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屏東市

坐标22°39′N 120°29′E / 22.650°N 120.483°E / 22.650; 120.4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heng20241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3日 (三) 10:56 歷年人口變化:​人口減少程度未減輕,而是日日加劇)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39′N 120°29′E / 22.650°N 120.483°E / 22.650; 120.483

屏東市
Pingtung City
舊稱:阿猴、阿緱
縣轄市
屏東市官方圖章
屏東市徽
屏東市位置圖
坐标:22°40′34″N 120°29′39″E / 22.676111111111°N 120.49416666667°E / 22.676111111111; 120.49416666667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屏東縣
設立州轄市-1933年
(改制屏東街屏東市
省轄市-1945年
(戰後,升格為省轄市屏東市
1950年(撤銷建制)
縣轄市-1951年
(降級為縣轄市)
下級區劃791,464
政府
 • 行政机构屏東市公所
(立法機關:屏東市民代表會
 • 市長程清水(代理)屏東市市長列表)
面积
 • 总计65.0670 平方公里(25.1225 平方英里)
海拔23 公尺(75 英尺)
人口(2024年12月)(74,924戶)
 • 總計192,657人
 • 排名1
 • 密度2,961人/平方公里(7,669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900
戶政資料代碼10013010
毗鄰九如鄉長治鄉麟洛鄉萬丹鄉高雄市大寮區大樹區
網站http://www.ptcg.gov.tw/

屏東市臺灣話Pîn-tong-tshī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pinˇ dungˊ sii;排灣語Akav)位於屏東縣西方偏北,為屏東縣的縣治,市內共轄79個里[1],全市人口數約19.8萬人,為屏東縣人口最多、高雄都會區人口第三多(僅次於鳳山區三民區)的行政區,亦為台灣人口數第三多的縣轄市[註 1]

周邊鄉鎮的方面,北以屏東機場九如鄉相接、東北與長治鄉為臨,東以麟洛鄉為居及衛星城市,南接萬丹鄉,西北及西南以高屏溪各與大樹區大寮區相對。地處屏東平原之上,地勢平坦,物產豐富,充滿南國風情,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5℃,也因為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長的城市,而有「太陽城」的封號。

歷史

屏東市舊名「阿緱」或「雅猴」,原為平埔族阿猴社的故地。根據記載,屏東市約在1684年(康熙21年)漢人移入建立村落,在乾隆年間(1764)出現了市集[2],時稱「阿猴街」,亦設有阿猴汛。1836年(清道光16年)建築城牆以防盜賊及械鬥。日治初設阿猴廳,1905年用字雅化為阿緱廳(あこうちょう/Akō Chō),廳治俱在今屏東市。1913年當時亞洲第一長橋─下淡水溪鐵橋(俗稱高屏鐵橋)竣工,大幅改善屏東對外鐵路運輸,以製糖等產業奠定經濟基礎。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以清代設立的屏東書院,將此地易名為「屏東(へいとう/Heitō)」,設置屏東街隸屬屏東郡,1933年升格「屏東市」。但民間廣泛的另說是得名自「半屏山之東」。
1945年戰後屏東市設置為省轄市,成立「屏東市政府」,並將市區劃分為東區南區北區中區,1946年4月再將萬丹鄉長興鄉(含今麟洛鄉)、九塊鄉高雄縣劃入,改稱萬丹區長治區九如區。1950年10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與高雄縣屏東區潮州區東港區恆春區合併成立屏東縣,「市政府」改為屏東縣政府,並將萬丹區長治區九如區等三區自「屏東市」析出,改制為萬丹鄉長治鄉九如鄉。1951年11月30日將東區南區北區中區等四區裁撤歸併為現今「屏東市」。

地理

地形

屏東市位處屏東平原之西側,為高屏溪牛稠溪武洛溪沖積平原,平原面積佔100%,海拔高度介於 18 公尺至30 公尺,全市平均坡度0.22%,市區部分之坡度則為 0. 14% 。地勢較周遭鄉鎮高出約5公尺,為一不明顯的台地。

