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麟
黄振麟 | |
---|---|
出生 | 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万华[1] | 1926年10月18日
逝世 | 1992年12月13日 台湾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 (66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母校 | 国立台湾大学 |
配偶 | 洪玉慧[1]:33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凝态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 |
机构 |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
受影响自 | 沃尔夫冈·克洛尔 |
黄振麟(1926年10月18日—1992年12月13日[1][2][a]),台湾台北人,为凝态物理学暨原子核物理学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间曾经跟来自德国的物理学家沃尔夫冈·克洛尔共事研究,从比热数据推导出固体声子频谱。黄振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据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导出固体频谱,推展到三维的任何晶格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黄振麟独创的,被誉为“不用电子计算机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黄振麟连续四年以单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评论》发表四篇论文,被认为是当时全球物理学界难得一见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于《物理评论》发表的论文是该刊物第一篇以台湾为发表单位的论文。
1962年2月,黄振麟自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游学返台,并转向原子核理论,与许云基合作研究。到了1963年,中华民国物理学会成立,并开始发行《中华民国物理学刊》,黄振麟则担任其首任总编辑。1966年9月,黄振麟接任台大物理系系主任,并规划于1969年成立博士班。黄振麟于1992年12月13日因肝病过世,享年66岁[2]。
生平
黄振麟于1926年10月18日出生于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的万华地区,为家中的长男[1]:33[2]。其父亲黄坤池曾以卖文为生,并曾担任里长,常为人排解纠纷,而黄振麟的母亲则早逝[1]:33。黄振麟曾就读于万华的老松公学校[b],并于1945年4月自台北州立第二中学[c]毕业,考入台北帝国大学医预科[1]:33[2]。然而,由于家境不足以付学费,黄振麟便选择先休学至万华的龙山国民学校[d]任教[1]:33。同年10月,黄振麟复学,成为先修班的学生,并继续在龙山国民学校兼职任教[1]:33。
1946年,黄振麟进入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就读,成为该系的第一届学生。然而由于生病,使得他在该年10月再度休学,并于次年入学成为第二届学生[1]:33[4]:155。1951年春,黄振麟与洪玉慧结为连理,并于该年6月从台大物理系毕业,同时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8月,黄振麟成为了该系热学实验室的试用助教,协助指导大学生的实验课程[1]:30。在这段期间,黄振麟从1952年起连续四年以单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评论》发表四篇论文,被认为是当时全球物理学界难得一见的成就[1]:30[5][6][7][8]。黄振麟在这时运用手摇式计算机,进行超过6位有效位数的数值计算[1]:32。1954年8月,黄振麟成为正式助教[1]:32。
1955年,黄振麟修正了当时物理学界在计算晶格近似频谱、推广至简单立方晶体时所普遍使用的的休斯顿法,利用插值法确定等频谱线图,避免了原本休斯顿法在高频端的奇异点问题[1]:31[8][9]:103。这篇研究论文在1955年发表于《物理评论》,是台湾本土学者在该刊物的第一篇论文[1]:32。黄振麟的结果与当时已知的频谱分布有著高度的吻合[9]:103。黄振麟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据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导出固体频谱,推展到三维的任何晶格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黄振麟独创的,被誉为“不用电子计算机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在当时的台湾物理学界引发震撼[10]:61。
1956年8月,黄振麟升任讲师,并于1960年8月成为副教授[1]:32。1961年,黄振麟与许云基等人一同获得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补助,前往日本东海村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为期二年的专题研究[4]:168,193。1962年2月,黄振麟从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游学返台,随后也转向核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与许云基组成研究团队,协助分析原子核实验数据[1]:32。在这段期间,黄振麟也在台大物理系开授热力学、古典场论与统计力学等课程[1]:32。
1963年,黄振麟发起建立中华民国物理学会,并担任其发行刊物《中华民国物理学刊》之首任执行编辑,负责该刊物之出版与编辑事务[1]:32[2][11]:478。196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物理学名词(增订本)审查委员会”,原由方声恒担任主任委员,但后来因方声恒生病而由黄振麟代理。从1967年5月的第一次会议到1970年12月全稿审查完成共计开会136次,经黄振麟做出最后的订正之后,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71年12月公布,并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台湾的物理学相关名词标准[12][11]:479,480。
1966年8月,黄振麟接任台大物理系系主任,并于1971年7月卸任[13]。在这段期间,因为希望能让物理学在台湾生根,主张培养本土人才,他规划于1969年成立台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为国立台湾大学第12个博士班[1]:32[2]。黄振麟也在这段期间参与编撰初中与高中物理教科书,并编译许多世界物理学的名著[1]:32[2]。然而,由于系内的纷扰,他于1981年8月再次出任系主任,并于1983年7月再次卸任[1]:33[13]。
黄振麟于1991年10月自台大物理系退休。到了隔年冬季,台大学生发起“光复台大校园”运动,抗议狭小密集的校园空间,黄振麟也在此时搬离台大宿舍[2]。不久,由于积劳成疾,黄振麟于1992年11月25日因腹痛而前往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住院检查,并于1992年12月13日当地时间下午7时20分因肝病过世,享年66岁[1]:33[2]。
著作
黄振麟在担任台大物理系系主任之后,主编或参与编撰了许多物理学相关书籍[1]:32[2],例如1968年的《物理学 : 程序敎学法》[14]、1970年的《物理学自修丛书》[15]、以及1979年的《力学》[16]。他也翻译了许多世界物理学的名著,例如1968年的《不息宇宙》[17]、1971年的《场与/或粒子》[18]、1972年的《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19]、1974年的《半导体物理导论》[20]、以及1979年的《那惠物理实验指导》[21]和《统计热物理学之基础》[22]。
至于论文著作,则包含了分别于1952年、1953年与1954年发表在《化学物理学报》中的〈论由吸附数据计算得之扩散系数〉[5]、〈论由吸附数据计算得之扩散系数〉[6]、与〈简单固体与弹性频谱惯量矩的比热〉[7]。而黄振麟在1955年发表于《物理评论》,也是台湾本土学者在该刊物的第一篇论文,则是〈用以计算晶格频率的修正休斯顿法〉[8]。他也在1962年于《化学物理学报》发表了〈晶格动力学中的频率计算〉[23]。
另外,在黄振麟从日本游学返台,转向核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之后,则是在《中华民国物理学刊》于1963年发表〈核多片相机之计数效率〉[24]、1972年发表〈由14.1百万电子伏特中子引发之氖-20(n, α)与氧-17的反应〉[25]、1973年发表〈14.1百万电子伏特下钙-40(n, α)与氩-37的反应〉[26]、1974年发表〈14.1百万电子伏特下碳-12(n, α0)与铍-9反应的DWBA分析〉[27]、以及1976年发表〈14.1百万电子伏特下硫-32(n, α)与矽-29反应之研究〉[28]。
参见
注释
- ^ 1975年由中华民国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技术资料中心出版的《科技人名录》记载为10月28日出生[3]。
