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本—朝鮮半島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87.106.127.200對話2019年2月24日 (日) 07:45 首段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
  日本
  朝鮮
  韓國
朝鮮半島(中)與日本(右)
獨島,朝鮮半島與日本的爭議領土,由大韓民國控制。

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是指日本朝鮮半島兩地域上從古至今的政權與人民間的關係。

日本與朝鮮半島同屬漢字文化圈,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兩地人民亦交往頻繁,日本天皇也曾納朝鮮人為妃,故現時日本皇室具有百濟血統。但日本過去曾經數次入侵朝鮮,如萬曆朝鮮戰爭,而1910年到1945年間更入侵並殖民統治了朝鮮半島。由於歷史緣故,韓國人在教育上普遍仇視日本人,就算是日本和大韓民國建交以後也不例外,常有獨島等領土爭端。但另一方面由於兩國同是美國的盟友關係,對於朝鮮核問題中國崛起等事件南韓和日本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合作來與美國共同應付這個局面。在2002年時,日本與韓國曾共同舉辦過世界盃足球賽。

歷史

史前時期至三世紀

日本與朝鮮的最早的接觸被認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據記載當時有人從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伽耶渤海國等移民到日本九州地區[1]

四世紀至十二世紀

著名的有來自高句麗王室的高麗氏和百濟王室後裔的鬼室氏百濟王氏。同時,佛教是從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傳入日本的。日本奈良時代光仁天皇的夫人、桓武天皇的生母高野新笠是百濟武寧王後裔,桓武天皇的後宮中也有幾位出身百濟王氏

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

1260年(文應元年、中統元年),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中原即位稱帝,對高麗方針由武力征服變更為懷柔政策。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成為後來元朝侵略日本的協力者[2]。後來蒙古在高麗設征東行省,實際控制高麗。朝鮮半島處於蒙古統治下,高麗王娶蒙古公主為妃,成為蒙古駙馬[3]:114

1273年,忽必烈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4][5]。後世陳舜臣認為,該國書傲慢無禮。

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

萬曆朝鮮之役

蒙古退出朝鮮半島後,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3]:114。1592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下令入侵李氏朝鮮萬曆朝鮮之役爆發,明朝因為宗藩關係派兵援助朝鮮,經過6年的戰爭,明朝聯軍在陸上和海上擊敗日本。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日本軍隊撤出朝鮮。

1875年江華島事件[3]:111,1876年日本和朝鮮締結《日朝修好條約[3]:107,承認日本之領事裁判權[3]:130,朝鮮開國[3]:111,否定清國對朝鮮之宗主權[3]:130。朝鮮因為貧窮沒有力量改變,於是演變為「事大主義(「事大」語出《孟子》「以小事大」,是一種儒家外交理念,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之策略,特指李氏朝鮮對中國明朝和清朝稱臣納貢之政策[3]:113)」[3]:112。1880年,日本在朝鮮首都漢城開設公使館[3]:131

1882年,朝鮮和美國締結通商條約,同時也與英國和德國締結通商條約[3]:119朝鮮高宗登基早年由父親興宣大院君攝政,大院君選妻子驪興府大夫人閔氏的遠支宗親閔茲暎為高宗之妃(後追封為明成皇后)。興宣大院君發動兵變閔妃化妝成宮女外逃;清國派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幫辦大臣袁世凱出兵平定兵變,將大院君監禁於中國直隸保定,閔妃重新執政[3]:111。日本也出兵朝鮮,與朝鮮政府交涉,要求派遣謝罪使到日本,並且承認護衛日本公使館之駐兵權[3]:131。大院君時而為親清派,時而為反清派,偏愛自己宗族女兒,使閔妃成為兒子朝鮮高宗之妻子,閔妃最初也試圖以日本為後盾掌握權力,但後來厭惡並排斥日本[3]:112。日本歷史學家宮脇淳子認為雙方立場轉換毫無道理可言,只是拼命維持自己權力,只要能成為自己靠山,便可不顧立場,可以與任何人聯手[3]:112。閔妃派轉為反日親清[3]:110

