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应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3.240.52.193留言2019年12月12日 (四) 11:4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龙应台
摄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2014年
 中华民国第1任文化部部长
任期
2012年5月20日—2014年12月8日
行政院院长陈冲
江宜桦
前任首任
继任洪孟启
 中华民国第14任文建会主任委员
任期
2012年2月6日—2012年5月19日
行政院院长陈冲
前任曾志朗
继任龙应台(改制为文化部)
 中华民国台北市第1任文化局局长
任期
1999年11月—2003年3月
市长马英九
前任首任
继任廖咸浩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952-02-13) 1952年2月13日72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无党籍
学历
经历

龙应台[注 1](1952年2月13日),另有笔名胡美丽[1]作家、文学学者、台湾政治人物。生于高雄[2]籍贯湖南衡山[3]。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是台湾台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长和中华民国文化部首任部长,亦曾在美国、德国、台湾、香港的多所大学任职。[4]1984年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后有杂文、文化批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多种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华人地区如两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国[5]等地,产生一定影响。[6][7]为“推动全球意识”,创办有龙应台文化基金会[6]

生平

龙应台的父母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迁往台湾。父亲龙槐生湖南衡山人,十五岁时加入宪兵队,曾参与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来台后任警察。母亲应美君浙江淳安人,1949年迁至高雄。二人有四子五女:长男留在大陆;其他的四个子女在台湾成长,胞弟龙佛卫精神科医师,曾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3]

1952年,龙应台生于高雄县大寮乡。尔后因其父亲工作的缘故[8],举家先后迁往苗栗县苑里镇高雄县茄萣乡,居住在一处处公家宿舍中。[5][2]难民后代的身份使她与环境格格不入,她自称是“被历史丢向离散的女儿”,是“永远的插班生”[9],造就了她的孤独,她说:“从前便是孤岛,现在仍旧是;现在是边缘人,从前也未尝不是。”[5]南部渔村的闭塞、贫困的出身和以劳动阶级为主的成长环境,使她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却也让她获得一种“悲悯和同情的能力”,得以“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9],造就了她务实的性格。[6]

她说:“整个少年期是我对汉字的痴迷期”。童时父亲便教她背诵《古文观止》等中国文学经典,而她也着迷于诗词,在学习的繁忙中用以“自我疗愈”。高中时期的龙应台阅读大量哲学、文学书籍,“读书之外,还是读书。什么书都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写日记。”[5][2][1]

1970年,龙应台被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录取。[5]1975年留学美国。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系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大学英文系任教。龙应台说:“我,在国民党所建构的神话中成长。1975年,我在美国第一次读到别人用别的文字对这个神话的诠释,这个神话马上瓦解。从此以后,至少我,不再相信神话,任何神话。”[10]

1983年,龙应台返台,在国立中央大学任客座副教授。1985年转任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1]

1984年3月,初次向《新书月刊》投稿对白先勇《孽子》的文学批评。11月,“龙应台专栏”开设。她说:“我写书评其实抱着一个很狂妄的野心:希望推动台湾的批评风气。”“我只批评中国台湾的现代小说⋯⋯以‘现代’理论来审视台湾‘现代’作品。”“台湾必须树立起独具一格的批评理论,...中国终究要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批评体系来。”[1]1984年11月,有感于某位立法委员的言行,在《中国时报》发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掀起风潮。在马森的邀请下,时任副刊主编的金恒炜为她开辟了“野火集”专栏。龙应台以煽动热情而通俗的文字,不直接攻击体制,而对环境、治安、教育等问题作出批判,“在主流媒体中做最大的‘颠覆’”;但“将最终责任指向个人”,她相信“比体制度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其间亦以“胡美丽”为笔名,发表谈论女性问题的文章。后分别结集为《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和《美丽的权利》。龙应台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都激起强烈的影响,在被誉为台湾“1985年最具影响力的作家”。[11]

