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AMX-30主力戰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219.73.53.244留言2019年6月29日 (六) 13:01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AMX-30
採用105公釐線膛戰車砲的AMX-30C2原型車
類型主力戰車
原產地 法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66年至今
使用方波赫智利賽普勒斯法國希臘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
參與戰爭/衝突波斯灣戰爭
生產歷史
研發者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
研發日期1963年 - 1966年
生產商伊西萊姆利羅公司
生產日期1966年
製造數量3,571輛
衍生型AMX-30S,AMX-30B2,AMX-30DI,AMX-30D(S),AMX-30HS,AMX-30冥王星戰術核飛彈英語Pluton (missile)發射車,155 GCT自行榴彈砲,AMX-30羅蘭德地對空飛彈發射車,AMX-30SA自行高砲,AMX-30獵鷹飛彈發射車,AMX-30EBG戰鬥工程牽引車,駕駛員訓練戰車等。
基本規格
重量36噸(AMX-30B)
37.7公噸(AMX-30B2)
39.3公噸(AMX-30B2布倫努斯)
長度9.48米(砲塔向前)
8.73米(砲塔向後)
寬度3.1米
高度2.28米
操作人數4
(車長、砲手、裝填手、駕駛)

裝甲18-80公釐滾軋均質鋼[1]
主武器105公釐F1型戰車砲英語105 mm Modèle F1
副武器M963式20公釐機砲(備彈480發)
7.62公釐NF-1機槍(備彈2070發)
發動機希斯巴諾-蘇莎 HS-110
雷諾MACK E9-750(AMX-30B2布倫努)
680匹馬力(510千瓦特)-720匹馬力(540千瓦特)/每分鐘2600轉
750匹馬力/每分鐘2400轉
功率/重量14.7千瓦特(19.7匹馬力)/噸
變速AMX-30:手動傳動裝置
AMX-30B2:半自動ENC-200傳動裝置
懸掛扭力桿
底盤高度0.45米
燃料容量920升
作戰範圍600千米
速度65千米/小時

AMX-30是一款由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英語Nexter設計的主力戰車,從1966年開始服役於法國陸軍,前5輛被交付給第501戰車團(法語:Régiment de Chars de Combat),在冷戰時期是法國陸軍裝甲部隊唯一裝備的主力戰車,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逐漸被雷克勒戰車取代。

概要

AMX-30量產型重36噸,重量較輕可提高機動力,但裝甲防護則被犧牲。由於設計AMX-30時正處於美蘇在歐洲對侍及可能核戰的陰影下,而面對新型反戰車武器如反戰車飛彈的出現,在當時的裝甲技術限制下,如有增強裝甲防護力只能透過大幅增加裝甲厚度,但重量亦必然大幅增加,而且再厚的裝甲也難以抵禦核彈攻擊,設計者認為與其加厚裝甲都無法抵擋新式反戰車武器及核武攻擊,倒不如減輕車重提高機動力,令裝甲部隊發起攻擊及撤離時都更迅速,利用高速性能躲過攻擊來提升生存性,而較細小的輪廓可減小被彈面積,降低被敵火擊中的機會,所以AMX-30採用緊湊設計,車高僅2.28米。該車配備一門105公釐口徑的戰車砲,發射G型反戰車高爆彈(法語:Obus G)。G型反戰車高爆彈的內殼和外殼通過滾珠軸承分離,從而使其在不改變彈頭的情況下維持發射後的自旋穩定。戰車發動機為720匹馬力(540千瓦特)HS-110柴油發動機提供,而其傳動裝置卻十分糟糕。

由於其傳動裝置故障不斷,1979年法國陸軍開始將AMX-30升級為AMX-30B2,換裝了新的傳動裝置、改良型引擎並引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及其他改進。AMX-30有許多衍生型號,包括AMX-30D裝甲回收車、AMX-30R自行防空砲、架橋戰車、冥王星戰術核飛彈英語Pluton (missile)發射車和地對空飛彈發射車。

AMX-30承接戰後法國兩型中戰車以及ARL-44的設計。雖然ARL-44是一型臨時戰車,他的替代型AMX-50重戰車在50年代中期引進M47巴頓戰車之後便被取消研發。1956年法國政府參加了一項與西德義大利合作旨在設計一型標準化戰車的合作項目。雖然三個國家確定了一系列新戰車的具體特徵,法國和西德已經開始為試驗和改進分別建造原型車,但是由於西德決定不採用法國稱將推遲到1965年生產的105公釐戰車砲而導致項目失敗。結果是,兩個國家決定基於各自的原型車研發。德國最終研製出豹1型戰車,而法國則發展出AMX-30。

早在1969年,希臘就訂購了AMX-30和其他衍生型號,緊接著的是西班牙。接著,AMX-30被出口到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賽普勒斯智利。在停產之前,一共生產了3,571輛AMX-30和它的衍生型號。西班牙和委內瑞拉之後都開始了戰車現代化升級改裝計劃以延長服役時間。1991年波斯灣戰爭,法國和卡達陸軍均部署了AMX-30,卡達的AMX-30參與了卡夫奇戰役英語Battle of Khafji對抗伊拉克軍隊的戰鬥。法國和其他大部分國家在20世紀末便將AMX-30替換成更新型的戰車。

開發背景

儘管二戰初期,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迫使法國裝甲戰鬥車輛的發展暫時中止,但戰時的秘密研究機構仍然使法國戰車發展事業在1944年解放後迅速恢復[2]。在納粹德國占領期間法國秘密研究的戰車項目在1944年由國營呂埃鍛造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Rueil, ARL)接手,最終在1946年生產出ARL-44[3]。該戰車由邁巴赫HL-230 --575匹馬力(429千瓦特)引擎驅動,配備90公釐戰車砲[4]。雖然這輛48噸重的戰車火力和發動機功率可與當代主力戰車相媲美,它卻有著明顯的缺點,包括過時的履帶設計[2]。1950年只生產了計劃600輛中的60輛。這些戰車當年被交付給法國陸軍第501戰車團[5]。ARL-44被認為是法國陸軍裝甲部隊成立之初的過渡型號,早在1945年3月法國就開始了新戰車的研發工作[2]

