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灣
深圳灣(英語:Shenzhen Bay)又名后海灣(英語:Deep Bay),是香港和深圳市之間的一個海灣,準確位置介乎香港新界元朗平原以西和廣東省深圳蛇口半島東南方之對開海域。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后海灣原來整個皆屬香港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稱在1950年代曾經採取行動實際控制了部分后海灣,[1]寶安縣可管理沿岸約200米的範圍,但當時未得英國政府確立。目前劃界是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生效,香港后海灣水域有一半左右被劃入廣東省範圍。而在2007年,香港政府重新租用前身為香港水域的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以實施一地兩檢,使香港疆界重新跨越深圳灣。
名稱
后海灣原稱「後海灣」,乃對應位處深圳蛇口半島另一面的前海灣。然而,由於寶安縣居民將「後」寫作「后」(后是後的俗字),故約定俗成作「后海灣」,今香港仍用此名。
至於「深圳灣」,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載:「……查按照粘附地圖所租與英國之地,內有大鵬灣、深圳灣水面,惟議定,該兩灣……」,可見當時已有「深圳灣」之名。今深圳用此名。有傳「深圳灣」一名是深圳政府方面單方面更改,乃誤。
2007年,跨越后海灣的深圳灣公路大橋通車。香港政府為統一大橋名稱,依循深圳方面使用「深圳灣」一詞,但「后海灣」仍是香港對該海灣的官方名稱,還有「后海灣幹線」的稱呼。
后海灣內灣
后海灣內灣紀錄於《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之中,濕地極具生態價值。
過去由於有著來自珠江及深圳河的淡水與南中國海的海水交匯,很適合紅樹林生長,所以當地的漁產(如基圍蝦)和蠔產都十分豐盛。隨着香港農業式微,元朗一帶荒廢的魚塘和水稻田都回復濕地的原貌,成為了雀鳥的天堂。
水域非法活动
非法入境
196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居民可以自由進出香港,當時的香港殖民地政府為了阻止大量的大陸難民湧入,遂在陸上設立邊境關卡和強制簽證才能進入香港範圍,要循陸路入境香港因此變得不容易,故當時有很多非法入境者改為以水路經后海灣偷渡潛入,並在流浮山一帶登岸。
海盜活動
后海灣水域由於靠近華界的蛇口,海盜活動在1960年代一度猖獗,過去曾經經常有華界海盜越界進入后海灣水域,擄劫香港漁民作為人質及搶奪生蠔等事件[2]。
事件
1970年9月1日,流浮山養蠔戶曾牛及其兒子曾炳南、曾早興遭中共武裝分子擄走,武裝分子在英界后海灣水域內,把曾牛開槍射殺,曾炳南則遭割掌生劏(參見流浮山慘案)。
2010年7月27日上午9時,后海灣和新界西一帶地區正下著大雨,並夾雜雷暴。在強對流的天氣情況下,后海灣最少出現三條水龍捲,持續十多分鐘才消散,香港天文台位於赤鱲角機場的氣象中心工作人員亦觀察到這些水龍捲。這是一周內香港水域第二次出現水龍捲現象。[3][4][5]
2010年11月19日下午2時42分,后海灣附近(北緯22.5度,東經113.9度),即香港天文台之西北約35公里,發生黎克特制2.8級地震(修定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四度)[6],深港兩地民眾都感受到震動。[7]
參見
外部參考
- ^ 深圳市檔案局. 解析深港邊界.
- ^ 工商日報社論 1968年7月2日:港府有保護漁民安全的責任 論共幫砲艇越界擄劫本港漁船事件
- ^ 后海灣最少出現三條水龍捲 (明報即時新聞網)
- ^ 新聞發佈 — 香港水域出現水龍捲(2010年7月27日). 香港天文台. 2010年7月27日 [2010年7月28日].
- ^ 后海灣下白泥對開海面出現水龍捲. 香港天文台. 2010年7月27日 [2010年7月28日].
- ^ 有關地震的新聞發佈 (香港天文台) 1[永久失效連結]2[永久失效連結]
- ^ 后海灣2.8級地震港深感震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