1986年,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苏黎世,1988年,迁至德国法兰克福。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研究员及讲师。1988年底,应苏联政府邀请,以记者身份赴莫斯科访问十天。旅十三年间,以更宽阔的眼界和关怀,在台湾、大陆和欧洲报刊上发表杂文、散文、小说、随笔等多种作品,结集成《人在欧洲》、《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等。[11]她说:“写《野火》的时代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四十岁之后,我发觉自己的不足,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2]

1999年,在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的邀请下,出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2003年自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卸任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和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讲座教授,获香港大学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发表探讨台湾、香港文化与处境的文章,结集为《面对大海的时候》、《思索香港》等书,引发讨论。2009年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影响广泛。2005年7月,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12年,龙应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并于2014年随内阁总辞卸任。

政治经历

首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1999-2003)

宝藏岩成为艺术村

1993年,宝藏岩被公告为公园用地,必须拆迁,但同时期的十四、十五号公园强制拆迁引发了不少负面的社会舆论。[12]1999年,龙应台以贫穷艺术村的概念,做为宝藏岩未来的营运方向发展为“艺术村”,为宝藏岩后续保存定调。[13]

西门红楼空间活化

从1998年台北市都发局整建西门市场十字楼,在文化局接手后,致力将红楼与十字楼作为发展文创产业的基地。2002年在龙应台规划下以官办民营方式,由纸风车文化基金会得标接手经营,后又几度易手。[14]

首任文化部部长(2012-2014)

“两岸文化前瞻论坛”告吹

2012年文化部成立第四天,龙应台即抛出要与北京协商、召开“两岸文化前瞻论坛”的议题,希望借此解决两岸文化产业之间的问题。[15]2013年9月,由于两岸组织不对等,中华民国文化部想要突破电影、流行音乐、出版等项目,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门并没有整合影视、广电、出版,以致无法着手推动。[16]

公视董事会争议

2013年5月,公视因为董监事难产、问题难解而成为烫手山芋,龙应台表示,“我所见过最丑陋的事情,因为卡在公共电视法,公广政策不能推出来。”她甚至表示,如果公视董事会争议未获解决,她也赞成废除公视。[17]

推动“国民记忆库”计划

文化部部长龙应台颁予国立台湾博物馆土银展示馆的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奖牌,2012年9月14日

2014年7月17日,文化部推动“国民记忆库-台湾故事岛”计划,在全台设置61个故事搜录站,花费超过半年时间,与中国电视公司合作录制3千多位台湾人的生命故事。龙应台表示,“不论是党史或国家历史,都只是剪裁自己想要的版本,国史有一半是假的,真正的历史在于国民的个人生命史”。[18]

任内无法案通过三读

龙应台曾列举任内拟定或修订的《博物馆法》等法案,说自己做的是看不见的“下水道工程”,在《电影法》2012年3月付委、《文化资产保存法》2011年4月付委,龙应台在完成询答后未积极推动,因此任内并无任何法案完成三读。[19]

随内阁总辞下台

2014年11月30日,随当时行政院长江宜桦内阁总辞,龙应台表示文化部已走完目标的第一里路,由于母亲将满90岁,她决定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里路。[20]

佚事

  • 龙应台父姓龙,母姓应,生于台湾,故得名应台。[21]此名较为阳刚,以致写野火集专栏时被读者误认为是一位男性。此外,龙应台父亲曾设想为她起名“龙三条”,因为她在兄弟中排行第三。[6]
  • 龙应台曾以笔名胡美丽在《中国时报》发表数篇文章,后结集为《美丽的权利》。对此笔名,她自称“喜欢极了。因为它俗气;人有俗气的权利。‘胡美丽’也是‘不美丽’的意思,代表我。”[1]
  • 一九八〇年代,龙应台与德国人华德(Bernhard Walther)[22]结婚,二人在美国初识[9],婚后居于德国、瑞士。据传,龙应台已离婚。[23]生有二子,长男名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安 / 华安 ),次男名菲力普( 龙飞 / 华飞 )。[22]龙应台以两个孩子为主题的作品有如《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影响与争议