1884年12月4日,朝鮮內部開化派派趁着清法戰爭無暇他故,發動政變,宣佈脫離清朝;三天之內即被袁世凱鎮壓,政權回到閔妃派系手上[3]:111。親日派金玉均發動甲申事變[3]:110。日本公使館遭焚毀,數十名日本人遭殺害[3]:131。因此事件牽涉中日,南韓一度視甲申事變為民族主義運動,但在民主化後負面評價增多:北韓和中國則看法較為接近[3]:111俄國駐朝鮮公使夫人與閔妃關係良好,所以後來閔妃改為依附俄國[3]:117。政變流亡後,開化黨領袖金玉均曾拜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為師,流亡日本,後被刺客刺殺於上海[3]:111。朝鮮對日本原本只有厭惡意識,而明治維新之後來到朝鮮之日本人大多是下級武士,朝鮮兩班階級認為自己被最下層人指手畫腳,發佈命令,所以產生很強烈反彈[3]:113。1885年至1887年,英國皇家海軍攻打並佔領朝鮮王朝巨文島(英國稱為漢密爾頓港 Port Hamilton),牽制俄國;清國也害怕俄國介入朝鮮半島,最終俄國允諾不侵佔朝鮮領土,英軍撤出巨文島[3]:121。1888年,朝鮮於東京開設公使館[3]:131

1894年東學黨之亂,官吏不正當地徵收大量稅金,一批漢文老師向地方官吏陳情,遭到逮捕、棍棒敲打或驅逐,約一千人左右襲擊郡衙,奪取米糧後解散;地方官吏將抗議之農民貼上東學標籤,開始鎮壓[3]:134。清朝決定鎮壓東學黨時,在朝鮮並無足夠軍隊,因此向朝廷請求援助,清朝依照先前天津條約規定,通告日本,所以日本也運軍隊至朝鮮,朝鮮政府締結全州和議:一、道人與朝廷合力維持庶政;二、嚴加懲處貪官污吏;三、嚴懲貪暴的富豪;四、懲罰不良的儒林學者和兩班;五、燒毀奴婢文書;六、改善七班賤人(當時朝鮮政府規定:賣藝人、屠戶、編筐人、巫師、妓女、鞋匠、皮匠等七種人為「賤民」[3]:135)的待遇;七、允許年輕寡婦改嫁;八、廢除一切無名雜稅;九、打破門第之見,登用人才;十、嚴懲私通倭人者;十一、取消一切債務;十二、平分土地[3]:135-136。同年2月15日,東學黨人、全羅道古負郡首領全琫准起兵,大破官軍,並佔領全州朝鮮高宗除派官軍攻擊,並請清朝援軍外,也派人與其和議,全琫准擔心繼續抵抗,會招來外國勢力干涉,同意和政府「相議官民相和之策」,6月10日,雙方達成和解[3]:135。3月,朝鮮獨立運動志士金玉均遭到暗殺[3]:138

1895年日清戰爭爆發後,英國立即向日本和清國表明:期望戰事勿擴及上海,同時發表嚴正中立宣言;但是英國皇家海軍於1865至1941年間駐守中國艦隊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China),通稱為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前身是1831年設立之東印度及中國艦隊[3]:149),向清國海軍通報日本動態;而且英國違反中立條約,由英國商船運送清國陸軍至朝鮮,但禁止日本商船土佐丸(英國格拉斯哥民營公司所購)出港,以中立法規為由防止用於軍事目的,英國政府與輿論態度都「反日親清」[3]:148-149。日清戰爭清國戰敗,下關條約規定:清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群島給日本,支付賠款2億兩[3]:146。為支付給日2億兩,中國向外國談妥大筆借款,為向法國銀行借款,故商請俄國周旋,俄國因此趁機拿走遼東半島南部;宮脇淳子認為「三國干涉」為中國半殖民地化、屈辱近代化之開端,所以中國近代並非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而是始自日清戰爭[3]:146。由於俄國率先提出三國干涉,邀約法國和德國支持,日本將遼東半島返還清國[3]:147

日本勢力開始向朝鮮半島急劇擴張,閔妃意識到東北亞勢力格局變化後,與沙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對付日本。1895年三浦梧棲甫至漢城赴任,他稱:「我們如此幫助朝鮮,朝鮮宮廷卻依附俄國,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殺害閔妃,朝鮮人立刻轉為厭惡日本人[3]:117。1896年,朝鮮高宗帶着兒子朝鮮純宗逃往俄國公使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日本對俄國、德國和法國唯命是從,所以朝鮮閔妃開始看輕日本轉為依附俄國,日本人遂殺害她,朝鮮高宗更加討厭日本,到俄國公使館避難,最終發展為日俄戰爭[3]:146-147。朝鮮高宗從俄國公使館返回王宮,於1897年稱韓國皇帝,宣稱要切斷與日本關係,所以日本人對此非常憤怒[3]:170

