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工業4.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03.117.103.71留言2020年6月29日 (一) 09:12 第四次工業革命(2011~)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工業4.0(英語:Industry 4.0、德語:Industrie 4.0),或稱生產力4.0,是一個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計劃[1]。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2013年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聯邦經濟及科技部將其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專案,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用來提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和智慧化[2]。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了「工業4.0平台」;德國電氣電子及資訊科技協會英語Verband der Elektrotechnik, Elektronik und Informationstechnik發布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德國機器人展

所謂的4.0目標與以前不同,並不是單單創造新的工業技術,而是著重於現有的工業相關的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統合起來,透過工業人工智慧的技術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學智慧型工廠,並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以及商業夥伴[3][4],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其技術基礎是智慧型整合感控系統物聯網[5]。這樣的架構雖然還在摸索,但如果得以陸續成真並應用,最終將能建構出一個有感知意識的新型智慧型工業世界,能透過分析各種巨量資料,直接生成一個充分滿足客戶的相關解決方案產品(需求客製化),更可利用電腦預測,例如天氣預測公共運輸、市場調查數據等等,及時精準生產或調度現有資源、減少多餘成本與浪費等等(供應端優化),需要注意的是工業只是這個智慧型世界的一個部件,需要以「工業如何適應智慧型網路下的未來生活」去理解才不會搞混工業的種種概念。

第四次工業革命可以實現的時間,各方說法不一;德國電氣電子及資訊科技協會英語Verband der Elektrotechnik, Elektronik und Informationstechnik的會員中只有四分之一認為2020年前會有大規模的實施[6],而工業通訊標準、安全性和人員培訓都是較大的問題。

敘述

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利用水力及蒸汽的力量作為動力源突破了以往人力與獸力的限制,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用電力為大量生產提供動力與支援,也讓機器生產機器的目標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使用電子裝置及資訊技術(IT)來消除人為影響以增進工業製造的精準化、自動化[7]。工業4.0的核心詞彙是智慧型整合感控系統,而且是高度自動化,可以主動排除生產障礙,在中國製造2025美國製造業振興計劃也都提到了。

德國的工業4.0一詞最早是在 2011 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8]。2012年10月由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 Siegfried Dais 及利奧波第那科學院孔翰寧英語Henning Kagermann組成的工業4.0工作小組,向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實施建議。2013年4月8日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工業4.0工作小組提出了最終報告[9]

類似計劃

在美國一個稱為「智慧型製造領導聯盟」(Smart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Coalition, SMLC)的組織,也發起倡議致力於製造業的未來。智慧型製造領導聯盟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由製造業公司、供應商、技術公司、製造商集團、大學、政府機構和實驗室所組成。聯盟的目標是讓這些製造業的利益相關者形成協同研發、實作和推廣的團體,可以發展出相關的方法、標準、平台和共享的基礎架構,促進智慧化製造。工業網際網路是要將兩次重大轉型變革所帶來的發展成果匯集在一起: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眾多機器、裝置和製造業大軍,與數位革命帶來的運算、資訊和通訊系統。依照GE的觀點,上述的成果結合將帶來三大要素,展現出工業網路的本質:智慧型機器、先進分析和參與工作者。

沿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1750~1850)

機械化:蒸汽動力帶動機械化生產。產業經濟創新包括工廠製造代替了手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4)

電氣化:電器動力帶動自動化生產。產業經濟創新包括電力工廠、電器製造、鑄鐵、鐵路和化學品等重工業興起。

第三次工業革命(1970~2010)

資訊化:電子裝置及資訊技術(IT)帶動數位化生產。產業經濟創新包括原子能技術、電子、電腦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的發明與應用等。

第四次工業革命(2011~)

物聯網:產業經濟創新包括建構出一個有智慧型意識的產業世界,發展具備有適應性、資源效率、人機協同工程的智慧型工廠,以貫穿供應鏈夥伴流程及企業價值流程,創造產品服務化與客製化的供應能力。 「工業4.0」一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Fair),由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推動下形成,現在它已經成為了德國的國家戰略。而工業4.0也有了先期模板,德國的企業正展開一系列生產實驗。[10]

參見

參考資料

  1. ^ 高野敦. 猜一猜,什麼是「工業」?. 商業周刊. 2014年2月 [2014-04-06]. 
  2. ^ Zukunftsprojekt Industri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4-07.
  3. ^ Webseite Projektträger DL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st download on 08. January 2013
  4. ^ T. M. Böhler:Industrie 4.0 – Smarte Produkte und Fabriken revolutionieren die Industri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4-18.. In: Produktion Magazin, 10. Mai 2012; Last download on 5. September 2012
  5. ^ J. Jasperneite:Was hinter Begriffen wie Industrie 4.0 steck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Computer & Automation, 19. Dezember 2012; Last download on 23. December 2012
  6. ^ 第四次工業三大障礙-通訊標準、安全、人員培訓
  7. ^ Die Evolution zur Industrie 4.0 in der Produktion[永久失效連結] Last download on 14. April 2013
  8. ^ Industrie 4.0: Mit dem Internet der Dinge auf dem Weg zur 4. industriellen Revolution, VDI-Nachrichten, April 2011. [201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4). 
  9. ^ Industrie 4.0 Plattform Last download on 15. Juli 2013
  10. ^ 林東清. 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七版. 臺北市: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19-06: 297–306. ISBN 978-957-5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