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航天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2001:b042:1001:bf96:64e8:d548:4673:8c8e對話2020年4月24日 (五) 07:40 参见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Template:中國軍事

中國航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與航空工業的歷史。

中國航天史的起始點是1956年2月,科學家錢學森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4月,中共中央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元帥任主任,黃克誠大將趙爾陸上將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1]

時間線

1950年代

1956年2月17日,剛從美國回國不滿半年的錢學森完成了周恩來交辦的任務,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並提交給周恩來。2月22日,周恩來將《意見書》送毛澤東審閱並致信說明:「這是我要錢學森寫的意見,準備在今晚談原子能時一談。」2月28日,周恩來又將《意見書》批給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黃克誠及中央軍委各委員。《意見書》很快投入實施,實際上成為中國導彈研製工程的指導方案及技術文件。同年4月,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元帥任主任,黃克誠大將趙爾陸上將任副主任。同年5月,又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和導彈研究院。同年,中國把開發火箭技術納入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同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成立,代號0038部隊。這標誌着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航天事業。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的任命書,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

1958年初,中國建立了酒泉太空發射場。中國科學院把研製發射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重點任務[2]

1960年代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鎮東進村的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探空火箭T-7M發射場遺址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鎮東進村的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探空火箭T-7M發射場遺址
1966年10月,民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中國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0年2月19日16時47分,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市南匯縣老港公社東進大隊簡易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8千米,邁出了中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同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P-2」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後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癥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製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1966年10月27日,裝有核彈頭的導彈命中目標,「兩彈結合」試驗圓滿成功。

1970年代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東方紅一號」衛星由以錢學森院長率領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當時共做了五顆樣星,首顆衛星即發射成功。該陔院制定了「三星規劃」:即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同步軌道衛星孫家棟是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3][4]。1967年,黨鴻辛等科學家選擇了一種以銅為基礎的天線干膜,解決了在100攝氏度至零下100攝氏度下超短波天線信號傳遞困難問題。「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台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衛星在運行28天後(設計壽命為20天)電池耗盡[5][2]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6]。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FSW-0返回式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0型)發射成功[7],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77年9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多用途導彈——鷹擊八號導彈開始研發,並於1979年11月首發飛行成功[8]

1980年代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在1980年代相繼完工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在1980年代相繼完工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工位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工位

1980年,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工,可用於通信衛星發射。1981年9月20日,中國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這種一箭三星技術當時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轟動。1982年10月12日,第一次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1984年4月8日,中國用長征三號火箭成功把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送入地球同步靜止軌道,5月14日衛星正式交付使用[9]。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實施「863」計劃,開始進行載人太空飛行探索工作[10]

1990年代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火箭在首次發射中失利,起飛後火箭傾斜並墜落在附近山坡,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是中國航空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火箭在首次發射中失利,起飛後火箭傾斜並墜落在附近山坡,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是中國航空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1997年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現場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太空飛行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

1995年中國自行研製的上層級固體近地點變軌引擎——EPKM,兩度與「長二捆」聯袂,將「亞洲二號」和「艾科思達一號」衛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至此,結束了中國發射大重量衛星必須使用外國上層級固體引擎的歷史,同時,也開闢了中國固體火箭躋身國際發射舞台的新紀元。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1999年11月20日,中國載人航天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着陸。

2000年代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太空人。2003年10月15-16日,他乘坐神舟五號成功升空繞地飛行並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太空人。2003年10月15-16日,他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繞地飛行並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
2003年10月,返回地球後的神舟五號返回艙
2003年10月,返回地球後的神舟五號返回艙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後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着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成功着陸。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載着兩位中國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發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秒,神舟七號載着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0年代

劉洋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2012年6月16日乘坐神舟九號升空
2017年6月26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海南文昌發射場總裝大樓轉移至101發射工位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由長征2F遙九火箭送入太空,飛船搭載兩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員劉洋,將與天宮一號進行兩次對接,其中一次為手動對接。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由長征2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發射,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同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的無人探測車玉兔號在月球登陸成功。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從月球軌道返回,在四子王旗着陸場順利着陸。

2016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016年主題:「航天夢,中國夢」。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來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表示崇高敬意,強調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中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2016年12月27日,《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佈[11],首次提出「航天強國」的發展願景,目標是2030年 躋身航天強國三鼎甲之列。白皮書還提出,未來5年將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構建形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建設天地一體化資訊網絡,基本建成太空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推動一體(空間技術)、兩翼(太空科學、空間應用)全面發展[12]

截至2018年12月,中國成功完成了35次軌道發射,首次位居世界第一[13]

2020年代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之際,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正式公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據悉,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着,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14]

參考文獻

  1. ^ 王坤傑,趙仲麗,王喜存編著. 遨游太空的航天材料.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1. ISBN 978-7-5424-1576-9. 
  2. ^ 2.0 2.1 《新中國超級工程》編委會編. 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 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3.09: 25–26. ISBN 978-7-80168-826-2. 
  3. ^ 王建蒙着;《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總編委會組織編寫. 孙家栋院士传记.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4.03: 322–323. ISBN 7-5159-0474-7. 
  4. ^ 田勇主編. 地球的卫士-人造卫星.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4.10: 147–148. ISBN 978-7-206-10862-4. 
  5. ^ 吳比,郭亮着. 喧嚣与轮回 中国商业记忆 1950-2012 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01: 245. ISBN 978-7-213-05260-6. 
  6. ^ 徐矛,康建勇編著. 航天科技基础.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03: 157. ISBN 7-118-05473-9. 
  7. ^ 朱晴著,《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總編委會.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王希季院士传记.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4.01: 180–181. ISBN 978-7-5159-0475-7. 
  8. ^ 王禮恆主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編. 中国航天腾飞之路.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9.09: 276–277. ISBN 7-5034-1022-1. 
  9. ^ 冉隆隧編著.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上.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3.12: 176. ISBN 978-7-5159-0593-8. 
  10. ^ 李成智著.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5: 4. ISBN 978-7-5328-7835-2. 
  11. ^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6年12月27日. (簡體中文)
  12. ^ 陸喊出航太強國 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 中央社. 2016年12月27日. (繁體中文)
  13. ^ Johnson-Freese, Joan. China launched more rockets into orbit in 2018 than any other country. MIT Technology Review. December 19, 2018 [2018-12-21] (英語). 
  14.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新華網. 2020-4-23.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