索米爾戰車博物館的AMX-50重戰車

新戰車的研發工作被提供給五個獨立的工廠,分別為伊西萊姆利羅公司(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Issy-les-Moulineaux, AMX)、地中海冶金和造船廠(法語: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 FCM)、洛林-迪特里希製造廠(法語:Societe Lorraine de Dietrich, SLD-Lorraine)和機械加工與火炮製造公司(法語:Societé d'Outillage Mécanique et d'Usinage d'Artillerie, SOMUA[5]。新戰車是基於戰後新的戰車要求設計的[2]。最終該型號被指定為AMX-50,其車身和懸掛和戰後法國使用的原納粹德國豹式戰車相似[6]。法國政府的為新戰車設定的規格受到豹式戰車和虎式戰車的影響;特別是法國陸軍一直在尋找一個與兼具前者的防護和後者的火力的戰車[7]。雖然設計是借鑑德國戰車,包括早期型號使用的邁巴赫1,000匹馬力(750千瓦特)引擎,以及扭力杆懸掛裝置英語Torsion bar suspension,但AMX-50仍有一些特徵[8]。例如,它是第一型使用安裝在耳軸上的搖擺式砲塔的戰車。搖擺式砲塔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安裝在下部的耳軸上,與砲塔座圈相連。主砲被安裝在上部,以加大火砲的俯仰角同時簡化射控設備並加裝自動裝填系統[9]。三個承包商中,雷諾中途退出了研發,法國政府在1946年初選擇伊西萊姆利羅(AMX)和索瑪(SOMUA)繼續研發[5]。原型車被命名為M4,伊西萊姆利羅在1949年完成他的原型車,而索瑪直到1956年也沒有完成[10]。伊西萊姆利羅的第一個原型車配備有90公釐主砲,而1950年7月的第二輛原型車則裝備了更大口徑的100公釐戰車砲[9]。雖然原計劃是把AMX-50項目作為西歐聯盟的標準中戰車投入生產[7],但由於財政原因和美國援助的856輛M47巴頓戰車[11]的到來使得該計劃被廢止[9][12]。1951年該型戰車被升級為使用更大口徑的120公釐主砲的重戰車項目,儘管生產了3輛原型車,該計劃在1956年也被終止,主要原因是無法設計出一款足夠強力的引擎[7]

巴蒂尼奧勒-查狄倫25噸戰車

隨著100公釐AMX-50計劃在1951年的失敗,法國官方暫時中止了生產中戰車的想法[13]。此時西德被允許重整軍備,而德國人對用廉價輕型但相對強大的戰車武裝他們的軍隊很感興趣,他們想用數量彌補同價最新型中戰車的火力[13]。為西德提供數千輛這種戰車的前景誘導法國採用這種想法來設計「67式」輕戰車,也就是經過特別設計的AMX-13/105[13]。同一時期一家私人企業設計的戰車是比AMX-13略大的巴蒂尼奧勒-查狄倫25噸戰車。1955年製造的查狄倫戰車後期原型車,證明了生產一型使用優良主砲、正面裝甲等效厚度為80公釐均質鋼、重30噸的戰車是可行的,這一事實使得法國人重新開始考慮中戰車的研發與生產事宜[13]

開發歷程

法德合作

成立於1953年,由數個西歐國家總參謀部代表組成的西歐聯盟防務工作共同體:FINBEL(以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首字母命名)[14],在1956年起草了一套新的中戰車規範,目的是要取代美國和英國在戰後提供的戰車。同年,西德加入該共同體,使其名稱變為FINABEL英語FINABEL(「A」為法語:Allemagne,德國),1956年10月27日在貝沙爾法德兩國達成一項合作生產戰車的雙邊協議[15]。儘管其他FINABEL國家沒有正式參與[15],但這型戰車被命名為「歐羅巴戰車」(德語:Europa-Panzer)以表明其歐洲共同性質,兩國專家均參與了設計過程[16]。新戰車的技術規格(FINABEL 3A5)[17]被稱為輕量級高機動戰鬥戰車,重量被限制在30噸,裝甲厚度沒有要求[18][19]。1957年2月12日在波昂舉行的會議上,法國和的西德工程師確定了未來戰車的需求。會議最終確定,最長寬度3.15米,最高高度2.15米,配備有105公釐戰車砲,由位於聖路易的法德軍事研究所研發[20]。新戰車將採用風冷汽油發動機,扭杆懸掛裝置和液壓減震器,單位功率質量不少於30匹馬力(22千瓦特)/噸並且最大公路行程不少於350千米。五月,義大利加入計劃,由於戰後的義大利未打算開發新戰車,所以只是名義上的加入,並沒有做出任何重大的貢獻[15]。同年11月28日[15],法德兩國國防部在巴黎決定由兩個國家分別研製兩輛原型車[21]。第二年夏爾·戴高樂掌權並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以巴黎條約為要點發展核子武器,1958年6月7日戴高樂決定拒絕西德和義大利參與研發原子彈,以迴避與美國和英國的對抗。這使得西德對常規戰車項目失去不少興趣[15],該項目遭受到第一次挫折。

開發原型車

法國方面的原型車由約瑟夫·莫利尼將軍領導的研究和製造裝備部(法語:Direction des Études et Fabrications d'Armements, DEFA)下屬伊西萊姆利羅公司研製[22],總設計師海斯勒[23]。首輛原型車於1960年12月完成並於1961年2月開始測試,第二輛於1961年7月完成,裝備了改進型測距儀和履帶。這兩輛的砲塔因模仿蘇聯T-54而非常圓,並使用索伐姆汽油發動機。另七輛原型車使用更光滑的改進型砲塔,生產於1961到1963年[15][24]。德國方面的原型車製造工作由分別兩個團隊進行,團隊一由保時捷基爾機械製造廠以及路德和榮組成[25];團隊二由魯爾鋼鐵、萊茵鋼鐵-哈諾瑪格英語Hanomag以及亨舍爾組成[26]。木質模型於1959年完成,1961年首批兩輛原型車由團隊一完成[27]

分道揚鑣

1966年,戴高樂領導的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這引起了法國和西德之間的分裂。此後西德開始強調按美國設備進行標準化,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面,並按照北約新政策使用多燃料柴油發動機[23]。西德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決定研製一型國產戰車[28]。作為回應,同一天法國也宣布了相同的消息[17]

1963年10月,在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美國的監督下[28][29],5輛法國原型車和5輛西德原型車的比較試驗在邁利萊康梅彭布爾日薩托里英語Satory[17]分別進行。法國型號被賦予了單獨的型號名稱:AMX-30[28]。試驗表明,10月1日剛剛被命名為「豹」的西德型號擁有更好的機動性和加速度[28],而法國政府要推遲到1965年才決定購買主力戰車[30]。法國提出法德共同開發105公釐戰車砲代替從英國引進皇家兵工廠L7線膛砲,但遭西德拒絕,西德在1962年秋季已從英國訂購了1500門L7型線膛砲,而且萊茵金屬取得此砲的生產許可[27][31],在萊茵金屬生產同型號彈藥的合作也沒有成果[23]。為保留計劃而提出將法國砲塔和德國車身結合起來的建議也沒有被雙方採納[23]。因此,合作計劃終被取消,法國和德國決定各自開發各自型號的戰車[32]

基本設計

一輛1965年預生產型

AMX-30原型車重32.5噸,車身布置十分緊湊,車寬3.1米,和瑞士Pz61主力戰車相近,車高2.28米,和蘇聯T-55相近。相比於AMX-50,AMX-30採用了傳統砲塔,因為搖擺式砲塔很難密封,這意味著它無法做到防水和防核輻射[24]。搖擺式砲塔同樣在外襯和砲塔座圈之間擁有一個巨大的裝甲弱點[33]。最早的兩輛原型車使用一台720匹馬力(540千瓦特)火花點火發動機,名為索伐姆12型發動機。之後的型號採用了希斯巴諾-蘇莎英語Hispano-Suiza研發的多燃油柴油發動機。七輛原型車之後都更換了柴油發動機[34]。1965年11月,兩輛預生產型車下線。除了柴油發動機,它們改進了車體和砲塔鑄件以及砲盾英語Gun mantlet;後者在生產型中再次被改變[35]

