲議會選舉,該黨拿下10席。隨後在1986年3月16日議會選舉拿下35席,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法國社會黨)藉加入比例代表制的新選舉制度制減緩當時擔任巴黎市長的席哈克所領導的保衛共和聯盟被認為將取得的壓倒性勝利。保衛共和聯盟最後依然贏得勝利,密特朗提名席哈克為新任總理,促成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成立以來第一次由兩大政黨-社會黨與保衛共和聯盟左右共治。此外,一些民族陣線強硬派脫離該黨組成法國與歐洲民族主義黨(Parti nationaliste français et européen, PNFE)。其後為防止民族陣線坐大,密特朗与希拉克联手,1988年的國會選舉後恢復兩輪投票制。

布魯諾·戈尼許讓-馬里·勒龐

1988年,布魯諾·梅格雷(Bruno Mégret)接替同年過世的讓-皮耶·史提柏成為黨秘書長。卡爾·朗(Carl Lang)與布魯諾·戈尼許(Bruno Gollnisch)獲得梅格雷提拔,在黨內取得更高地位。保皇派如米歇爾·德羅斯托朗(Michel de Rostolan)、蒂博·德勒托克內(Thibault de la Tocnaye)和奧立維爾·多麥頌(Olivier d'Ormesson)在1980年代加入民族陣線,將其視為保皇運動法蘭西運動(Action Française)的延續。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民族陣線內的策略辯論導致日益嚴重的分裂-一派冀求延續法西斯的過去,一派尋求與傳統右派結盟。隨著1995年地方選舉的勝利,黨內分裂達到頂點。部分表明与傳統保守派在地方議會組成聯盟的意願。其結果是一系列對這些領導人的示威活動。面對這類的公眾壓力,保守派遠離民族陣線。這引發了民族陣線黨內分裂的危機。

2010年8月14日,国民阵线领袖让-马里·勒庞为代表的15名欧洲极右翼政党代表,会同数十名日本极右翼团体“一水会”的成员一行将近100人参拜了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靖国神社[19]

1995年地方選舉

民族陣線在1995年6月地方選舉拿下三座市鎮,全都位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該黨傾向反移民的社會服務以及被,視為「反家庭」與多元文化活動。相關支出被移向警察及其他服務。

前極右派組織「西方」與祕密軍事組織成員雅各·邦帕德在1995年獲選為民族陣線票倉奧朗日市長(第一輪33%,第二輪36%),並在2001年連任。他在2005年離開民族陣線,加入菲利普·德·維里耶(Philippe de Villiers)的保卫法国运动(MPF)。丹尼爾·西蒙皮耶利(Daniel Simonpieri)以第一輪33%、第二輪37%的支持率當選為馬里納尼(Marignane)市長,讓-馬里·勒舍瓦力耶(Jean-Marie Le Chevallier)以第一輪31%、第二輪37%的支持率當選為土倫市長。1997年,布魯諾·梅格雷妻子凱瑟琳·梅格雷在維特羅勒(Vitrolles)第一輪拿下52.48的絕對多數。

民族陣線在這些城鎮的治理充滿爭議的自由經濟政策(雅各·邦帕德在奧朗日減少50%學校支出、凱薩琳·梅格雷在維特羅勒開除100名公務員而警力從30名增至70名)與公共圖書館審查制度。在維特羅勒(Vitrolles),該黨尋求給予有新生兒的家庭500歐元(按照該黨的「國家優先」政策)。其目的是只給予法國公民補助金,但因憲法因素未能實行。

2000年後

其中一些市長依然受到歡迎。例如雅各·邦帕德在2001年與2008年兩度在第一輪獲得超過60%的選票。然而邦帕德在2005年隨著秀費耶(Chauffailles)市長瑪麗-克莉絲汀·比農(Marie-Christine Bignon)離開民族陣線,加入的保卫法国运动[20]。自2005年起,民族陣線失去所有獲選市鎮的執政權[20]

2014年法國地方選舉,民族陣線取得多個鄉鎮的控制權。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民族阵线在全國選舉中更是得票率高居榜首,首次战胜社会党和人民运动联盟,成為第一大黨,引发了法国国内对极右势力的担忧。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仍然是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因社會黨在幾個無勝算的大區中退選支持共和黨,最終民族陣線無法取得任何大區的控制權。

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玛丽娜·勒庞以第二名的21.3%得票率進入第二輪投票,是國民陣線自2002年再度進入第二輪投票。她在第二輪投票中取得33.9%的得票率,敗給馬克龍

参考文献

  1. ^ La très instructive publication des comptes 2017 des partis politiques par la CNCCFP 2019年1月25日
  2. ^ Can Le Pen win French election?.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8, 2007 [March 25, 2010]. 
  3. ^ Adhésion - Front National. 
  4. ^ CNN Specials - The Haider Effect. CN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8). 
  5. ^ Hainsworth, Paul. 2000. "The Front National: From Ascendancy to Fragmentation on the French Extreme Right."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xtreme Right, ed. Paul Hainsworth, 18-31. London: Pinter.
  6. ^ Analysis: Far-right lives to fight again. London: BBC News. May 5, 2002 [March 25, 2010]. 
  7. ^ Jean-Marie Le Pen renvoyé devant la justice pour ses propos sur l'Occupation. Le Monde. 13 July 2006. 
  8. ^ 國家陣線的標誌包括了燃燒的三色旗和重新複製的貞德雕像。存档副本. [2006-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4).  (法文)(Accessed 7 February 2006)The graphics forums at Étapes magazine include a variety of political posters from the 2002 presidential election.存档副本. [2006-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9).  (法文)(Accessed 7 February 2006)
  9. ^ IRR: Issues in the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02). 
  10. ^ Davies, Peter (2002). The Extreme Right in France, 1789 to the Present. London: Routledge. pp136.
  11. ^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102-103
  12. ^ Davies, Peter (2002). The Extreme Right in France. p143.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pp.12-26
  14. ^ 14.0 14.1 Nonna Mayer, Mariette Sineau, "France:The Front National" in Helga Amsberger, Rechtsextreme Parteien, Leverkusen, Leske & Budrich, 2002, on the website of Sciences-Po (p.4) (英文)
  15. ^ Interview of Pierre-André Taguieff by Valérie Igounet, Paris, 2 avril 1993, quoted by Valérie Igounet, in Histoire du négationnisme en France, Le Seuil, 2000.
  16. ^ Henry Rousso, "Les habits neufs du négationniste," in L'Histoire n°318, March 2007, pp.26-28 (法文)
  17. ^ Le Point n°1546, 22 January 2007 Le Pen et ses fantômes
  18. ^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pp.35-39
  19. ^ [1]
  20. ^ 20.0 20.1 F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1-08. on http://www.election-politique.com (法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