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糖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Dreamer in Utopia對話 | 貢獻2019年9月22日 (日) 12:48 (内容扩充)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乳糖是在牛奶中發現的醣。它由一個D-半乳糖分子和一個D-葡萄糖分子通過β-1-4醣苷鍵鍵合構成。它有分子式C12H22O11.
糖的結晶

糖類Carbohydrate)又稱碳水化合物,是多羥基或多羥基及其縮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總稱,一般由三種元素所組成,廣佈於自然界。糖類的另一個名稱為「碳水化合物」,其由來是根據生物化學家先前發現一類物質可寫成經驗分子式:Cn(H2O)n,其氫與氧元素的比例始終為2:1,故以為糖類是化合物;但後來的發現證明了許多糖類並不符合上述分子式,如:鼠李糖(C6H12O5);而有些物質符合上述分子式卻不是糖類,如甲醛(CH2O)等。糖類為人體之重要的營養素,主要分成三大類:單糖雙糖多糖。在一般情況下,單糖和雙糖是較小的(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通常稱為醣[1]。例如,葡萄糖是單糖,蔗糖乳糖是雙糖(見圖示)。

糖類在生物體上扮演着眾多的角色,像多糖可作為儲存養分的物質,如澱粉糖原;或作為動物外骨骼植物細胞細胞壁,如:甲殼素纖維素;另如五碳醛糖核糖是構成各種輔因子的不可或缺失之物質,如ATPFADNAD)也是一些遺傳物質分子的骨幹(如 DNA和 RNA)。糖類的眾多衍生物同時也與免疫系統受精、預防疾病、血液凝固生長等有極大的關聯。[2]食品科學和其他非正式的場合中,碳水化合物通常是指:富有澱粉(如五穀類麵包麵食)或簡單的糖類的食物(如食糖[3][4]

歷史

在先秦古籍中出現了飴字[5]。到了漢代,陸續出現了𩛿、餳、餹等字[5]。飴、𩛿指軟糖,餳、餹指硬糖。飴讀為yí,𩛿、餳讀xíng,餹讀為táng(餳多音字亦有táng的讀音)[5][註 1]。在六朝時才出現「糖」字。[5]中國蔗糖的製造始於三國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之間的一個時代[5]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準過樟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

醣字始見於民國,為化學轉譯而造,在中國大陸漢字簡化過程中被歸併簡化為糖。

糖類裏面的「醣」與一般所稱的「糖」不同,日常所稱「糖」是指食糖,泛指具有甜味的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晶體,如葡萄糖麥芽糖及最主要的蔗糖,而糖類包括所有單糖、雙糖及多糖,並不僅指含有甜味的物質。

結構

以前所有分子式可寫成Cm(H2O)n的化學物質皆被稱為「碳水化合物」,根據這個定義,有些科學家認為甲醛(CH2O)為最簡單的醣,[6]但是也有其他人認為糖類中最簡單的分子是乙醇醛(C2H4O2)。[7]但是現在,生物化學理解上的糖類是指除了碳數不為一和二的「碳水化合物」。

自然界的糖類通常都由一種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單糖所構成,通式為(CH2O)n,(n≥3)。一個典型的單糖具有H-(CHOH)x(C=O)-(CHOH)y-H結構,也就是多羥基或多羥基,如:葡萄糖果糖甘油醛皆是單糖。然而有些生物物質像醣醛酸脫氧糖就不符合此通式,此外還有許多物質的分子式符合這個通式卻並不屬於糖類,如:甲醛(CH2O)和肌醇(CH2O)6[8]

直鏈形式的單糖通常與關環形式的單糖同時存在,這種環狀分子是由/上的羰基(C=O)與羥基(-OH)反應形成半縮醛,並形成一個新的C-O-C鍵橋。單糖可以各種方式互相連接在一起形成多糖(或寡糖,又稱低聚糖)。許多糖類含有一個或多個修飾的單糖單元,這種修飾方法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基團被取代或移除。例如,DNA的一個組分脫氧核糖,就是被核糖所修飾的糖;幾丁質是一種被重複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一種含原子的葡萄糖)片段所組成的糖類。

