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七姊妹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7日 (日) 09:24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七姊妹道西段

七姊妹(英語:Tsat Tsz Mui 或 Braemar Point[1])是香港東區的一處地方,位於北角以東,最初為香港島的一條古老村落。具體範圍為七姊妹道一帶,電照街以東,英皇道渣華道交界以西之區域,七姊妹區之東就是鰂魚涌區。

七姊妹的故事

相傳當地一個古老村落,當中有少女自幼成為總角之交,情同姊妹,於是她們結義金蘭,並立下「寧死不嫁」的誓言。

後來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許配給同鄉,她卻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七位姊妹在她出嫁前一晚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袛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一起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

翌日村民找不着她們的影蹤,但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他們認為由七姊妹所變成。這七塊礁石稱之為「七姊妹石」,而當地的村落亦改名為「七姊妹村」。

1934年香港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

2001年香港無線電視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亦名為《七姊妹》。

歷史

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10萬人次。1918年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有一路日軍曾經於七姊妹區海邊搶灘登陸成功。

1948年起,七姊妹區開始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然而該區逐步與北角西面融合,「七姊妹區」這名稱亦逐漸被人遺忘,現時只剩下七姊妹道及七姊妹郵政局以「七姊妹」命名。

1980年代,港鐵將鰂魚涌站通車,車站設於鰂魚涌西面,鄰近七姊妹地區,令不少香港人把七姊妹誤當成鰂魚涌。

私人/居屋屋苑

公共屋邨

社區設施

酒店

交通

區內道路

途經的公共交通服務

教育

参考文献

  1. ^ 於1896-1899年間的香港島地圖出現於七姊妹附近出現Braemar Point的英文標示。. HK Map Viewer. [2020年3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