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合成第一二四旅
外观
步兵第124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个步兵师,隸屬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
历史
东北民主联军辽南独立师
1946年4月16日,安东军区机关与辽东军区直属的辽南军分区合并为辽南军区,下辖第1军分区(原辽南军分区,位于辽阳海城一带)与第5军分区(位于庄河岫岩一带),隶属于辽东军区。1946年5月18日成立辽南军区独立师,辽南军区机关兼独立师机关,军区司令员兼师长吴瑞林,政治委员林一山,下辖第1、2、3、4团和炮兵团,共8400余人。
1946年5月25日,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发动鞍海战役,该师歼敌3000余人。 1947年8月,辽南独立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一师,师机关仍兼辽南军区机关。辖第1、2、3、4团、警卫团、炮兵团,全师共10795人。
- 一团前身为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独立二团(改称18团)团部及第一营(北海军分区蓬莱独立营),到辽东后扩编为东满直属第1支队第2团,1946年1月编入安东保安纵队为第1团,团长王子衡、政委金峰。庄河保安团,46年5月与辽南军区警卫营合编
- 二团系1946年3月由晋察冀干部一部在鞍山扩大矿工发展而成的鞍山保安团改编。1947年1月,第二团在敌后损失严重,被编入第三团。东北夏季攻势后,由辽南军区直属队及一、三团部分班以上干部为基础,补人辽南地区几个县区队及一部新兵重新组建了第二团。1948年1月,二团调归补入第四纵队;警卫团改为第二团。
- 三团前身冀中十六团。百团大战中,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通令表扬为“纵横平原山岳间的坚强部队”。演变为陕甘宁边区教导一旅第二团。1945年10月挺进东北后教导一旅部一部分人员及所属第二团2个连、 l个营部,总共不足500人,与鞍山市的武装合编为辽宁保安第四旅,辖第10、11、12团。1945年12月在辽中县改为辽宁军区第一分区,十团调给西满但留下一部扩编为警卫团、十一团和十二团分别改称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1946年1月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补充各县地方武装后分别扩编为第四支队和辽河支队(也称平原分区游击支队,支队长苏克之);1946年4月4日与辽宁二地委 、二分区合并组建了辽南地委、辽南军分区,第四支队和辽河支队各编入原一分区警卫团的一半,改为辽南保安第一团和第三团(团长苏克之);1946年5月鞍海战役后,辽南保安第一团并入第三团,改为辽南军区独立师第三团(团长苏克之),是该师历史最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1947年秋季攻势中于大路沿村截歼敌74团,创造了以1个团对等歼敌1个团的模范战例。
- 四团原为邓铁梅支队,系1946年1月初由山东军区部分干部扩建的部队和岫岩、万福、青城、孤山县保安团编成。组建第五纵队时,第四团留在辽南军区。
- 炮兵团前身为安东军区炮兵团,系延安炮校干部一部在桓仁县发展而成。组建第五纵队时,炮兵团改为第五纵队炮兵团。
- 警卫团:东北秋季攻势期间组建。1948年1月警卫团改为第二团。
辽南军区独立师(辽东军区独立第一师)在辽南地区共进行战斗300余次,歼敌3万余人,缴获各种炮250门,轻重机枪406挺,长短枪7860支及各种车辆和大批物资。
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第十三师
1948年3月31日,组建第五纵队;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改称第五纵队第十三师,第1、2、3团依次改称第37、38、39团,炮兵团改为第五纵队炮兵团,第十三师共10680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24师
1948年11月12日,第五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第十三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24师,师长徐国夫,政治委员李辉,第37、38、39团依次改称步兵第370、371、372团。 1952年11月,第124师随第42军回国。进驻广东,正式担负起防守中国南大门的任务。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2007-03-01 第1版,ISBN 978750655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