單糖

D-葡萄糖是一種己醛糖,分子式為:(C·H2O)6。圖中紅色的部分是醛基,藍色的部分是距離醛基最遠的非對稱中心;因為最下面那個羥基是在費歇爾投影式的右方所以這是D-葡萄糖

單糖因無法水解為更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是糖類中最小的分子。它們是一些具有兩個或者更多羥基類化合物。未修飾過的單糖化學式可表達為:(C·H2O)n,因其都是碳和水分子的倍數而稱為:「碳水化合物」。單糖是一種重要的燃料分子,也是核酸的結構片段。最小的單糖中的n=3,即二羥基丙酮或D-和L-甘油醛

單糖的分類

葡萄糖的α-與β-(後者)異頭物。需注意結合在碳5上的CH2OH基團與異頭碳上的羥基(紅色或綠色)之間的空間關係:兩者異面為(α)型,同面則為(β)型。

單糖可由三種不同的結構片段來分類:羰基的位置、分子內的碳原子數、及其手性構型。如果羰基在碳鏈末端,則分子屬類,而單糖稱醛糖;若羰基位處碳鏈中間,則屬類而單糖稱為酮糖。含有三個碳原子的單糖稱為:丙糖;四個碳原子的稱為丁糖;五個稱為戊糖;六個稱為己糖,以此類推。[9]

除糖分子碳鏈的首尾兩個碳原子,每個碳原子都帶有一個羥基(-OH)並具有不對稱性,使每個手性中心可以是R或S兩種構型。因為這種不對稱性,一個特定的糖分子式存在着多種異構體。如:D-葡萄糖(醛糖)具有分子式 (C·H2O)6,其中有四個碳原子具有手性,因此D-葡萄糖是24 = 16個可能的立體異構體中的一個。又如:甘油醛是一種丙醛糖,有一種可能的立體異構體,同時也是對映體差向異構體1,3-二羥基丙酮,丙醛糖(醛糖)所對應的酮糖分子,是一種沒有手性中心的對稱分子。D或L構型由離羰基最遠的不對稱碳原子的取向所決定:標準的費歇爾投影式中,若羥基在右側則為D型糖,左側則為L型糖。這裏要注意:「D-」和「L-」前綴不可與「d-」和「l-」相混淆,後者指的是偏振光在糖分子平面下的旋轉。「d-」和「l-」在糖化學中現已不太使用。[10]

半縮醛異構化

葡萄糖可以以鏈狀或環狀的形式存在。

直鏈單糖的醛基或酮基會不可逆的與另外一個碳原子作用形成半縮醛半縮酮,得到一個帶有氧橋連接雙碳原子的雜環。由五個或六個原子組成環的分別稱為呋喃糖吡喃糖,這些環狀糖與直鏈形式的糖存在化學平衡。[11] 由直鏈糖形成環狀糖的過程中,含有羰基氧原子的碳原子稱為:異頭碳。這個碳原子在成環後便成為分子內的手性中心,具有兩種可能的構型:若氧原子可在平面的上方或下方,這樣得到的一對手性異構體稱之為:異頭物。若在異頭碳上的-OH取代基與環外CH2OH基團成反式構型(即不在環一側)時稱為α異頭物;另外一種情況兩者在環的同一側,呈現順式構型,則稱為β異頭物。由於環狀糖與直鏈糖本身會互相轉化,因此兩種異頭物存在着平衡[11]費歇爾投影式中,α異頭物被表達為:異頭羥基與CH2OH呈現反式,而β異頭物則為順式[12]

在生物中的角色

單糖是新陳代謝中的主要燃料,能提供能量(當中以葡萄糖最主)及用於生物合成[13][14]