水文

主要流經河川有高屏溪與高屏溪於屏東市的兩大支流萬年溪殺蛇溪

氣候

屏東市氣候特徵為夏雨冬乾,乃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時,因來自台灣海峽西南季風中央山脈交會,而產生特有的午後雷陣雨(俗稱西北雨),主要降水範圍於荖濃溪以南、士文溪以北、高屏溪以東、中央山脈以西,每場雨時間約2~4小時左右,年降雨量約2215.3毫米,平均降雨日120天。冬季時,因西面有大武山中央山脈為屏障,阻隔了冷冽的東北季風南下,使屏東的冬天並不明顯,加上緯度偏低,全年日照充足,除了寒流來襲期間,在冬季仍可享受南國溫煦的陽光,造就屏東有豐富的農業物產。屏東年均溫約攝氏25度,月平均濕度在81%~88%之間。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5182,746—    
1956103,433+25.0%
1961126,715+22.5%
1966147,304+16.2%
1971167,744+13.9%
1976179,052+6.7%
1981189,347+5.7%
1986202,079+6.7%
1991212,335+5.1%
1996214,627+1.1%
2001215,245+0.3%
2006216,425+0.5%
2011209,416−3.2%
2016201,644−3.7%
2020/11197,734−1.9%
屏東市歷年戶數及人口. 屏東縣屏東市戶政事務所.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屏東市人口於1985年突破20萬人,其後有長達30餘年的時間人口維持在20萬以上。但近15年來飽受人口流失之苦,並相繼遭永康西屯平鎮新竹東區大里蘆洲八德汐止等行政區超越,截至2018年8月正式跌破20萬人[3]。本市在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桃園市以後,曾為台灣人口數僅次於彰化市第二多的縣轄市,但由於人口仍持續大量流失,於2020年8月被竹北市超越,現已退居第三多。屏東縣累積十年(2009年底~2019年底)人口減少63,456人,其中本市就減少14,624人,減少量不僅是縣內之首,在全國所有縣轄行政區亦是最多者,於鄉鎮市區累積十年人口減少量排行之中,本市更高居第四多[註 2]。統計至2020年11月底,屏東市人口數有197,734人。

最大里為崇蘭里,有將近一萬五千人。[4]其他諸如潭墘里、大武里、大連里、瑞光里等,為人口較集中之地區。

屏東市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197,734 (100%)
0~14歲
22,882 (11.57%)
15~64歲
142,360 (72.00%)
65歲以上
33,492 (16.94%)
97,282
(男人口數)
100,452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性別比96.84%
扶養比39.60%
 - 扶幼比16.07%
 - 扶老比23.53%
老化指數146.37%
戶人口量2.6301人/戶
人口密度3,038.93 (人/km2)
11月概況
年齡戶數性別較上月變動
幼年人口減68人
壯年人口減267人
老年人口增104人
男性減135人
女性減96人
戶數減少23戶
出生死亡統計
出生
935
截年出生率
5.14‰
死亡
1548
截年死亡率
8.51‰
截年自然增加率:-3.371‰
遷移統計
遷入
5539
截年遷入率
30.46‰
遷出
6182
截年遷出率
34.00‰
截年淨遷移率:-3.536‰
11月人口動態
出生人數94人
死亡人數152人
遷入人數384人
遷出人數557人
2019年每月人口變化
屏東市人口變化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度增減
人口 199,476 199,362 199,414 199,360 199,399 199,358 199,282 199,266 199,119 199,024 199,014 198,990 −616
消長 -130 -114 +52 -54 +39 -41 -76 -16 -147 -95 -10 -24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 2020年每月人口變化
    屏東市人口變化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度增減
    人口 198,795 198,730 198,713 198,676 198,633 198,499 198,359 198,264 198,089 197,965 197,734 −1,256
    消長 -195 -65 -17 -37 -43 -134 -140 -95 -175 -124 -231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 本年人口約已流失0.631%,1~11月累積自然增加-613人,社會增加-643人
  • 為臺灣本島幼年比例最低的縣轄市,在全國14個縣轄市之中,幼年比例排行次低,僅高於馬公市
    資料時間:2020年11月,來源:屏東縣政府民政處[5]

