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蘭柏四綱領
系列條目 普世聖公宗 | |
坎特伯雷座堂 | |
組織 | |
---|---|
背景及歷史 | |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 |
神學 | |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 |
禮儀和崇拜 | |
聖公宗主題 | |
聖公宗主題頁 |
芝加哥蘭柏四綱領(英語:Chicago-Lambeth Quadrilateral)或蘭柏四綱領(Lambeth Quadrilateral)、蘭柏芝加哥四綱領(Lambeth-Chicago Quadrilateral)是關於基督教聖公宗宗教個性的四個要點的綱領。它經常被引用為概括了普世聖公宗教義的基本以及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中用於與其他基督教教派討論時的參考。這四點是:
美國聖公會牧師威廉·里德·亨廷頓在1870年的論文中提到了這四點。亨廷頓希望通過提倡這四點,達到建立與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可能在神的祝福下重新統一的基礎」。
美國聖公會主教議會的決議
這四點在1886年美國聖公會於芝加哥舉行的主教議會上討論通過。當時的決議按如下:
- 我們抗議宗的美利堅合眾國聖公會的主教,作為神的教會的主教聚集在評議會,謹此向所有可能關心,尤其是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為了基督教而奮鬥的不同教派的基督徒們宣布:
- 但是進一步,我們在這裡重申,基督教的團結只能通過所有基督教派回歸到團結的原則下來實現,例如第一個時期的大公教會;這些原則我們相信是基督和他的使徒所承諾的直至末日為止的基督教的信仰和秩序的豐厚的沉澱和積累,因此,為了全人類平等而共同的利益而被按立為教會的管家和信託人,不可以妥協或放棄這些原則。
- 作為這個神聖的歷史積澱的固有的一個部分,並且作為基督教世界分裂的部門再團結的必要成分,我們認為:
- 另外,因教會的分裂而悲痛的我們特此聲明我們的願望和準備,若有任何對這一聲明的官方回應,我們會與任何基督教派進入如兄弟般的會議中,探討恢復基督教有機統一的方法,並且討論在什麼情況下這般無價的祝福可能被愉快的通過。
蘭柏會議的決議
1888年第三屆蘭柏會議通過了第11條決議。這是兩年前芝加哥通過的決議的縮小版本,它更接近於亨廷頓原來的文字。決議如下:
- 本次會議的意見為,以下文字可以作為可能在神的祝福下重新統一的基礎:
- (a)聖經的舊約和新約作為「包含了所有救世必要的內容」,也作為信仰的規則和最終標準。
- (b)使徒信經作為洗禮的標記;尼西亞信經對基督教的信仰有了充分的陳述。
- (c)基督本人定下的兩項聖禮——洗禮和聖餐——應始終如一地以起始禱詞和耶穌本人定下的儀式舉行。
- (d)歷史上的監督制,通過管理機構的不同方法適應於被神呼召加入上帝團結教會的各個國家和人民的需求。
四綱領的意義
自蘭柏會議上通過了四綱領之後,它對聖公宗的特性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項決議產生於聖公會在大英帝國殖民地上快速傳播的時期。它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社會思潮,事後證實對於殖民地教會十分重要,因為當時教會正在從由地方規模演變成國家規模地、受英國文化和價值觀影響。當時它也被激烈辯論,特別是關於第三點和第四點。
第一點,關於聖公會稱為「經典的充分性」,是從三十九條綱領中第六條借用的語言,以16世紀以來聖公會有關聖經的注釋和解釋學為基礎。因此它在書面上被廣泛接受。第二點描述了古代以來天主教信仰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並且得到了廣泛的默認。在一定程度上他一直都飽受爭議,爭議主要集中在這些部分在尋求擴張信仰的陳述,以包含其他的陳述。因為很多聖公會禮儀被不當限制,第三點也受到爭議。很多英國國教高派教會教徒主張其他的五種聖禮也應該被包括在聖公會必要的元素中。最受爭議的是第四點,很多人認為可以挑戰聖公會的使徒繼承傳統。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對話中的四綱領
芝加哥蘭柏四綱領對於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也十分重要。它尤其對於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會之間的對話以及某些教省和信義宗之間的對話幫助很大。
羅馬教皇良十三世發表了名為Apostolicae Curae的教皇詔書,宣稱所有聖公會主教「絕對完全無效」。這被認為是羅馬天主教對於四綱領在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努力的最初的回應。
然而四綱領也變成了一個絆腳石,如同加拿大聖公會和加拿大聯合教會之間的對話,以及英國國教會和英國循道公會之間的對話,他們的分裂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監督制的問題。
參考文獻
- Butler, Perry (1988) "The History of Anglicanism From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in: The Study of Anglicanism; ed. by Stephen Sykes and John Booty. London: SPCK; pp. 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