- ^ 今台北市万华区老松国民小学。
- ^ 今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
- ^ 今台北市万华区龙山国民小学。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黄晖理. 第一位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本土學者-黃振麟. 一甲子-台湾大学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0–33 (中文(台湾)).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林修平. 紀念Kroll與黃振麟教授 (PDF). 时空 (台大物理系学生会). 1994, (27): 155 [2016-04-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5) (中文(台湾)).
- ^ 沈曾新. 科技人名錄.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技术资料中心. 1975年6月: 252 (中文(台湾)).
- ^ 4.0 4.1 张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台湾)).
- ^ 5.0 5.1 Jenn Lin Hwang. On the Calcul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rom Sorption Dat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01-08, 20: 1320 [2016-04-24]. doi:10.1063/1.17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6.0 6.1 Jenn Lin Hwang. Note on Frequency Spectra of Simple Solids from Specific Heat Dat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11-13, 21: 168 [2016-04-24]. doi:10.1063/1.16985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7.0 7.1 Jenn Lin Hwang. Specific Heats of Simple Solids and Moments of Elastic Frequency Spectr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3-10-20, 22: 154 [2016-04-24]. doi:10.1063/1.17398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8.0 8.1 8.2 Jenn-Lin Hwang. Revised Houston Method for Counting Lattice Frequencies. Phys. Rev.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1955-03-08, 99: 1098–1100 [2016-04-24]. doi:10.1103/PhysRev.99.1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英语).
- ^ 9.0 9.1 A. A. Maradudin; E. W. Montroll; G. H. Weiss. Theory of lattice dynamics in the harmonic approxim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英语).
- ^ 林秀美. 走過那段篳路藍縷的日子. 一甲子-台湾大学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9–72 (中文(台湾)).
- ^ 11.0 11.1 陈卓. 物理學. 中華民國史學術志 (初稿). 中华民国国史馆. 1996. ISBN 957-00-7348-9.
- ^ 刘源俊. 中文物理学名词在台湾的修订 (PDF). 物理 (北京市: 中国物理学会). 2013-05-23, 42 (6): 436–437 [2016-04-23]. doi:10.7693/wl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 13.0 13.1 臺大物理系 歷屆系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 ^ 黄振麟. 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 徐氏基金会. 19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黄振麟等. 物理學自修叢書. 徐氏基金会. 1970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黄振麟. 力學. 徐氏基金会.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Born, Max. 不息宇宙. 黄振麟,黄慰慈同译. 徐氏基金会. 1968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Sen, Dipak Kumar. 場與/或粒子. 黄振麟,黄仓艺同译. 维新. 1971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Halpern, Francis R. 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黄振麟译. 国立编译馆. 1972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半导体电子学敎育委员会. 半導體物理導論. 黄振麟译. 徐氏基金会. 1974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那惠基金会. 那惠物理實驗指導. 黄振麟译. 徐氏基金会.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Reif, Frederick. 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 黄振麟译. 徐氏基金会.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Jenn Lin Hwang; Chen‐Show Wang. Frequency Counting in Lattice Dynamics.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62-03-05, 37: 1655 [2016-04-25]. doi:10.1063/1.1733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5日) (英语).
- ^ 黄家裕; 黄振麟; 许云基; 戴运轨. Counting Efficiency of Nuclear Multiplate Camera.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63-10-01, 1 (2): 33–38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林松云; 许玉钏; 周木春; 黄家裕; 黄振麟; 许云基. 20Ne(n, α)17O Reaction Induced by 14.1 MeV Neutron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2-10-01, 10 (2): 69–75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林松云; 周木春; 许玉钏; 黄振麟; 许云基. 40Ca(n, α)37Ar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3-10-01, 11 (2): 119–12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黄振麟; 许云基. DWBA Analysis of the 12C (n, α0)^9 Be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4-04-01, 12 (1): 52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林松云; 周木春; 许玉钏; 黄振麟; 许云基. Investigation of the 32S(n, α)29Si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6-04-01, 14 (1): 62–66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外部链接
-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繁体中文)
教育职务 | ||
---|---|---|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 ||
前任: 许云基 |
系主任 1966年8月 ~ 1971年7月 |
继任: 崔伯铨 |
前任: 郑伯昆 |
系主任 1981年8月 ~ 1983年7月 |
继任: 林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