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国之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Duchuan1024留言 | 贡献2019年8月21日 (三) 15:13 张丹红事件:​ 修正笔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德国之声
德国之声台徽
国家/地区 德国
所有者德国公共广播联盟及德国政府资助
开播日期1953年5月3日
播出地区全球各地
总部地点 德国柏林
 德国波恩
网站频道官方网站
收看方法

德国之声(德语:Deutsche Welle,德文缩写为“DW”)是按《德国之声法案》设立,并由德国政府提拨预算资助的宣传机构,是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的成员,前身为西德政府设立的广播公司。总部设于波恩柏林。在60多个国家共有1500多名正式员工与1500多名自由员工,与波恩及柏林的同事合作制作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资讯服务。以29种语言播出广播节目,以德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播出电视节目。内容上侧重国际时事,也包含介绍德国,以及德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交流。

德国之声网站是德国之声多媒体、互动的网上服务项目。德国之声网站以30种语言提供有关德国、欧盟以及国际的时事新闻、背景报导。德国之声中文网每天更新时事、经济、文化和体育新闻,提供包括如何留学德国以及欧洲旅游等信息,并提供部分被中国大陆当局禁止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但不提供德国当局禁止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

德国之声的官方数据指出,该公司每周在世界各地触及1亿5700万名阅听众。

概况

德国之声从1953年5月3日开始广播节目,至2003年主要的驻地在莱茵河畔的科隆。2003年值德国之声成立5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的广播部和网络部搬迁到德国旧都波恩以前的政府区。德国之声的电视节目在柏林制作。

资金来源

总体来说,德国之声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每年德国之声从德国联邦政府得到拨款。也就是说,德国之声的经费并非来自广播电视用户的收费。在有限的范围内德国之声可以提供一定的广告时间。

2003年,德国之声的经费大约为2.77亿欧元。经费支出的具体详情记载于每年的年度报告之中。德国之声的目标和计划也在中期计划报告中详细说明。自1999年以来,联邦政府不断缩减开支,德国之声也受到影响,不得不采取裁员,缩减短波广播语种等一些节约措施。但是,德国之声也看到因特网发展的前途,并逐渐扩充德国之声网站的内容和语种,并开发除新闻之外其他的因特网服务项目。

历史

波恩的德国之声播报中心(背景大楼是德国邮政大楼)
德国之声女播报员在德累斯顿
德国之声电视部(DW-TV)

早在1924年就出现了“德国之声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德国所有地区的广播联合机构,座落在柏林。但是这和1953成立的“德国之声”毫无干系。德国之声于1953年5月3日首次以短波播出德语节目。当年的德国联邦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向“在全世界的同胞们”问好。几周之后,也就是1953年6月11日,德广联的成员签署合约成立共同的德国之声短波节目。这个节目首先由当年的北德广播公司负责,之后又由座落在科隆的西德广播公司接管。该公司的台长对德国之声的节目负责。一年之后,德国之声启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节目。

1960年通过立法“德国之声”正式成为独立的广播电台。1962年起,德国之声陆续扩充其他语言丰富广播节目。1990年,随着两德统一,原民主德国柏林国际广播电台终止对外广播。该电台的一些工作人员和其播出频率和播出设备被德国之声采纳。

两年之后,也就是1992年4月1日,德国之声在柏林以德语和英语播出DW-TV电视节目。该电视节目通过卫星播出,在以后的几年内不断扩充。现在德国之声共有5个电视频道,分别为DW-TV(英语频道,面向全球播出)、DW-TV Arabia(阿拉伯语频道)、DW-TV Español(西班牙语频道)、DW-TV Deutsch+(美洲频道,每天播出20小时德语节目和4小时英语节目)和DW-TV Deutsch(德语频道,面向亚太及欧洲播出)。

1994年,德国之声以www.dwelle.de的网址推出网站,这在德国所有公法性的媒体中开了首例。

2003年德国之声从科隆迁址到波恩。据2002年德国之声年度报告中报道,此次搬迁的费用为1500万欧元

现况

经费削减对德国之声造成很大的影响。2004年,削减的金额就达到了75万欧元。德国之声重新进行内部结构重组,并调整节目的方向和重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气候和媒体市场的需求。最近,通过立法,德国之声的网站DW-World正式与广播、电视并立,成为德国之声多媒体的三大支柱之一。德国之声网站的重点语言是:德语、英语、华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德国之声2014年上任台长是彼得·林堡(Peter Limbourg)。德国之声已于2011年10月30日停止除非洲、亚洲以外的短波广播。

部门

中文部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成立于1965年3月7日,目前有近20名工作人员,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个通讯员网络。德国之声中文部通过信件、电话、电邮与听众联系,并于2006年开通手机简讯平台。2018年开始,德国之声在台北设立亚洲办公室。

中文广播

中文广播每天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各地的华人华语播音60分钟。德国之声中文节目以国际时政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文化地理历史等专栏节目。

