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澳大利亞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Passve留言 | 貢獻2019年5月7日 (二) 01:25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中國-澳洲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澳大利亞

中國
代表機構
澳洲駐華大使館中國駐澳洲大使館
代表
大使 安思捷[1]大使 成競業

中澳關係(英語:Australia–China relations)是指中國澳洲之間的外交關係。上述關係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當時已有華人移居澳洲,中國革命黨人也曾在澳洲進行活動。中華民國建立後,它和澳洲在1941年建立起公使級外交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初期,澳洲政府拒絕承認之,並繼續和撤守到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保持聯繫。及至1972年,澳洲政府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自此兩國政府的高層經常互訪[2],兩國的貿易也漸趨頻繁。截至2012年,中國是澳洲第1大貿易夥伴,而澳洲則為中國第8大貿易夥伴。

歷史

中澳兩國的政治關係始於清代,而清政府則於1909年在當時身為大英帝國自治領的澳洲設立領事館。由於澳大利亞直到1940年代才成為獨立國,有權自行制定外交政策[3],因此澳洲在1941年才跟中華民國政府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4]。自從澳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2年建交以來,中澳兩國的雙邊關係發展順利,兩國的高級官員經常互訪。北京當局認為這樣能夠使兩國關係趨向成熟,並加強兩國之間的友誼[2][5]

1911年之前

中國首任駐澳洲領事為梁瀾勛

清朝在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便派出使節到位於歐洲美洲的國家,並具備了派出使節到澳洲的條件。清廷自1877年起,就開始準備在澳洲設立領事館,不過清朝由於英國當局的阻礙,而未能在19世紀終結前設立澳洲領事館。在這段時間中,洋務運動的領袖(例如當時任職兩廣總督張之洞)認為,在東南亞大洋洲設領事館,就可以向華人籌集資金,增購保護商船的艦艇,並加強海防[6]。張之洞又建議清政府派員訪問大洋洲,並準備在澳洲設領事館。後來清政府派出的人員完成訪問僑情的工作回國時,便提議清廷在澳洲設立領事館[4]

19世紀後期,澳洲政府開始頒布限制華人的政策,故此華人要求清朝設立駐澳使館的聲音日益高漲。同時,保皇會和革命黨也在澳洲從事反清活動,並與當地華人聯繫及籌募經費,甚至向他們發表演講,論述國是。於是清政府便決定設立駐澳領事館[4]

1901年,澳洲聯邦成為大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自此英國人減少了對澳洲外交事務的干涉,而且還有利於清朝設立駐澳領事館。到了1907年,英國外交部才同意清朝在澳洲設立領事館。雖然悉尼聞人梅光達曾是澳洲華人社區、歐洲各國駐澳領事和澳洲總理都支持的領事人選,並已多年擔任清廷駐澳州的代理領事,但梅在1903年、領事館設立之前遇刺身亡。中國駐澳洲領事館1909年設立於墨爾本,中國首任駐澳洲領事為梁瀾勛,於1909年到任[4][7]

1911年-1949年

20世紀30年代,澳中關係開始增強。中國總領事館經過改組後搬遷至雪梨,並在其他主要城市開設領事分館。一些中國官員訪問了澳大利亞。其中1931-2年,中國的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林森訪問了雪梨和墨爾本。[7]這是中國元首第一次訪問澳大利亞,林森利用這一機會鼓勵澳大利亞放鬆對中國人移民澳洲的限制。為表示對林森的尊重,林森受邀在國會衆議院議場就座。1934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副總理約翰·雷薩姆英語John Latham (judge)率代表團巡訪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8]

在1941年前,兩地官方接觸仍然不太頻繁,在這段時間,中國對澳洲的官方往來是以「中國駐澳洲總領事館」的名義進行的。隨著英國在30年代賦予各自治領更大的自主權,在1941年中國和澳洲終於建立了公使級外交關係,以配合國際形勢的發展。澳洲首任駐華公使為聯邦撥款委員會主席弗萊德理克·埃哥萊斯頓英語Frederic Eggleston,而中國首任駐澳公使則為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徐謨。1948年兩國外交關係升級為大使級關係[4][8]

