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坐标25°01′49″N 121°30′46″E / 25.030390°N 121.512795°E / 25.030390; 121.51279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uanYuWei留言 | 贡献2019年12月5日 (四) 09:5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建國中學校徽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在台北市的位置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在台北市的位置
地址10066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
坐标25°01′49″N 121°30′46″E / 25.030390°N 121.512795°E / 25.030390; 121.512795
邮政编码100
其它名称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
类型男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创办日期1898年 (1898)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第四附屬學校尋常中等科
学区 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
学校编号353301
教育部學校代碼353301
校長徐建國(2015年8月~)
教師人數237人[1]
职员人数31人[1]
年级高一到高三[1]
学生人数3,213人(2018年8月)[1]
班级数目含特殊班級共86班(2018年8月)
校园面积5.75公頃
校訓勤、樸、誠、勇
体育橄欖球
電話號碼+886-2-2303-4381
学校网址http://web.ck.tp.edu.tw/
地图
最后更新:18 December 2024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英語: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2]),縮寫常作CKHS,簡稱建國中學建國高中建中,為一所公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正對面。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三中四中[3]

簡介

建國中學紅樓

建中為臺灣歷史最悠久,在校及畢業人數最多的高級中學。校區坐落於南海路上,鄰近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廣播電臺植物園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文教機構。交通也頗為便捷,鄰近於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小南門站。進入校門,映入眼簾的即是建中的指標建築紅樓,其建於日治時期(1909年),目前已列入臺北市市定古蹟

該校以自由學風著稱,社團的多元蓬勃發展也頗為著名。目前高一有28班,高二28班,高三29班(2019年),各年級皆設有科學班一班(27班)、數理資優班兩班(25班、26班)、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一班(高二高三24班、高一採分離式)、體育班一班(最後一班),學生人數約3500人,並有社團74個(其中1個為準社團,即新設立之社團)(2018年)。

進入該校的學生均經過嚴格的篩選,例如基本學力測驗須達PR值98以上,而民國99年前更須達99才能達入學門檻,國中教育會考則要約33.8分左右才達到入學門檻(2018年)。

國共戰爭後曾短暫配合政策收容來臺之女學生外,該校長期以來皆只招收男性學生,近年雖有改為男女合校之議,但始終沒有實行。該校也一直採用臺灣中學傳統的卡其色軍訓制服與綠色書包,卡其色制服已經成為該校學生認同的標誌之一。 另外平日上午及下午都會有負責升降旗的同學身穿卡其軍訓服及學生大盤帽在紅樓進行升降旗典禮也是該校的特色之一。

校名

建國中學的校名,乃來自於當時臺北一中與二中的名稱爭議。1945年12月6日一、三、四中臺生聯合復課後,14日,省教育處令一中、三中、四中臺灣籍學生收集進入一中,暫於四中校舍內上課。15日週五,於四中正式上課,暫由前四中校長小林敏代理校長。

事實上,一中至四中的名稱僅決定於成立先後,但舊二中學生仍認為二中是以臺人為主之學校,而一、三、四中則是以日人為主的學校,應由二中成為一中,對教育處此舉表示不滿。張耀堂校長自1946年一月中旬就任後,努力奔走。教育處於是於一月二十八日將臺北一中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二中則更名「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取其「建國成功」之意。自此,建國中學之名訂定,沿用迄今。

由於日治時代臺灣各地的「一中」多為招收日人子弟者(臺中一中除外),二中才有較多比例的臺生。因此在戰後初期,類似的一中、二中爭議不少。在臺中是沿用校名,臺南則互換,高雄則合併。而臺北地區的女子高中較為特別,臺北第一高女成為北一女中。臺北第三高女更名為北二女中,再更名為中山女高。臺北第二及第四高女則在戰後不久因校舍受損嚴重停辦,二高女原址在立法院,四高女原址在臺北護理學院城內校區[4]