單糖未需即時使用的話,細胞會先將其轉換成較省空間的形式,通常為多糖。在包括人類的許多動物中,這種儲存方式是糖原,特別在肝臟及肌肉細胞。在植物中,則儲存成澱粉[15]

雙糖

蔗糖是一種常用的雙糖,它由兩種單糖組成:D-葡萄糖(左側)和D-果糖(右側)

由兩個連接成一起的單糖組成的糖類,稱為雙糖。它們是最簡單的多糖,如:蔗糖乳糖。雙糖是由兩個單糖單元通過脫水反應,形成一種稱為醣苷鍵共價鍵連接而成。在脫水過程中,一分子單糖脫除原子,而另一分子單糖脫除羥基。未經修飾的雙糖化學式可表達為:C12H22O11。雖然雙糖種類繁多,但大多數並不常見。右側圖片展示的為蔗糖,是存量最為豐富的雙糖,它們是植物體內存在最主要的糖類。蔗糖由一個D-葡萄糖分子與一個D-果糖分子所組成,其系統命名為:O-α-D-葡萄吡喃糖基-(1→2)-D-果糖呋喃糖苷,其中蘊含了四種資訊:

  • 它由兩種單糖組成:葡萄糖與果糖。
  • 兩種單糖的類型:葡萄糖為吡喃糖;果糖為呋喃糖
  • 兩種單糖的連接方式:在D-葡萄糖的一號碳(C1)上的氧原子連接D-呋喃糖的二號碳(C2)。
  • 後綴-「醣苷」表明了:兩個單糖異頭碳參與了醣苷鍵的形成。

乳糖,是一種由一分子D-半乳糖與一分子D-葡萄糖形成的雙糖,廣泛的存在於天然產物中,如:哺乳動物的。另外一個常見的雙糖為麥芽糖(兩個D-葡萄糖通過1,4碳原子連接為α糖)與纖維糖(兩個D-葡萄糖通過1,4碳原子連接為β糖)。雙糖還可分類為還原性雙糖與非還原性雙糖,通過兩個單糖分子的半縮醛(酮)羥基脫去一分子水而相互連接。這樣的雙糖,分子中已沒有半縮醛(酮)羥基存在,因此其中任何一個單糖部分都不能再由環式轉變成醛(酮)式。這種雙糖就沒有變旋現象和還原性,也不能生成糖脎,因此稱為非還原性雙糖[16][17]

低聚糖和多糖

直鏈澱粉是一種主要由葡萄糖通過α(1→4)鍵連接而成的鏈狀聚合物。它可由幾千個葡萄糖單元組成。它是澱粉的兩種組成之一,另外一種是支鏈澱粉

低聚糖和多糖都是由單糖單元通過醣苷鍵組成的長鏈分子。兩者的區別在於單糖單元在鏈上的數量:低聚糖通常含有3至10個單糖單元,而多糖則超過10個單糖單元。實際應用中,糖的分類更傾向於個人的判斷,如通常上述的雙糖可以算為低聚糖,也包括了:三糖-棉子糖和四糖-水蘇糖。

低聚糖是經轉譯後修飾的常見蛋白質形式。轉譯後修飾包括Lewis及負責ABO血型分類的低聚糖,因此也與組織出現不相容、alpha-Gal異種移植超急性排斥及O-GlcNAc糖基化有關。

多糖是生物聚合物的一個重要分類,其功能通常與生物結構及儲存方面有關。澱粉(一種單糖聚合物)是植物中的多糖儲存方式,而它的形式包括直鏈澱粉分枝澱粉。在動物中,結構上相似的葡萄糖聚合物是相對較多分枝的肝醣,有時稱作「動物澱粉」。肝醣的特性在於它能迅速被分解,因此較適合於經常活動的動物。纖維素甲殼素屬於結構寡糖。植物及某些生物的細胞壁用纖維素製造,因而被說是世上最多的有機分子[18]。它的用途非常廣泛,主要用於製紙及紡織品工業,亦是製作嫘縈黏液嫘縈過程)、乙酸嫘縈、賽璐珞及氮嫘縈的原料。