    歷年人口變化

    • 累積五年(2014年底~2019年底)人口減少4,876人,是全國所有縣轄市、縣轄行政區之中,五年來人口減少最多者。
    屏東市歷年人口變化(1951年~2020年)[5][6]
    統計表
    年份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人口 82,746 87,482 91,471 96,263 100,339 103,433 108,141 113,266 117,808 122,057
    增加量 +4,736 +3,989 +4,792 +4,076 +3,094 +4,708 +5,125 +4,542 +4,249
    成長率 +5.724% +4.560% +5.239% +4.234% +3.084% +4.552% +4.739% +4.010% +3.607%
    年份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人口 126,715 130,563 135,296 139,721 143,341 147,304 150,254 153,953 161,590 165,360
    增加量 +4,658 +3,848 +4,733 +4,425 +3,620 +3,963 +2,950 +3,699 +7,637 +3,770
    成長率 +3.816% +3.037% +3.625% +3.271% +2.591% +2.765% +2.003% +2.462% +4.961% +2.333%
    年份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人口 167,744 168,767 170,548 172,997 175,713 179,052 182,114 183,304 185,142 187,383
    增加量 +2,384 +1,023 +1,781 +2,449 +2,716 +3,339 +3,062 +1,190 +1,838 +2,241
    成長率 +1.442% +0.610% +1.055% +1.436% +1.570% +1.900% +1.710% +0.653% +1.003% +1.210%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189,347 192,232 195,288 198,237 200,441 202,079 204,990 206,991 207,970 210,801
    增加量 +1,964 +2,885 +3,056 +2,949 +2,204 +1,638 +2,911 +2,001 +979 +2,831
    成長率 +1.048% +1.524% +1.590% +1.510% +1.112% +0.817% +1.441% +0.976% +0.473% +1.361%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212,335 213,309 214,304 214,728 215,096 214,627 214,722 214,313 214,727 215,282
    增加量 +1,534 +974 +995 +424 +368 -469 +95 -409 +414 +555
    成長率 +0.728% +0.459% +0.466% +0.198% +0.171% -0.218% +0.044% -0.190% +0.193% +0.258%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215,245 215,584 216,338 216,777 216,708 216,425 215,962 214,987 213,614 211,027
    增加量 -37 +339 +754 +439 -69 -283 -463 -975 -1,373 -2,587
    成長率 -0.017% +0.157% +0.350% +0.203% -0.032% -0.131% -0.214% -0.451% -0.639% -1.211%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209,416 207,862 205,945 203,866 202,562 201,644 200,452 199,606 198,990
    增加量 -1,611 -1,554 -1,917 -2,079 -1,304 -918 -1,192 -846 -616
    成長率 -0.763% -0.742% -0.922% -1.009% -0.640% -0.453% -0.591% -0.422% -0.309%

    政治

    歷屆市長

    屆次 姓名 黨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代理 魏耀沌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年月日 年月日 縣政府民政局長兼代
    1 李世昌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51年7月2日 1954年7月1日 民選首任
    2 張朝任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54年7月1日 1957年7月1日
    3 張朝任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57年7月1日 1960年1月17日
    4 邱慶德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60年1月17日 1964年3月1日
    5 邱慶德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64年3月1日 1968年3月1日
    6 張河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68年3月1日 1973年4月1日
    7 張河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73年4月1日 1977年12月30日
    8 董榮芳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77年12月30日 1982年3月1日
    9 董榮芳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82年3月1日 1986年3月1日
    10 容滋浩 無黨籍 1986年3月1日 1990年3月1日
    11 容滋浩 無黨籍 1990年3月1日 1994年3月1日
    12 黃清漢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4年3月1日 1998年3月1日
    13 王進士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8年3月1日 2002年3月1日
    14 王進士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2年3月1日 2006年3月1日
    15 葉壽山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6年3月1日 2010年3月1日
    16 葉壽山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5日
    17 林亞蒓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4年12月25日 2017年4月24日 因涉嫌貪污一審遭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判處16年有期徒刑、褫奪公權5年[7]
    代理 程清水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7年4月24日 2018年12月25日 屏東縣政府指派代理[8]
    18 林恊松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8年12月25日 2020年7月2日 因涉嫌貪污遭到收押停職[9]
    代理 程清水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20年7月3日 現任 屏東縣政府指派代理[10]