1949年-1972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澳洲工黨政府不敢早於英國或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是便決定如果在1950年舉行的英聯邦外長會議中,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澳洲就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工黨卻在12月的大選中大敗,澳洲因而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4]

自1949年以來,澳洲政府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年執政的澳洲自由黨政府對華外交政策保守,不願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雖然澳洲政府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從1950年開始澳大利亞拒絕接收中華民國派駐澳洲的大使(澳洲政府允許中華民國駐澳使館繼續運作,但直到1959年由代辦領導)。直到1966年,澳洲政府亦多年沒有任命駐華大使前往臺灣。澳洲政府內部對於對華關係也有分歧:澳洲外交部從1954年開始就建議政府應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政府接納。在冷戰環境下,澳大利亞的戰略依靠更加接近美國。反對黨工黨自1955年開始採取的政策是按照英國和法國的先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理由是中華民國奪回大陸的可能性不大)[9],但執政的自由黨聯盟則將「共產中國」的威脅作爲國內選舉議題,包括用以贏得反共民主工黨的支持。作爲這一政治策略的一部分,澳洲總理哈羅德·霍爾特在1966年第一次任命派駐臺北的大使,這樣就明確地確認了澳洲政府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統性。[10]

不過到了1970年代,自由黨政府便收到警告,指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正在改變,澳洲也應該檢討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於是澳洲外交部便在1971年評估對華政策,並派駐法國大使雷努夫(Alan Renouf)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國大使黃鎮商討改善兩國關係的問題。事後雷努夫向時任總理威廉·麥克馬洪提議,澳洲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討建交的問題,但被麥克馬洪拒絕[4]

自1960年代末起,工黨領袖惠特拉姆就意識到,澳洲需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又認為對話是兩國復交的最好辦法。1971年7月,惠特拉姆便率領工黨代表團來到北京,並與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舉行會談。然而此舉卻遭麥克馬洪大力抨擊[4]

其後,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澳洲民眾對澳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支持,使澳洲政府的對華政策顯得不合邏輯,最後更導致執政黨內部分裂。最終執政黨在1972年的大選敗於工黨,而惠特拉姆則在上任澳洲總理後,於12月2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4]

1972年-2007年

自中澳建交以來,兩地一些省份、州和城市都相繼締結為友好城市,並展開了經濟合作。而中國和澳洲亦互設領事館,兩國的高級官員也經常互訪[4]

約翰·霍華德在就任澳洲總理之後,曾經來華進行6次訪問[2],並重視中澳關係,又希望兩國關係能變得堅強有力,豐富多彩[4]。在2007年6月15日,時任澳洲總理的霍華德接見達賴喇嘛[11]。中國政府就此表示不滿,並反對霍華德接見達賴喇嘛[12]

2007年-2013年

澳洲政府的三大外交政策中,其中一項是與亞洲國家發展外交關係[13]。澳洲政府重視它和中國的外交關係[5]

據報導,澳洲政府曾經在2008年2月譴責台灣獨立運動,並重申他們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支持。[14]當時已經就任澳洲總理的陸克文在四月訪華時到北京大學普通話向該校的學生發表演講時[15],表示西藏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人權問題[16][17]。陸克文還在他和中國總理溫家寶會晤的時候提及到這問題[18]

在2009年7月中國以間諜罪拘捕澳洲採礦公司力拓集團的高層胡士泰之後,陸克文最初對這宗案件的處理手段較為克制,然而他這樣做受到澳洲的反對黨批評,於是他便不再停留在外交性質的討論,轉而關注涉案員工的權利,還聲言這件事對中國和澳洲都是利害攸關的。[19]後來在當年的8月,中國政府抗議澳洲向熱比婭·卡德爾發出簽證,令她能夠出席第58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20]一名研究澳洲事務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表示力拓間諜案、澳洲向熱比婭發出簽證和中國鋁業增持力拓集團失敗這三件事,是中澳關係在當時惡化的原因。中國政府就此在當年取消中澳兩國高層官員之間的互訪[21]