校史

  • 1898年創校,初名「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同年再改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學科」,為專收日籍學生的中等學校。
  • 1902年改設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5]
  • 1907年獨立設置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
  • 1908年遷入臺北市鼓亭龍口町一丁目,今日的臺北市南海路56號現址。
  • 1909年開始遷入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近藤十郎所設計的新校舍。
  • 1914年發布告示第72號《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因新設「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今臺南二中),校名更為「臺灣總督府臺北中學校」。
  • 1919年發佈《臺灣教育令》,總督府採許可制,准許臺灣人子弟可以進入日人專用的各學校,試行「臺日共學」。
  • 1921年1920年臺灣地方制度劃分為五州二廳。1921年4月1日移交臺北州管轄,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中學校」。
  • 1922年發布《臺灣教育令》第2次修正,實施日臺共學,因「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成立,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 1923年代表臺灣出賽「第9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此為臺灣隊伍第一次參賽。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 臺北一中和臺北四中的臺籍學生:10月29日於永樂國民學校(今永樂國小)復課,後來臺北三中臺籍學生加入,12月5日,遷日新國民學校(今日新國小),12月6日於日新國小辦聯合開學典禮,後以為校慶,以資紀念。
    • 臺北一中的日籍學生:以「臺灣省立仁愛中學」的名義於原龍口町臺北一中校舍繼續上課,旋併入臺灣省立和平中學(今師大附中)。
    • 12月14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下令將臺北一、三、四中的臺籍學生合併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暫於舊「臺北第四中學校」校舍 (今建國中學東北角宿舍區)上課。[6]
  • 1946年1月28日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初設有日夜間部高中、初中、補習學校初高中等多種學制,一度男女兼收,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
  • 1955年開辦中和分部,1961年脫離,今新北市立中和國民中學
  • 1967年改制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1968年,因臺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而停辦初中,建中成為專收國初中畢業生的高級中學。
  • 1983年停辦附屬高中夜間部
  • 2000年停辦附屬建中補校,僅存日間部高中部學制,並專收男生。

歷屆校長

日治時期
任別 就職時間 姓名
1896 町田則文日语町田則文
1902 田中敬一日语田中敬一
1907 本庄太一郎日语本庄太一郎
1908 本庄太一郎
1912 廣江萬次郎日语廣江萬次郎
1913 土屋允安日语土屋允安
1916 松村傳
1925 濱武元次
1931 十倉精一
1934 高橋隆
十一 1938 渡邊節治
十二 1942 森長整
十三 1944 志波俊夫
戰後
任別 就職時間 姓名
1945 張耀堂
1946 陳文彬
1947 孫嘉時
1948 梁惠溥
1949 賀翊新
1955 凌孝芬
1957 賀翊新
1967 崔德禮
代理 1972 王蕪先
1973 黃建斌
1986 李大祥
十一 1989 劉玉春
十二 1996 李錫津
十三 1999 吳武雄
十四 2008 蔡炳坤
代理 2010 徐建國
十五 2011 陳偉泓
十六 2015 徐建國

知名教師

原任新竹檢察官而於二二八事件時遇害的王育霖老師

曾任教於建中的知名教師包括:王育霖施寄青張香華曾昭旭陳燁高國華、陳怡樺。

典故

沙漠中的駝客

早期建中操場為一寸草不生的黃沙地,每當天氣晴朗且起風時,飛沙走石,塵埃蔽天,有如置身沙漠一般。因此早期建中學生常自稱為「駝客」,身處沙漠中,稱建中校園為「駝城」,並稱北一女為「綠洲」(亦稱「綠園」)以相對應。不過自李大祥校長就任後,力行綠化政策,經多年經營,沙漠景緻已不復見,駝客之名也逐漸僅存在早期建中人的回憶中。但兩校之電子公佈欄系統(BBS)仍分別以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命名,分別取其處在新疆乾燥地區與蒙古青色之城之意義。


黑衫軍

建中橄欖球隊為臺灣高中橄欖球勁旅,日治時期曾在昭和9年、昭和15年兩度奪得全日本中學橄欖球大賽日语全国高等学校ラグビーフットボール大会冠軍。戰後曾經在全國橄欖球賽高中組連續獲得十九次冠軍。早期校友設計隊服時,以紐西蘭全黑隊All Blacks)為師,設計全黑色隊服,因此被喻為黑衫軍。建中橄欖球隊為建中最具歷史性及代表性校隊,為建中爭取無數榮譽,其堅忍不拔,沉著應戰,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隊訓也被喻為建中精神的代表。

建中校內刊物《建中青年》第80期曾經以橄欖球隊作為主題報導,其中形容「南海少年遊俠客,詩成嘯傲凌滄州,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深累美人。」