    市政組織

    屏東市公所

    屏東市公所是屏東縣屏東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屏東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屏東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 任一次。屏東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6課6室等12個行政單位及6個附屬單位。 [11]

    屏東市民代表會是屏東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屏東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共有23位市民代表,北區選區9席市民代表、南區選區8席市民代表、東區選區5席市民代表、中區選區1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23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 [12] [13]

    行政區

    屏東市行政區劃
    • 屏東市共分79里,並設有七個里聯合辦公室,管轄七個非行政區劃的分區。這些分區與屏東為省轄市時的市轄區並無關係。
      • 中區:端正里、武廟里、大同里、泰安里、文明里、光榮里 、民權里、大埔里、必信里、崇禮里、崇智里、維新里
      • 北一區:廣興里、空翔里 、崇蘭里、潭墘里、勝利里 、永城里
      • 北二區:斯文里、興樂里、華山里、北勢里、明正里、太平里、北興里、溝美里、中正里、仁愛里、三山里、海豐里、仁義里、和興里、信和里
      • 南一區:大洲里、前進里、清溪里、崇武里、大武里、永昌里、永順里、永光里、長安里、安鎮里、凌雲里、鵬程里
      • 南二區:新生里、永安里、頂宅里 、頂柳里、新興里、公館里 、龍華里、玉成里、大湖里、厚生里、建國里、擇仁里、一心里、光華里、義勇里、萬年里
      • 東一區:扶風里、楠樹里、金泉里、勝豐里、慶春里、安樂里、平和里、長春里、橋南里、橋北里、豐榮里、豐源里、豐田里、大連里、瑞光里
      • 東二區:歸心里、湖西里、湖南里[14]
    • 預計整併為59里,預定2021年7月5日施行。[15]

    選民結構與政治勢力

    屏東市因境內西北側有大量眷村坐落之故,於政治上傾,歷任市長除無黨籍外皆是國民黨人,民進黨屢攻不下,成為泛綠南臺灣少數的艱困區,惟2016年立委選舉民進黨鍾佳濱在國民黨聲望低迷之際,擊敗曾擔任兩屆屏東市長的王進士,贏得屏東縣第二選區立委席次,其中在屏東市更以三千票差距勝出。

    經濟

    屏東市15歲以上之就業人口為 85907 人,一級產業人數為3970,約佔4.62%;二級產業人口為23376人,約佔27.21%;三級產業人數約58561人,約68.17%。[16]其中二、三級產業每年生產毛額約370億。[17]