亚洲广播

德国之声在斯里兰卡、新加坡、韩国都建有发射台,斯里兰卡的发射台设在亭可马里(Trincomalee),有一部400千瓦中波发射机,3部250千瓦的短波发射机,新加坡的发射台有100千瓦的短波发射机,韩国的金堤发射台有250千瓦的短波发射机。

台湾广播

德国之声在台湾也使用调频中波落地播出。如花莲的FM97.3和台北的AM1494,现由国立教育广播电台转播。

争议

张丹红事件

2008年8月4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四天,时任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的张丹红受邀参加德国电视二台一访谈话节目时,宣称中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使四亿人脱贫”,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实践人权宣言第三条方面的贡献都要大”。[1]此前的7月24日,张丹红在德国电视二台节目中谈到西藏时表示,中共“为保护西藏文化做了很多事情”等。德国《焦点》杂志称张丹红“向中国共产党献媚”,表示张违反“德国之声”的宗旨,张丹红因这两次的“不实”言论停职。[2]

此事之后,中共党媒一边倒地指责“反华情绪”和“反华势力”,说张丹红“因言获罪”与西方标榜的“新闻自由不符”。麾下人民网声称,德国之声标榜客观公正,但自从2008年张丹红因言论被免职事件之后,改组后的德国之声中文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抨击与日俱增,上万份中文报道“遭审查”。并且不再像以往那样每周刊出读者反馈。而以往的读者反馈,批评德国之声的评论占有很大的一部分[3]环球网声称,德国议会插手此事被亲中者斥为“是要搞新闻检查”[4]。不过也有中国大陆媒体报道称张丹红在任职期间,也发表过不少“反华言论”,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该事件[5]

2008年9月,诗人徐沛批评张丹红用流利的德语讲出中宣部论调,正如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Dieter Wiefelspütz德语Dieter Wiefelspütz所形容的“独一无二的灾难”[6][7][8],并且谴责张丹红在中共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正发生时还美化中共[9]

何清涟在2008年11月接受阿波罗网采访,谈到张丹红先是于2005年3月邀请何女士在德国之声发表评论,后因中共新闻机构的意见,在当年8月出尔反尔称何女士没有资格在德国之声发表评论。在2008年8月张丹红公开为中共辩护被揭露之后,10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冯·海因又邀请何清涟女士为中文部写评论。此时正好是德国国内就张丹红事件对德国之声报道倾向质疑之际,何女士认为冯·海因的邀请明显带有利用异议人士为德国之声信誉背书的嫌疑,感到受到侮辱,认为德国之声缺乏自爱自重,以本身功利主义立场去推想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10]

2008年12月,张丹红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中回应何清涟的指控,指出何清涟的说法“完全是谎言”。称“我通知何清涟不能写评论最迟是2005年秋,何清涟甚至认为更早,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对我们的指责是2006年11月,中间相隔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是我给何清涟写邮件在先。这样颠倒时间上的顺序如果不是有意的,那么在接受采访时以自己的推测为依据,最起码也可以说是不严肃;如果是有意而为,那简直就是无耻了。”[11]

华人编辑被停职事件

2011年在德国之声工作的王凤波(任职九年)、 朱虹(任职二十三年)、李琦(任职十一年)、王雪丁(任职十二年)四名资深华人编辑被停职。他们随后发表公开信,称他们是“2008年‘中国论战’迟来的牺牲品”,并指责德国之声暗箱操作,践踏新闻自由。[12]

短波广播停播

德国之声短波中文广播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停播。


德国之声学院

德国之声学院(德语:DW Akademie) 是德国之声媒体开发、媒体咨询和记者培训的国际中心。它为全世界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媒体培训和咨询项目。它与广播机构、媒体组织和大学合作,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以促进自由和独立的媒体。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及发展部资助[13]。其他资助来自德国外交部以及欧盟

德国之声学院的新闻培训计划是一个为期 18 个月的青年记者课程,提供德国之声制作内容以下三个领域的编辑训练: 广播、电视和网络。它针对来自德国以及有德国之声传播对象地区中有抱负的记者。[14]

波恩大学波恩-莱茵-锡格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媒体专业"硕士课程,即在德国之声学院进行。为期四学期的课程将媒体开发、媒体管理和通讯等学科集于一体。研讨会以英语和德语举行,而且该学位目标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媒体代表。

Carsten von Nahmen于2018年9月成为德国之声学院的负责人。自2017年2月起,他一直担任德国之声驻华盛顿的资深记者,并且在此之前,从2014年起担任德国之声副总编辑和主要新闻部门的负责人。格拉姆施(德语:Christian Gramsch德语Christian Gramsch)于2013年11月至2018年5月担任德国之声学院的主任,并且在此之前,他担任德国之声的多媒体区域总监。他接替了前德国之声学院主任Gerda Meuer德语Gerda Meuer,其曾担任德国之声广播节目的副总编辑,且更早之前曾为多家媒体机构工作,并担任过Inter News service的特派记者。舍费尔(德语:Ute Schaeffer德语Ute Schaeffer)自 2014 年起担任德国之声学院的副负责人,并曾任德国之声的总编辑。[15]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