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支那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支那 | ||||||||||||||||||||||||||||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chi na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지나 | ||||||||||||||||||||||||||||
汉字 | 支那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支那 | ||||||||||||||||||||||||||||
| |||||||||||||||||||||||||||||
梵语名称 | |||||||||||||||||||||||||||||
梵语 | चीन |
支那(源自梵语:चीन,cīna),亦作至那[1]、脂那[2]、摩诃支那[3]、摩诃至那国[4]等,与震旦同义[5],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古代中国有佛教徒以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支那”[6],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古代佛教文献也有使用这个词[7][8][9]。
使用这个词汇称呼中国的习惯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户时代后期,“支那”成为日本民间一种对中国的普遍的昵称,并无任何贬义。在明治维新之后,该用语由日本传回中国,中国知识分子、革命党人重新使用这个古典名词,并且形成一种风气。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二亿两白银赔款及台湾与澎湖,日本人因此对中国人的态度变得轻蔑,“支那”一词逐渐有歧视之意,1912年宣统退位,中华民国建国后,日本内阁不再使用“大清国”或“清国”等词,但不愿改称“中华民国”,公文书中开始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国”称呼中国。
从1913年到1946年间,中国政府和民间多次要求日方废除支那一称,1913年10月16日,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奉中国北洋政府训令向日方要求废除“支那共和国”称呼,改称“中华民国”,但被日方拒绝。在《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时,中方对日方坚持使用支那一词进行抗议,亦未获理会。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明令拒绝接受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公文书。1932年后,日本在外交场合中不再使用这个名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盟军占领时期,驻日盟军司令部(GHQ)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对中国的歧视用语,且被用于仇恨中国的演绎上,指导日本政府应予改善,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国内公文书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称,有日本学者宣告这个“非常令人厌恶的名称”已从日本语言中消失。[11][12][13]
现今该词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对中国的歧视用语[12][13],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类似于在日本称呼日本人为Jap以及在美国称非洲裔美国人为黑鬼,被视为含有种族歧视或侮辱的意涵[12][13][14]。
起源
支那(梵语:चीन,Cīna)这个称呼起源于古印度,最早是一个地名。在印度古典《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及《普鲁哈特萨玛希塔》(Brhat-sajhitā)等书中,记载了支那这个地名。因为《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及《摩奴法典》等书在历代皆有增补,古印度在何时开始使用支那这名称,无法考证。在孔雀王朝写成的《政事论》中,记载了支那产丝一事,因此最晚在公元1世纪时,这名词就已经在古印度通行[15]。
在部派佛教经典中,使用了支那这个地名。如《那先比丘经》、《普曜经》、《大毗婆沙论》[16]等。大乘佛教经典,如《华严经》等,也记载此地名。古印度文献本身,对于支那的记载并不清楚,很难推定它的详细地点。除了支那这个地名外,也记载了居住在支那的支那人,来自支那的马,以及来自支那的丝织品。在记载中,又有支那与小支那的区分,中国相当于支那、大支那、摩诃至那,小支那为中国的某个属国[17]。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将中国与疏勒并举,因此小支那可能是指疏勒[18]或是于阗。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的夹注,认为支那指广州,莫诃支那(大支那)为唐朝京师(长安或洛阳)[19][20]
印度学学者烈维(Sylvain Lévi)认为,在印度古代,支那被用来泛指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地区,代表远方之国,通常不一定被特指哪个国家,之后才被作为中国的名称。因为古代丝绸主要生产于中国,印度记载支那盛产丝绸一事,也被用来证明古印度所说支那,确指中国[21]。
随着佛教经典汉译,“支那”一词进入中国[22][23],并明确被认为是中国的称呼[4][24][3],汉译又作支那、脂那、至那等。在唐代之前又译为震旦[25],由汉传佛教经典记载,265年秦州刺史派遣至天竺的成光子,发现他们以“震旦”称呼中国[26][27]。学者一般相信,支那与震旦源自同一个语根,两者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翻译,支那这个名称可能在东汉后期在印度出现。
《题梵书》
鹤立蛇形势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
穿耳胡僧笑点头。
在这个名词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徒以支那作为中国的别称[30],如道宣[31][32]、智昇[33]、唐人冥详[34]、玄奘弟子彦悰[35]和慧立[36]、唐玄宗[37]、清凉澄观[38]、明代憨山德清大师[39]、灵峯蕅益大师[40]及其弟子成时[41][42]、净源法师[43]、宋初高僧赞宁[44],宋代和尚法恭禅师[45]、宋末佛教史学家志磬[46]、普济[47]、清人龚自珍[48][49]、彭希涑[50]。在正史中,也记录外国以支那作为中国的称谓[51]。
葛维汉(D.C.Graham)于1940年代至中国进行民族志采访,记录一位羌族居民的口传古代故事,故事中称汉人古名为“支那”(Tzu La),而羌族自称“戈拉”(Gu La)[52]。
历史考证
慧苑认为,支那的名称来自于中国人多所思虑[53]。但义净认为,支那只是一个名称,在梵文中没有特殊涵义[54]。梵语cinta,意为思虑,发音与拼法皆和Cīna接近,慧苑可能因此做出这个解释。
《翻译名义集》说,支那之名有两个说法,一是文物国,二是边远之意[6]。《杂阿毗昙心论》[55]与《大毘婆沙论》[56][57][58][59]皆以真丹或至那来比喻遥远之意。冯承钧认为,支那原为“远方之国”或“边地”之意,原本用来称呼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青藏高原地区,后来引申为对中国的称呼[60]。
语言学考证
梵语चीन(Cīna), 中古波斯语چین(Čīn),与拉丁语Sina发音与拼法相近,同指中国,可能来自同一个来源。包括德语、英语China,法语Chine等西欧各国对中国的称呼,皆源自拉丁语。其梵语चीन(Cīna)的由来也来自同源。最早主张支那来自存在于公元前9世纪的秦国是17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和汉学家卫匡国,其后法国语言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和德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也支持此说。[61][62][63] 这也是如今对该词最普遍、传统和被接受的说法。[64][65]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源自丝国、瓷国等,如学者古希腊和罗马称丝为 Ser,Seres就是“产丝之国”。另一个则是 “Sinae”,“产瓷之国”[66]。
苏曼殊认为,支那这个字的对音,相当于梵语चीन(Cīna)[67]。
1655年,天主教传教士卫匡国在其著作Nuvus Atlas Sinensis主张,秦朝的名称,转变为梵语Thin、Chin,成为希腊语与拉丁语的Sinae,最终成为China。伯希和也同样主张,支那一语来自于汉语秦,被印度假借。但此说同样无法证实,也有学者认为希腊语与拉丁语的Sinae可能是由丝、瓷的音转换的[66]。
因为秦在上古汉语中为浊音([zin]),近代才转变为清音,学者郑张尚芳主张,支那来自晋([ʔsins])的音转。[68]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中国地理历史研究》(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undien)书中,主张支那的名称来自越南的古地名,日南郡。澳大利亚汉学家韦杰夫(Geoff Wade)主张,支那一名来自云南古国夜郎。
近代日本


经由中日间的学问僧往来,支那这个称呼在唐朝传入日本。空海《性灵集》[7],是日本文献中,首次出现支那之名。镰仓南北朝僧虎关师炼《元亨释书》[69]等佛教典籍中,皆有使用支那名称的记录,但早期并不普遍流传。
根据考证,日本古籍中曾重复出现“日本与中国”并将日本与中国并列成相对两国的记载[70]。 江户时代,使用支那作为中国代称的风俗渐广,相传由朱舜水传入日本的拉面,当时被称为支那面[71]。日本以支那来取代中国的原因之一,是夷夏之辨,因为“中国”这个词明示“中国”才是中央之国,日本只是“东夷”[72]。德川光圀曾主张可以用支那或唐山来称中国[73][74]。另有一说日本国内有领土称“中国”,为了避免混淆也是原因之一,自江户时代就开始设法区别,但使用支那之名,仍以佛教典籍为主[75],如日僧大玄《净土颂义钞探玄钞》等。
近代“支那”在日语中广泛使用并非来自于英语的“China”翻译,而是与拉丁文翻译有关。日本兰学家新井白石首次将拉丁语Sinae(Sina的复数型态,罗马帝国对中国的称呼)与“支那”相连[76][77][78],杉田玄白与大槻玄泽等人,效法荷兰等欧洲国家,使用支那(荷兰语:China)来称呼中国,认为中国并不居于世界中心,也非文明最高之地,反对尊崇中国的风气[79][80]。幕府末期,以支那来作为中国代称的习惯,在日本开始流行[81]。兰学家的主张,由福泽谕吉整理为脱亚论[82],支那的称谓,在明治维新初年,在日本形成风气,如高杉晋作曾以支那入诗[83]。
明治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大清国或大清帝国,比如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支那则在民间通行,如一般的民间报刊,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支战争。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日本将华北称为“北支”、华中称为“中支”、华南称为“南支”。[84]

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因清朝已经结束,中国政府要求日本改以中华民国来称呼,日本政府在对中国的正式文件上,汉语部分使用中华民国,但对应的日语则使用支那来取代,作为对中国的称呼。1940年以流行歌曲《支那之夜》为灵感拍摄的同名日本电影,由东宝出资拍摄,中华电影公司协助拍摄,长谷川一夫和李香兰主演。
台湾日据时期
在日治时期,台湾教育,比照日本之用法,将中国大陆称为支那,称中国为支那成为一般的习惯。如1918年,赖和于《台湾日日新报》发表的诗作[85],与连横发表的文章《鸦片有益论》[86],1936年陈逢源出版《新支那素描》,1941年江文也出版《上代支那正乐考》。

中国民族主义者,如吴克泰等人,因认同中国,表示不满[87]。日本人认为台湾对中国的认同,会影响日本人的统治,也认为中国大陆企图透过各种关系,在台湾制造革命,使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