裝甲防護

AMX-30生產型被命名為AMX-30B以和AMX-30A原型車區分開來[36]。第一輛生產型在1966年6月完成,採用焊接鑄造式車身和整體鑄造式砲塔[12]。生產型戰車戰鬥全重36噸[37]。AMX-30的生存性基於其機動性;法國工程師認為戰車要安裝足夠的裝甲來對抗反戰車武器,包括高爆反戰車彈(HEAT),將使機動性大打折扣。結果AMX-30的裝甲為當時主力戰車中最薄[38],砲塔裝甲最厚僅為50公釐,正面裝甲傾角70度,側面裝甲傾角23度,可阻擋20公釐穿甲彈的射擊[39]。外部裝甲值為:正面裝甲79公釐;兩側前裝甲59公釐;後部裝甲30公釐;車體上下部裝甲15公釐;砲塔正面80.8公釐;砲塔側面41.5公釐;砲塔背面50公釐;砲塔頂部20公釐[40]。其他防護包括核生化防護以及一套通風系統[41]

武器配備

AMX-30的一大特色是其發射的105公釐G型反戰車高爆彈(法語:Obus à Charge Creuse de 105 mm Modèle F1)以及它的主砲[37],AMX-30裝有一門105公釐口徑的F1型戰車砲英語105 mm Modèle F1[42],該砲的砲管裝有鎂合金隔熱護套[43],考慮到線膛砲發射的反戰車高爆彈會產生很高的彈丸旋轉速度導致準度下降[44],因此法國決定研製G型反戰車高爆彈(Gresse)[34][15]。這種砲彈被設計成兩部分,外殼和懸浮內殼,中間由滾珠軸承分開,在外殼高速旋轉時,內殼並不轉動,因此它比常規的尾翼穩定反戰車高爆彈更精準,使得彈頭發揮全部威力。彈頭裝有780克黑索金[45],3000米距離可以擊穿400公釐均質鋼。由於其優秀的準度和穿甲能力,它被認為是當時「最理想的彈藥」[34]。AMX-30也被設計成可以發射北約制式105公釐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反戰車高爆彈、榴彈和煙幕彈或照明彈[46]。主砲由380公釐駐退器連接,其最長伸展長度為400公釐,俯仰角-8°~20°,此砲其中一個特色是使用壓縮空氣排煙,AMX-30每次開火後用壓縮空氣將砲管的殘餘廢氣吹走,不像大部分戰車的火砲在砲管安裝排煙器及要在砲管設置排煙器所需的孔道,但缺點要佔用砲塔空間加裝壓縮氣缸。AMX-30配備有一挺同軸12.7公釐白朗寧M2重機槍,在砲塔頂部裝有一挺7.62公釐防空機槍[47]。戰車攜帶50枚105公釐砲彈[47],748發12.7公釐子彈和2,050發7.62公釐子彈[48],但同軸機槍後來被更換為火力更強的20公釐機砲。車長指揮塔門周圍裝有十個全方位反射投影器和一個10倍放大雙筒望遠鏡,並配有全景重疊光學測距儀。砲手則配有一個可伸縮的瞄準器和兩個觀察潛望鏡[37]

動力及行車設備

AMX-30生產型使用希斯巴諾-蘇莎HS-110柴油發動機,發動機組件總重1726公斤(發動機本體重1426公斤)。這款28.8升720匹馬力(540千瓦特)發動機可以在戰場上以少於45分鐘的時間更換,並使戰車的最大速度達到65千米/小時。AMX-30總共有6個油箱,貯油量共962公升,因為柴油引擎的燃油效率較汽油高,AMX-30最大公路行程達到600公里[49]或是連續16小時的連續運行。除了引擎燃料外,AMX-30需要138.5公升的潤滑油(引擎90公升、變速箱45公升、履帶主傳動輪3.5公升)。引擎驅動器穿過格拉維納G.H.B.200C雙片離心式離合器[50]。變速箱為伊西萊姆利羅5-SD-200D,其擁有5個前進檔和5個倒檔。這型變速箱設計借鏡了許多德國在二戰開發的豹式戰車設計,並基於在1938年便開始的項目。傳動裝置是AMX-30的主要缺陷,其經常出現多種機械問題,包括司機將不得不在特定的時間手動換檔,即使戰車是在崎嶇地形上移動[51]。戰車擁有五對鋁合金橡膠承重輪上和570公釐寬的履帶[52]。戰車可以直接通過1.3米深的水,在最低準備情況下可通過2米深水,完全準備則為4米深[38]。戰車渡水的完全準備包括加裝通氣管,在車體正面、發動機散熱口安裝固定板[53],以及紅外駕駛設備的安裝,包括探照燈[12]。1969年實施了一項特殊的AMX-30潛水訓練:在沒有發動機和履帶的情況下,配備有逃生管的戰車可通過絞盤從斜坡上迅速下降到水庫中[54]

性能提升

波維頓戰車博物館英語Bovington Tank Museum的AMX-30B
波斯灣戰爭中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法國陸軍AMX-30B2
演習中扮演T-72的AMX-30
一輛AMX-30B2,注意其砲塔上懸掛的反應裝甲

在生產過程中,AMX-30進行了很多改進,包括在1971年安裝的火砲穩定器,1972年將同軸重機槍更換為20公釐口徑的機砲[55],其俯仰角為-8°~40°,使其能夠射擊低飛的直昇機和飛機[45],相較於同時期的戰車都使用7.62公釐口徑機槍作為同軸武器,配備機砲的AMX-30明顯具有強大的近程火力。所有法國陸軍所屬AMX-30均以此標準進行了升級;型號仍保留AMX-30B[56]

早在1973年,雖然AMX-30的量產只開始僅僅七年,法國人便開始研究這型戰車的改良方案[57]。這一項目最終成為AMX-30升級(法語:AMX 30 Valorisé)計劃[58]。1979年6月,法國陸軍決定繼續生產並改造現有的AMX-30,使其配備改良型射控系統以及新的傳動裝置,該型號被命名為AMX-30B2[59],第一輛改良型號戰車於1982年1月服役[60]。改進計劃包括對M-508柯達克(COTAC)射控系統的改進:安裝鐳射測距儀以及微光電視監視器(LLTV)[61]。火力方面則引入新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增強打擊戰車所需的穿甲能力。發動機也進行了改進,命名為HS-110.2,功率680匹馬力(510千瓦特)。失敗的傳動裝置更換為新式的液力變矩器的ENC-200半自動傳動裝置。懸掛裝置通過使用新型扭杆和加大了承重輪垂直偏轉的減震器來改進[62],從而提高了戰車的越野機動能力[63]。1998年開始,法國陸軍開始將其剩餘的AMX-30戰車和衍生型號的引擎更換為雷諾E9 750馬力柴油發動機[64]