雖然中澳關係在2009年惡化,不過中國石油在2009年8月18日和埃克森美孚北京簽署了一份總值500億澳元的合約,合約的內容是中國石油將會向埃克森美孚持有的一個澳洲液化天然氣項目購入225萬噸天然氣,為期20年。該合約是澳洲歷史上最大的單項投資合同[22]

澳洲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在2011年4月訪華時曾表示,澳洲政府重視中澳關係和它的發展[23]。在她的統治下,中國和澳洲的經貿往來頻繁,又跟中國政府簽訂協議去開採清潔能源,並確保中國成為澳洲長遠可靠的能源及天然資源供應國[24]。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高度評價吉拉德上台之後對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而總理溫家寶也表示中國重視中澳關係。不過她在訪華期間,又曾經表示她對中國人權狀況感到擔心[25]

吉拉德政府表示他們會繼續和中國發展正面而具有建設性的關係,不過他們也會基於共同的價值觀而維持和美國的安保關係。[26]2011年11月,吉拉德政府准許美國在5年內把2,500個海軍士兵派駐到澳洲的北領地,這一件事惹來中國和印尼的強烈批評和猜疑,因為美國正試圖圍堵中國[27];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羅援少將則於《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美國「重返亞太」,意圖圍堵中國的時候,犯下了戰略性錯誤,這樣做恐怖分子可能會藉機重返美國[28]

吉拉德復於2013年4月率團訪華,和新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面,以促進澳洲與中國的關係,並保持緊密的經貿往來。訪華代表團的成員還包括澳洲外長鮑勃·卡爾和澳洲貿易部長克萊格‧愛默生(Craig Emerson)[29]

2013年-

吉拉德在2013年6月澳洲工黨領導權投票英語Australian Labor Party leadership spill, June 2013中被陸克文擊敗,而陸克文領導的工黨又在同年的澳洲大選中敗於自由黨手下,托尼·阿博特成為澳洲新總理。澳洲國防部長、參議員大衛‧約翰斯頓稱,澳洲新政府會兼顧中澳關係和澳洲-美國關係,而不偏向任何一方[30]。習近平在2014年11月訪問澳洲,並向澳洲上、下議院議員演講,讚揚澳洲的「創新和世界影響力」[31],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洲也在同月17日簽訂了關於簽訂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意向聲明,並於2015年正式簽訂協議[32]

在中國有營商經驗的前通訊部長麥肯·騰博在2015年9月成功藉助黨內投票英語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leadership spill, September 2015迫使阿博特下台,並擔任總理。雖然騰博曾經在上任之初批評北京在南沙群島填海造陸,並認為這樣做最終會適得其反,不過澳洲對此並沒有一貫立場,而本身支持《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他在2016年4月首次訪華,期間他與習近平和李克強會晤,出席「澳大利亞-中國週」活動,並簽署關於體育和旅遊的備忘錄,放寬向中國公民的簽證限制[33]

經濟關係

1911年前

雖然有史料記載早在18世紀50年代就有中國商人到達澳洲,但直到20世紀初中澳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一直較小。澳大利亞的貿易關係大幅度傾向大英帝國,在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與中國的貿易衹佔了澳大利亞貨物貿易的0.3%。當時,澳大利亞主要從中國進口茶葉大米,同時也進口絲綢等奢侈品。中國則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礦物(銀、金、銅以及生鉛),同時也進口穀物。[8]

1911年-1972年

20世紀上半葉,農作物開始在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其中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黃油(白脫油)和小麥的需求量增速較大。到了1917-18年時,澳大利亞每年出口950,825磅的黃油至中國。同時,澳大利亞對絲綢及其他製造品的需求也有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了澳中貿易。戰後的數十年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建國後),羊毛成爲中國從澳洲進口的重要商品。中國在60年代經歷饑荒,因此大量進口了澳大利亞小麥。但直到70年代初,中國在澳大利亞的貨物貿易中仍衹佔到1%。[8][34]

