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島
方言島是一個地域概念,即一定地域範圍內,該地域的居民使用的方言與包圍該地區的方言完全不同,使得在語言交流上該地域如同大海中的一個孤島,所以得名。方言島內的居民使用獨立的方言,往往是因為他們是因歷史原因從外地大規模遷入,同時將本身使用的方言帶入的緣故。
成因
方言島的出現多與跨地域的人口遷移有關。本不在這個區域內居住的人,在因戰爭,政治因素等原因從遠處遷移到本區域的時候,由於在文化、語言等方面與本區域的本地人有着極大的差異,於是這些遷移過來的居民習慣性地集中在一個地方居住,並減少和周邊地區的接觸。這個區域的人大多會說自己的家鄉話而不懂遷移地的本土語言,於是方言島就形成了。[1][2]
典型的例子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由於從中國遷移到外國,他們習慣地集中居住,就出現了一個專門說漢語的語言區。
經濟因素
因方言島的原籍地區經濟落後,一些人外出打工併集中在一起聚居,而產生方言島。
政治因素
政府鼓勵或政策性地將外地居民遷入居住。如清朝初年清政府鼓勵廣東的客家人遷移到四川。又如三峽移民。
戰爭或饑荒因素
由於戰爭或饑荒導致一個地區的人口大量遷移到另一地區,形成方言島。如重慶市和攀枝花市有大量的江浙方言島。
分佈方式
孤島型
獨立的一個語言區,周圍都被本地語言區所包圍。
群島型
幾個乃至幾十個方言島相互之間並不接壤,但在分佈上集中在一個區域上。形成一種類似於大海中的群島的形式的方言島區域,比如台灣六堆的四縣客家語。
列島型
島中島型
本地方言包圍着方言島,該方言島又包圍着另外一個方言島。
雙方言交際
方言島區域居住的次生本地人,雖然在本區域內與人交流時可以使用原本的或有所變化的家鄉方言,但與周邊地區的交流畢竟要使用另一種方言,這就導致了雙方言交流的產生。方言島上的居民交流時使用方言島的方言,與外界交流時則使用包圍區域的方言。
發展趨向
方言島區域的居民,在與包圍區域的居民長期發生經濟接觸、通婚等因素的影響下,其從遠方家鄉帶來的方言會逐漸消失。
另一影響因素在於方言島的方言往往是該區域的老一輩人使用,如果這些方言沒有傳給下一代人,方言島也就會因為下一代人接觸包圍區的方言而逐漸消失。
方言島內的方言,也會因為和周邊地區的交流而逐漸被同化,如使用一些包圍區的方言詞組。
例子
參考文獻
- ^ 宜賓王場方言島300年鄉音未改
- ^ 天津怪現狀之天津方言島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