90年代,法國為AMX-30B2開發了一套外掛式反應裝甲,命名為布倫努斯[65],但是只裝備了兩個戰車團,法國快速反應部隊第一/二團(法語:1er/ 2e Chasseurs),這兩個團在平時為一個團[59][66];另兩個使用AMX-30戰車的團,第二/五龍騎兵團(法語:2e/5e Dragons[67],僅為應對緊急狀況對戰車進行了簡單升級[64]。布倫努斯系統由112塊法國地面武器工業BS(法語:Brique de Surblindage)G2爆炸式反應裝甲組成[68],總重1.7公噸,對成型裝藥彈頭攻擊的防護力約相當於400公釐均質鋼[64]

最近,AMX-30也被用於測試匿蹤技術的載車,包括風冷車體表面和視覺偽裝的使用。原型車被稱為「隱形驗證車雪尼爾」(法語:Démonstrateur Furtif à Chenille[69]。它的車體和砲塔被雷達吸收材料英語Radar-absorbent material制傾斜平面包裹起來[64]

與同時代戰車的比較

M60A3 巴頓[70] 豹I[71] AMX-30[72] T-55[73] T-62[74] 酋長式
重量 55.6噸 42.2噸 36噸 36噸 38噸 56噸
主砲 105公釐 L7A3 線膛砲 105公釐 L7A3 線膛砲 105公釐 L/56 F1 線膛砲 100公釐 D-10T2S 線膛砲 115公釐 U-5T 滑膛砲 120公釐 L11A5 線膛砲
彈藥 63發 55發 50發 43發 40發 62發
公路最大行程(內油) 480千米 600千米 600千米 500千米 450千米 500千米
引擎功率 750匹馬力(560千瓦特) 830匹馬力(620千瓦特) 680匹馬力(510千瓦特) 580匹馬力(430千瓦特) 580匹馬力(430千瓦特) 750匹馬力(560千瓦特)
公路最大速度 50公里/小時 62公里/小時 65公里/小時 50公里/小時 50公里/小時 48公里/小時
砲塔正面裝甲 254公釐[75] 60公釐(圓形)[76] 80.8公釐[40] 203公釐[77] 242公釐[78] 195公釐(62°)
首上裝甲 266.7公釐 LOS[79] 70公釐(60°)[76] 79公釐 (68°)[40] 97公釐(58°)[77] 102公釐(60°)[78] 172公釐(72°)

生產

AMX-30在羅阿訥工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Roanne)生產。這間軍工廠始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它為法軍提供火砲砲彈,1951年工廠開始生產裝甲戰鬥車輛。在生產AMX-30之前它已經生產了1,900輛AMX-13及其衍生型號。羅阿訥工廠負責總裝,而各個部分則由不同工廠生產:利摩日工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Limoges)生產動力裝置,盧瓦爾冶金鍛造廠(法語:Ateliers et Forges de la Loire)生產全車裝甲,塔布工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Tarbes)生產砲塔,布爾日工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Bourges)生產主砲,聖-艾蒂安兵工廠(法語:Manufacture d'Armes de Saint-Étienne)生產機槍以及皮托工廠(法語: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Puteaux)生產光學設備;生產這些再次使用了許多分包商[45]。後來經過國家指導的一系列企業兼併,這些公司大多數最終併入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GIAT)[56]

最初,法國陸軍訂購了300輛AMX-30戰車,1971年追訂至900輛,被分為8批交貨[80],包括所有同底盤的衍生型號[35]。1966年開始,每月交付10輛AMX-30,最初的五輛於八月被交付給第501戰車團。每月交付量在新工廠投入生產後上升至15-20輛[81]。然而,1969年4月開始生產量回落至每月10輛[82]。到1971年約有180輛服役;1975年開始交付第一訂單的最後批次[58]。1985年AMX-30的數量上升到1,173輛[83]。在停產前,法國接收了1,355輛AMX-30服役[81],包括166輛全新生產的AMX-30B2。另有493輛戰車升級為AMX-30B2[84];最初計劃為271輛新的和820輛改裝的戰車[85]。法國陸軍同樣接收了一大批衍生型號,包括195輛自行榴彈砲,44輛AMX-30冥王星戰術核飛彈發射車,183輛AMX-30R,134輛AMX-30D以及48輛AMX-30EBG戰鬥工程牽引車[86]。1989年賽普勒斯訂購了最後的一批35輛新戰車,1994年法國訂購最後一批衍生型號,20輛自行榴彈砲[87]

90年代末,法國陸軍開始接受新式勒克萊爾主力戰車[88]。第一批接裝新戰車的是第501和第503戰車團,接著是第6和第12胸甲騎兵團[89]

衍生型號

AMX-30驅逐戰車原型

AMX-30擁有多種衍生型號。一種用於出口的簡化版,沒有紅外探照燈、望遠鏡和一個不太複雜的指揮塔,被叫做「基本版AMX-30」。這個型號也沒有加壓空氣過濾系統,並將7.62公釐機槍作為同軸機槍而將12.7公釐機槍放在砲塔頂端。另一種型號是為法國陸軍設計的,採用142公釐戰車砲發射反戰車飛彈和高爆彈的驅逐戰車(法語:Anti-Char Rapide Autopropulsé, ACRA[90]。1967年使用新鑄造砲塔的原型車下線,這種新砲塔足夠容納更大的主砲[91]。然而,飛彈高昂的價格迫使法國陸軍在1972年放棄此項目[80]。基於相同底盤的車輛還有裝甲回收車、架橋車、自行高砲戰術核飛彈英語Tactical nuclear weapon發射車和自行榴彈砲等等[92]

裝甲回收車

法國陸軍AMX-30D裝甲回收車右側。

AMX-30D裝甲回收車用於在戰場上恢復或維護戰車。該車的研發工作從1966年開始,當時法國陸軍決定研發一款和AMX-30戰車配套的維修車輛。1971年第一輛原型車投入實驗,1973年2月第一批5輛預生產型下線。同年,法國陸軍預定了100輛AMX-30D,這些車輛於1975年開始生產[93]。裝甲搶救車包括一套引擎驅動的主絞盤,最大拉力為343千牛,以及一卷80米長的重型拖纜。其擁有的輔助絞盤使用120米長拖纜,在AMX-30D正面工作時最大拉力為34.3千牛。在後者的情況下,車輛必須由其本身攜帶的可動支架支撐,且推土鏟必須降至地面。起重機可以吊起3.29噸的動力單元和10噸的砲塔。AMX-30D沒有砲塔,取而代之的是其上半部分。整車重36噸,在使用額外動力單元時可達40噸。該車可抵抗7.62公釐子彈的射擊[94]。駕駛員視野由M-223投影器輔助支持。AMX-30D公路最大速度為60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為500千米[95]