1914年,板垣退助来台湾,宣扬亚细亚主义,希望台湾人成为日本人与中国人(支那人)之间的桥梁[88]。他回到日本后,发表《台湾之急务》,主张同化主义,让台湾人享有与日本人同等待遇,融入日本。板垣等人称台湾为“本岛人”,称在台日本人为“在台内地人”。
1923年,蒋渭水推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辜显荣组织台湾士绅反对,在台中演讲,宣扬日本统治成效,以及中国的落后时,以支那称中国,并宣称“吾人宁可做太平之狗,而不做乱世之民”[89]。

1936年3月,林献堂参加《台湾新民报》所组成的华南考察团,至中国游历,在上海欢迎会致谢辞时,说了一句:“我们回到了祖国!”《台湾日日新报》报导此事,6月17日,由在台日本人组成的爱国政治同盟会,殴打林献堂,造成祖国支那事件。
近现代中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书籍传入中国,支那之名在中国复兴。严复在其译作中,以支那来译英语China[90],曾译《支那教案论》,也曾以支那入诗[91]。与林纾同译《黑奴吁天录》的魏易,在序中以支那自称[92]。林纾称“支那”一词并无贬义[93]。
1886年,杨仁山出使英伦,结识南条文雄,回国后,倡印大藏经,希望振兴佛教[94][95],以佛教振兴中国,作〈支那佛教振兴策〉[96]。
日俄战争后,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至日本留学的风气兴起后,以支那自称的习惯在中国也慢慢传开,尤其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家们[97][98][99]。1902年,章太炎、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并在创会通告中多次提到支那[100],242年算自南明永历帝败亡,章太炎对日本警长说:“余等皆中国人,非清国人。”[101]1904年,宋教仁等华兴会成员在东京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
梁启超曾以支那少年为笔名,出版过《支那四千年开化史》,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常以支那自称[102][103],但也有以中国自称者[104]。康有为之女康同璧有“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诗句传世,曾得毛泽东赞赏[105]。另如孙中山的革命伙伴,日本人梅屋庄吉,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在日本发起成立“支那共和国公认期成同盟会”[106],敦促日本政府承认中华民国。
曾经加入过光复会的蒋智由有诗《有感》曰:“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107]
1910年,同盟会成员,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人斩,结合洪门等势力,成立支那暗杀团(又称东方暗杀团),以刺杀清朝显贵为目标。
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民国”此国号并没有立即得到日本承认。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日本将中华民国称为“支那共和国”,也始于此时[76]。

1913年10月16日,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奉中国政府训令拜访日方官员,要求废除“支那共和国”一称 ,改称中国自主选择的国号中华民国,中方民间亦有此要求,然而日方拒绝中方民众及政府的要求,交涉未果。在《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时,中方对日方坚持使用支那一词进行抗议,亦未获理会[10]。1914年,孙文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伯爵的密函中仍自称支那、对支政策、支那革命党、支那国民、支那人等,共计34次 。[108]
1915年,中国留日学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抨击“支那”是来自日文的新名词,呼吁国人尽快废弃[109]。1919年,在中国国内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作者对日本称为中国为“支那”一事进行了抨击[76][110]。1921年,唐蔚芝作〈不忍人之政论〉,认为欧美人对中国有种族歧视,以支那人称呼,主张复兴孟子儒学,以复兴中国[111]。同年,郁达夫出版短篇小说《沉沦》,故事主角由中国至日本留学,周遭的人虽然待他没有异常,但因怀抱身为中国人的自卑感,暗自怀疑别人心中对他有歧视,产生忧郁症,终而自杀。故事主角自称支那人。在小说《雪之夜》中,郁达夫表达在日本时,被日本人称为支那或支那人,感受到自卑跟被侮辱的感受[109][112]

1922年,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复兴唯识学。1925年,诗人闻一多在其诗歌《我是中国人》中自称“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113]。
1929年,柳亚子写诗赞扬孙文与毛泽东,有“并世支那两列宁”诗句[114]。
在日本全面挑起侵华战争后,日本外务省开始追随军部称呼中华民国为“支那”,此后“支那”被视为是一种种族歧视用语,是对中国人的贬抑。经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领衔抗议后,日本政府官方已宣布不再于正式场合使用这个名词[115][116]。
1930年5月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并责令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19日,国民政府文书局长杨熙绩又在总理纪念周政治报告中提出抗议:“私人交际尚应名从主人,况国交云。……倘日本再有如此无理之字样,我务当予以退还并严词诘责之”中方的强硬态度引起了日本驻华外交机关的注意和日本媒体的反击[10]。
其后中国民间各地一些媒体如《民国日报》和《武汉日报》发表同名的长篇连载评论予以批驳日方[10]:
- (中国政府)有将来如再发现此种称呼即将来文退还之正式申告…… 实在是很合理的;
- 中国之所以定国名为“中华民国”,是因为“中华”二字说明了我们种族的根源、历史、特质和文化;“民国”二字则既合民为邦本之意,又符三民主义之义,其“意义之精深远大,更不能以历史上残废名词的“帝国”“皇国”诸名词相提并论;
- 在孙总理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已19年的今天,日本政府当局及知识阶级仍在国际上称中国为“支那”,不是表示他国际礼节的失检,就是表示他文化落后知识闭塞罢了。 ……所以负了普及中国文化与日本有悠久的历史关系的中华国民,便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同种同文的日本国民和他们政府当局的疏忽、任他们遭受不明国际称呼及国际礼节的耻辱和讥笺而不加以指正。 ……(日方)自己既不愿意被人称做‘ 大倭帝国 ’,为甚偏以辗转译音的名字称谓别人的国家呢。公然书于国际公文上面,已属大失礼仪 。又复强词夺理晓晓置辩,适足以充分的表曝其狂妄夸大、扬已抑人的岛民根性 。
1932年日本官方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华民国”代替支那在官方文书的称呼,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为“支那”。[117]

1934年7月13日,蒋介石对庐山军官训练团讲时提到“支那”一词,他认为“支那”跟“死”是日文的谐音。蒋说:“他(日本)叫我们中国叫‘支那’,这‘支那’两字,照日本话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半死人!可知他眼中就没有我们中国,所以不称我们中国为中华民国,而始终叫我们为‘支那’”[118]。
1935年,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出版,太虚大师作宗喀巴偈赞,以支那释子自称[119]。其中,将藏文东昆(藏文中国的音译),译为支那[120]。

1939年,《菩提道次第略论》出版,同样以支那作为中国译名[121]。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日方把七七事变叫做“支那事变”。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做支那,以示对抵抗中的国民政府的不承认。由于“支那”已演变成贬低中国的歧视性词语,因此于右任在报章上提议将印度支那半岛改称为“中南半岛”,意为“在中国以南的半岛” [122]。
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123],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语中的支那是指整个谋求占领的中国,那时候说的支那人,为中国领土之中国人,而在战时海外华人如英属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之华人以及英属香港之华人亦被囊括在内。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政府接受中华民国政府之要求,发布《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已经不在公家单位与各类机关团体使用此一名词,教科书的战时作品中的“支那”均一律改为“中国”[124]。现代日本民间都不使用此词[125][126],然而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如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则继续使用该词[127]。有时日本右翼政治人物也用英文“China”的日语发音“チャイナ”,作为折中说法。
1947年8月,日本京都学派重镇、京都大学支那学会的机关刊物《支那学》在创刊27年后终刊。其后“支那学”改称“中国学”(Sinology),“支那”渐成死语[11]。

日本汉学家实藤惠秀在其《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所笔者谨向已故留日学生在天之灵和现在仍健在的留日学生诸君郑重报告,时至今日,这个非常令人厌恶的名称(支那)已从日本语言中消失了。”[11]
中国大陆
中国有少数民族的语言中有以“支那”为地名,但与梵文及日文意指“中国”之用法无关[128]。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中,其中一个乡镇名为“支那乡”,源自傣族语言意指“腊族居住地”[129],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20日支那乡举办过“魅力支那”摄影与征文大赛[130];同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的辖下乡村中,亦有地方名为“支那村”[131]。
在中文里“支那”一词也还由于历史关系没有被彻底淘汰,如地理名称“印度支那”,但以支那一词作为对中国地域之代称则已全面消失。但也仍有少数学者如陈寅恪偶在特定场合使用支那称中国[132]
1998年,中国大陆四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成立,网址的英文写法是sina.com,引起部分在日本的中国大陆移民和留学生抗议,因为sina是“支那”一词的日语训令式罗马字;他们深怕网站一旦流行,势必在日本勾起不必要的联想,加深一些日本人对他们的歧视,因为“支那”一词在军国主义上含歧视隐义[125]。这种引起误会的使用事件还有支付宝。2018年10月,支付宝的广告文案“他乡遇故支”遭到指责,部分网友认为“他乡遇故支”的“支”指的是“支那”。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将“他乡遇故支”的“支”解读为“支那”纯属无聊。支付宝则在官方微博辩解称,“他乡遇故‘支’,我是小支,支付宝的支。手机上那个支付宝的只有一个‘支’字logo的我。希望每个出境游玩的中国人都能在异国他乡偶遇我,偶遇一份温暖。”[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中实施说明第二点表明,在罗马字母各语文中国国名的译写法不变,不会要求外国统一使用汉语拼音(Zhōngguó) 作中国国名。
2008年7月24日,重庆一即将开业的火锅起名“支那”,并打出横幅“支那火锅即将开业,免费赠汤圆红酒,欢迎届时光临!”引起一名过路人愤慨,并将现场照片发在龙湖论坛上,该店随即招来众网友猛烈抨击。25日横幅被城管扯下[134]。31日一名自称该火锅馆老板的男子向重庆晚报打来电话,表示取名“支那”是工作人员失误,希望通过媒体向民众道歉。在火锅馆门口,男子为了显示自己道歉的真诚,更是手举道歉信跪下[135]。