著作的影响

  • 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回响及讨论,20日内加印4次之多,约有10万本。《野火集》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在大陆各地的大学生中产生热烈的回响。许多大学生认为这本书批评的对象不仅针对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甚至好像就是为中国大陆而写的。
  • 龙应台以“胡美丽”为笔名发表的数篇女权主义文章,也引发当时社会的一定讨论。
  • 《啊,上海男人!》,1997年1月7日在《文汇报·笔会》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上海男人”纷纷打电话到报社大骂作者“侮蔑”上海男人,称上海男人其实仍是真正“大丈夫”。[24]龙应台则称是对其文章的误解。后来本文与其它文章集结出书《啊,上海男人!》,包括龙应台对一些访问城市或国家人文观感。
  • 一九九九年,龙应台发文〈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引发相关争议和讨论。
  • 2006年1月26日,龙应台在香港《明报》、台湾《中国时报》等香港、台湾、新加坡与美国多家媒体上同时发表〈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给胡锦涛先生的公开信〉,为声援《冰点》打开序幕。(主条目:冰点 (中国青年报)
  • 《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受中国大陆读者喜爱,某些段落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部分篇目甚至成为语文科考试的阅读材料。
  • 部分观点认为,龙应台描写国共内战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媚”,或指出部分情节与史实不符。持反对态度的李敖出版专著《大江大海骗了你》抨击之。而《大江大海》在中国大陆仍为禁书。

国籍、户籍争议

龙应台在港居住超过七年而自动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与香港身份证。龙应台称一生只有一本中华民国护照[25]香港身份证非国籍,所以不违反法令。她向港府申请,愿意主动放弃香港身份证,但碍于未有相关前例,港府仍在探讨如何办理这种特殊情况。

对人权与六四事件态度

  • 就任文化部长之后,在民进党立委段宜康郑丽君等质询六四事件时,拒绝在民主与人权议题上表态,引起争议。
  • 龙应台回应称,因为文化部将在ECFA的架构下与大陆协商,为了避免谈判时造成问题,作为文化部长,她拒绝对此做出任何回应,至于身为作家的立场,在她的书中已经写得很清楚。杨宪宏陈芳明等人士,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她的态度,无法显示政府坚持以人权作为台湾核心价值。[26]
  • 文化部长龙应台一年半还完千万房贷,申报存款也只剩一半,约7百多万,引发热议。不过对于财产被公开,龙应台质疑有违人权,赞成公开给监察院监督,但不应该受全民公审。却遭网友打脸,曾在香港受访时,称官员应该将资产公开,还说“愈透明愈好”,增加人民对政府的监督。[27]

担任文化部部长期间的批评

  • 龙应台担任文化部长期间,被记者称为龙太后、龙太、龙仙女[28][29]
  • 媒体人陈乐融批评龙应台领导下的文化部缺少具体政策,只会办论坛、对谈,称龙应台为“论坛部长”[30]
  • 时任立法委员段宜康说,龙应台不做决定是没有担当的政务官,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没有历史使命感,是有史以来最厚脸皮的政务官。[31]

《我的祖国》事件

2016年10月7日,龙应台在香港媒体与香港大学推出的《一首歌,一个时代》讲座上发表演讲。当龙应台与台下听众互动,询问听众启蒙歌曲是哪一首时,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博士表示自己的启蒙歌曲是《我的祖国》。龙应台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随后全场合唱此歌。这次演讲的视频后来流传到网上,产生争议与讨论[32]。12月18日,龙应台在港媒发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应此事称“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33]”,《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认为,“龙应台作为台湾曾经的文化部长,与大陆也有交流,却没听说过《我的祖国》这首歌,反映了她眼界的局限性”[34]。《解放军报》刊文《大河不只是大河》反驳龙应台称“这条大河,记载着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35]

