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笛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Chk888對話 | 貢獻2007年11月2日 (五) 05:02 笛子的制作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F調梆笛

笛子,在中文裏面主要指竹笛,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樂器之一。笛子也經常在西洋交響樂團或者現代音樂中運用,作為中國音樂的代表。 詳情請參照:中國民族樂器

笛子的種類

傳統有笛膜的笛子,一般可因其長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此外尚有不貼笛膜的新笛(十一孔笛),以及最小、音最高的口笛等。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傳於北方,用於戲曲梆子腔音樂的伴奏及北方民間器樂合奏,相比於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徑略小;音調高亢明亮,節奏活潑跳動,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為特長。通常大約是E 至 G調。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約是F 至 A調。

曲笛(長膜笛)主要流傳於南方,用於崑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如江南絲竹)。音調渾厚圓潤,柔美流暢,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通常大約是Bb 至 D調。

大笛亦稱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長和低音。(筒音為Bb至D)。

新笛(橫簫,十一孔笛)是沒有膜孔的笛,用竹或木製成,音色近似西洋長笛,在樂隊中起著協調的作用。

笛子的歷史

笛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1]。最初笛子的名稱叫;到唐代出現了尺八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尺八也是流傳於閩南的南音音樂主要樂器。

竹笛由來相傳有二:

  • 史記》內有「黃帝令伶倫伐嶰谷之竹作管」。但中國古代記載有笛簫混淆現象,所以史記所記載的,不一定是笛。
  • 相傳漢朝時從西域傳入。

一開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勻排列的。後來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為了能夠和樂隊向協調,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音高變化,出現了可以調節管長的笛子(類似於西洋的木管樂器的調音方式),最多可調節1/4個音高。但由於改變音高的同時會改變音色,大多數獨奏家不使用這種笛子。

笛子一開始是沒有膜的。為了使音色明亮,後來用笛竹的薄膜粘貼在孔上。由於這種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腸衣膜。這種笛膜雖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結合兩者長處的新笛膜,采自於蘆葦,為現在廣大的演奏家所使用。

到了近代,為了適應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來越寬廣。從六孔笛,發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趨同於木管樂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類型的笛子不斷湧現:由於管長的增長,出現了彎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樂器的音色;還出現了「口笛」,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

笛子的技法

笛膜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技巧。

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氣、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笛子演奏家

近代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有:馮子存劉管樂陸春齡趙松庭王鐵錘簡廣易俞遜發蔣國基繆宜民 (美國)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陳濤陳中申等。

笛子的製作

笛子採用的竹子在陰乾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鑽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 笛子這個樂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製作者的名稱。比較著名的笛子製作師有:鄒敘生王益亮林谷珍台灣)、董雪華應明章等。

笛子歷史、演奏及製作的論文

參考資料

  1. ^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 2006-08-28 [2007-01-16].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