赫赫黌宇與賀翊新校長

建國中學紅樓柱上紀錄賀翊新校長卸任時受到學生歡送的石板

建中早年頗具影響的校長,有部份人認為是賀翊新[來源請求]。賀校長曾任中華民國河北省教育廳長,與戒嚴時代獨裁統治者有特殊的政治關係,得到較大的辦學空間來維護建中早期的自由開放校風。賀校長曾兩度出掌建中,在建中校史上也是僅見。在建中紅樓的入口處臺柱上崁著一面石牌,上面鐫刻了四言的銘文,就是在賀校長第一次離開建中時師生銘文紀念,全文如下 :

校歌、校訓與校徽

校歌

目前版本


   \relative c'{c2 a'4 a4 a8. (g16) f8. (a16) c2}
\addlyrics  { 東 海 東 玉   山   下… }

建中目前的校歌,由趙友培作詞,李君重作曲。歌曲慷慨激昂,歌詞也中充滿對於學生成為國家棟樑的期許。而其中「看!我們重建燦爛的新中華」、「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努力奮鬥同建大中華。」兩句也呼應著校名「建國」二字。

校歌通常會在校慶、開學典禮、始業式、結業式與畢業典禮上由樂旗隊演奏。通常會演奏兩次,一次一般速度,一次快板。學生在唱到「春風吹放自由花」後常會加上一段音階下行的「砰砰砰砰」,雖然並未正式寫入歌詞中,但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

孫嘉時校長時代版本


   \relative c'{c2 a'4 a4 a8. (g16) f8. (a16) c2}
\addlyrics  { 草 山 高 淡   水   清… }

孫嘉時校長時,曾將校歌依原曲重新填詞,將原本的「東海東,玉山下」改為「草山高,淡水清」版本。但是後來又改回「東海東」的版本。

臺北一中時代版本

在日治時期,建國中學的前身臺北一中亦有校歌,並有著「高砂島是為日本國南方的重鎮」、「仰望高聳入天的新高山」、「將此自覺之光輝散佈到全世界」等歌詞內容[7]

建國中學校徽與校訓、標語,位於紅樓二樓,校長室前

校訓

在建中,除了全臺學校共同校訓「禮、義、廉、恥」[8] 外,另外以「勤、樸、誠、勇」作為其校訓。前者可以在紅樓正門看到,後者則在紅樓二樓的牆面上。而紅樓二樓牆面上也題有「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等十六字標語以勉勵學子。

另外在黃建斌、李大祥校長時期的《建中人》報脊上可以看到不同的標語:如「發揚建中人精神 守國家立場 堅奮鬥勇氣 負真理責任 抱創導熱誠」[9]、「心平氣和 明辨是非 正大光明 彬彬有禮 作一個堂堂正正的建中人」等也可算是另一種不成文的校訓。不過今日師長較少就校訓論述或以此要求、期勉學生。

校徽

三角形的深藍色校徽中,是一個「北」字圍成的框架,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一「臺」字,象徵建中所在的城市;其中,又表示建中過去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10]

校園生活

File:建中2005紀念徽章飲食篇.jpg
建中2005紀念徽章飲食篇

建國中學一向以「自由」為傲,但近來校方對於「自由」之詮釋往往偏重於學習(自由學風),而學生則較為偏重生活、行為。由於對於自由認識的不同,學生與校方往往有所衝突。[11]但相對於臺灣其他高中,該校對於學生之約束較少,如中午12:05至12:55於正門及泉州街側門各開放250名額供學生證換外出證外出,是該校引以自豪的制度之一。從社團活動的豐富多元與班際活動的參與上可以略見一二。近年曾有數次校方管理遲到或側門翻牆事件太過嚴格而鬧上媒體的狀況[12],似乎顯示校風在生活管理方面逐漸收緊,而自從2015年7月新校長徐建國上任後,校方對於班聯會與學生的管控愈趨嚴格。

該校的課外活動中,由校方或教師主辦的有一年一度的校慶創意進場、園遊會、班際合唱比賽、高二英語話劇比賽、班際橄欖球比賽、紅樓文藝營、紅樓文學獎。而該校的學生自治團體班聯會也定期舉辦電影欣賞會、社團聯展、校慶舞會等等活動。而除此之外,影響學生最多的莫過於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