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纖維素相似,並有含的取代基,因此比纖維素更堅韌。節肢動物外骨骼及某些真菌的細胞壁皆以甲殼素組成。甲殼素有多種用途,包括手術縫合線。

除了以上兩種,胝質(或作昆布糖)、金藻昆布多糖聚木糖阿拉伯木聚糖甘露聚糖褐藻素半乳甘露聚糖均屬於多糖[19]

營養學

穀類食品含有豐富的糖類。

多種食物皆含有豐富的糖類,包括水果汽水麵包意式麵食豆類馬鈴薯米糠稻米麥類。糖類是生物中的常見能量來源,卻不是人類的必須營養。糖類也不是任何其他份子的必須組成部份,而人體也可以從蛋白脂肪獲取能量[20]。腦部及腦神經一般不能燃燒脂肪以獲取能量,但可以使用葡萄糖酮糖代替。人體能從糖異生過程中,利用特定的氨基酸、甘油三酸酯中的甘油骨架,或是脂肪酸中的合成某些葡萄糖。糖類每含有15.8焦耳(即3.75千卡路里)而每克蛋白質則能提供16.8千焦耳(4千卡路里),而每克脂肪則能提供37.8千焦耳(9千卡路里)[21]

生物一般不能利用所有糖類轉換成能量,而葡萄糖是最普遍的能量來源。許多生物都有能力把其他單糖雙糖代謝成能量,但以葡萄糖為首選。例如,在大腸桿菌中,當遇到乳糖,乳糖操縱子會釋出酶,以消化乳糖,但如果乳糖和葡萄糖都存在乳糖操縱子會受到壓抑的,葡萄糖會首先被消化。多糖也是常見的能量來源,許多生物皆能分解澱粉成葡萄糖,但大部份生物都不能消化纖維素甲殼素等其他多糖。這些醣只能由某些細菌及原生生物消化。例如,反芻動物白蟻會利用微生物來處理纖維素。雖然這些複雜的醣不能輕易消化,但它們卻是人類營養的重要部份,稱為食用纖維。食用纖維對人類的最大益處,在於它能促進消化。美國藥物組織建議,每名美國及加拿大人的食物熱量需有45–65%來自糖類,以減低心臟病及肥胖症的風險[22]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也聯合建議每個國家制定營養指引,訂立每人的總食物能量中的55至75%來自糖類,最多10%直接來自糖份[23]。發表在《柳葉刀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從碳水化合物中獲得50%-55%能量的人,與其他攝入碳水化合物偏低和偏高的人相比,死亡風險略有降低。[24]人體壓力的增加會產生皮質醇,這種激素能促進飢餓感,並促使人們渴望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如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25]

分類法

歷史上,營養學家曾經只把糖類分為簡單與複雜,但這種分類法難免存在歧義問題。現今的「簡單糖類」一般指單糖雙糖,而「複雜糖類」指多糖(包括低聚糖)。可是,「複雜糖類」最先見於美國參議院人類營養需求委員會出版物《美國營養目標》(1977),該詞語的意思卻不相同,指的是"「水果、蔬菜及全穀物」[26]。部份營養學者以「複雜糖類」一詞指任何在含有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中,可消化的糖類,以相對於提供較少其他營養的已消化糖類。

許多人(甚至有營養學家)相信,複雜的糖類(多糖,例如澱粉)比簡單的糖類(例如單糖)消化得較慢,因此較健康[27]

實際上,簡單糖類與複雜糖類對血糖水平的影響大同小異[28]。一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得非常緩慢(例如果糖),而一些複雜的糖類,特別經過處理後的,卻能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如澱粉)。從此可知,消化的速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連帶進食的其他營養物、食物準備方法、在個人代謝的速度差異,以及該碳水化合物的化學結構。

