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京子
林 京子(日语:はやし きょうこ,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1]),本名宮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長崎、幼年成長於上海虹口的小說家與散文家。1975年,她以描寫長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廣場》(日语:『祭りの場』,或譯《祭場》)獲頒芥川獎[2],隨後因寫作諸多相關主題作品為人所知。[3][4][5]
生平
1930年,宮崎京子出生於長崎市東山手町。因父親工作關係,她在不足一歲時就與家人一同遷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現稱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後,附近的黃浦江周圍地區是她成長的主要環境。[3]
1932年及1937年,她在一·二八事變及淞滬會戰發生前後被送回長崎躲避戰禍。[3]
1945年2月,她的父親因獲知日本可能將戰敗,讓妻子先攜帶她與姐妹回日本。因上海與長崎間的海域已遭美軍封鎖,他們由陸路經滿洲國及朝鮮,再乘船前往長崎。抵達諫早後,母親欲將她轉入當地中學就讀,但遭校長排斥拒絕;後轉入長崎高等女學校。[3]
入學後,她因口音與語言理解差異與同學產生隔閡。不久,她又在當地經歷長崎原爆;此後,她因身為被爆者屢遭歧視與排擠。[3]
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發表後,她開始期盼再訪上海,但同時也因日本社會的反應與兒時記憶的連結而感到猶豫。此後,在社會潮流與氛圍中,她開始撰寫以兒時記憶為題材的作品,1975年憑藉《祭場》獲得第77屆芥川獎,並在1979年發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米歇爾的口紅》(日语:『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在《米歇爾的口紅》中,她寫出了對上海的眷戀,也使用兒童的視角描繪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間與權利角力關係[6]。[7][3]
1981年8月,她藉由參加旅行團重返上海,並在返回日本後寫成長篇小說《上海》(日语:『上海』);其中,她藉由小說敘述者描繪了自己在再訪上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她因日本反核運動的社會內部紛爭、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冷戰的局勢、中日關係的變化等,她對於相關事物的看法逐漸深廣。[7][3]
語錄
- 「我一直認為,原子彈和放射性物質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是事關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8]
參見
參考資料
- ^ 作家の林京子さんが死去「祭りの場」「三界の家」. 産経新聞. 2017-03-01 [2017-03-01].
- ^ 林雪星. 林京子的《祭祀的廣場》裡的「生」與「死」-從敘述者的「我」的視點來看. 台灣日本語文學報. 2014-06-01, (35). ISSN 1727-2226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 doi:10.6205/jpllat.35.201406.0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Openbook閱讀誌. [2019-12-30] (中文(繁體)).
- ^ 自由評論網. 超A評論》女作家筆下的長崎核爆 :以林京子、後藤美奈子的作品為例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talk.ltn.com.tw. [2019-12-30].
- ^ 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文学意义-手机知网. wap.cnki.net. [2019-12-30].
- ^ 林京子. 上海 ; ミッシェルの口紅: 林京子中国小説集. 講談社. 2001. ISBN 978-4-06-198243-7 (日语).
- ^ 7.0 7.1 林雪星. 論林京子文學裡戰爭表象的上海-以《蜜雪兒的口紅》及《上海》為主. 淡江日本論叢. 2013-12-30. ISSN 2075-356X.
- ^ 林京子作品在意大利獲得反響 – 明報月刊. [2019-12-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