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教戒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ntinous Hermes留言 | 贡献2019年4月8日 (一) 21:11 top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道教戒律,是指道士在思想、言行方面应该遵守的条例、准则、规范以及对违反者如何处罚的规定。

历史

道教戒律为用以约束道士行为,以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戒也作“诫”,有劝戒、教戒、戒恶之义,律指条规、律令。戒律系借神明的名义约束教徒,作为教徒必须遵守的思想与行为准则,违反了即受神明的谴责、警告。〔无上秘要〕卷四十五:“太极真人曰:戒律之为道,威严神妙,恐人不能有心奉,故当秘而不书耳。是以〔智慧经〕篇终,不悉显于未学之士矣。口口相传,将亦何由而泄耶?当其说戒之时,十方天人叉手敬听,鬼神亦礼于所闻,岂可轻而哉。”道教认为学道不受戒律则无缘得上仙。将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道的手段[1]

早期道教即有所谓“天诫”或“道诫”,如〔太平经〕:“唯原省念所言,思见天诫,以成其身,不使陷危”,而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教诫;〔老子想尔注〕中也有“道贯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人欲举事,先考之道诫,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之说。《想尔注》文无“道诫”具体内容,然《道藏》《太上老君经律》中列有“道德尊经想尔戒”(想尔九诫)[1]

到两晋南北朝,道教开始有正式的戒律条文,如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至百千万戒等,其中也部分吸收了儒家纲常礼教佛教戒律。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止者,止恶心口,为誓不作恶也。戒之为义,又有详略焉。详者,太清道无量法门百二十九条,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条,观身大戒三百条,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略者,道民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二十四戒之例是也。律者,终出戒中,无更别目,多论罪报刑宪之科,如天师制鬼,玄都女青等律。具斯则戒主于因,律主于果,以戒论防恶,律论止罪故也。”[1]

唐代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成于唐玄宗初。书中简述道教经戒,认为这些戒律是修道者首先必须进行的科目,否则不能得仙,犹如涉海而需舟楫一样。根据信教对象的品位、贤愚、禀气清浊等而分别授以不同的戒律。书中开列了三归戒(初起心入道受)、五戒(令除五欲、出五浊、修五德)、八戒(持八事以契入神)、无上十戒(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初真戒,以及各派道士所受戒等等。

早期道教传戒是公开的,魏晋以后转入秘密传戒。元代以降,全真教兴起后,丘处机开创传戒制度,恢复了公开传戒,创立了“十方丛林”的制度,广收门徒[1]。明代《正统道藏》收有元末明初陆道和所编《全真清规》,是对于全真出家道士所制定在生活、仪式和信仰上的种种规范,并录有〈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2]。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性阐述道教的渊源流派、行持规矩和宫观应有之规。

传说清初全真龙门派道士王常月于北京白云观传初真戒(三皈依,积功归根五戒,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极戒(重编自《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天仙大戒(出自鸾书《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合称“三坛大戒”,戒期百日。陈柏勋指出,出现三坛戒之说是嘉庆年以后的文献,可能为后人所追述[2]。明清以来,道教传戒只能在十方丛林宫观中进行,由各地的宫观选送道徒去集中受戒,一次受戒弟子有多达千人的[1]

道教戒律的种类品阶较多,条律有简有繁,一般分为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这些戒律根据上中下三品人因材施戒。戒律的主要内容多为道德训戒,旨在规范修道者的行为。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洞玄、洞神部的戒律类,比较重要的凡有:〔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三洞众戒文〕、〔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太上老君经律〕、〔老君音诵戒经〕、〔道门十戒〕,全真派有〔全真清规〕,善书性质的有〔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感应篇〕、〔阴骘文〕、〔警世功过格〕、〔清规玄妙〕等。另外,〔云笈七签〕、〔无上秘要〕、〔道教义枢〕、〔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等,也都收录了不少的戒律名目或条文[1]

目前除全真教是奉行三皈、五戒、十戒、女真九戒为基础的三坛大戒外,其余道教各门派传度大多以三皈、九戒(出自《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作为依据。明代《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特别推崇于九真妙戒:“无上洞玄灵宝九真妙戒者,诸戒之首。天人共仰,幽显咸遵,……仙凡仰之,以为城郭;幽显资之,以为梯航;灵魂受之,以为法药。”[2]

分类

各派别中,有共通遵守之戒,也有各派自制之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五戒、想尔九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老君二十七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等等。举例如下:

  • 初真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清信士所受戒律。又名五戒。[3][4]
  • 初真十戒:
    •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
    •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 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5]、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6]
  • 想尔九戒: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又称老君想尔戒、道德尊经想尔戒,源出《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正一派道长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
    • 上品戒文: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 中品戒文: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 下品戒文: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 正一派四不食:牛,乌鱼,鸿雁,狗。
  • 忌食五辛:生葱,韭,大蒜,小蒜,葫荽。 [7]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李丰楙. 教育大辭書:戒律. 2000. 
  2. ^ 2.0 2.1 2.2 陈柏勋. 武庙宗教文化杂志 http://www.qztao.org/dissert_15.htm.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 ^ 《太上老君戒经》: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
  4. ^ 初真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5. ^ 在对应的佛教八戒中,为不坐“高大广床”,此“床”本不是床,而是“胡床”,即草绳编织成的座位,坐禅所用,或高僧的高座、上座。不坐高大广床义为禅坐的座椅只能坐一般的,不能追求又高又大又广、极尽华丽,坐之生较慢、贡高之心。但古代译文不甚明了,致后来人皆义为睡眠的床具,其实睡眠在床上并不犯戒;道教中亦如此沿用。
    印光大师;“高广大床,此系西域僧人行头陀行之绳床。吾国此法不行,但不宜坐贵重珍妙之床榻耳。此绳床,同今之马札子,用绳穿之,可开可合。高不过一尺六寸,广不过四尺。尺系周尺,比今尺小二寸。此床非睡眠之床,乃坐禅之床榻也。”
  6. ^ 陆修静《受持八戒》;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7. ^ 实际为仿佛教所制。《玄都定罪律太极科》;五辛食之念诵,条戒内为第一罪,谓修持讽诵,触犯神灵,忤秽真界,获毒蛇穿心狱报,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对语,于人尚且厌之,而况朝真行事乎。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 《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湛如
  • 《道教戒律学》任宗权(ISBN: 97878012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