營養學上,以升糖指數 (GI)及血糖負荷(GL)的概念,來反映食物於消化後對人體的影響。升糖指數衡量人體吸收該食物中葡萄糖的速度, 而血糖負荷則衡量食物中可吸收葡萄糖的總量。兩種指數中,最高則代表糖類含量最高、血糖水平最大影響的食物。胰島素指數是一個類似的、更新式的計算法,衡量食品對血腋胰島素水平的影響,主要考量食物中的葡萄糖(或澱粉)和某些氨基酸的份量。

膳食指南一般建議食用複雜糖類(澱粉)和營養豐富的簡單糖類,如水果蔬菜奶製品,以彌補大量糖類的消耗。過量食用高度加工的糖類來源,如玉米或土豆片,糖果,含糖飲料,糕點和白米,一般認為是不健康的。美國農業部的《2005年美國膳食指南》不再使用簡單/複雜的分類法,改為推薦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和全穀物[29]

分解代謝

細胞會透過分解代謝獲取能量。單糖分解代謝的途徑有兩種:糖酵解三羧酸循環,或稱作檸檬酸循環、克雷伯氏循環[30][31]

在糖酵解過程中,低聚糖或多糖會先裂解成較小的單糖,過程會由醣苷水解酶催化,單糖才能進入單糖分解的程式。在人體中,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能提供能量,因為人體內並沒有所需的消化酶及代謝酶以催化其分解作用[32][33]

糖化學

糖化學是有機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以研究糖的化學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為主的一門科學。由於糖的結構是多羥基醛酮化合物或其半縮醛結構,因此糖化學主要研究了糖分子內部的這些相關性質。部份醛糖氧化羧酸。以下是主要其牽涉的化學反應:

有些糖類因帶有醛基(如單糖中的葡萄糖)或其含有半縮醛羥基(如部份雙糖中的乳糖),使這些醣帶有還原性質,稱為還原糖,可以斐林試劑本立德試劑偵察,還原糖的出現會產生紅褐色的氧化亞銅沉澱物。此外還原糖與氨基酸等物種在加熱的情況下能進行美拉德反應,即令食物出現棕褐色並出現誘人香氣的主要化學作用。

