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斯特凡·格奥尔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Poem留言 | 贡献2020年7月12日 (日) 03:5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斯特凡·乔治
出生1868年7月12日
普鲁士王国宾根
逝世1933年12月4日
瑞士罗卡诺
職業诗人
語言德语
國籍 德国
民族日耳曼族
體裁诗歌
代表作《阿卡伯尔》《灵魂之年》《战争》

斯特凡·安东·乔治(德語:Stefan Anton George,1868年7月12日—1933年12月4日)德国诗人翻译家[1]

生平

斯特凡·乔治1868年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宾根的彼得希海姆(今属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他的父亲斯蒂芬·乔治是一个酒店负责人以及酒商。[2]
他的学校教育还算成功,1888年毕业之后,他待在巴黎与伦敦,在此期间,他出席了诗人斯特芬恩·马拉梅的周二晚会。1891年他去了维也纳旅行,在维也纳,他第一次遇到了胡戈·冯·霍夫曼史塔
1890年,他在二十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创办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杂志《布拉特艺术》,并在此担任编辑一职。他在流行文学界以及乔治·克莱斯圈的学术界有一定名气。这个圈子里包括一些当时的先锋青年作家(如弗里德里希·古恩多夫、路德维希·克拉格斯)。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曾经劝一个青年朋友像自己一样生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预言德国将会战败,1914-1916年间他为此创作了哀歌《战争》。战后,面对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他大哭了一场。
1933年后,纳粹想要接管约瑟夫·戈培尔为他提供的新皇家艺术学院,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也错过了事先准备好的65岁生日会。为了弥补这次生日会的遗憾,他去了瑞士旅行,在罗卡诺去世。

作品风格

乔治的诗歌的特点是具有贵族精神;他的诗歌有一种比较正式的风格,使用抒情的语调和语言,往往晦涩难懂,并且受到了希腊的古典形式影响,在反抗方面有德国文学现实主义倾向。他相信诗歌的目的是发现与世界的距离。他认为艺术为了艺术的缘故,他的曾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有许多关系的坚定倡导者,他在与它的许多代表,如马拉美保罗·魏尔伦有所接触。

乔治是19世纪的德国现代主义之间的重要桥梁,尽管他接受了当时的许多批评。他尝试了使用各种诗意米,标点符号,晦涩的典故和排版进行创作。乔治的“同性恋”反映在作品如阿卡伯尔和爱情诗上,他专门找到他的熟人天才少年马克西米利·克朗博格,被他称为“马克西明”,他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最神圣的行为。乔治的性欲,与他的诗意工作的相关性已经被当代批评家,如托马斯·卡劳夫玛丽塔·凯尔森-劳里兹讨论。

阿卡伯尔是乔治的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不过也是他奇怪的。标题是参考自筋疲力尽的罗马皇帝埃拉伽巴路斯。乔治也是一个重要的翻译家。他把但丁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的作品翻译成德语。

1927年,乔治获得歌德奖

作品列表

  • 《赞美诗集》1890: Hymnen
  • 《朝圣》1891: Pilgerfahrten
  • 《阿卡伯尔》1892: Algabal (1892)
  • 《灵魂之年》1897: Das Jahr der Seele
  • 《地毯的生命》1899: Teppich des Lebens
  • 《胸针》1901: Die Fibel
  • 《工作与时日》1903: Tage und Taten (译自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 《第七圈》1907: Der siebente Ring
  • 《星之圣约》1913: Der Stern des Bundes
  • 《战争》1917: Der Krieg
  • 《新世界》1928: Das neue Reich

参考资料

  1. ^ Stefan George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 Encyclopedia.com articles about Stefan George http://www.encyclopedia.com/topic/Stefan_George.aspx#1-1G2:3404702441-full
  2. ^ George, Stefan - Zeno.org http://www.zeno.org/Literatur/M/George,+St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