架橋車

AMX-30架橋車使用AMX-30的底盤,而上部為剪式摺疊橋。橋長22米,可跨越20米寬的溝壑;寬3.1米,在使用附加面板的情況下可加寬至3.95米。該橋可承載最大46噸的重量[96]。架橋車的研發最早始於1963年,儘管直到1967年6月才開始在原型車上研發。1968年第一輛名為AMX-30H的原型車完成,但直到1971年該型車才被評估。1971年12月評估完成後,法國陸軍預定首批5輛預生產型,並在1972年10月16日開始進行新一輪評估。1975年,AMX-30H完成定型,但無人購買此種車輛[97]

自走防空砲

自行高砲型號的研發始於1969,計劃向法國和其他國家出售。儘管法國一輛沒有訂購,1975年沙烏地阿拉伯訂購了一種改進型,AMX-30SA[98]。這種自行高砲被設計為對付低空飛機和直昇機,使用雙聯裝希斯巴諾-蘇莎30公釐831機砲,以及一套「黑眼」(法語:Oeil-noir)射控系統。該系統在AMX-13型號上便已安裝,並在超重的情況下安裝S401A砲塔。儘管這是在1962年開始生產的車輛,AMX-30的出現提供了更大的可以安裝S401A砲塔的底盤,並且機動性更好。較重的AMX-30也為高砲提供了一個更穩定的平台,並允許系統攜帶更多彈藥(1,200發,AMX-13型號只有600發)。高砲被設計為五連發或十五連發,連發射速650發每分鐘。高砲由模擬計算機控制,可摺疊式「綠眼」都卜勒雷達引導。該型雷達依靠視覺跟蹤,因此只能在天氣狀況良好的條件下運行[99]

自走榴彈砲

一輛服役中的沙烏地阿拉伯陸軍GCT自行榴彈砲

GCT 155公釐自行榴彈砲英語GCT 155mm(法語:Canon Automoteur de 155 Grande Cadence de Tir)為基於AMX-30底盤發展的旨在為法國陸軍提供戰術火砲支援的型號,法軍型號AMX-30 AuF1。40倍口徑155公釐榴彈砲的自動裝填機使其射速大大提高,達到每分鐘8發的速度,在裝填LU211砲彈時最大射程可達30千米。砲塔允許火砲最大仰角為66°,並可360度旋轉。該車攜帶52發榴彈及燃燒彈[100]。設計一款自行榴彈砲的想法最早源於1969年,1972年完成第一輛原型車。至1979年已完成7輛原型車及6輛預生產型,隨後生產了110輛。最終訂購數為190輛[101]

冥王星地對地飛彈發射車

AMX-30冥王星戰術核飛彈英語Pluton (missile)發射車

考慮到戰術核飛彈機動發射平台的需求,法國陸軍在1963年開始研製冥王星飛彈。1964年,項目被暫停,法國陸軍轉而尋求一個射程更遠,能夠安裝在AMX-30上的飛彈。1968年簽訂了一份開發系統的合同。第一輛原型車很快交付,並在1970年7月和8月之間開始測試,緊接著,1971年第二輛原型車也完成,1972年又生產了兩輛原型車。1971年5月1日該型車投入大規模量產,並交付第三砲兵團4輛[102]。飛彈重2.4噸,長7.6米,使用簡易慣性導引系統和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冥王星最大射程為120千米[103]。冷戰結束後,冥王星飛彈已於1993年除役。

羅蘭防空飛彈發射車

AMX-30羅蘭德地對空飛彈英語Roland missile發射車左側。

AMX-30R羅蘭德地對空飛彈英語Roland missile發射系統,其研發始於1974年。1977年5輛預生產型完成並用於評估,同年提交了183輛的訂單[104]。羅蘭德包括一個方形上部結構,比AMX-30D和冥王星都要高,這種結構包含了雷達系統和兩具發射筒以及一個自動裝填系統。羅蘭德雷達探測距離為16千米。

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車

AMX-30SA,1975年為沙烏地阿拉伯開發,用以發射響尾蛇防空飛彈,飛彈及雷達配備由湯姆遜無線電英語Thomson-CSF製造,這款發射車共有六個飛彈發射筒,比發射羅蘭飛彈的AMX-30R要重[105]

AMX-32

在拖架上停放的AMX-32
在博物館展示的AMX-32

由AMX-30改良供外銷的AMX-32,在1979年6月推出首輛原型車。最初是作為AMX-30B2的改良選項,針對AMX-30薄弱的裝甲防護,此改良型參考了西德豹1A3和A4採用方案,利用間隙裝甲加強砲塔的防護力[106],使AMX-32遭受高爆反戰車彈頭攻擊時,其生存機會比只有傳統鑄造砲塔的AMX-30為高。該型號同時配備了同軸20公釐機砲以及7.62公釐高射機槍。然而此時像美國M1和西德豹二等新一代先進戰車已開始量產,配備125公釐口徑砲的蘇聯T-72也開始大量外銷,價格較AMX-30昂貴的AMX-32已相形落後,所以沒有國家採購此款AMX-30的改良版戰車[107]

出口狀況

西班牙艾爾-格魯索裝甲車博物館內的AMX-30。
AMX-30砲塔上的置物架英語bustle rack

雖然AMX-30和豹一型都為了有較佳的機動力,皆傾向壓低車重,但AMX-30為提升機動力而犧牲的防護力,被認為比豹一型走得更為極端,即使是最易被敵火擊中的砲塔正面,其裝甲都被質疑是過於薄弱,北約成員國對此型戰車的評價亦不高,沒有獲得FINABEL兩個成員國的訂單,比利時和荷蘭,荷蘭人甚至沒有測試這一型號的戰車,比利時則因法國不允許其自行生產零件,導致整車價格上升,而最終選擇了豹一型戰車[15]

AMX-30雖然在歐洲市場未受青睞,但在歐洲以外的市場,因為西德拒絕出口武器到戰火連連的中東地區,出口競敵豹一型無法威脅AMX-30的外銷,美國當時因為支持以色列所以限制對阿拉伯國家售武,蘇聯也將最新最好的武器留為己用,只將次等的武器外銷,所以法國便將渴望採購新型武器的中東國家作為出口對象並取得成功。AMX-30及其衍生型號的總產量為3,571輛[108],法國自用的AMX-30在21世紀初下降至250輛AMX-30B2[109],並最終由雷克勒戰車全面取代。

歐洲

1967年,希臘軍政府決定進口190輛AMX-30和14輛AMX-30D,這是法國戰車的第一次出口交易[110],希臘曾經考慮西德的豹一型,但因為當時希臘與土耳其在賽普勒斯主權問題及愛琴海水域所屬問題關係緊張,西德為避免兩國使用其出售的武器開戰,當時沒有向兩國出售戰車,雖然希臘與土耳其最後亦購得豹一型戰車,但已經是1980年代的事情。