「不入社團,猶如未入建中」是該校一句流傳許久的話。建中社團的發展歷史悠久、取向多元,社團活動相當活躍。校方有紀錄的社團(含準社團)在2013年共有80個。校方未對社團活動之參與做限制,因此社團活動有相當高的自由度,但自99學年度起,依照教育部公佈之九九課綱,每週五表訂一節社團課程並列入學分計算,且自99學年度起所有高一新生皆需加入一個正式社團[13]。社團人數與發展並不平均,大社可達百人以上,而小社團人數可能只有十餘人。一般來說,目前偏重娛樂性、大眾性的社團,以及學術型的科學研究社團發展較佳。不過隨著升學主義的高漲[來源請求],多數社團都擔憂或面臨人數減少的問題。

建中的社團可大致分為服務性、音樂性、綜合性、學術性、技藝性、體育性等六類。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使學生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或在課餘能夠學得技藝,獲得自我認同。社團活動中學長與學弟的緊密互動、春遊、寒訓、暑訓、成發等社團活動,都是許多建中人心中難以抹滅的青春記憶。不少人在畢業之後,成為社團活動背後的支持力量,為建中社團的蓬勃發展繼續努力。

除了社團各自舉行的成果發表展以外,每學期的社團聯展(尤其是上學期的迎新社團聯展)與校慶時的社團靜態展覽是相當重要的展現舞臺:社團聯展由班聯會行政部門辦理,以具舞臺表演性質的社團為主,每年參與社團大約在12個左右,並且會邀請友校社團穿插;社團靜態展則由校方辦理,在校慶時於高三教室作靜態展示。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各類社團,該校在新生入學時會舉辦社團博覽會,以及發放由班聯會行政部門編輯的社團簡介。較著名的社團有合唱團樂旗隊等。

自治活動

建中學生的自治活動以班聯會為主,另外為畢業典禮相關活動成立之畢聯會、畢籌會也算是學生自治活動的一部分。

班聯會,正式名稱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班聯會」。為少數將行政(行政部門)、立法(班代大會)、司法(評議委員會)三權分立學生自治組織。約在1960年代建立,迄今約40餘年。早期由班長組成。1970年代逐漸發展,形成今日班聯會的基礎,各式活動也多在此時期建立,如報刊型校刊《建中人》之發行、今日之社團聯展(迎新、送舊與校慶音樂會)、電影欣賞會等。1980年代由於行政團隊與其他班長的分化,而形成了今日行政-議會分立的局面,但在此同時也引發兩份章程問題,行政-議會分立的體制並沒有受到當時校方的認可,但班聯會仍以該體制行事。1987年2月9日舉辦臺灣高中第一次的自辦舞會。今日班聯會之體制於1992年正式確立,同時並確認全體學生皆為班聯會員。但1990年以後班聯會並不如以往活躍,活動的數量較以往減少,學生對主席普選的參與也日漸冷淡,《建中人》也數次停刊。今日多認為部份班代素質與行政部門的封閉是班聯會弊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認的班聯會作為建中之學生自治組織,對於學生權利的維護有一定的功效。知名政界人士如孫大千、陳學聖在建中時都曾參與班聯會活動。

目前班聯會之行政部門仍擁有一間專屬空間,位於夢紅樓地下室,主要業務有舉辦社團聯展(上下學期)、電影欣賞會(目前與北一女中班聯會合辦,稱「建北聯合電影欣賞會」)、校慶舞會、校慶紀念品、畢業紀念品、《建社望友》社團簡介編輯、建北特約商店協調 等。班代大會主要業務有審議預、決算、監督行政部門、舉辦班聯會主席選舉(實為班聯會行政部門選舉)。[14] 近年受網路匿名空間“黑特建中”影響,種種內幕與模糊地帶一一浮上檯面,班聯會進行一連串的變革,但成效仍待觀察。

教學與行政

教師

  • 教師會:建中在職教師組成之組織。
  • 建中會:建中退休教師組成之組織。
  • 教師社團:在建中,除了學生有社團,教師也有社團。如排舞社(師生一同參與)、教師合唱團等。
  • 教學研究會:各科教師組成教學研究會。有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歷史、生物等。教學研究會除出版學資(生物科特稱學滋)以外,有時也舉辦各項活動。如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的紅樓文學獎、紅樓文藝營,歷史科教學研究會的歷史週等。

