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城市蔓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2NCH2COOH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23日 (六) 09:4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鳳凰城都會區英语Phoenix metropolitan area郊區鳥瞰
墨爾本市附近的區域

城市蔓延(英語:urban sprawl),或稱郊區蔓延suburban sprawl),俗称摊大饼,是指郊區城市化過程中,都市人口大幅向外發展,侵佔都市邊緣的鄉郊地區並形成低密度、單功能,且通常依賴小汽車的社區。该术语除了描述特定形式的城市化过程外,也常常涉及其社会和环境上的后果。尽管欧洲环境署目前使用“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一词,但欧洲大陆常用“边缘城市化”(peri-urbanisation[1][註 1])一词来表示类似的过程。关于什么构成蔓延以及如何量化蔓延存在广泛的分歧,例如一些评论员僅用每英亩的居住单元数来衡量蔓延,但其他人将其与非中心化(没有明确定义的中心的人口扩散)、不连续性(蛙跳式发展,如下定义)和功能分离等联系起来。

“城市蔓延”一词常常是政治化的,几乎总是带有负面含义,它被批评造成环境退化、加剧空间分异、破坏现有城市地区的活力,并冲击了审美底线。由于该术语的贬义,很少人会公开支持城市蔓延,而该词亦已成为呼吁对城市增长(urban growth)实施管理的口号。[2]

定义

該圖顯示了美國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表現出的的城市蔓延,其遠郊也燈火通明

城市蔓延的定義各不相同,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承認該術語有失準確。[3]Batty等人將蔓延定義為「不協調的增長:無視後果的社區擴張,簡而言之,無計劃、漸進的城市增長,通常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的。」[4]Bhatta等人在2010年寫道,雖然對蔓延的確切定義存在爭議,但人們「普遍認為,城市蔓延的特點是無計劃和不均衡的增長模式,這是由多種過程驅動的,並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5]

Reid Ewing表明,蔓延通常具有以下特徵中的至少一個的城市發展:低密度或單用途開發、條帶開發、分散開發和/或蛙跳式開發(建成區域穿插著空地)。[6]他認為,相對於特徵,指標是確定蔓延的更好的更好方法,這樣更靈活而不隨意。他建議使用“可達性(accessibility)”和“功能性開放空間(functional open space)”作為指標。[7]由於預設了蔓延是由負面特徵定義的,Ewing的方法受到了批評。[6]

什麼構成蔓延可能被認為是程度問題,並且在該術語的許多定義下總是有些主觀。[7]Ewing還認為,郊區發展本身並不構成蔓延,這取決於它所採取的形式,[7]而Gordon和Richardson認為該術語有時與郊區化同義,且帶貶義。[8]

矛盾的是,作為城市蔓延典型的洛杉磯都會區反而是美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例如,儘管人們普遍認為洛杉磯都會區是一個蔓延的城市,但它卻是美國最高密度的都會區,比紐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更密集。[9][10][11]實質上,洛杉磯都會區的大部分都是以均勻的中低密度開發建設的,使得整個地區的平均密度更高。這與紐約、舊金山和芝加哥等城市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城市擁有極其緊湊、高密度的核心,但卻被極低密度的大面積地區所包圍。

國際上的蔓延案例常使人們對該術語的定義以及甚麼條件下城市增長會被認為是蔓延產生疑問。儘管大墨西哥城[12]德里國家首都轄區[13]北京等大都市地區相對更密集,也有混合功能,但往往也被認為是蔓延的。

特徵

儘管人們對蔓延的定義缺乏共識,多數定義都會將蔓延與以下特徵關聯起來。

蔓延的巴西聖保羅城市中的交通堵塞。根據《時代雜誌》,聖保羅的交通擁堵為世界最嚴重。[14]

單功能開發

單功能開發是指商業、住宅、公共機構和工業區相互分離的情況。大片土地專用於單一用途,並被開放空間、基礎設施或其他屏障相互隔離。其結果是,人們居住、工作、購物和休閒的地方相隔甚遠,以致於步行、公共交通和騎行都變得不可能,因此所有這些活動通常都需要汽車。[15]不同土地用途的混合程度通常被用作研究該主題的蔓延指標。[5]

職位蔓延和空間錯配

職位蔓延(job sprawl)是城市蔓延和依賴汽車的社區的另一種土地利用上的表現。其定義為低密度、地理上分散的就業模式,其中一個都市圈內的大多數工作都位於主要城市的中央商务区(CBD)以外,並且越來越多地分佈於郊區。這通常是城市投資減少的結果,許多美國郊區主要依賴汽車的通勤模式使得就業地實現了地理自由,同時許多公司也希望選址在通常成本更低且具有擴展潛力的低密度地區。空間錯配英语Spatial mismatch與職位蔓延和經濟環境正義英语environmental justice有關。空間錯配是指由於職位蔓延和交通選擇的不足以形成往郊區的反向通勤英语reverse commute,使貧困的城市居民(主要是少數族裔)難以獲得入門級工作。