二十世紀

1904年,大日本帝國與「大韓帝國」簽訂第一個保護國條約。

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併條約》簽訂,日韓併合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對朝鮮半島35年的殖民統治結束。

1945年8月21日,蘇聯紅軍佔領平壤並建立了蘇聯軍事政府,8月25日,美軍登陸仁川。美國拒絕承認流亡在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9月8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在朝鮮半島南部成立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USAMGIK),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的狀態。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戰後的日本政府則只承認大韓民國政府為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府。

二戰後至今

與北韓關係

北韓國旗

1952年,朝鮮內閣首相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呼籲信仰社會主義的在日朝鮮人建立一個聯繫朝鮮與日本並謀求南北統一的組織。隨後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在1955年5月25日宣告成立。

1977年到1988年間,朝鮮的特工多次在日本以及歐洲綁架日本人,2002年9月17日,在朝鮮平壤舉行的日朝首腦會談中,朝鮮首次承認了過往一直予以否定的綁架日本人事件,並且為此道歉,同時保證防止再次出現此類事件。日本政府已經正式認定了與此綁架事件相關的17名受害者[6]。2002年9月19日傍晚,小泉純一郎政府正式向被害者家屬宣佈了8個死亡者名單。日朝會議時,朝鮮政府解釋,這8個人的死因為「病死」、「災害死」。此外,還有一些雖然沒有被證實是因此事件而失蹤[7],但是十分有可能同樣遭到綁架的個案。

從2000年至今,北韓先後進行了多次導彈試射及核試,引起日本強烈不滿。同時,日本也多次因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負責任的言論以及靖國神社參拜問題引起朝鮮強烈不滿。日本與北韓至今沒有建交。

與大韓民國關係

南韓國旗

1965年,佐藤榮作領導的日本政府與朴正熙領導的大韓民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8],雖然兩國當時仍是敵對關係,及因歷史問題而對立,但因為冷戰關係,兩國意識形態同為反共,且同為美國的盟友,因此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具有重要性。

1972年,韓國民主運動、反對派領袖金大中在日本被綁架並回韓國長期拘禁,一度使日韓關係十分緊張。

2002年,日本與韓國共同舉行世界盃

目前,日本與韓國之間因為獨島歸屬問題、日本政要對二戰中對的韓國的戰爭罪行拒絕道歉和不負責任等言論問題、慰安婦問題、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存在着巨大的爭議。2012年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後,兩國關係十分緊張。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對慰安婦問題的態度,也造成日韓關係至今維持不睦。

參見

註釋

  1. ^ 『왜구 조선인설』도 폐기 … 근·현대사는 접점 못 찾아[永久失效連結]
  2. ^ 『日本歴史大系2 中世』山川出版社、1985年,269頁。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宮脇淳子.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5 [2011]. ISBN 978-986-5842-66-6. 
  4. ^ 忽必烈寫給日本國書:「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至元三年八月日」(元史卷二百八列傳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國)
  5. ^ 高麗王書「右啓、季秋向闌、伏惟大王殿下、起居萬福、瞻企瞻企、我國臣事蒙古大朝、稟正朔有年於茲矣、皇帝仁明、以天下為一家、視遠如邇、日月所照、咸仰其徳化。今欲通好於貴國、而詔寡人云、『海東諸國、日本與高麓為近隣、典章政理、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遣書以往。勿以風濤険阻為辭。』其旨嚴切。茲不獲己、遣朝散大夫尚書禮部侍郎潘阜等、奉皇帝書前去。且貴國之通好中國、無代無之。況今皇帝之欲通好貴國者、非利其貢獻。但以無外之名高於天下耳。若得貴國之報音、則必厚待之、其実興否、既通而後當可知矣、其遣一介之使以往觀之何如也。惟貴國商酌焉。」
  6. ^ Japanese Government Headquarters for the Abduction Issue
  7. ^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 on Missing Japanese Probably Related to North Korea(COMJAN).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1). 
  8. ^ 韓國與日本建交談判的內幕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