反送中争议

2019年9月2日,龙应台在脸书上发文《花园的地上有一颗鸡蛋》支持香港反送中,呼吁大陆人关注香港人的诉求,即社会制度的公平、资源分配的正义、法治精神的贯彻、政府治理的透明、人民参政的充分。认为这些价值也是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成都人、长沙人、昆明人、杭州人、西安人、沈阳人所追求的,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致。[36]9月4日,人民日报发文《为何只见鸡蛋不见燃烧弹?》作为回复,批评龙应台看法片面,纵容少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为。[37]

著述

  • 龙应台. 龍應台評小說. 尔雅出版社. 1985年6月. ISBN 957-134-007-3. 
  • 龙应台. 野火集. 圆神出版社. 1985年12月. ISBN 978-962-170-094-0. 
  • 龙应台. 野火集外集. 圆神出版社. 1987年2月. ISBN 978-957-607-168-3. 
  • 龙应台. 人在歐洲. 时报文化公司. 1988年6月. ISBN 978-710-800-705-6. 
  • 龙应台; 杨际岚. 龍應台雜文精品.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0. ISBN 978-780-534-267-2. 
  • 龙应台. 從東歐看臺灣. 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 1990年. 
  • 《龙应台评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 《写给台湾的信》,圆神出版社,1992.01
  •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时报文化公司,1994.0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
  • 《孩子你慢慢来》, 皇冠文学出版公司,1994.03
  • 《美丽的权利》,圆神出版社,1994.04
  • 《人在欧洲》,(北京)三联书店,1994
  •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04
  • 《干杯吧,托玛斯曼》,时报文化公司,1996.04
  • 《龙应台自选集(卷一)野火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 《龙应台自选集(卷二)龙应台评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 《龙应台自选集(卷三)女子与小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 《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 《龙应台自选集(卷五)在海德堡墬入情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 《我的不安》,时报文化公司,1997.09
  • 《魂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09
  • 《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 《啊!上海男人》,学林出版社,1998.1
  • 《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1
  • 《百年思索》,时报文化公司,1999.08,ISBN 957-13-2952-5
  • 《银色仙人掌:龙应台小说集》,联合文学,2003.12,ISBN 957-522-453-1
  • 《面对大海的时候》,时报文化公司,2004.01,ISBN 957-13-4007-3
  • 《孩子,你慢慢来》,时报文化公司,2005.05,ISBN 978-957-13-4790-5
  • 《思索香港》,次文化堂,2006,ISBN 962-992-133-2
  •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时报文化公司,2006.07,ISBN 957-13-4501-6
  •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天地图书,2006.11,ISBN 978-988-211-604-7
  • 龙应台.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天下杂志. 2007年10月. ISBN 978-986-6759-25-3. 
  • 龙应台. 《目送》. 时报文化. 2008年7月. ISBN 978-957-13-4869-8. 
  • 龙应台.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天下杂志. 2009年8月. ISBN 978-986-241-049-3.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书+纪录片限定版)》,天下杂志,2009.11.13
  • 龙应台. 美麗的權利. INK印刻文学. 2016年3月. ISBN 978-986-387-088-3. 
  • 龙应台. 傾聽. INK印刻文学. 2016年4月. ISBN 978-986-387-092-0. 
  • 龙应台.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天下杂志. 2018年4月. ISBN 978-986-398-333-0. 