197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洲在1972年建交時,雙邊貿易總額僅為7200萬美元,不過到了1990年代,兩國在自然資源開發、工業和城市發展等不同領域的合作有所增進,並使中澳兩國的貿易總額在1999年超越60億美元的水平[34]。前澳大利亞總理麥肯·騰博本人在1994年就曾在中國投資,在河北蔡家營創辦合資企業河北華澳礦業公司開發鉛鋅銀礦,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家中外合作礦山企業。

在2003年,中國和澳洲的出入境貨品總值為135.6億美元,較2002年上升30%;而在2009年,中澳的貨物貿易額為780億美元,澳洲當局更記錄到中澳貿易出現了65億美元的順差[34]。根據中國當局的統計,中澳兩國在2010年的貿易額達到880.92億美元[2]。在2012年,中國大陸是澳洲第1大貿易夥伴[35],而澳洲則為中國大陸第8大貿易夥伴[36]

中國向澳洲出口的主要貨物包括衣物、通訊器具及部件、電腦玩具兒童車和體育用品[37],而澳洲向中國出口的貨物則包括鐵礦石氧化鋁煤炭羊毛[2]。澳洲商人在中國的投資項目有交通食品環保和法律諮詢等,而中國商人在澳洲的投資項目就有服務業房地產和進出口貿易[34]。近年,澳洲與中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幫助澳洲擺脫了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後續的不利影響[38]

文化關係

據記載,中國人自1810年代起,便開始移居澳洲,在這些中國人當中,麥世英是第一個來到悉尼華人[39]。其後澳洲維多利亞州墨爾本一帶和新南威爾士州悉尼附近的金礦被人發現,掀起了一股淘金潮,故此有很多華人來到當地參與採礦的工作。在1857年,澳洲共有4萬名華工,他們多數都是在礦場工作的[40]。不過由於澳洲當局在1910年代實行白澳政策,於是澳洲就經常出現排華事件,令澳洲的華工數目銳減至幾萬人[41]。及至1970年代以後,澳洲政府廢除白澳政策,這使不同地區的華人相繼移居澳洲。根據澳洲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0年6月30日,澳洲共有約51萬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華人[42]。澳洲的華人在當地設立了三個唐人街:悉尼唐人街墨爾本唐人街布里斯本唐人街。悉尼的市政府更會在春節期間舉行賀歲活動[43]

另外,澳洲的前任總理陸克文是個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人,曾經在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研讀中國語文及文化[44],亦曾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留學,其後他被澳洲政府派駐澳洲駐北京大使館工作,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45]

自19世紀起就有澳洲人赴中國學習。梅輝立(William Mayers)在1859年赴中國學習,此後參與了中國引進第一條鐵路和第一臺蒸汽機車的談判。[8][46]2011年時,中國是澳大利亞學生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目的地,其中在短期留學目的地中排名第一,長期留學目的地中排名第七,實習目的地中排名第七。[47]2014年時,有4,700名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大學學習。2015年,澳大利亞政府的「新科倫坡計劃」規劃派525名學生赴中國學習。[48]