在整個1960年代,西班牙曾考慮用AMX-30和豹一型戰車替代其軍隊中的M47和M48巴頓戰車[111],因為當時西班牙仍由法西斯主義者佛郎哥領導,戰後的西德以及多個西歐國家都與其保持距離,英國也不同意向法西斯政權出售L7戰車砲[112],而其他車型都是配備衍生自L7的火砲,最終西班牙選擇了AMX-30,法國允許西班牙自行生產AMX-30[113]。西班牙於1970年訂購了19兩戰車,並在隨後同意在西班牙生產另外180輛。1979年,西班牙開始生產AMX-30第二批100輛,最終交付給西班牙陸軍英語Spanish Army299輛;這些戰車被命名為AMX-30E英語AMX-30E。西班牙也生產了10輛AMX-30D和18輛AMX-30R[114]。1979年,在AMX-30E仍在生產時,西班牙陸軍已經在研究為提升戰車機動性而做的現代化升級項目[115]。1987年,西班牙陸軍開始了長達六年的150輛AMX-30EM2以及149兩AMX-30EM1標準現代化升級項目[116]。前者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升級,包括換裝新引擎和變速箱,以及新型動能彈的使用和為砲手安裝更複雜而精準的射控系統[117]。AMX-30EM1則是一個「重建」項目,包括換裝改進型傳動系統,修復車輛損耗的部分比如剎車片、減震器等等[118]。這些重建過的AMX-30很快就被美國90年代移交的M60巴頓所替代[119]。而其AMX-30E2則在之後被半人馬裝甲車反戰車裝甲車所取代[120]

1982年,賽普勒斯購買了16輛AMX-30B2以及1輛AMX-30D,之後又訂購了36輛AMX-30B2。2005年賽普勒斯共擁有102輛AMX-30,當中包括從希臘購入的二手車,以及52輛AMX-30B2。波赫在《岱頓協定》落實後,在1997年獲阿聯捐贈50輛剛除役的AMX-30。

中東地區

以色列在1964年12月決定開始自行生產主力戰車,起初考慮通過許可證生產AMX-30的車體,而砲塔則從法國進口。由於比起機動性,以色列人更注重裝甲,因此在1966年英國允許其按許可證生產酋長式戰車後,以色列·陶英語Israel Tal少將便下令停止與法國的談判[121],但以色列在國內生產酋長式的計劃,後來也因為英國被阿拉伯國家集體抵制而終止,最終被逼踏上自行開發梅卡瓦主力戰車的路途。

1972年,法國得到了沙烏地阿拉伯190輛AMX-30S的訂單,這型戰車專為中東地區國家的沙漠氣候設計。沙烏地的戰車在1973至1979年交付,另有59輛AMX-30D在1975至1979年間出口,12輛AMX-30P在1977至1979年間出口,最終有51輛自走砲在1979至1980年間交付。在1979至1981年間,沙烏地阿拉伯接收了52輛AMX-30SA,1980至1989年的另兩批50輛AMX-30C[122]1。到21世紀初,沙烏地阿拉伯的AMX-30車隊有一半被封存[123],因這些戰車無法應對現代化武力威脅,包括伊拉克的T-62T-72以及以色列梅卡瓦戰車[124]。這些戰車大部分在1989年被315輛M1A2艾布拉姆斯戰車和美國移交的450輛M60A3替代[125]。儘管沙烏地阿拉伯希望進口更多的M1戰車,但是由於財政原因以及AMX-30尚未退役而作罷[126]

1977年,卡達簽署協議從法國購入24輛AMX-30,1987年卡達又購買30輛AMX-30B2[122]。卡達已從德國購入豹2A7戰車取代AMX-3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1977年訂購了64輛戰車以及1輛裝甲回收車裝備一個裝甲旅。阿聯在1994年向法國購買388輛雷克勒戰車取代AMX-30。

伊拉克兩伊戰爭期間,為拉攏法國協助研發核武,在1981年購入5輛AMX-30D,另於1983年至1985年間引入82輛AMX AuF1自走砲,但波斯灣戰爭後已所剩無幾,在伊拉克戰爭後已全部被毀及棄用。

南美洲

委內瑞拉在1972年訂購了142輛戰車,之後訂單縮減到82輛AMX-30D[110]。在80年代中期,委內瑞拉對AMX-30進行了現代化升級計劃,包括更換為大陸公司908匹馬力(677千瓦特)AVDS-1790-5A柴油發動機,並將傳動裝置更換為埃里森CD-850-6A。委內瑞拉的AMX-30更換了新的油箱,使得最大公路行程達到720公里,火力方面則更換為現代化「蘭扎多特」馬克I型射控系統和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下屬埃爾比特系統的彈道計算機[127][128]。由於智利和阿根廷的政治原因,前者訂購了46輛戰車,後來因法國政府取消導致訂單減少到21輛。

戰鬥經歷

阿爾-薩爾曼的兩輛法國陸軍AMX-30

卡達的AMX-30參與了波斯灣戰爭中卡夫奇戰役英語Battle of Khafji。1991年1月30日,他們在卡夫奇英語Khafji與趁夜占領該城的伊拉克軍隊進行了遭遇戰。在戰鬥中,卡達的AMX-30擊毀3輛伊拉克T-55並俘虜了4輛[129]。自身也有至少1輛AMX-30在戰鬥中被擊毀[130]

六輛AMX-30掃雷戰車中的一輛

法國也參與了波斯灣戰爭,第六輕裝甲旅(法語:6e Division Légère Blindée[131]被部署到伊拉克,代號「幼鹿行動」(法語:Opération Daguet)。其多數裝甲車為騎兵偵察團的AMX-10RC,但是重裝甲部隊第四龍騎團(法語:4e Régiment de Dragons)也部署了44輛AMX-30B2[132]。理論上一個團擁有13輛戰車三個方陣,包括一輛指揮車和六輛後備車,而不是當時的52輛[133]。同時有6輛AMX-30B部署,裝備德國從東德繼承的蘇聯掃雷滾輪裝置英語mine roller[133]。這些車輛均由非徵召入伍的專業車組操控[133]。幼鹿分隊位於聯軍西部,以保護美國第18空降軍的左翼。這種配置給了法國指揮官更大的自主權,同時也減少遭遇伊拉克T-72的可能性,T-72的性能比AMX-10RC和AMX-30B2都要好[134]。隨著1991年12月24日地面進攻的開始,法國軍隊開始攻擊它的第一個目標:伊拉克第45步兵旅分隊防守的「羅尚波目標」。小羚羊直昇機發起突襲為第四龍騎團的進攻開闢通路。在聯軍轟炸導致士氣低落之後,伊拉克守軍迅速投降[135]。接下來的幾天,第四龍騎團前往他們下一個目標:「尚博爾」,在那裡他們在美國空軍A-10的幫助下摧毀了10輛戰車,3輛裝步戰車,15輛卡車和5門迫擊砲,並抓獲不少犯人。最後的目標是阿爾-薩爾曼空軍基地(「白色行動」),在第四龍騎團從南方發起進攻後於18:15被占領[136]。 AMX-30總共發射了270發主砲砲彈[133]