注释

  1. ^ ”的本字作“”,二者通用。详见条目。多作龍應台;但也有作龍應臺的情况,如其签名。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龙应台:《美丽的权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 2.0 2.1 2.2 2.3 龙应台:《倾听》,刻印文学
  3. ^ 3.0 3.1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天下杂志
  4. ^ 新浪女性 龙应台:不羁不绊的大女人
  5. ^ 5.0 5.1 5.2 5.3 5.4 龙应台:《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
  6. ^ 6.0 6.1 6.2 6.3 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 ^ 人民网 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8. ^ 凤凰网 龙应台她童真又豪情
  9. ^ 9.0 9.1 9.2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 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
  11. ^ 11.0 11.1 11.2 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12. ^ 城市因看不見的歷史記憶而珍貴—台北市的寶藏,寶藏巖.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 2016-07-03. 
  13. ^ 夏铸九. 知性篇 城鄉評論-重讀寶藏巖. 逢甲人月刊. 2003-06-15. 
  14. ^ 陈志龙. 紅樓南廣場特色商圈有爭議? 文化局認為沒問題!. yam蕃薯藤新闻. 2012-10-12. 
  15. ^ 專訪文化部長龍應台:我要讓文化成為國力. 天下杂志. 2012-05-29. 
  16. ^ 台海兩岸理念差異 文化前瞻論壇告吹. BBC中文. 2013-10-01. 
  17. ^ 龍應台:後悔當文化部長、社會充滿負面能量. ETtoday新闻云. 2013-05-23. 
  18. ^ 推國民記憶庫 龍應台:國史一半是假的. 新头壳. 2014-07-17. 
  19. ^ 龍應台爛攤子 文化部代理部長洪孟啟慘遭揶揄. 自由时报. 2014-12-23. 
  20. ^ 龍應台請辭文化部長 未來不再回內閣. 自由时报. 2014-12-01. 
  21. ^ 南方周末 龙应台列传
  22. ^ 22.0 22.1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3. ^ 新浪女性 孤独龙应台: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24. ^ 啊,上海男人!
  25. ^ 但根据其作品《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到广州旅游期间,放于背包的钱包连德国护照皆被偷去[来源请求]
  26. ^ 凌美雪、赵静瑜. 龍應台 昔寫六四屠殺今避談. 自由时报. 2012-06-05 [2012-06-05] (中文(台湾)). 
  27. ^ 龙太后不爽公开财产 龙应台穿越时空来打脸
  28. ^ 蔡伯杰. 李安回家龍太后宴客 大尾導演不爽拒出席. 自由时报. 2013-05-09 [2013-05-09] (中文(台湾)). 
  29. ^ 批龍太后趁機消費!邱復生:龍應台沒資格跟李安對談. ETtoday. 2013-05-10 [2013-05-10] (中文(台湾)). 
  30. ^ 陈乐融. 文化部加油系列20/陳樂融:我們不需要「論壇部長」!. NOWnews. 2013-05-13 [2013-05-13] (中文(台湾)). 
  31. ^ [1][永久失效链接]
  32. ^ 龙应台回应香港大学《我的祖国》演讲事件:大河就是大河. 观察者网. 2016-12-19 [2016-12-23]. 
  33. ^ 龙应台. 被刷屏的龙应台和《我的祖国》. 广州: 南方周末. 2016-12-18 [2016-12-21]. (原始内容 (网页)存档于2016-12-20) (中文(简体)). 
  34. ^ 单仁平. 单仁平:《我的祖国》刷屏,龙应台越描越囧 (网页). huanqiu.com. 北京: 环球时报. 2016-12-20 [2016-12-21] (中文(简体)). 
  35. ^ 解放軍報:大河不只是大河. 文汇报. 2016-12-23 [2016-12-23]. 
  36. ^ 《花园的地上有一颗鸡蛋》. www.facebook.com.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9-15) (中文(简体)). 
  37. ^ 人民锐评刊文驳龙应台:为何只见鸡蛋不见燃烧弹?_港台来信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19-09-15]. 

外部链接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前任:
林金田(代理)
正任:
曾志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十四任
2012年2月14日-2012年5月19日
改制为文化部
首任 文化部部长
第一任
2012年5月20日-2014年12月8日
继任:
洪孟启
(代理,后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