2013年2月8日下午7点左右,锤子科技创始人、大V罗永浩(中国朝鲜族人)一直在新浪微博发布关于他日本行的照片,并附少许评论,言语中处处流露出对日本无尽的热爱和赞叹,并称被日本的艺术气息深深的折服。此外罗永浩还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引发网友强烈抗议。[136]
2017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支那”一词[137][138]。
2017年9月7日,一名在港中大就读的中国学生唐立培在微博与网友掀起骂战,并用“支蛆”一词辱骂网友。9月9日凌晨微博ID为“@唐立培你多读点书行不行”的账号发消息对此前对网友使用“支蛆”等词解释称,“一时冲动的口舌之争,如有冒犯,十分抱歉。特别是文章发出前的微博中所用的‘支蛆’等言论,冲动之下,口不择言,现在我收回,并再次致歉。”[139]9月12日晚,唐立培的高中就读学校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官网移除了唐立培的名字。[140]
2018年1月,日本漫画作品《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改编成动画播出。该动画片第七话约12分钟的时候,画面中店家的招牌“广东支那荞麦轩”、“支那荞麦”、“支那御料理”,台湾播出时则是完整保留,但是中国大陆播出时,“支那”2字被涂掉,变成“广东荞麦轩”、“御料理”,“支那荞麦”则是全部涂掉[141][142][143]。
2018年4月19日,《复仇者联盟3:无限之战》在上海迪士尼小镇举办宣传活动[144],活动本身组织混乱,活动结束后现场留下大量垃圾,对此一名名叫“@洁洁良”的新浪微博网友(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田佳良)因用“恶臭你支”讽刺这种现象。随即“@洁洁良”和其他网友发生争执,过程中“@洁洁良”多次使用“支那”一词。网友提醒支那是侮辱中国的意思,洁洁良回应“废话,不侮辱,我说它干嘛”。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发网友强烈愤慨[145]。@洁洁良所就读的厦门大学表示调查此事并给予田佳良留党察看、留校察看处分[146][147]。同年8月15日,田佳良被开除党籍并退学[148]。
香港
香港日占时期,日本政府称呼香港华人为支那人,例如:将帕西华人混血儿罗旭龢列为“英支混血儿”,以及将当地华人菁英如金融界和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列入《香港在住支那人有力者调查表》中[149]。
2011年有人改编了一首叫《蝗虫天下》的歌曲,其中一句歌词为“支那一早丑遍东亚”。[来源请求]
2012年9月15日数十名网民响应社交网络号召,到上水港铁站近彩园村的出口外示威。他们不满水货客阻塞港铁站,影响北区居民生活,大批市民围观。有示威者举起辱骂内地人的标语,又高叫反对内地人的口号,场面一度混乱,期间有示威者被掌掴。有示威者举起辱骂内地人的标语,又高叫反对内地人的口号,场面一度混乱,期间有示威者因呼喊“支那人”被掌掴。[150][151]
2012年10月,香港高登有用户将PSY的《江南Style》重新填词,创作了“核突支那Style”MV(“核突”即“恶心”),歌词内容嘲讽中国大陆人随处便溺,再次引发陆港网民骂战[152]。
2013年1月,香港的日本超市生活创库出售一种日本牌子的日本拉面(支那そば),价钱牌上译为“日本健康支那面”,结果此事被脸书网民群组恶搞[153],随后该商品被下架。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估计,可能是该超市大意[154]。
2013年12月24日,提倡港独组织香港人优先在脸书账号声称“奉劝大家莫讲话唔好用支那银行服务、连支那银行钞票都唔好用!八成假架!”。12月26日,以招显聪为首的几名香港人优先成员手挥港英旗,闯入解放军驻港部队总部内,并高叫“解放军滚出香港”等口号,遭到站岗解放军的制止。驻港部队随后关上大门戒备。“香港人优先”组织的脸书账号则发布消息声称“我地强袭支那军驻港军营”[155]。
2014年12月26日,上水海禧广场两间相连店铺闸门,有人用红油喷上简体字“护港驱蝗”,及“X你支那”等字句涂污。[156]。
2015年6月6日,2015年度升小统一派位放榜,约20名香港本土力量及热血公民成员到位于上水香海正觉莲社佛教正慧小学的跨境学童派位中心门外,不断用扬声器大叫“双非返大陆”的口号,并拉起“我不是中国人”、“支那蝗虫返大陆”等横额,指责在港出生的双非学童来港抢学位读书。“本土力量”发言人何志光称,双非学童侵占港人学额,长大后抢香港人的工作,对港人子女不公平等[157]。
2015年6月11日于香港举行的香港对不丹世界杯外围赛,当大会按惯例在球赛开始前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几乎全场一片嘘声,持续到奏完,完全掩盖了歌曲。有在中国大陆看直播的民众不满,指发嘘声的人是“港狗”、“奴隶”;而香港球迷则上载现场影片助威,大骂大陆网民是“支那狗”[158]。
2015年8月热血公民主席郑松泰在网台节目声称:“‘支那’会‘支爆’?嘛。咁‘支爆’嘅话,到时香港同大陆谈判嗰阵,揾咩人谈判呀?”[159]
2015年11月17日晚,旺角大球场进行中国队对阵香港队的世界杯外围赛。场外有几名香港本土力量成员高举“HONG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国)”的标语,召集人何志光高呼“中国人滚出香港”、“中国必败”、“支那必败”等口号,有不少人附和,高呼“香港建国”和应,亦有人挥动龙狮旗[160][161]。
2016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照例在10月1日当天举行酒会以及升旗礼,包括多个新当选的非建制派议员都获邀出席,但除了民主党和前学运领袖、香港众志主席罗冠聪答应出席之外,其余公民党以及青年新政已经表明不会出席。青年新政更发表声明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支共国庆”。[162]
2016年10月12日,青年新政时任候任立法会议员梁颂恒、游蕙祯在就职时以英语宣誓期间,“China”部分读出“Chi-na”(梁于事后辩称是口音所致),被认为有冒犯及辱华之意[163][164]。同年11月,律师余若海引用中文维基百科“支那”条目指有理由相信两人借宣誓鼓吹港独。同月15日,法庭裁定取消两人的议员资格[165]。
2016年10月19日,岭南大学一名大陆女生于网上遭到辱骂。该名女生投诉她入住的岭大南宿霍藻棉楼(Hostel B)5楼属男女混合楼层,同层学生常闹至三更半夜。19日凌晨两点过后仍被吵得不能入睡,出走廊发现至少十多名男学生聚集喧哗嬉戏。女生开声要求“你哋可唔可以收声呀?”随即一名男生刻意大叫“细声啲呀!夜啦!唔好嘈!有人瞓觉呀!”女生不满反问“你系咪觉得好好玩?”男生不停高叫“返去同Warden讲呀!”期间所有人退回房间,但有人刻意将音乐声调较得更大。该名内地女生将片段放上网,并以英语留言批评这批男生,又称对香港的未来感到担心。有留言反讥拍片女生是“支那狗”,并持有双重标准[166]。
2016年10月25日,本土民主前线成员黄台仰在台湾期间于网台《Channel-i》直播节目中,发表支持涉嫌辱华誓词的候任议员游蕙祯和梁颂恒的言论,明确表示支持香港独立,并且讲述与“台独”人士交流的经历,又称“我在台湾日日讲‘支那’,咁又点?共产党是我仇家,难道还要中共、爷爷咁样叫”[167]。
2017年4月25日,亚冠G组小组赛香港东方足球队主场对阵广州恒大的比赛期间有恒大球迷向东方球迷方向举中指,至赛事尾声,恒大球迷举“歼英犬灭港毒”横额挑衅,部分香港球迷大叫“支那狗”还击。[168][169]
2017年9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涉及政治冲突事件,并爆发社会关注的骂战事件。前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会长周竖峰以对方多次违规使用民主墙为由,借机向中国大陆学生发怒,不断用粤语辱骂,及以“支那人”称呼对方。[170][171][172]
2019年7月21日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游行,有示威者包围中联办的过程中,朝中联办门口的中国国徽掷油漆弹,在中联办外墙写上“屌支那”、“支联办”、“fk支那”等标语。中联办以及国务院港澳办认为这些示威者朝中联办办公大楼门口悬挂的国徽投掷黑色油漆弹,在外墙喷涂侮辱国家、民族的字句等行为已完全超出和平示威的范畴,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对此强烈谴责[173][174]。
2019年8月,一芳水果茶在香港深水埗的分店遭到示威民众恶搞,将一芳台湾水果茶改成“共芳支那水果茶”。[175]
台湾
1898年,台湾总督府设置的“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进行关于土地的旧惯调查,并将调查资料均收录于《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公文类纂》内。1900年,日本法学者冈松参太郎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编成《台湾旧惯制度调查一斑》,当中记载:“今所谓台湾土人,皆是来自中国的移住民,依其原住地,大约可分为泉州、漳州及广东人三种。其人种之差异,多少由于言语风俗不同。”[176]
日本历史学家竹越与三郎说,“(台湾以)支那人种占绝大部分,支那人种又可分为二, 此种分别不是人种学上的区别,而是历史、社会因素导致的分别,而几近于人种学的分别。其一是福建漳泉二州,及其附近地区之移住民,通常被称为福老,或被称为闽族,约二百四十余万人。另一是广东附近地区的移住民子孙,一般被称为客家,或被称为粤族,其数四十余万人”[176]。
高野孟矩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松方正义等日本中央政府高官投诉台湾总督府的各种虐政时提到:“或云台湾土人(包括支那人种)到底不是能施之以仁德为基本之政 的人种。论者之意在于只有以杀伐才能治台湾土人。但小官却谓以仁德为基本之政,并不在于必不杀伐, 而是不以使用军队屠杀人民、焚掠民屋为目的。”而且高野孟矩在告发日本军队在镇压土匪过程中之杀戮、焚烧与军队、军夫之暴行时又提及:“军夫等下等日本人胡乱翻弄战胜者之威势,没有来由地凌虐支那人,理不顺则殴打之,或掠夺财物、家畜,或奸淫妇女种种非行多矣。”[177]
日本“台湾青年社”的创办人王育德于1963年发表在《台湾青年》的文章〈台湾民族论〉,文中引述《产经新闻》大宅壮一在1960年到台湾旅行后所撰文章道:“来台湾最感惊奇的是,当地人毫无顾忌地使用‘支那’、‘支那人’的语汇,其中甚至有人使用‘清国奴’一词……本岛人所说的‘外省人’或许同是汉民族,但现在已成为另类人种。”[178]
到了2010年,支那一词在持有台独立场的人士之间开始变得常用[179],甚至媒体上亦出现“支那”字眼的文章[180][181][182]。
2009年,发生笔名“范兰钦”的郭冠英辱台事件后,主张台湾独立的学者李筱峰即曾投书报纸批评“支那狂犬范兰钦”[183]。
2011年,一名嘉义市政府公务员在一次中国大陆地区游客阿里山的车祸后在其Plurk上称中国人为支那人[184][108]。
2014年3月20日,台南市240名年轻人搭乘6辆游览车,从国立成功大学集结北上来到台北投入声援反服贸行列。其中声援学生在马英九肖像上,打上“支那贱畜、外来种滚”标语。[185]
2015年9月29日,有网民指出台湾女演员钟屿晨在脸书发文称:“找到可以去厦门赚爆支那人的钱来为台独势力努力的合作伙伴”。又称合作对象是某中国大陆国企。有网民表示“这种虚伪行为可耻”,要认真调查疑似涉事企业[186]。10月8日,台湾歌手黄安向国台办举报钟屿晨和其父亲钟大伟曾于当年9月初来厦门与夏商集团洽谈。国台办于16日承认确有其事并称夏商集团不会和钟屿晨父女有任何合作[187]。
2016年12月23日,有台湾网友C在PTT上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言论,指两岸同为中国人,该一起复兴中原民族荣耀,又说希望PRC(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日收回台湾;文章引发另一名网友R不爽,以“哈支那哥被叫一下支那人就崩溃,寄几百封信来骂人”、“夹卵蛋”、“支那五毛崩溃喔”等留言嘲讽,结果R挨告加重诽谤罪。[188] 2017年,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发出的“不起诉处分书”,当中表明“‘支那’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记载系指‘中国’,系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且汉语中的‘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于口语发音上亦近乎相同,是‘支那’一词,于我国(台湾)人民之主观认知上,大多认为是‘China’之中文译音,而未含有贬抑之负面评价之意。”,故“支那五毛”等意见表达及批判言论属《刑法》第310条第3款之可受公评事项,不构成公然侮辱或诽谤等妨害名誉罪嫌。[189]