人們已用各種方式記錄並計量了職位蔓延。結果顯示,在美國大都市地區,職位蔓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6]布鲁金斯学会發表了多篇有關該主題的文章。2005年,作者迈克尔·斯托尔英语Michael Stoll將職位蔓延簡單地定義為距CBD半徑5英里(8.0公里)以上的工作,並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測量。[17]其他一些研究更詳細地在圍繞CBD劃分圈層來衡量這一概念,其中包括Edward Glaeser在200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18]和Elizabeth Kneebone在2009年發表的文章,這些文章表明,蔓延的城市的周邊地區正在獲得就業崗位,而靠近CBD的地區正在失去就業崗位。[19]兩位作者在CBD周圍35英里(56公里)的半徑內劃分了3個地理圈層:3英里(4.8公里)或更短、3到10英里(16公里)和10到35英里(56公里)。Kneebone的研究顯示,2006年全國最大的都市圈在全國范圍內的明細如下:位於內圈的工作佔21.3%,位於3-10英里環的工作佔33.6%,而位於10-35英里環的工作佔45.1%。與之相比,1998年的數值分別為23.3%、34.2%和42.5%。研究表明,CBD的就業佔比正在萎縮,職位增長集中在大都市圈的郊區和遠郊。

不良後果

  • 交通擠塞(因居民以小汽車出入為主)
  • 自然景觀受破壞
  • 改變農地用途
  • 郊區水質受污染,影響漁農業,危害動植物健康
  • 人口過多

註釋

  1. ^ 「peri-」為「周圍」之意;「urbanisation」和「urbanization」是英美拼寫的區別(見牛津拼写),但「peri-urbanization」的用法在北美較罕見。該詞有時也譯作「半城市化」,但該概念容易與中國農民工進城問題混淆,此處按其原意譯作「邊緣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 宋代伦. 城市边缘|亚洲边缘城市化:复杂多元的面貌. 澎湃新闻. 2017-06-06. 
  2. ^ James, Paul; Holden, Meg; Lewin, Mary; Neilson, Lyndsay; Oakley, Christine; Truter, Art; Wilmoth, David. Managing Metropolises by Negotiating Mega-Urban Growth. Harald Mieg and Klaus Töpfer (编).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Routledge. 2013. 
  3. ^ Audirac, Ivonne; Shermyen, Anne H.; Smith, Marc T. Ideal Urban Form and Visions of the Good Life Florida's Growth Management Dilem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December 31, 1990, 56 (4): 470–482 [May 21, 2015]. doi:10.1080/01944369008975450. p. 475.
  4. ^ Batty, Michael; Besussi, Elena; Chin, Nancy. Traffic, Urban Growth and Suburban Sprawl (PDF). UCL 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s Series. November 2003, 70 [May 17, 2015]. ISSN 1467-129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6). 
  5. ^ 5.0 5.1 Bhatta, B.; Saraswati, S.; Bandyopadhyay, D. Urban sprawl measurement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Applied Geography. December 2010, 30 (4): 731–740. doi:10.1016/j.apgeog.2010.02.002. 
  6. ^ 6.0 6.1 Chin, Nancy. Unearthing the Roots of Urban Sprawl: A Critical Analysis of Form, Function and Methodology (PD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s Series. March 2002, 47 [April 19, 2015]. ISSN 1467-129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7. ^ 7.0 7.1 7.2 Ewing, Reid. Is Los Angeles-Style Sprawl Desirab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7, 63 (1): 107–126 [April 17, 2015]. doi:10.1080/01944369708975728. 
  8. ^ Gordon, Peter; Richardson, Harry. Are Compact Cities a Desirable Planning Go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7, 63 (1): 95–106 [April 26, 2015]. doi:10.1080/01944369708975727. 
  9. ^ Growth in Urban Population Outpaces Rest of Nation, Census Bureau Reports. US Census. [October 20, 2013]. 
  10. ^ Barragan, Bianca. Los Angeles is the Least Sprawling Big City in the US. Curbed. Vox Media. [25 January 2017]. 
  11. ^ Eidlin, Eric. What Density Doesn’t Tell Us About Sprawl. ACCESS.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9 January 2017]. 
  12. ^ Monkkonen, Paavo. Do Mexican Cities Sprawl? Housing Finance Reform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Urban Growth. Urban Geography. 2011, 32 (3): 406–423. doi:10.2747/0272-3638.32.3.406. 
  13. ^ India Can't Afford to Get Urbanization Wrong. CityLab. [2018-06-27] (美国英语). 
  14. ^ Andrew Downie. The World's Worst Traffic Jams. Time. April 21, 2008 [September 4, 2014]. 
  15. ^ Frumkin, Howard (May–June 2002). Urban Sprawl and Public Health.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on February 7, 2008.
  16. ^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rends in America's Metropolitan Regions. Smart Growth. Washington, D.C.: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2016-07-27. 
  17. ^ Stoll, Michael A. Job Sprawl and the Spatial Mismatch between Blacks and Job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 2005 [January 2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6,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8. ^ Glaeser, Edward. Job Sprawl: Employment Loc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 2001 [January 2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5). 
  19. ^ Kneebone, Elizabeth. Job Sprawl Revisite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9 [January 2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2, 201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