    文化

    藝文

    娛樂與休閒

    教育

    大專院校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特殊學校

    交通

    軌道運輸

    六塊厝車站
    臺鐵
    高鐵
    捷運

    公路

    省道

    (以下省道皆可通往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縣道
    鄉道

    市區公車及公路客運

    公路客運
    • 屏東客運
      • 8201 屏東-萬丹
      • 8202 屏東-萬丹-東港
      • 8203 屏東-社皮-進德橋-東港
      • 8208 屏東-萬丹-潮州
      • 8209 屏東-萬丹-潮州-來義(暫行至古樓為止)
      • 8210 屏東-萬丹-潮州-建功
      • 8212 屏東-萬丹-潮州-萬巒-武潭
      • 8213 屏東-萬丹-潮州-過溪仔-東港
      • 8215 屏東-萬丹-潮州-北勢-過溪仔-東港
      • 8216 屏東-九如-里港
      • 8217 屏東-九如-里港-高樹
      • 8218 屏東-九如-里港-大津
      • 8220 屏東-九如-里港-美濃
      • 8221 屏東-德和-鹽埔
      • 8223 屏東-洛陽-高朗朗-鹽埔
      • 8225 屏東-洛陽-仕絨-鹽埔
      • 8226 屏東-德和-鹽埔-高樹
      • 8227 屏東-長治-三地門鄉公所
      • 8228 屏東-長治-份仔-水門
      • 8229 屏東-長治-三和村-水門
      • 8230 屏東-建興-龍泉
      • 8231 屏東-內埔-東勢-水門
      • 8232 屏東-內埔-老埤-水門
      • 8233 屏東-內埔-老埤-水門-霧台
      • 8235 屏東-西勢-內埔-佳佐
      • 8236 屏東-內埔-萬巒-佳佐
      • 8237 屏東-內埔-竹田-潮州
      • 8238 屏東-內埔-萬巒-潮州
      • 8239 屏東-內埔-竹田-潮州-恆春
    • 國光客運
      • 1773 屏東-內埔-潮州-枋寮-恆春
      • 1780 屏東-內埔-潮州-佳冬-枋寮
    國道客運
    市區公車
    路線編號 路線名稱 備註
    505
    永大路-和平國小 經復興圖書館、屏東轉運站、太平洋百貨環球購物中心瑞光夜市
    506
    廣勝路口-台糖縣民公園 經寶建醫院、勝利星村、屏東轉運站、屏東市公所
    508
    屏東轉運站-屏東轉運站 台灣好行神山線,經谷川大橋遊憩區、神山部落、霧台部落、禮納里部落
    509
    屏東轉運站-屏東科技大學 經家樂福屏東店、基督教醫院、國仁醫院
    513
    屏東轉運站-屏東轉運站 分順向、逆向,經大同高中、崇蘭環保公園、屏大附小
    515
    廣勝路口-大武建南 經寶建醫院、勝利星村、屏東轉運站、復興國小
    515A
    廣勝路口-屏東家扶中心 經寶建醫院、勝利星村、屏東轉運站、復興國小、鶴聲國中
    516
    屏榮高中-加工出口區 例假日停駛,經屏東體育館、屏東轉運站、大同國小、大慶工業區
    516A
    屏榮高中-建國路 例假日停駛,經屏東體育館、屏東轉運站、大同國小
    516B
    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屏東河濱公園 例假日行駛,經屏東工業區、屏東體育館、屏東轉運站、大同國小

    屏東公共自行車(Pbike)

    於2014年12月4日正式啟用。截至2020年8月20日,在屏東市共設有33個站點。此外,在屏東縣政府內亦設有服務處。

    航空

    旅遊

    宗教、古蹟
    休閒
    藝文
    夜市
    影城與戲院


    醫療

    商店與市集

    百貨公司與購物中心

    量販店與專業賣場

    傳統市場

    • 屏東市西區公有零售市場
    • 中山黃昏市場
    • 中央市場
    • 北區市場
    • 建國市場
    • 建華市場
    • 東區市場
    • 果菜市場
    • 和生市場
    • 南區市場
    • 永樂市場