2017年7月,前立委蔡正元提到部分台湾人反对简体字以及马偕医院林妈利医师先前“85%的台湾人是带有台湾原住民的血缘”的研究时用“支那”嘲讽台独分子[190]。
2018年,台湾一郑姓男子于当年2月曾在中华统一促进党的宣传车上喷“支那人”“反华斩支那”等字眼,被控损毁罪、恐吓罪。9月10日,台北地方法院判处该损毁罪成立,处以该男子拘役30日、罚款3万元新台币的处罚。至于恐吓罪,法官认为郑用词虽激烈但主观上没有侵犯之意。法官还声称“支那”在台湾人认知上是“CHINA(中国)”的译音,没有恐吓意涵,而“反华斩支那”是表达政治立场,即反对中华统一促进党的理念,当局应该给这种“高度政治性言论”最大限度的维护。但法官就恐吓罪的解释引发一些争议[191]。
印尼
十七世纪印尼马来文古籍《马来纪年》已用“支那”称呼中国与华人,华人也如此自我称呼,当时“支那”一词并没有贬义。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印尼华人尤其是土生华人也受到民族主义冲击。1900年在雅加达创立的华人社团也以《中华会馆》命名,当时“支那”与“中华”两者并用,直到中华民国于1912成立后,华族民族主义抬头,“中国”与“中华”两个词语才开始在印尼华人之间通行。
早期移民的印尼土生华人已失去操中国话的能力,而以马来话沟通。由于他们以福建人为最多,因此将“中国”拼写为Tiongkok,将“中华”拼写为Tionghoa。土生华人的书报就用这两词。当时印尼民族主义运动也掀起,土生华人报章支持印尼民族运动,称呼荷属东印度(Hindia Belanda)为印度尼西亚,土著为“印度尼西亚人”(Indonesier 或 orang Indonesia)。印尼报章也以“Tiongkok 或 Tionghoa”称呼中国与华人。在中日战争时,“支那”变成了歧视与侮辱中国及其民族的名词,致使印尼华人愈加唾弃这个字眼。从此,“支那”变成了过时的贬义词,开始具有落后、弱小等负面含义。印尼土著也只有在抨击华人与中国时才用“支那”字眼。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尼名称也被名为 Republik Rakyat Tiongkok。Tiongkok 和 Tionghoa两词在印尼通行了半个世纪,为印尼官方及民间使用,直到苏哈托当政的年代,反华气氛浓烈,“支那”一词多被持有反华立场的人所用,后来中印关系回暖,印尼官方才恢复“中华”的称谓[116]。
1965年,印尼苏哈托政府指控中国共产党政府在幕后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九三〇事件,企图在印尼制造政变,中印关系由此开始交恶,印共势力后来亦被苏哈托瓦解。1966年8月,印尼陆军召开第二届研讨会,会上决定改用“Tjina 或 Cina”取代原先的“Tiongkok”和“Tionghoa”,并且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Republik Rakyat Tjina(支那人民共和国)。决议书中表示,改变称呼的原因是为了消除印尼本国原住民的自卑感,消除在印尼本土居留的华侨的优越感,而且“支那”一词符合印尼历史与语言学。方案提出后,印尼许多反华报章开始仿效,然而当地华人以及一些印尼原住民反对相关方案,有些印尼报章拒绝更改对中国和华人的称谓[116]。中国政府亦做出回应,强调“‘支那’一词,是在印尼还受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用来侮辱中国人民的用语”,指责印尼政府“为了煽动反华排华的种族主义情绪,不惜抄袭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的这种肮脏语言”[192]。
1967年6月28日,苏哈托内阁主席团通知官方及民间机构和报章不再使用“Tiongkok”和“Tionghoa”,全部统一改用“支那”,导致中印关系继续恶化,1967年10月31日中印国断绝邦交。中方后来提出以英文 China 作为中国国家的印尼名称,中国的印尼名改称为 Republik Rakyat China, 以 China 以取代 Tjina 或 Cina。
直到2014年3月12日,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正式废除已经沿用将近47年的官方用词“支那”,恢复“中国”与“中华”的称谓。2014年3月26日,印尼官方正式宣布废除Tjina/Cina(支那)一词,重新采用 Tionghoa (中华)作为对华人的称谓,也将 Republik Rakyat China 改回 Republik Rakyat Tiongkok[116][193]。
对继续使用“支那”之批评

日本至今仍有部分右翼人士主张按先前的习惯将中国称作“支那”,他们认为日语“支那”的语音“希呐”来自于西方语言“China”或“Sino-”等词,既然中国允许欧美人称其为“China”,那日本人就可以称其为“希呐”,香港苹果日报的专栏作家练乙铮亦有同样的看法:“英国跟日本一样曾侵略中国,而英文China一辞,不仅与‘支那’同源,背后涵义亦一样,偏偏中国人却甘之如饴,甚至用作国家的正式英文名称。”他认为这“双重标准”的成因来自中国人对西方白种人的“洪荒敬畏”[194]。
然而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支那”并非是“Sino”的音译,而是它的意译,且“na”和“no”的注音假名完全不同,若要音译“Sino”,那就应该译成“希恼”,而不是“希呐”,如果日语“支那”的语音真的是由“China”演变而成,那么它的注音应为“恰依呐”,而不是“希呐”,另外,日本儒者新井白石在译介荷兰语地理书籍时首次将“China”与“支那”相连,然而他给“支那”加的注音假名的读音并非是“希呐”,而是“契呐”[76]。
一些西方史学家亦对现代一些主张使用或继续使用支那一词的人士作出批评,认为是“麻烦制造者”以及“教育程度低的人”的行为[13][12]。如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日裔史学家若林正(Bob Tadashi Wakabayashi,或译若林忠志)指出,有一些日本右翼认为支那的词源并无贬义,因此应该继续使用支那这个词,然而源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Zippangu”一词的“Jap”也有非贬义的词源,但是主张继续使用支那一词的日本人毫无疑问会因为被外国人称为“Jap”而感到气愤。他又说,如果当今中国人说他们因被称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伤害,那么在礼貌上就应该不要使用这些用语,不论这个词的词源或者在历史上的用法如何[13]。
“支那人”一词的针对对象为华人[149][195][196][197],至今部分日本右翼和部分支持香港独立的本土派支持者亦仍然使用这类用词[198][199][200]。专门从事中日研究的约克大学历史学教授傅佛国(Joshua A. Fogel)以Negro一词的情况跟Shina(支那)相比,又点名批评公开使用支那及支那人这些词的右翼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为“麻烦制造者”[12]。若林正指出,有两种战后的日本人继续使用这种贬义词——教育程度低的或者/以及积习难改的老年人[13]。
傅佛国指出,1960年代中期以前,“Negro”一词并没有冒犯成分,而且可以被黑人以外的任何族群使用,甚至与当时具有公然侮辱和冒犯性的“Colored”一词相比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尊称,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里中也多次使用“Negro”一词,直到1960年代后期,人们才开始转用“Black”一词以替代“Negro”,这是因为原被称为“Negro”的群体要求作出这样的改变[12][201]。
其他
- Microsoft Windows中附带的日文输入法未收录“支那”一词,输入“SHINA”可以变换为片假名“シナ”,但无法自动变换成汉字“支那”。[来源请求]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大唐西域记》卷4〈至那仆底国〉: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以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唐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 ^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赡部一洲四王所治。东谓脂那,主人王也。西谓波斯,主宝王也。南谓印度,主象王也。北谓猃狁,主马王也........承脂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
- ^ 3.0 3.1 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2:“支那国,或云真那,或云震旦,亦云摩诃支那,皆梵语轻重也。旧翻为汉国,或云即大唐国,也或翻大夏国,又云思惟国:谓此国人多有智略能思惟故,皆义翻也。”
- ^ 4.0 4.1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5〈羯若鞠阇国〉:“初,受拘摩罗王请曰,自摩揭陀国往迦摩缕波国。时戒日王巡方在羯朱嗢祇罗国,命拘摩罗王曰:‘宜与那烂陀远客沙门,速来赴会。’于是遂与拘摩罗王往会见焉。戒日王劳苦已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日,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民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前代运终,群生无主,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穴,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圣主。’”
- ^ 《玄应音义》卷4:“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同书卷18:“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
《一切经音译》卷72:“振旦,或作震旦,或言真丹,皆一也。旧译云汉国,经中亦作脂那,今作支那。此无正翻,直云神州之总名。” - ^ 6.0 6.1 《翻译名义集》卷3:“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 ^ 7.0 7.1 空海《性灵集》:“摩竭鹫峰释迦居、支那台岳曼殊庐”(摩竭の鹫峰は釈迦の居、支那の台岳は曼殊の庐)。
- ^ 如《朝鲜佛教一览表》页4:“通度寺,庆尚南道梁山郡北(鲜里)灵鹫山东,……新罗苏判茂林公子金善宗出家,……新罗善德王仁平三年丙申,西入支那。同十二年癸卯,东还。……创寺。”
- ^ 白玄天龙〈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义天,姓王氏,高丽国文宗仁孝王第四之子也,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华而上表,请传贤首教。迺而见许,肇往四明,事智师慈辨,而受天台教观。趋至灵芝,拜大智元照,而学律藏。从晋水净源,而闻贤首宗乘。亦遭圆照宗本律师,而问宗义大旨,曲如僧传等。厥雷声震于支那,动三韩矣。”,《大正藏》册55,页1165
- ^ 10.0 10.1 10.2 10.3 单冠初《民国时期中国官民反对日本对华"支那"蔑称交涉始末》,〈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 ^ 11.0 11.1 11.2 刘柠, 日本史称中国为“支那” ,从何而来?,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10-28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Joshua A. Fogel,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Writings of Joshua Fogel", Brill, p44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Bob Tadashi Wakabayashi, "The Nanking Atrocity, 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 (2007), Berghahn Books, p395-399: “However, two classes of postwar Japanese have continued to use derogatory terms like Shina. Poorly educated and/or elderly persons who grew up with the term go on using these from force of habit.”