教學活動

  • 歷史週:由歷史科教學委員會主辦。
  • 紅樓文學獎:紅樓文學獎於1980年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開辦,為目前校內重要的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結為《建中文選》出版。[15]
  • 紅樓文藝營:每年寒假舉辦,邀請許多知名作家演講。
  • 生活科技自製影片:每年在高一必修科目之一生活科技科老師指導下,由一年級學生拍攝短片。事實上,在深耕網站成立之前,生活科技課老師即已指導全校二年級學生拍攝短片,此歷史可追溯至西元2000年。[16]

行政




校長室 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學事務處 內有教學組、註冊組、設備組、實驗研究組、特殊教育組
學生事務處 內有生活輔導組、訓育組、社團活動組、體育運動組、衛生保健組
教官室 教官室
輔導處 輔導處
圖書館 內有服務推廣組、資訊媒體組、系統管理師
資優資源中心 內有研究開發組、活動推廣組、資料服務組
總務處 內有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
人事室 人事室
會計室 會計室

特殊班級

該校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科學班、及體育班;其體育班曾培育出多位臺灣體育好手,包含網球界前亞洲球王盧彥勳

  • 人文與社會科學資優班:24班
  • 數理資優班:25班、26班
  • 體育班:最後一班(高一28班、高二高三29班)
  • 科學班:27班
  • 樂旗班:已無招生

刊物

正式刊物(持續發行)

  • 建中青年:由建中青年社主編的半年刊與公認校刊。除了廣受歡迎的逍遙遊(笑話集),也曾探討許多前衛的國家社會議題,如臺語文學、「三月學運」和由「雪山獅子旗」介紹「西藏獨立運動」等。1954年創刊,禁刊後於1958年12月6日復刊第一期,至今出版至第146期(2017年12月25日)。目前以人文與社會相關之專題為主要內容取向。原為強制購買(包含在學生活動費裡),但在133期時開始自由認購。不少知名校友出身自該社,包括作家(楊照王文華朱宥勳羅毓嘉盛浩偉)、學者、律師、政治人物(江宜樺楊偉中王炳忠陳為廷……)等。
  • 東海東:2013年10月創報,來由為建中校歌歌首三字「東海東」,為建中青年附屬之報紙刊物,定位為「一盤給建中生食用的報紙」,主要報導與建中有高度相關的時事議題,如:「合作社全面用卡,現金交易走入歷史」、「『自由樂捐』的廁所清潔費」、「數學段考──數學老師的陰謀?」等;然其中不乏受到當事人關注之議題,像是:「過馬路被記警告,教官懲處過當?」、「我們要公平的籃球賽」、「舞會結束後,建中一團亂,社團、班聯會有待改進」......較具爭議,可引發討論的時事。目前發行至第11刊(2016年1月),後續因經費不足及人力狀態持續停刊中。
  • 建中人:1972年10月10日創刊,早期為班聯會主編月報形式,後夜補校參與,改為日夜校輪流出刊,夜間部由建中人社編輯,日間部由班聯會編輯股編輯。後夜補校之建中人改為半年刊,月報由日間部班聯會繼續編輯,曾是隨校慶發行的刊物。但自2012年年底開始,班聯會出版之建中人期報,改為一學期三至四期發放至各班班上,以介紹校內事務為主,如:夢紅樓建成、建中橄欖球隊、學資印行與否、畢業禮物之收費問題......對象則是限定於校內學生,發行狀況較過去良好。
  • 建人見智:為圖書館館刊,原名「建圖週報」。2006年12月,由建中圖書館採訪組準館員康秩群發行「試刊一號」,隨後圖書館於2007年3月正式接手發行,除段考前一週及當週外固定於每週五出刊。原報徽以建中校徽為主體所改造,2008年10月,創刊將屆兩週年之際,館方向全校公開徵求新刊名與報徽,並在報徽處放上「?」達五期之久。最後由張瀚文設計之報徽(看書的小男孩)與詹佳鑫提出的刊名「建人見智」(建中人在建圖、在書中看見智慧)雀屏中選,於2008年12月正式換上新裝。
  • 建中學報:教師的論文集,目前出版至第十三期(2007年12月)。
  • 建中教師會:建中教師會會訊。
  • 建中合作社社訊:建中合作社社訊。
  • 建中校友:建中校友會會訊。
  • 心泉:由輔導室發行的刊物,目前發行至第179期(2012年6月)
  • CKmemo:亦由輔導室發行,高三升學期刊,有電子版及書面版。
  • 家有建寶:還是由輔導室發行,對象為學生家長,寄發至家長之電子郵件信箱。
  • 建橋:家長會會訊,為年刊,目前出版至第七期(2011年6月)。
  • 建中文選:歷屆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與課堂優良作文合編成建中文選。一年一本,早期由中央日報社代理出版。目前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發行。
  • 資優班成果彙編:數理與人社資優班各自的論文集(分開發行),由各屆資優班製作。
  • 資誌通建:2007年8月22日創刊,由不分屆數理資優班學生聯合製作,半年刊。
  • 紅樓詩生活誌:2009年春季創刊,由紅樓詩社製作發行。詩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希望紅樓詩生活誌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嶄新的觀點:詩並不難解,詩就是我們的生活。
  • 建社望友:對像是學生,各社團的簡介與活動,提供高一新生選社參考,至今已有超過二十年歷史。

