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加盟共和國
外觀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SSR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俄語: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構成國,亦可視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蘇聯解體後,當時的15個加盟共和國已全部獨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 ||||||||||||||||
---|---|---|---|---|---|---|---|---|---|---|---|---|---|---|---|---|
加盟共和國 | 首都 | 首都備註 | 加盟年份 | 人口 (1989) |
人口/總人口 (%) |
面積(km²) (1991) |
面積/總面積 (%) |
獨立國家 | 蘇聯憲法排列順序 | 備註 |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莫斯科 | 1922 | 147,386,000 | 51.40 | 17,075,400 | 76.62 | 俄羅斯 | 1 | 東斯拉夫三國 | |||||||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基輔 | (1934前為哈爾科夫) | 1922 | 51,706,746 | 18.03 | 603,700 | 2.71 | 烏克蘭 | 2 |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明斯克 | 1922 | 10,151,806 | 3.54 | 207,600 | 0.93 | 白俄羅斯 | 3 | ||||||||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塔什干 | (1930年前為撒馬爾罕) | 1924 | 19,906,000 | 6.94 | 447,400 | 2.01 | 烏茲別克 | 4 | 中亞五國 | ||||||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阿拉木圖 | 1936 | 16,711,900 | 5.83 | 2,717,300 | 12.24 | 哈薩克 | 5 | ||||||||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杜尚別 | 1929 | 5,112,000 | 1.78 | 143,100 | 0.64 | 塔吉克 | 12 | ||||||||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比什凱克 | (前名伏龍芝/必茨伯克) | 1936 | 4,257,800 | 1.48 | 198,500 | 0.89 | 吉爾吉斯 | 11 | |||||||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阿什哈巴德 | 1924 | 3,522,700 | 1.23 | 488,100 | 2.19 | 土庫曼 | 14 | ||||||||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巴庫 | 1922 | 7,037,900 | 2.45 | 86,600 | 0.39 | 亞塞拜然 | 7 | 外高加索三國 | |||||||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第比利斯 | 1922 | 5,400,841 | 1.88 | 69,700 | 0.31 | 喬治亞 | 6 | ||||||||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葉里溫 | 1922 | 3,287,700 | 1.15 | 29,800 | 0.13 | 亞美尼亞 | 13 | ||||||||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里加 | 1940 | 2,666,567 | 0.93 | 64,589 | 0.29 | 拉脫維亞 | 10 | 波羅的海三國 |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塔林 | 1940 | 1,565,662 | 0.55 | 45,226 | 0.20 | 愛沙尼亞 | 15 |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維爾紐斯 | 1940 | 3,689,779 | 1.29 | 65,200 | 0.29 | 立陶宛 | 8 | ||||||||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基希訥烏 | (前名基什涅夫) | 1940 | 摩爾多瓦 | 9 | 原屬於羅馬尼亞 |
^a 1940年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占領為今這些國家的政府及一些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和歐盟)認為是非法的[1][2][3][4]。蘇聯政府認為這一行動合法,但在1991年9月6日(其解體三個月前)承認其獨立地位。
解散的加盟共和國
憲法順序 | 名稱 | 國旗 | 國徽 | 加盟年份 | 解散年份 | 後屬於加盟共和國 | 首都 | 地理區 | 現況 |
---|---|---|---|---|---|---|---|---|---|
1 | 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 1920 | 1925 |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布哈拉 | 中亞 | 烏茲別克、 土庫曼 | ||
2 | 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 1920 | 1924 |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希瓦 | 中亞 | 烏茲別克、 土庫曼 | ||
3 | 阿布哈茲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1921 | 1931 |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蘇呼米 | 西亞、高加索 | 阿布哈茲、 喬治亞 | ||
4 |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 | 1922 | 1936 |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第比利斯 | 西亞、高加索 | 喬治亞、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 ||
5 |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40 | 1956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彼得羅扎沃茨克 | 東歐 | 卡累利阿共和國 |
參考文獻
- ^ Taagepera, Rein. Estonia: return to independence. Westview Press. 1993: 58. ISBN 9780813311999.
- ^ Ziemele, Ineta. State Continuity, Succe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Reparations to the Baltic States and their Peoples?. Baltic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2003, 3: 165–190.
- ^ Kavass, Igor I. Baltic States. W. S. Hein. 1972.
The forcible military occupation and subsequent annex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by the Soviet Union remains to this day (written in 1972) one of the serious unsolved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law
- ^ Davies, Norman. Dear, Ian , 編.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Michael Richard Daniell Foo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5. ISBN 978019860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