- ^ 香港新议员“辱华”宣誓引发论战, BBC, 2016-10-14
- ^ 李雪涛〈“支那”(Cina)研究纵横谈〉,收入内明期刊223期,中国香港出版,1990年。
- ^ 玄奘《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十二:“复有说者:诸方亦有法尔胜事,谓支那国,虽奴仆等,皆衣缯绢,余方贵胜所不能得。”
- ^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大乘经所见的中国〉:“首先,经中所说的支那,有支那与外支那,换言之,有中国本部与中国属地的不同。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所译的‘正法念处经’(卷六八)这样说:“次第十五名曰汉国,其土纵广一千由旬,官属都合一千由旬。真汉唯有二百由旬”。此汉与真汉,比对梵文的‘罗摩耶那史颂’,即Cīna与Aparacīna,意思是支那与外支那。藏译的‘正法念处经’,直译为:“第十五国名广黑(即支那),与其周围一千由旬。第十六国名别广黑国,广二百由旬”。此二类不同,赵宋天息 灾译的‘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仪轨经’,即说为小支那(Cīna-desā)、大支那国(Mahā-cīna)。早在东晋帛尸梨密多罗所译出的‘灌顶经’(卷六),已说出此二分别,如说:“震旦国中又有小国,不识真正,无有礼法。……震旦边国诸 小王辈所领人民,不知有法,不识真正”。所以,支那或大支那(汉),有一千由旬;而外支那(真汉)或小支那,只有二百由旬。小支那本指中国的边地属国;元魏起于朔北,所以译者颠倒过来,说此二百由旬为真汉。大乘经中所说的支那,指中国本部可言,是可以决断无疑的。”
- ^ 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慧轮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弗呾罗,唐云天子也。”
- ^ 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展转游化渐达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
- ^ 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发表于《历史研究》期刊1955年第4期。
- ^ 隋那连提黎耶舍译《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下:“又此童子,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护持我法,供养如来,受持佛法,安置佛法,讃叹佛法。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地脂那国(大正藏作大隋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能令脂那国内一切众生,信于佛法,种诸善根。时大行王,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养我钵,于尔数年我钵当至沙勒国,从尔次第至脂那国。”
- ^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大乘经所见的中国〉:“大行与炀帝的年号‘大业’相合;行与业,在梵语中,不但意义相近,而且字根也是 一样的。然而炀帝不配作佛教的贤王,还是文帝吧!”
-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王又问曰:‘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法师报曰:‘玄奘本土见人怀圣贤之德,能为百姓除凶剪暴,覆润群生者,则歌而咏之。上备宗庙之乐,下入闾里之讴。秦王者,即支那国今之天子也。未登皇极之前,封为秦王。是时天地版荡,苍生无主,原野积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妖星夜聚,沴气朝凝,三河苦封豕之贪,四海困长蛇之毒。王以帝子之亲,应天策之命,奋戎振旅,扑剪鲸鲵,杖钺麾戈,肃清海县,重安宇宙,再耀三光。六合怀恩,故有兹咏。’”
- ^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6:“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
“佛告阿难震旦国中又有小国,不识真正无有礼法,但知杀害无有慈心。三圣教化遣言不着。至吾法没千岁之后,三圣又过,法言衰薄,设闻道法,不肯信受。但相侵陵诤于国土。欲灭三宝使法言不行,破塔灭僧真言无用。” - ^ 《释迦方志》卷下:“后汉献帝建元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从鸟鼠山度铁桥而入。穷于达嚫旋归之日。还践前途。自出别传。”
- ^ 《释迦方志》卷上:“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号也,彼人目之)。”
- ^ 敦煌汉文文献(法藏、俄藏部分).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 ^ 全唐诗补编 -> 卷六十 先宋诗下.
- ^ 唐朝人景审《一切经音义序》:有大兴善寺慧琳法师者,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则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弟子矣。内精密教,入于总持之门。外究墨流,研乎文字之粹,印度声明之妙,支那音韵之精。
- ^ 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北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
- ^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戒贤)问(玄奘)从何来。(玄奘)答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戒)贤曰‘......梦金色人曰.....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初(玄)奘在印度,声扬五天,称述支那,人物为盛。”
- ^ 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九:“随缘游化,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舶东游,达于海隅。”
- ^ 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问同伴曰:此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报曰: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
- ^ 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法师闻尼干善于占相,即请坐问所疑,曰:‘玄奘支那国僧,来此学问,岁月已久。今欲归还,不知达不?又去住二宜,何最为吉?及寿命长短。愿仁者占看。’”“法师即作还意,庄严经像。诸德闻之,咸来劝住,曰:‘印度者,佛生之处。大圣虽迁,遗踪具在,巡游礼赞,足预平生,何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诸佛所以不生,志狭垢深,圣贤由兹弗往,气寒土崄,亦焉足念哉!’”“经二日,东印度鸠摩罗王遣使奉书与戒贤法师曰:‘弟子愿见支那国大德,愿师发遣,慰此钦思。’戒贤得书,告众曰:‘鸠摩罗王欲请玄奘,但此人众差拟往戒日王所,与小乘对论,今若赴彼,戒日傥须,如何可得?不宜遣去。’乃谓使曰:‘支那僧意欲还国,不及得赴王命。’使到,王更遣来请曰:‘师纵欲归,暂过弟子,去亦非难。必愿垂颇,勿复致违。’”“发使语鸠摩罗王:‘急送支那僧来!’”“戒日王见来甚喜,知其敬爱于法师,亦不责其前语,但问‘支那僧何在?’”“王又问曰:‘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法师曰:‘玄奘本土见人怀圣贤之德,能为百姓除凶翦暴、覆润群生者,则歌而咏之。上备宗庙之乐,下入闾里之讴。秦王者,郎支那国今之天子也。’”“是日发敕告诸国及义解之徒,集曲女城,观支那国法师之论焉。”“经五日,小乘外道见毁其宗,结恨欲为谋害。王知,宣令曰:‘邪党乱真,其来自久。埋隐正教,误惑众生,不有上贤,何以鉴伪。支那法师者,神宇冲旷,解行渊深,为伏群邪,来游此国,显扬大法,汲引愚迷,妖妄之徒不知惭悔,谋为不轨,翻起害心,此而可容,孰不可恕!众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其首,毁骂者截共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自是邪徒戢翼,竟十八日无人发论。”“乃将法师袈裟遍唱曰:‘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法师见诸王意不解,乃告以苦言曰:‘支那国去此遐远,晚闻佛法,虽沾梗概,不能委具,为此故来访殊异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经》言‘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无眼之报宁不惧哉!’王曰:‘弟子慕重师德,愿常瞻奉,既损多人之益,实惧于怀,任师去住。虽然,不知师欲从何道而归?师取南海去者,当发使相送。’法师报曰:‘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相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
- ^ 慧立撰,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私谓人曰:‘此支那僧非易训对。若往印度,彼少年之俦来必有也。’”
- ^ 唐玄宗《题梵书》:“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
- ^ 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十七:“婆沙亦云支那,此云汉也。<西域记>云大汉具云摩诃支那。”
- ^ 憨山德清〈造旃檀香佛疏〉:“爰自金光东曜,白马西来,睹像教以兴心,用庄严而表法。所以琳宫遍支那之境,绀像满祇树之园。尊崇者,自天子以至庶人。悟道者,若王公及乎群汇。靡不布金殷重,割爱投诚,修行八万四千门。作福第一。”收入《憨山老人梦游集》卷40。
- ^ 在《楞伽经玄义》一书中,自称“支那蕅益沙门释智旭”
- ^ 成时《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今日支那三学,其内讧也甚矣。”
- ^ 成时《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大灌顶经云:佛先遣三圣,往化支那。”
- ^ 净源《圭峰禅师原人论发微录》:“如来先遣三圣往化支那。”
- ^ 宋初僧人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智慧传>:“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锡指东方誓传佛教。乃泛海东迈。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乃叹曰:此大乘理趣等经。想支那人根熟矣。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唐洛京白马寺觉救传>:“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赍多罗夹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卷三<唐莲华传>:“一云梵夹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书献支那天子。”