現役國家

西班牙陸軍的AMX-30E主力戰車

退役國家

資料來源

腳註
  1. ^ Foss (2006), p. 30
  2. ^ 2.0 2.1 2.2 2.3 Ogorkiewicz, p. 2
  3. ^ de Mazarrasa (1990), p. 7
  4. ^ de Mazarrasa (1990), pp. 7–8
  5. ^ 5.0 5.1 5.2 de Mazarrasa (1990), p. 8
  6. ^ Miller, pp. 84–85
  7. ^ 7.0 7.1 7.2 Jeudy, p. 215
  8. ^ Ogorkiewicz, pp. 2–3
  9. ^ 9.0 9.1 9.2 Ogorkiewicz, p. 3
  10. ^ de Mazarrasa (1990), pp. 8–9
  11. ^ 這些戰車在1954-1956年間交付; Zaloga (1999), p. 13
  12. ^ 12.0 12.1 12.2 Miller, p. 85
  13. ^ 13.0 13.1 13.2 13.3 Jeudy, p. 252
  14. ^ Spielberger, p. 113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Jeudy, p. 253
  16. ^ Spielberger, p. 124
  17. ^ 17.0 17.1 17.2 Caiti, p. 33
  18. ^ Ogorkiewicz, pp. 3–5
  19. ^ Hilmes, pp. 16–17
  20. ^ Mercillon, p. 38
  21. ^ de Mazarrasa (1990), p. 9
  22. ^ Foss (1986), p. 21
  23. ^ 23.0 23.1 23.2 23.3 Jeudy, p. 254
  24. ^ 24.0 24.1 Ogorkiewicz, p. 5
  25. ^ Jerchel, p. 3
  26. ^ Jerchel, pp. 3–4
  27. ^ 27.0 27.1 Jerchel, p. 4
  28. ^ 28.0 28.1 28.2 28.3 Spielberger, p. 128
  29. ^ Jerchel, p. 6
  30. ^ Jerchel, p. 7
  31. ^ Spielberger, p. 117
  32. ^ Hilmes, p. 17
  33. ^ Simpkin, p. 139
  34. ^ 34.0 34.1 34.2 Ogorkiewicz, p. 6
  35. ^ 35.0 35.1 Jeudy, p. 255
  36. ^ Crow, p. 140
  37. ^ 37.0 37.1 37.2 Ogorkiewicz, p. 8
  38. ^ 38.0 38.1 Foss (1976), p. 14
  39. ^ de Mazarrasa (1990), p. 28
  40. ^ 40.0 40.1 40.2 Foss (1986), p. 28
  41. ^ Miller, p. 88; de Mazarrasa (1990), p. 28
  42. ^ de Mazarrasa (1990), pp. 21–22
  43. ^ Ogorkiewicz, p. 8
  44. ^ Ferrari, p. 87
  45. ^ 45.0 45.1 45.2 Caiti, p. 34
  46. ^ de Mazarrasa (1990), p. 23
  47. ^ 47.0 47.1 de Mazarrasa (1990), p. 22
  48. ^ de Mazarrasa (1990), p. 24
  49. ^ Ogorkiewicz, p. 9
  50. ^ de Mazarrasa (1990), p. 26
  51. ^ de Mazarrasa (1990), p. 27
  52. ^ Ogorkiewicz, p. 10
  53. ^ Ogorkiewicz, pp. 9–10
  54. ^ Jeudy, p. 257
  55. ^ Crow, p. 141
  56. ^ 56.0 56.1 Jeudy, p. 256
  57. ^ de Mazarrasa (1990), p. 71
  58. ^ 58.0 58.1 Caiti, p. 37
  59. ^ 59.0 59.1 Miller, p. 89
  60. ^ Foss (1986), p. 24
  61. ^ Bishop, p. 220
  62. ^ de Mazarrasa (1990), p. 72
  63. ^ Simpkin, p. 106
  64. ^ 64.0 64.1 64.2 64.3 Foss (2005), p. 30
  65. ^ Jeudy, p. 265
  66. ^ Foss (2003), p. 429
  67. ^ Berthemy, p. 18
  68. ^ Berthemy, p. 17
  69. ^ Biass & Richardson, p. 62
  70. ^ Lathrop & McDonald, p. 28
  71. ^ Jerchel, p. 28
  72. ^ Ogorkiewicz, p. 20
  73. ^ Zaloga (2004), p. 29
  74. ^ Zaloga (1979), p. 20
  75. ^ Gelbart, p. 21
  76. ^ 76.0 76.1 Foss (1986), p. 40
  77. ^ 77.0 77.1 Foss (1986), p. 94
  78. ^ 78.0 78.1 Foss (1986), p. 87
  79. ^ Foss (1986), p. 138
  80. ^ 80.0 80.1 Ogorkiewicz, p. 14
  81. ^ 81.0 81.1 de Mazarrasa (1990), p. 47
  82. ^ Senger und Etterlin, p. 125
  83. ^ Foss (1986), p. 167
  84. ^ Miller, p. 8
  85. ^ Jeudy, p. 261
  86. ^ de Mazarrasa (1990), pp. 47–48
  87. ^ Foss (2005), p. 27
  88. ^ Moncure, p. 38
  89. ^ Moncure, p. 39
  90. ^ Foss (1976), p. 16
  91. ^ Jeudy, p. 260
  92. ^ Ogorkiewicz, pp. 14–16
  93. ^ de Mazarrasa (1990), p. 36
  94. ^ Ogorkiewicz, p. 16
  95. ^ de Mazarrasa (1990), p. 37
  96. ^ Ogorkiewicz, pp. 16–18
  97. ^ de Mazarrasa (1990), pp. 37–38
  98. ^ de Mazarrasa (1990), p. 38
  99. ^ Ogorkiewicz, pp. 18–19
  100. ^ Orgokiewicz, p. 20
  101. ^ de Mazarrasa (1990), pp. 40–41
  102. ^ de Mazarrasa (1990), p. 39
  103. ^ Ogorkiewicz, pp. 19–20
  104. ^ de Mazarrasa (1990), pp. 39–40
  105. ^ de Mazarrasa (1990), p. 40
  106. ^ Jeudy, p. 262
  107. ^ Miller, pp. 90–93
  108. ^ de Mazarrasa (1990), p. 49
  109. ^ Foss (2005), p. 32
  110. ^ 110.0 110.1 de Mazarrasa (1990), p. 48
  111. ^ Rudnick, p. 199 & 203
  112. ^ Rudnick, p. 202
  113. ^ Rudnick, pp. 203–204
  114. ^ de Mazarrasa (1990), pp. 57–61
  115. ^ Pérez-Guerra, p. 500
  116. ^ de Mazarrasa (1990), pp. 79–80
  117. ^ de Mazarrasa (1990), pp. 80–83
  118. ^ de Mazarrasa (1990), pp. 83–84
  119. ^ (西班牙文) Defensa gastar a 916 millones en destruir 480 carros de combate, El País, accessed 9 December 2008
  120. ^ (西班牙文) Defensa firma un contrato de 200 millones de euros con Finmeccanica, El País, accessed 9 December 2008
  121. ^ Dunstan, p. 13
  122. ^ 122.0 122.1 de Mazarrasa (1990), pp. 48–49
  123. ^ Cordesman, pp. 11–12
  124. ^ Cordesman, p. 11
  125. ^ Cordesman, pp. 13–14
  126. ^ Cordesman, pp. 16–17
  127. ^ de Mazarrasa (1990), pp. 72–73
  128. ^ de Mazarrasa (1990), pp. 72–73
  129. ^ Westermeyer, p. 27
  130. ^ Westermeyer, pp. 27–28
  131. ^ Perrett, p. 201
  132. ^ Rottman, p. 26
  133. ^ 133.0 133.1 133.2 133.3 Jeudy, p. 263
  134. ^ Cogan, p. 44
  135. ^ Scales, p. 217
  136. ^ XVIII Airborne Corps Desert Storm Chronology 24–28 February 1991.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8-12-18]. 
  137. ^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nigeria/army.htm
參考書目
  • Berthemy, Hubert. La Cavalerie Française en 2002. Tank Museum News (Brussels: L'A.S.B.L. "Tank Museum"). July 2000–September 2000, (N°60) (法語). 
  • Biass, Eric H.; Doug Richardson. Time for Shifting Gears? (PDF). Armada International (Armada International). 1 June 20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5 二月 2009) (英語). 
  • Bishop, Chris. The Encyclopedia of Tanks and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San Diego, CA: Thunder Bay. 2006. ISBN 978-1-59223-626-8 (英語). 
  • Caiti, Pierangelo. Modern Armour — The world's battle tanks today.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78. ISBN 0-85368-412-X (英語). 