班級刊物

雖名為班級刊物,但因此類刊物係由班號相同之班級製作,同時也象徵著班級的傳承。

  • 涓流(停刊多時,於民國96年由301班復刊):由各屆的01班製作,象徵建中社會組學生的刊物。
  • 建雛(已停刊):由各屆的24班製作,象徵建中自然組學生的刊物,與涓流相對應。由於現在的24班為人文社會資優班,乃社會組,所以即使本刊物復刊也將不會由24班製作。

地下刊物

  • 火種:僅發行兩期,第一期發行於1992年12月校慶時,第二期發行於1993年1月4日;內容為對當時校方制度表示不滿。[17]
  • 阿魯巴:共發行四期,發行於1993年,為火種停刊後響應的刊物。

環境

建國中學之校園規劃以操場為中心,各校舍皆圍繞操場興建。日治時期時,建國中學之前身臺北一中紅樓為靜態教學區,其餘為宿舍、風雨操場、武道館等活動區域。二戰結束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加,逐漸改建為靜態教學之校舍。

校友組織

  • 建國中學校友會:簡稱建中校友會,成立於1981年,現任理事長為陳國和[18]
  • 建國中學校友會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現任董事長由校友會理事長陳國和兼任[19]
  • 麗正會: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之畢業生組成之校友會,以鄰近學校之南門(麗正門)為名,稱麗正會。麗正會與建中有長期的往來交流,並且捐獻許多珍貴日治時的學校文物與校史室。並捐助100萬成立麗正會校友獎學金。由於成員年事已高,麗正會於2007年解散,5月12日於東京舉辦最後一場同學會。[20]
  • 大學校友會:建中在臺灣多數主要大學均有校友會運作。在部分大學成立建中校友會(例如國立清華大學、部分海外地區),並與友校聯合舉辦活動;在部分大學則與北一女共同組成建中北一女校友會(例如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部分海外地區),簡稱建北會。
  • 建中古典吉他社社友會:成立於1974年,為建中歷史相當悠久的社團。[來源請求]
  • 木樓合唱團 :1998年7月成立,以歷屆建中合唱團校友組成的合唱團。[21]
  • 青韵合唱團 :以建中與北一女的校友組成的合唱團。1973年9月由「臺大建中北一女校友合唱團」改組而來。團址為新北市新店區順安街 4 號 B1。[22]
  • 中山建中校友國樂團 :成立於2003年,為建中與中山國樂社畢業校友組成之國樂團,每年定期舉辦「洄瀾」公演。[23]
  • 建中校友管樂團

校友列表

其他

電影中的建中

建中雖然是一個以數理見長的高中,也沒有藝術類的專門課程,但絲毫不影響建中人對電影的興趣。校友中出現不少的導演和影評人。這些導演也喜歡以自己的成長歷程為題材,使得建中也成為一些電影的素材。早期改編自校友吳祥輝著作《拒絕聯考的小子》的同名電影,即以建中校園環境為題材,實地拍攝於淡江中學