- ^ 《五灯会元》卷十四:“明州瑞岩石窗法恭禅师。。。。颂曰‘五天一只蓬蒿箭,搅动支那百万兵。不得云门行正令,几乎错认定盘星’”
- ^ 志磐《佛祖统纪卷》卷二<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二[示降生]:“按佛本行经。太子八岁学书,师毗奢多罗。六十四书。中有提婆书,天也。那伽书,龙也。支那国书,大唐也。此下具有天地八部四洲鸟兽等音声诸书。”卷三十二 <世界名体志>第十五之二 [东土震旦地里图] :“近鹿苑有支那寺。国王为大唐僧众所造。支那此云大唐。”卷三十五<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明帝]:“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汉地。东方文物之国也。”卷四十三<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太宗]:“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伏闻支那国(西竺指大唐为支那。今因旧以为称也)有大天子,至圣至神富贵自在。自惭福薄无由朝谒。远蒙皇恩赐金刚座释迦如来袈裟一领。即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 ^ 《五灯会元》卷2: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顺流东下,由千顷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荡,盘于翠峰七十二庵,回赤城,云门、法华、诸暨、渔浦、赤符、大岩等处。返飞来,栖之石窦。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时贞观十五年也。
- ^ “我欲收狂渐向禅”——龚自珍的佛教信仰
- ^ 支那古德遗书序
- ^ 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序:“因为标指体要,载稽经论,次支那著述。续以耳目所及,斟酌损益,勒成一编,名之曰净土圣贤录。”
- ^ 元脱脱撰,《宋史》卷490、列传第249、外国六《天竺国传》:“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4104。
- ^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很久以前,有两个民族,支那(Tzu La)与戈拉(Gu La)。他们间发生战争,戈拉被打败了(戈拉是羌,支那是汉人的古名,日本人至今仍如此称呼他们)”,台湾台北市:联经,2003年初版,页258。原文引用Graham,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s of the Ch'iang(City of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tion, 1985), 7-8。
- ^ 《一切经音义》卷22援引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震旦国,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诈,故以为名,即今此汉国是也。”
- ^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且如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
- ^ 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处所远者,谓天竺振旦地,虽一时生,合成一体。然彼处异,故说远。”
- ^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问曰:众生受身法和合,速令生有相续可尔。若受身法不和合者,如父在罽宾,母在真丹;父在真丹,母在罽宾。云何速令生有相续耶?”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0:“问:若受中有即遇生缘,此彼和合,可速往彼。与彼缘会,于中结生。若遇生缘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经多时?如有父在迦湿弥罗国,母在至那。或有母在迦湿弥罗国,父在至那。如是生缘,难可和合。”
- ^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复次易得易起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难得难起故。一种不动法阿罗汉,是非时解脱。如今世人往师子王国及真丹国,还者甚少。若从此村,至彼村,还者甚多。彼亦如是。”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1:“复次,前五阿罗汉,世间易得,故合立一名时解脱。第六阿罗汉,世间难得,故别立一名不时解脱。如今世人往至那国、执师子国还者极少。往近聚落还者甚多,此亦如是。”
- ^ 冯承钧《西域地名》:“支那者,梵文边鄙之称,原为雪山以北诸种之名,后以为中国之号。”北京:中华书局,1955:5
- ^ Yule, Henry.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 2–3. ISBN 8120619668. "There are reasons however for believing the word China was bestowed at a much earlier date, for it occurs in the Laws of Manu, which assert the Chinas to be degenerate Kshatriyas, and the Mahabharat, compositions many centuries older that imperial dynasty of Ts'in ... And this name may have yet possibly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Ts'in, or some monarchy of the like title; for that Dynasty had reigned locally in Shen si from the ninth century before our era..."
- ^ Wade, Geoff. "The Polity of Yela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Name 'China'", Sino-Platonic Papers, No. 188, May 2009. pp. 8-11
- ^ Berthold Laufer. The Name China. T'oung Pao. 1912, 13 (1): 719–726. doi:10.1163/156853212X00377.
- ^ Yule, Henry.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 3–7. ISBN 8120619668.
- ^ Wade, pp. 12–13.
- ^ 66.0 66.1 Elliott, M.C. 2001Conquest Dynasties of China or Foreign Empires?
- ^ 《苏曼殊全集》〈书札集〉:“支那一语,确非秦字转音。印度古诗摩诃婆罗多中已有支那之名。摩诃婆罗多,乃印度婆罗多王朝记事诗。婆罗多王言尝统大军,行至北境,文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云云。考婆罗多朝在公元前千四百年,正震旦商时。当时印度人慕我文物,称智巧耳。”
- ^ 郑张尚芳. “支那”真正的来源 (中文(简体)).
- ^ 《元亨释书》卷6〈唐国义空传〉:“萼再入支那。乞苏州开元寺沙门契元。勒事刻琬琰。题曰日本国首传禅宗记。附舶寄来。故老传曰。碑峙于罗城门侧。门楹之倒也碑又碎。见今在东寺讲堂东南之隅。”
- ^ 间宫林蔵述村上贞助编‘东鞑纪行国立公文书馆デシタルアーカイブ 东鞑地方纪行 中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2-11.
- ^ 另有说法,支那面的名称起于日本昭和年间
- ^ 日本议员铃木信行迄今依旧保持此看法,他表示:“叫支那有错吗?说应尊称中国才奇怪。” 日本梅毒患者增加 日议员竟叫嚣:“支那人”害的.海外网.[2017-12-08].
- ^ 德川光圀《西山随笔》:“称毛吕己志(注:日语发音もろこし,汉字或作“唐土”、“唐”,或作“诸越”,指古代中国)为中华者,彼国之人称之则可,自我称之则不可。若本邦帝王所都,则可称中华。指外国为中华,甚无谓也。”收入《水户义公全集》。
- ^ 德川光圀《西山遗事》:“外国从外国之语,以震旦、支那称之。或从当时俗语,称唐山亦可。”收入《水户义公传逸话集》
- ^ 白玄天龙〈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厥雷声震于支那,动三韩矣。五千四十八卷。歠一口而不足。亦复搜索章疏教迹。历二十年。而随所获编次。以作三卷。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也。斯录渐于本朝。垂于六百载。”
- ^ 76.0 76.1 76.2 76.3 周程《“支那”与“sina”――亦谈新浪网域名的是与非》
- ^ 新井白石《西洋纪闻》:“按,其人所言チイナ,即支那也。”
- ^ 驹谷散人《书言字考节用集》:“支那,俗云本唐摩诃支那,大唐此云。”
- ^ 杉田玄白《狂医之言》:“腐儒庸医不知天地大也,少闻东洋二三国之事,以支那为万国之冠,又少读其书,则漫然自称曰:夷狄其俗固无礼乐也。夫礼乐文物,以为分尊卑也。何国无尊卑?何国无礼乐?”“以是观之,则衣冠文物,明尊卑之分,不必以支那为是,以从风土之宜为是也。道者,非支那之圣人所立,天地之道也。”“况又腐儒庸医,从支那之书,以其国为中土。夫地者一大球也,万国配居焉,所居皆中也,何国为中土?支那亦东海一隅之小国也。”
- ^ 大槻玄泽《兰学阶梯》:“腐儒、庸医大不知天地世界之所以,妄而眩惑支那诸说,效彼而唱中国,或差称中华之道。舆地一大球,万国配居,不过皆自分区域耳。惟多自尊称我所居者:支那自称为中土、中原、中华,或华洛、神洲云云,和兰乃自称本国入尔玛尼亚与中土云云,吾邦则自倡为中国。”
- ^ 斋藤正谦《海外异传》:“台湾在支那东南海中,古无闻焉。明天启初,海澄人颜振泉聚众据之,招我邦边民入其党,因自称日本甲螺。甲螺犹谓头目;我日本谓头目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讹称耳。”
- ^ 福泽谕吉《脱亚论》中文白话版
- ^ 高杉晋作《无题》:“单身尝到支那邦,火舰飞走大东洋。交语汉鞑与英佛,欲舍我短学彼长。”
- ^ 裴 富吉, 戦前型会社企业官僚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21., 中央学院大学‘商経论丛’第19巻第1号,2004年12月
- ^ 赖和〈将之支那留别吟社诸友〉:“整就行装怅不禁,低徊搔首漫沉吟。困居有愧男儿志,游远能伤父母心。落拓自知终浪迹,不才深恐负知音。离筵此日同分手,万里相思入暮坫”
- ^ 连横〈新阿片政策讴歌论〉:“夫世界今日之吸食阿片,非仅台湾也。支那为阿片最盛之国,十数年来,外标严禁之名,内收税金之实,则各省武人据地称雄,拥兵自卫,莫不勒取阿片之巨利;国民政府虽言禁止,而法令早已不行!”