同時,中國人赴澳大利亞學習也有悠久歷史。初期中國留學人數較少:1912年至1920年之間入境澳大利亞學習的中國學生總共衹有30名。1924入境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生有300名,但大多是澳大利亞居民的兒女。[7]澳大利亞在1986年開始接受中國學生參加「海外學生英語集訓課程」赴澳大利亞高等院校留學。1987年時在澳大利亞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已達數千人。[49]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澳大利亞政府對在澳洲的約20,000名中國留學生提供庇護。[50][49]此後,澳大利亞成爲中國學生到海外留學的最大市場之一。[51]2011年初,在澳大利亞有126,000名中國留學生,[51]佔澳大利亞所有外國留學生中的26%。[51][52] 隨着中國在澳留學生增加,中國留學生與澳洲教師由於雙方所持不同觀點而引起的衝突也日益增加。澳大利亞悉尼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夏美林(Merriden Varrall)認為,中國留學生中有很多正把親北京的立場帶入教室,扼殺澳洲大學的辯論和開放性。[53]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Julie Bishop)對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發出直言警告,敦促他們尊重澳大利亞的言論自由。據當地媒體報道,中國政府利用在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生團體監視當地中國留學生並挑戰同中國政府看法不一致的學者。她說:「我們不願意看到外國學生或者外國學者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54]

中國與位於澳洲重要城市的大學合作,設立孔子學院,以增進中國和澳洲的文化聯繫[55]