    國際交流

    姐妹市

    風景寫真

    在建工程

    相關連結

    註釋

    1. ^ 僅次於彰化市竹北市
    2. ^ 僅次於永和區苓雅區三民區

    參考資料

    1. ^ 未來將調整為59里,預計於2021年生效
    2. ^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聚落篇(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永久失效連結]
    3. ^ 屏東市人口數跌破20萬大關! 最新統計19萬9994人. 自由時報. 2018-09-01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中文(臺灣)). 
    4. ^ https://www-ws.pthg.gov.tw/Upload/2015pthg/133/relfile/13581/474941/79fccb6c-ef06-49f2-ba39-a31aa6ca5204.pdf
    5. ^ 5.0 5.1 屏東縣政府民政處-人口統計.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6.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7-16].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7. ^ 屏市長將被停職 近千萬貪污所得沒收. [201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8. ^ 代理屏東市長 前議長程清水出線. 聯合新聞網. 2017-04-21 [201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中文(臺灣)). 
    9. ^ 屏東市長林恊松涉貪遭收押 屏東縣政府將派程清水代理. 聯合新聞網. 2020-07-02 (中文(臺灣)). 
    10. ^ 程清水代理屏東市長 3日宣誓就職. 中時電子報. 2020-07-03 (中文(臺灣)). 
    11. ^ 屏東市公所行政單位及附屬單位-屏東市公所. 屏東市公所.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中文(臺灣)). 
    12. ^ 沿革-代表會介紹-屏東市民代表會. 屏東市民代表會.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中文(臺灣)). 
    13. ^ 組織架構-屏東市民代表會. 屏東市民代表會.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4) (中文(臺灣)). 
    14. ^ 屏東市公所-各里聯合辦公處地址及電話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10-06.
    15. ^ 屏東市里鄰整併明年7/5生效 全市逾半住戶重編戶籍.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16. ^ 「 9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縣市報告」之「屏東縣 15 歲以上民間常住 人口之工作狀況」
    17. ^ 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18. ^ 屏東市立美術館.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19. ^ 屏東藝術館.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0. ^ 屏東演藝廳.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1. ^ 屏東青少年中心.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2. ^ 屏東青少年中心-臉書
    23. ^ 屏東青年學院.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4. ^ 屏東青年學院-臉書
    25. ^ 屏東青創聚落.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6. ^ 屏東青創聚落-臉書
    27. ^ 勝利星村-臉書
    28. ^ 屏東市國民運動中心.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29. ^ 屏東市國民運動中心-臉書
    30. ^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7-22.
    31. ^ 國立屏東女子高級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2). 
    32. ^ 國立屏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30). 
    33. ^ 屏東縣立大同高級中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2). 
    34. ^ 私立屏榮高級中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30). 
    35. ^ 私立陸興高級中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2). 
    36. ^ 私立民生家商職業學校.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1). 
    37. ^ 私立華洲工家職業學校.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38. ^ 屏東縣立中正國民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6). 
    39. ^ 屏東縣立公正國民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4). 
    40. ^ 屏東縣立至正國民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6). 
    41. ^ 屏東縣立明正國民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8). 
    42. ^ 屏東縣立鶴聲國民中學.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6). 
    43. ^ 屏東縣立大同高級中學(國中部).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2). 
    44. ^ 私立陸興高級中學(國中部).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2). 
    45. ^ 國立屏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8-14.
    46. ^ 屏東縣屏東市大同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6). 
    47. ^ 屏東縣屏東市中正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48. ^ 屏東縣屏東市仁愛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3). 
    49. ^ 屏東縣屏東市海豐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6). 
    50. ^ 屏東縣屏東市公館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51. ^ 屏東縣屏東市鶴聲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52. ^ 屏東縣屏東市凌雲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3). 
    53. ^ 屏東縣屏東市勝利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7). 
    54. ^ 屏東縣屏東市歸來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9). 
    55. ^ 屏東縣屏東市前進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56. ^ 屏東縣屏東市民生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5). 
    57. ^ 屏東縣屏東市民和國民小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30). 
    58. ^ 屏東縣屏東市唐榮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59. ^ 屏東縣屏東市建國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60. ^ 屏東縣屏東市忠孝國民小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8). 
    61. ^ 屏東縣屏東市復興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62. ^ 屏東縣屏東市和平國民小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63. ^ 屏東縣屏東市信義國民小學.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64. ^ 屏東縣屏東市瑞光國民小學.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65. ^ 屏東縣屏東市崇蘭國民小學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4-19.
    66. ^ 侯俐安. 高鐵南延拍版!554億左營案勝出 最快2029年通車 | 聯合報. 聯合報. 2019/9/27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中文(臺灣)). 
    67. ^ 屏東鄉土藝術館. [201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68. ^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 潘孟安:千名醫護進駐. [201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外部連結

    先前機關:
    屏東市 (省轄市)
    屏東市
    1951年-
    後繼機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