- ^ 吴克泰《一条曲折前进的认同之路》:“为了配合推动台湾人改换日本姓名的“皇民化运动”,这个法西斯老师也要我加入“改姓名”的行列,但我却借口家产繁多,有山、有林、有田地……等(其实我家是一无所有),改了名将非常麻烦而不愿“改姓名”。因为这前后两次都拒绝响应日本帝国的政策,而且我又是班上的副班长,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会不利于日本政策推行的作用。这个法西斯的日本人老师于是就气急败坏地向我身上拳打脚踢,并且一边大声骂道:‘支那人,回去支那!’当时,忍着痛挨打的我就在心裹告诉自己:‘我本来就是中国人,我当然要回中国去!’”“雷灿南的父母很疼他。那天晚上,他们还把我留下来吃饭。吃过饭,他就带我到楼上房间看他的书。我看到,他的书中凡是提到“支那”或“支那语”、“支那人”的字眼,统统都被他涂掉改为“中国”或“中国语”、“中国人”了;甚至连书的封面,他也同样处理。 ”
- ^ 板坦退助:“须知世界为人类之共有物。人口过多之处,应移于稀薄之此自然法则也。日本人是亚细亚人,当与支那人相提携来对抗白种人。台湾最为靠近支那,适合于亲善融合,故在台的内地人(日本人)应尊重人种,充分保护台湾人的生命与财产。我此次旅行台湾,广视治绩,并细察土人(台湾人)与内地人(日本人)的相处关系,深感应以广举同化之实为目标。切望诸君共同努力于发展南方,以资建设良好的殖民地。”
- ^ 辜显荣《时事谈》:“台湾今日之设施,非常发达;假使二十年前,哪有这公会堂,哪有此整然的台中市?由天理而言,今日支那(中国)各省不但民不得安,而官亦不得安稳啦。所以凡事不可错辨为第一。今日二十八年整顿如此江山,比较支那,民国至今十二年还不息兵乱;这样事由,良心可以忘记吗?其次,就是我对警察官的意见。警官之中,难免有无品格之警官,然亦不可无视他们;他们是有资格,不可与他争辩了。”
- ^ 严复译《原富》:“埃及、印度、支那三古国皆有海禁,以内地市场已广,不愿有外交致窥伺。然而是三国,皆古盛而今衰。”
- ^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 ^ 魏易《黑奴吁天录》序:“又读俄罗斯报,则谓中国本有外人执政之例,至近年美洲驱逐华工,而我支那之人,且欲为奴而不得矣。夫奴隶可耻也,奴隶于异域尤可耻也,至求为奴隶于异域而不可得,而我使臣且出而争之,而争之又不能胜,诚不知我支那之人自居何等,而列邦待我支那之人又居何等也?易尝闻先生长者言:吾支那人奴隶性质,萌芽于秦,枝干于宋,充实蕃衍于明,故秦以后朝廷得而奴隶之,宋以后同洲异族得而奴隶之,明以后则天下五洲各国得而奴隶之,盖理学八股之效,如是其彰彰也。虽然,及问我支那之人,愿自由不愿自效,厚子孙不厚臧获,此心此理,仍与古今中外圆颅方趾之人,未尝或异。意者读孔孟书,其尚有几微独立之性,未尽汨没者耶?”
- ^ 《畏庐琐记》〈脂那〉:“某国之轻吾华也,恒曰支那人狂愚,支那人实招自灭之道,可谓丑诋极矣。而吾国人不察,似以为支那者,华人之贱称也;不知非也。经藏《德护长者经》:‘支那曰脂那,即震旦,或云真丹,神州之总名也。’几于包东亚而有之,何贱之有?”
-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一〉:“本朝初年,禅宗鼎盛,著述家纯疵间出。近世以来,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堕坏之时。”
-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四〉:“支那国中,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驰,渐至释氏之徒,不学无术,安于孤陋,今欲振兴,必自开学堂始。五印度境为佛教本源,大乘三藏所存无几。欲兴正法,必从支那藏经重译梵文。先须学习语言、文字,方可成此大业也。”
-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欲以宗教传于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佛教。”“从印度入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国所器重,不至贬为野蛮之国矣。”
- ^ 章太炎《正疆论》:“以支那与日本较,则吾亲支那;以日本与满洲较,则吾宁亲日本。”
- ^ 孙文序,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日忧黄种夷陵,悯支那削弱,数游汉土,以访英贤,欲共建不世之奇勋,襄成兴亚之大业。闻吾有再造支那之谋,创兴共和之举,不远千里,相来订交,期许甚深,勖励极挚。方之虬髯,诚有过之。惟愧吾人无太宗之资,乏卫公之略,驰驱数载,一事无成,实多负君之厚望也。”
- ^ 《清稗类钞》卷七十:毕(永年)及哥老会之徒不和,适康(有为)自美至香港,知其有隙也,赠哥老会之徒各百金,强而后纳。哥老会徒之言曰:“康今富有资,意欲利用吾侪,吾侪正可利用其资以自为谋。”毕不忍为此,则飘然返国。其与平山(周)书如下,惟托名为僧矣。书曰“平山仁兄足下。弟自得友仁兄,深佩仁兄义气宏重,常思运雄力为敝国拯生灵,可谓天下之至公者矣。第惜支那久成奴才世界,至愚至贱,盖举国之人无不欲肥身赡家以自利者。弟实不耐与斯世斯人共图私利,故决意隐遁,归命牟尼。”
- ^ 《s:清稗类钞/070》:拳乱以后,通国大兴教育,留日学生亦骤众,孙乃乘此注入其主义于留学生。会章炳麟游日本,更鼓吹民族革命主义。秦力山亦创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以激励之,其文曰“处今世而惧亡国,非狂寱,则何哉?自永历建元,穷于辛丑,明祚既移,而炎黄姬汉之邦族,亦因以澌灭。回望皋渎,云物如故,惟兹元首,不知谁氏,支那之亡,已二百四十二年矣。。。。。以吾支那方幅之广,生齿之繁,文教之盛,曾不逮是偏国寡民乎?乃召俦侣,集会纪念,以志亡国。。。。。”
- ^ 參加章炳麟等在日本舉行之「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国立国父纪念馆.
- ^ 梁启超《忧国与爱国》:“日本青年有问任公者:支那人皆视欧人如蛇蝎,虽有识之士亦不免,虽公亦不免,何也?”
- ^ 梁启超《戌戍政变记》:“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 ^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夏汉唐等名吾史。则戾尊重国民之宗旨。以震旦支那等名吾史。则失名从主人之公理。曰中国,曰中华,又未免自尊自大。贻讥旁观。虽然。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 ^ 《饮冰室诗话》:“近得其寄诗二首,自跋云:‘侍大人游舍卫祇林,坏殿颓垣,佛法已劫。然支那女士来游者,同璧为第一人。’诗云:‘舍卫山河历劫尘,布金坏殿数三巡。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灵鹫高峰照暮霞,凄迷塔树万人家。恒河落日滔滔尽,祇树雷音付落花’。”
- ^ 此一历史在广州黄埔军校的孙中山纪念馆内有记载,该期成同盟会的匾额亦可见于该地
- ^ 有感.
- ^ 108.0 108.1 “中国”与“支那”,哪个才带有歧视意味?, 彭明敏文教基金会, 2011/04/30
- ^ 109.0 109.1 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此二字不知从何产生,颇觉奇怪。人竟以名吾国而国人恬然受之,以为佳美,毫不为怪。余见之不啻如丧考妣,欲哭无声,而深恨国人之盲从也……译日书日报者,照直书之,人云亦云,不加改变,是国人欢迎此名之明证也。而不知此二汉字在吾国为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也,又不知为由人妄加之也。吾新建之中华二字国名,日人日报攻击吾为自尊自大鄙夷他国所起,竟否认吾之存在,绝口不道,偏呼吾曰支那,矢口不移,而国人恬然自若,不独不怪,更欢迎如上帝授与者然。……自唐朝呼日本曰倭(形委音涡),形其为东方矮人。因其屡屡扰乱国境,故加之以寇。殊不知唐代之名,竟贻祸于今日。日人引以为奇耻大辱……每一文学士作一字典,必于倭字注下,反复详加剖解,说其来由,记其耻辱,与吾国人立于极相反对之地位,咄咄怪事,兴国之民与亡国之民,自有不同之点乎……予欲骂而声嘶,望之滚泪而已。近年日报又有东支那、北支那、西南中支那之称,而吾国报纸竞率直译之,不知 变为中国东部、北部、南中部之名。吁!此虽小事,亦四分五裂之兆欤?一班昏昧盲从,犹可借口不知来历与此耻辱,独怪留学生(第一盲从难怪)与学法政者,亦朦然不解。嗟呼,痛心疾首,徒唤奈何。彼国际法中非有不许乱名人国之一说乎?学国际法者看何处去矣!”,引自黄兴涛[1][永久失效链接],2016-08-10
- ^ 王拱壁《东游挥汗录》三<日本外交之概略(对支那根本政策)>:倭近五十年来之外交真相,舍对华而外实无外交价值之可言。盖倭人战胜前清以来,即称我华为“支那”,垂为国民教育。且多方解释支那二字如无意义适可代表华人之蒙昧者,于是“支那”二字乃风行三岛,以资倭人轻侮华人之口实。每逢形容不当之行为,则必曰“支那”式,借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输入其国民之脑海。时至今日,虽三尺小童,一见华人,亦出其一种丑态,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华人之万恶也者。此皆由倭人“对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况现在倭人正事推广此种教育,以增长其国人之侮华程度。
- ^ 唐蔚芝〈不忍人之政论〉之二:“吾尝游欧美诸国,其民熙熙皞皞,颇有雍容礼乐之风。彼其所重者,惟在人道。其讥我中国,则曰:‘支那人之性命,曾无异于鸡犬。’何其言之惨也。呜呼!”收入《茹经堂文集》二编。
- ^ 日本史称中国为“支那” ,从何而来?.纽约时报中文网.[2013-10-28].
- ^ 《闻一多名作欣赏》·我是中国人. 中教网. [2009-10-17] (中文(简体)).
- ^ 柳亚子《存殁口号》:“神烈峰火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 ^ 【麻瓜的语言故事】什么是“支那”?