1980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國四英雄傳》,探討臺灣的升學考試問題,除了一幕戲在建中和北一女校門口取景外,更有一名徐姓高一資優班學生在電影中客串演出一名建中學生。另外導演王正方的《第一次約會》以其求學時代的建中為背景,在建中取景並有許多建中學生入鏡。

而以建中為背景的電影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以楊德昌就讀中學時發生在建中夜校生的情殺事件為題材。其中校園部分都在建中取景,並刻意避開不符合時代感的校景,試圖重現數十年前壓抑封閉時代的凝重感覺。

此外,由著名文學家、亦是建中校友白先勇所撰寫的文學作品「孽子」,其故事男主角李青所處的校園場景一般認為即是建中校園。由公共電視製作、曹瑞原導演的同名電視劇「孽子」,男主角李青(范植偉飾)與趙英(楊祐寧飾)在校園內的情慾衝突場景,就是在建中紅樓兩側的拱型穿堂下拍攝。

在2010年上映的知名電影《艋舺》中的虛構學校「中華高職」,即是於建中的格物樓樓頂及明道樓走廊和教室取景。片中太子幫所翻越的圍牆,即位於明道樓後方。

參見

參考資料

  • 洪才登(2007)。建國中學班聯會演變與現況。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專題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張英睿(1983)。建中建築研究。建中青年,79期,65~69。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97)。建中世紀:百年校慶專輯。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 鄭維中(1992)。校史稿。建中青年,96期,34~81。
  • 林昂稷主編(2004)。建社望友─建中社團2004。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 林韋翰主編(2006)。建社望友─2006建國中學社團簡介。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注釋

  1. ^ 1.0 1.1 1.2 1.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102學年度臺北市各級學校概況. 2014-01-21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中文(臺灣)). 
  2. ^ 原譯名Taipei Municipal Chien Kuo High School,由於此一譯名沿用已久且多獲學生及校友認同,故仍經常使用於社團名稱及校慶紀念品上;惟臺北市政府為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統一使用漢語拼音,故官方譯名為Jianguo。參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對照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根據成立時間先後為臺北一中、三中、四中,因1945年復課時是由此三所學校之臺籍學生復課。參考《建中世紀》沿革篇。
  4. ^ 參考 :: ephemeris ::»戰後的原台北第二高女校舍
  5. ^ 《建國中學紅樓—歷史沿革》,文建會所屬網頁[永久失效連結]
  6. ^ 《建中世紀》沿革篇
  7. ^ 此三種校歌的版本可在 建中校史室的網站欣賞日治時期校歌midi歌曲及歌詞
  8. ^ 1939年,教育部「禮義廉恥」定為全國共同校訓。參見訓辭
  9. ^ 「守國家立場 堅奮鬥勇氣 負真理責任 抱創導熱誠」的標語可在活動中心三樓看台邊見到。
  10. ^ 參考 建中官網
  11. ^ 2018年9月,學生自行成立「無限期反對建中紫背心校安」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無限期反對建中紫背心校安-1030077153842877/
  12. ^ ​校安人員管「吃早餐」 建中學生連署要求「紫衣」撤出校園|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914/1429991/
    嚴抓違規引反彈建中生反「紫背心人」 | 中小學| 文教|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369256
  13. ^ 2006年校方曾傳出有意將社團納入正式課程中的綜合活動,只限定四十個社團,並由指導老師上課。消息公布後,班聯會曾發表一篇聲明,反對社團活動計算學分,認為這樣的做法已違反建中社團「自由」的風氣與傳統。而校方則仍並未公布任何實施辦法及措施。
  14. ^ 參考洪才登(2007)。建國中學班聯會演變與現況。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專題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5. ^ 參考 紅文簡史
  16. ^ 參考 建國中學創意深耕網站
  17. ^ 建中青年第 103 期 - 「火種」以及一群人的故事[永久失效連結]
  18. ^ 台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會理監事名單
  19. ^ 司法院法人登記及夫妻財產登記公告法人登記資料
  20. ^ 參考 臺北一中校友麗正會在東京召開末場同學會
  21. ^ 參考 The Müller Chamber Choir
  22. ^ 參考 青韵合唱團全球資訊網
  23. ^ 參考 -{中山建中校友國樂團官方網站

外部連結

網站

網路佈告欄(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