註解

  1. ^ 此處讀音據《現代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季羨林《糖史》原文:「𩛿、餳音yi……餳、餹音tang」,與字典不合。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Flitsch, Sabine L.; Ulijn, Rein V. Sugars tied to the spot. Nature. 2003, 421 (6920): 219–20. PMID 12529622. doi:10.1038/421219a. 
  2. ^ Maton, Anthea; Jean Hopkins, Charles William McLaughlin, Susan Johnson, Maryanna Quon Warner, David LaHart, Jill D. Wright. Human Biology and Healt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1993: 52–59. ISBN 0-13-981176-1. 
  3. ^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53-04-01, 1 (1): 109–111. doi:10.1021/jf60001a611. 
  4. ^ Carbohydrate Synthons in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Zbigniew J. Witczak (Wilkes University) and Kuniaki Tatsuta (Waseda Universi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istribut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2003. xiv + 210 pp. $135.00. ISBN 978-0-8412-3740-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3-06-01, 125 (25): 7748–7748. doi:10.1021/ja033524i. 
  5. ^ 5.0 5.1 5.2 5.3 5.4 PDF 季羨林文集 第九卷:糖史 (一)
  6. ^ John Merle Coulter, Charler Reid Barnes, Henry Chandler Cowles (1930), A Textbook of Botan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7. ^ Carl A. Burtis, Edward R. Ashwood, Norbert W. Tietz (2000), Tietz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chemistry
  8. ^ Ahern, Christopher K. Mathews, Kensal E. Van Holde, Kevin. Biochemistry 3rd ed. Menlo Park, Calif.: Benjamin/Cummings. 1999. ISBN 0-8053-3066-6. 
  9. ^ Campbell, Neil A.; Brad Williamson; Robin J. Heyden. Biology: Exploring Life. Boston, Massachusett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ISBN 0-13-250882-6. 
  10. ^ Pigman, Ward; Horton, D. Chapter 1: Stereochemistry of the Monosaccharides. Pigman and Horton (編). The Carbohydrates: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Vol 1A 2n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72: 1–67. 
  11. ^ 11.0 11.1 Template:Cite book last=Pigman
  12. ^ Shallenberger, Robert S.; Wienen, Wanda J. Carbohydrate stereo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89-01-01, 66 (1): 67. doi:10.1021/ed066p67. 
  13. ^ Boiteux A, Hess B. Design of glycolysi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1981, 293 (1063): 5–22. PMID 6115423. 
  14. ^ (英文)Pilkis S, el-Maghrabi M, Claus T. Fructose-2,6-bisphosphate in control of hepatic gluconeogenesis. From metabolites to molecular genetics. Diabetes Care. 1990, 13 (6): 582–99. PMID 2162755. 
  15. ^ Rademacher T, Parekh R, Dwek R. Glycobiology. Annu Rev Biochem. 1988, 57: 785–838. PMID 3052290. 
  16. ^ Irvine, James Colquhourn. Progress in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Carbohydrates.. Chemical Reviews. 1927-07-01, 4 (2): 203–229. doi:10.1021/cr60014a003. 
  17. ^ Irvine, James Colquhoun. The Constitution of Polysaccharides.. Chemical Reviews. 1924-04-01, 1 (1): 41–71. doi:10.1021/cr60001a002. 
  18. ^ Campbell, Neil A. Biology 4th ed. Menlo Park, Calif.: Benjamin/Cummings Pub. Co. 1998. ISBN 0-8053-1957-3. 
  19. ^ Mancera, M.; Zamora, F., Roffé, I., Bermúdez, M., Alla, A., Muñoz-Guerra, S., Galbis, J. A.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ly(d-mannaramide)s and Poly(galactaramide)s. Macromolecules. 2004-04-01, 37 (8): 2779–2783. doi:10.1021/ma0354851. 
  20. ^ Is dietary carbohydrate essential for human nutrition? - Westman 75 (5): 951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Calculation of the energy content of foods - energy conversion factors - Agriculture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2. ^ Academies, Panel on Macronutrients, Panel on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Subcommittee on Upper Reference Levels of Nutrients, Subcommittee on Interpretation and Uses of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and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energy, carbohydrate, fiber, fat, fatty acids, cholesterol,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ISBN 0-309-08537-3. 
  23. ^ Consultation, report of a joint WHO/FAO Expert.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 report of a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 ; [Joint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2002, Geneva, Switzerland]..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ISBN 92-4-120916-X. 
  24. ^ 碳水化合物:摄取不足或缩短寿命4年. BBC News 中文. 2018-08-21 [2018-08-30] (英國英語). 
  25. ^ 不吃碳水化合物能减肥吗,减肥期间怎样避免摄入碳水化合物?42天不吃碳水化合物. WebMD. [2019-01-27] (中文(中國大陸)). 
  26. ^ Carbohydrates in human nutrition : report of a joint FAO WHO consultation, Rome, 14-18 April 1997. Repr. Rom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ISBN 92-5-104114-8. 
  27. ^ The Diet Channel Good Carbs vs. Bad Carbs: How To Pick The Best Carbs For Your Diet, [1].
  28. ^ The Nutrition Source, Carbohydrates.
  29. ^ DHHS and USDA,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005, Chapter 7 Carbohydrates
  3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37. The Nobel Foundation. [2011-10-26]. 
  3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3. The Nobel Foundation. [2011-10-26]. 
  32. ^ Romano AH, Conway T. (1996) Evolution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c pathways. Res Microbiol. 147(6-7):448-55 PMID 9084754
  33. ^ Glycolysis - Animation and Notes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