- ^ 116.0 116.1 116.2 116.3 廖建裕《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 称谓?》,《联合早报》2014-03-26
- ^ 《支那国号ノ呼称ニ関スル件》. 日本国会图书馆. 昭和5年10月31日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7) (jp).
- ^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上).中正文教基金会.
- ^ 太虚《宗喀巴偈赞》:“释尊大法,策源月邦,派分三干,化各一方,锡兰支那,爰及西藏。莲华生后,密咒当阳,律像经教,若存若亡,末流猥杂,染风孔张。大师崛起,浊激清扬,菩提之道,次第宣鬯,下中上士,胥归金刚,根深枝茂,德隆誉芳。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我行未逮,我心正长,瓣香先觉,景仰无量。”支那释子太虚敬礼 。
-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0:“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 ^ 《菩提道次第略论》:“如罗乍瓦赞云:‘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
- ^ 于右任. 「中南」半島之範圍與命名問題 / 民國 38 年前重要簡報資料庫. 重庆大公报. 1941-02-09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中文(台湾)).
...陈碧笙先生以“印度支那半岛”之名系日人自西文“Indo-China Peninsula”译出“支那”一词,乃日人对中国之称谓,且含有轻视之意,我国不宜采用,故改译为“中南半岛”...陈先生主张更改,予亦主张更改。
- ^ 日本外務省文合第三五七號《支那ノ呼称ヲ避ケルコトニ関スル件》.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1946年6月6日 [2010年5月22日] (jp).
- ^ 泽圭一郎〈教科书登载的文学作品中“支那”变成了“中国”〉,《每日新闻》晚刊(日本),1999年10月19日。
- ^ 125.0 125.1 “支那”与“sina”—亦谈新浪网域名的是与非
- ^ 真道 重明. 中国にとって支那とは何か? 中国では自国を「支那共和国」と呼んだこともあった. 2011-06-23 [2013-11-03] (日语).
現代の日本で「中華人民共和国」を指しての「支那」、「支那人」という言葉は半ば死語と化しており、一般的には中国、中国人という呼称に取って代わられている。
- ^ 石原撰文鼓动野田“视察”钓鱼岛 称中国为“支那”
- ^ 门常开:中国有条支那村. 爽报. 2013年1月8日.
- ^ 2023年盈江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 “魅力支那”摄影与征文大赛结果揭晓.德宏团结报网.[2017-08-25].
- ^ 2023年中和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岂以支那民族素乏幽眇之思,净名故事宗盛行于一时,而陈义过高,终不适于民族普通心理耶?”
- ^ 他乡遇故支陆民将广告文案解读为支那.中央社.
- ^ 火锅馆取名支那引发公愤(图).央视网.[2008-07-27].
- ^ 火锅馆取名"支那" 老板跪求"全国人民"原谅(图).中国新闻网.[2008-08-01].
- ^ 罗永浩微博鼓吹日本 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惹众怒
- ^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企业名称相同相近比对规则》的通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2017-08-04].
- ^ 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骂网友支蛆 北大教授:悲哀
- ^ 辱骂同胞是“支蛆”的高考状元 被母校官网除名了
- ^ 日本动画出现“支那”2字中国版播放遭删.苹果即时.[2018-02-24].
- ^ 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第7话 全国.bilibili.
- ^ 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7].巴哈姆特动画疯.[2018-02-15].
- ^ 《复仇者联盟3》上海红毯现场粉丝夜排爆满 官博发声明被疯狂吐槽.cnBeta.
- ^ 高校女生网络发布辱华言论引众怒,网友:莫挑战爱国的基本底线!|持续关注.搜狐.
- ^ 厦大回应“洁洁良”事件:将依纪依规进行严肃的党纪校纪处理.澎湃新闻.
- ^ 厦大最新通报:给予田佳良留党察看、留校察看处分.凤凰新闻.
- ^ 厦门大学:开除田佳良党籍 给予退学处理.观察者.
- ^ 149.0 149.1 李培德《香港和日本─亚洲城市现代化的相互影响,1841至1947年》,〈国史研究通讯〉第七期,第142,146页
- ^ 网民不满水货客过百名市民参与示威 now新闻. 2012年9月15日.
- ^ 光复上水示威:骂支那人 四眼仔被掌掴 Youtube. 2012年9月15日.
- ^ 支那STYLE摆明歧视 都市日报 2012-10-25
- ^ UNY售“支那面”涉辱华 东方日报. 2013-1-5.
- ^ 拉面直译支那面 UNY涉辱华 东方日报. 2013-1-5.
- ^ 个位数港人冲击驻港部队军营 遭到解放军制止驱逐 观察者网.[2013-12-27].
- ^ 青年喷“光复上水”被捕 苹果日报. 2015-1-12.
- ^ 港独又欺学子犯众憎 市民怒骂本土派垃圾 大公网. 2015-6-7.
- ^ 港球迷嘘声盖国歌引中港骂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5-6-12.
- ^ “港独”辱华早有前科 利用网媒大肆散播“支爆”论 大公报. 2016-10-26.
- ^ 港足0:0平国足 “港独”趁球赛妄图煽动滋事.大公网.[2015-11-18].
- ^ 中港球赛折射政治对抗,球迷高呼“我们是香港”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5年11月18日
- ^ 指“我港沦陷匪区19年”新科议员拒出席国庆酒会[永久失效链接].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16-09-18].
- ^ 青政“口音问题”China读似“支那” 学者:字眼感觉负面 明报. 2016年10月12日.
- ^ 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就任 三名议员宣誓未被确认 英国广播公司. 2016-10-16.
- ^ Kris Cheng. Government argues in court that Youngspiration duo declined to take their oaths as lawmakers. HKFP. 2016-11-03.
Yu said Leung and Yau swore the oath to the “Hong Kong nation” with the banner “Hong Kong is not China,” and Leung crossed his finger during the course. They pronounced China as “Chee-na,” a derogatory term for China, which he said was widely used by Hong Kong independence advocates according to Wikipedia.
- ^ 岭大夜鬼嘈亲内地生投诉反被骂“支那狗” 苹果日报. 2016-10-23.
- ^ 黄台仰网上叫嚣:我在台日日讲“支那” 香港文汇报. 2016-10-26.
- ^ 内地球迷举“歼英犬灭港毒”横额挑衅港球迷反骂“支那狗” 苹果日报. 2017-4-25.
- ^ 实拍香港球迷竖中指挑衅骂“支那狗”! 举英国国旗号召港毒! Youtube. 2017-9-13.
- ^ 视频-“港独”周竖峰爆粗口辱骂内地学生:滚回支那 凤凰新媒体.
- ^ 中文大学挂起“香港独立”布条响应民主奋斗决心 民报. 2017-9-5.
- ^ 港独海报遭毁 中文大学前学生会长痛骂中生“滚回支那” 自由时报. 2017-9-9.
- ^ 中联办外喊“光复香港”涂污国徽 警放弹清场 政府:公然挑战国家主权
- ^ 中联办国徽被涂污 梁振英严厉谴责
- ^ 一芳招牌遭喷漆!恶搞成 “共芳支那水果茶”
- ^ 176.0 176.1 林正慧 《从省籍到方言 ──日治时期福客对种族分类的抉择与肆应》,〈103 年客家委员会奖助客家学术研究计划〉,2014-11-30
- ^ 明治国家体制与台湾──六三法之政治的展开
- ^ 王育德, 台湾民族论(下),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
- ^ 为何陆生希望自己被称内地?使用中国、内地、大陆等词汇前,你懂背后的意识形态?
- ^ 台拒絕加入亞投行 網友:拿大錢給支那花比較好?. 苹果日报. 2016-04-12 [2016-06-09].
- ^ 民进党败选极其自然——台湾性相对于支那性(Formosaness vs.Chineseness)
- ^ 欣闻中华民国阁揆赖清德要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笔者认为全民允宜额手称庆.....因为,台湾人原本也不识支那语。但是,现在的台湾人绝大部分却除了支那语之外几无其他语言能力。贺喜英语成为官方语言!
- ^ 李筱峰專欄/支那狂犬范蘭欽. 自由时报. 2009-03-15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 〈獨家〉稱中國客「支那人」! 嘉市府公務員噗浪惹議. TVBS新闻. 2011-04-29 [2011-04-29].
- ^ 【深夜直击】台南市240名青年北上声援
- ^ 网传台独少女称:“要到厦门赚爆支那人的钱来为台独势力努力”.观察者网.[2015-09-30].
- ^ 黄安收到国台办回复:夏商集团不考虑与“台独女”企业合作任何项目.观察者网.[2015-10-16].
- ^ 认证了!上网笔战呛人“支那哥、夹卵蛋”挨告 检:没有贬义.ETtoday 东森新闻云.[2017-09-20].
- ^ 台湾检察官:“支那”不含贬意,属中性用字, 本土新闻, 2017-6-12
- ^ 台人想台独想疯了蔡正元:写繁体字才是真正支那狗.中时电子报.[2017-07-10].
- ^ 扬言“反华斩支那”的台湾人被拘 法官的话比他更气人.凤凰网.[2018-09-11].
- ^ 印尼为何蔑称中国为“支那”.腾讯.
- ^ 2014年印尼华社十大新闻,国际日报(印尼版),2014-12-31
- ^ 练乙铮:中国人声讨“支那” 欢迎“China” 双重标准源于崇拜白种人, 立场新闻, 2016/10/26
- ^ Leo Suryadinata《现阶段的印尼华人族群》,八方文化,2002年,第44-45, 124-126页
- ^ 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 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2-105页
- ^ 蔡史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1942-1945)》载〈怡和世纪〉(第二十四期),第90-96页
- ^ 称中国为支那!港独议员“辱华”宣誓 北京怒阻就任, 东森新闻, 2016年11月4日
- ^ 石原慎太郎不爽香港记者提问:请"支那人"冷静些
- ^ 施孝衡, 称呼中国为“支那”、举标语“香港不是中国” 港本土派议员来台交流, 风传媒, 2016年10月22日
- ^ Martin Luther King: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