參考資料

  1.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 ^ 2.0 2.1 2.2 2.3 2.4 中國同澳大利亞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年12月26日 [2013年3月31日]. 
  3. ^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John Curtin Prime Ministerial Library. [4 August 200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沈永興、張秋生、高國榮. 澳大利亚. 列國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 ISBN 7-80149-939-5. 
  5. ^ 5.0 5.1 纵览.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 2010年 [2011年7月18日]. 
  6. ^ 張之洞. 《張文襄公全集·卷十五》. 
  7. ^ 7.0 7.1 7.2 Jones, P., "The View from the Edge: Chinese Australians and China, 1890 to 1949", in Ferrall, C. et al (ed.) (2005), East by South: China in the Australasian Imagination, pp.46ff
  8. ^ 8.0 8.1 8.2 8.3 8.4 Au-Yeung, W., et al(2012), "Australia-China: Not just 40 ye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conomic Roundup, 2012(4)
  9. ^ The Whitlam Institute, "Whitlam's Advocacy for Diplomatic Recognition[永久失效連結]", in Whitlam and China, 2012
  10. ^ The Whitlam Institute,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before Recognition[永久失效連結]", in Whitlam and China, 2012
  11. ^ 不顧北京抗議 霍華德會晤達賴喇嘛. BBC中文網. 英國廣播公司. 2007年6月15日 [2011年7月15日]. 
  12. ^ 中国对澳大利亚总理会见達賴喇嘛表示坚决反对. 新華社. 2007年6月15日 [2011年7月17日]. 
  13. ^ 澳大利亚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3月28日 [2011年7月18日]. 
  14. ^ O'Malley, Sandra. "China, Australia hold strategic meeting". 《The Age》. 2008年2月5日 [2011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0日) (英語). 
  15. ^ "China rejects Rudd advice". News.com.au. 2008年4月10日 [2011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4日) (英語). 
  16. ^ Macartney, Jane. "Australian PM Kevin Rudd warns China over human rights abuses in Tibet". 《泰晤士報》. 2008年4月9日 (英語). 
  17. ^ "Aussie Rules". 獨立報. 2008年4月10日 [2011年7月19日] (英語). 
  18. ^ "Kevin Rudd raises concerns over Tibet"[失效連結],TV3,2008年4月10日
  19. ^ 澳总理陆克文:以经济利益施压中国. 新浪. 2009年7月16日 [2011年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21日). 
  20. ^ 新西蘭下月播熱比婭紀錄片. 新浪香港. 
  21. ^ Sheridan, Greg; Michael Sainsbury. "Beijing bites back over Kadeer visa and iron ore prices". 澳洲人報. 2009年8月18日 [2011年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2) (英語). 
  22. ^ 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达成约410亿美元澳洲天然气协议. 鳳凰網. 2009年8月18日 [2011年7月20日]. 
  23. ^ 郝亞琳. 胡锦涛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 新華網 (新華社). 2011年4月27日 [2011年7月20日]. 
  24. ^ Matthew Franklin in Beijing. Julia Gillard rejects need to contain China. The Australian. April 27, 2011 12:00AM. 
  25. ^ 澳大利亚总理称与温家宝讨论人权问题. BBC中文網. 英國廣播公司. 2011年4月26日 [2012年2月22日]. 
  26. ^ Matthew Franklin; Michael Sainsbury. Julia Gillard's US-China balancing act. The Australian. April 26, 2011 12:00AM. 
  27. ^ Ben Packham. China reproaches Australia over strengthened US defence ties. The Australian. November 17, 2011 12:00AM. 
  28. ^ 羅援. 美國的三大錯誤決策將導致滿盤皆輸. 人民網. 人民日報. 2007年6月15日 [2012年2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4日). 
  29. ^ John Garnaut and Mark Kenny. Gillard urges closer Asian ties to ease tension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7 April 2013. 
  30. ^ Roggeveen, Sam. What the new defence white paper will say about China. www.lowyinterpreter.org.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23 September 2013 [23 September 2013]. 
  31. ^ The Chinese President has begun addressing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17 November 2014 [18 November 2014]. 
  32. ^ Robb, Andrew. Landmark China-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 trademinister.gov.au.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17 November 2014 [18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6 四月 2016). 
  33. ^ Clark, Helen. Malcolm Turnbull’s Visit to China. The Diplomat (Tokyo). 2016-04-21 [2016-04-29]. 
  34. ^ 34.0 34.1 34.2 34.3 中澳经贸关系现状. 中國經濟網. 2010年4月20日 [2011年7月15日]. 
  35. ^ Australia's Trade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Trade at Glance 2013.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 [201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36. ^ 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春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 [2013年12月21日]. 
  37. ^ Archived copy (PDF). [2011-11-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8 November 2011).  已忽略未知參數|df= (幫助)
  38. ^ Australia Signs Mammoth Gas Deal With China. 美國之音. 2010年3月25日 [2011年7月18日] (英語). 
  39. ^ 谁是悉尼第一中国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4年12月8日 [2011年7月15日]. 
  40. ^ "新金山"淘金的华工:对澳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9月8日 [2011年7月15日]. 
  41. ^ 华人与澳大利亚“白澳政策”.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11月14日 [2011年7月15日]. 
  42. ^ Migration, Australia,2009-10 (PDF). 澳洲統計局: 第44頁. 2007年3月29日 [2011年7月15日]. 
  43. ^ 中國農曆新年慶典活動·兔年. 悉尼市政府. 2011年 [2011年7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月26日). 
  44. ^ 澳大利亚下月大选 “中国通”陆克文呼声高.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7-10-14 [2010-06-24]. 
  45. ^ 澳洲候任總理陸克文 貧戶起家曾讀台師大.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7年11月25日 [2011年12月13日]. 
  46. ^ "鐵道線路", 《上海通志》, 上海市地方志, 2008-07-15
  47. ^ SPRE - Australian Outbound Student Mobility - Snapsho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4 October 2015.
  48. ^ Zhao, Xinying, "More Australians wish to study in China", China Daily, 30 March 2015
  49. ^ 49.0 49.1 Gao, J. (2006). Organized international asylum-seeker networks: 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by Chinese Students1.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2), 294–317.
  50. ^ Ferrall, C., "An Introduction to Australasian Orientalism", in Ferrall, C. et al (ed.) (2005), East by South: China in the Australasian Imagination, pp.9ff
  51. ^ 51.0 51.1 51.2 Philipp Ivanov. Australia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volution. 26 July 2011. 
  52. ^ Archived copy. [201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十一月 2011).  已忽略未知參數|df= (幫助);
  53. ^ 中國留學生「玻璃心」緣何而來?,德國之聲,2017年9月9日。
  54. ^ 澳外長警告留學生 務必尊重言論自由,美國之音,2017年10月17日。
  55. ^ 存档副本. [201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3). 

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來自美國聯邦政府所屬的美國之音網站。根據版權條款(英文)和有關美國政府作品版權的相關法律,其官方發布的內容屬於公有領域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