  • Chant, Cristopher. World encyclopaedia of the Tank —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armoured fighting machine. Somerset: Patrick Stephens Limited. 1996. ISBN 1-85260-114-0 (英語). 
  • Cogan, Charles. The Third Option, The Emancipation of European Defense, 1989–2000. Westport, USA: Praeger. 2001. ISBN 0-275-96948-7 (英語). 
  • Cordesman, Anthony H.; Burke, Arleigh A. Saudi Arabia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The Militar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Dimension, IV. The Saudi Arm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30 October 2001. ISBN 978-0-275-97997-3 (英語). 
  • Crow, Duncan; Robert J. Icks. Encyclopedia of Tanks. London, United Kingdom: Barrie & Jenkins. 1975. ISBN 0-214-20080-9 (英語). 
  • de Mazarrasa, Javier. Blindados en España 2ª Parte: La Dificil Postguerra 1939–1960. Valladolid, Spain: Quiron Ediciones. 1994. ISBN 84-87314-10-4 (西班牙語). 
  • de Mazarrasa, Javier. Carro de Combate AMX-30E. Aldaba Ediciones. 1990. ISBN 84-86629-29-2 (西班牙語). 
  • Dunstan, Simon. Chieftain Main Battle Tank 1965–2003.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719-2 (英語). 
  • Ferrari, Giorgio. The "Hows" and "Whys" of Armour Penetration. Military Technology (Moench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October 1988, (10/1988) (英語). 
  • Foss, Christopher F. Jane's World 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s. Macdonald and Jane's Publishers Limited. 1976. ISBN 0-354-01022-0 (英語). 
  • Foss, Christopher F. Jane's Main Battle Tanks — Second edition. Jane's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6. ISBN 0-7106-0372-X (英語). 
  • Foss, Christopher F. Great Book of Tanks: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ank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Zenith Press. 4 January 2003. ISBN 978-0-7603-1475-3 (英語). 
  • Foss, Christopher F. Jane's Armour and Artillery, 2005–2006.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005. ISBN 0-7106-2686-X (英語). 
  • Foss, Christopher F. Jane's Tank Recognition Guide. London, United Kingdom: Harper Collins. 2006. ISBN 978-0-00-718326-5 (英語). 
  • Gelbart, Marsh. Modern Israeli Tanks and Personnel Carriers 1985–2004.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2004. ISBN 1-84176-579-1 (英語). 
  • Hilmes, Rolf. Battle Tanks for the Bundeswehr: Modern German Tank Development, 1956–2000. Armor (Fort Knox: US Army Armor Center). January 1, 2001, (January–February 2001). ISSN 0004-2420 (英語). 
  • Jerchel, Michael. Leopard 1 Main Battle Tank 1965–1995.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1995. ISBN 1-85532-520-9 (英語). 
  • Jeudy, Jean-Gabriel. Chars de France. Boulogne: E.T.A.I. 1997. ISBN 2-7268-8369-9 (英語). 
  • Lathrop, Richard; John McDonald. M60 Main Battle Tank 1960–91.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2003. ISBN 1-84176-551-1 (英語). 
  • Mercillon, Patrick H. Les Chars Français du Musée des Blindés. Saumur: Centre de Documentations sur les Engins Blindés (法語). 
  • Miller, Davi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Tanks and Fighting Vehicle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Osceola, WI: MBI. 2000. ISBN 978-0-7603-0892-9 (英語). 
  • Moncure, John. Leclerc: New French Tank, Like the M1A2, Uses Digital Architecture (PDF). ARMOR magazine (Armor Center). 1 March 1997 (英語). [失效連結]
  • Ogorkiewicz, Richard M. AMX-30 Battle Tank. Berkshire, United Kingdom: Profile Publications Ltd. December 1973. OCLC 54349455 (英語). 
  • Perez-Guerra, Jaime. Spanish AMX-30 MBT upgrade program.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Janes). 1 April 1987 (英語). 
  • Perrett, Bryan. Iron Fist: Classic Armoured Warfare Case Studi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Brockhampton Press. 1995. ISBN 1-86019-954-2 (英語). 
  • Rottman, Gordon. Armies of the Gulf War.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1993. ISBN 1-85532-277-3 (英語). 
  • Rudnick, David. Atlantic Relations: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Conflict (The Case of the Leopard Tank).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United Kingdom: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pril 1976 (英語). 
  • Scales, Robert H. Certain Victory: The U.S. Army in the Gulf War. Washington DC, USA: Brassey's. 1998. ISBN 1-57488-136-1 (英語). 
  • Senger und Etterlin, Ferdinand von. Tanks of the World — Taschenbuch der Panzer. Koblenz: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0. ISBN 3-7637-5871-2 (英語). 
  • Spielberger, Walter. Von der Zugmachine zum Leopard 2 — Geschichte der Wehrtechnik bei Krauss-Maffei.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0. ISBN 3-7637-5203-X (德語). 
  • Westermeyer, Paul W. U.S. Marines in Battle: Al-Khafji, 28 January – 1 February 1991 (PDF).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istory Division, U.S. Marine Corps (英語). 
  • Zaloga, Steven J. Modern Soviet Armor: Combat Vehicles of the USSR and Warsaw Pact Today.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Prentice Hall. 1979. ISBN 0-13-597856-4 (英語). 
  • Zaloga, Steven J. The M47 and M48 Patton Tanks.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1999. ISBN 1-85532-825-9 (英語). 
  • Zaloga, Steven J. T-54 and T-55 Main Battle Tanks 1944–2004.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2004. ISBN 1-84176-792-1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