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围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4.244.127.187留言2021年1月31日 (日) 06:3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香港的围村(英语:Walled villages)多设在新界,主要分为两大类:“本地围”与“客家围”。“本地围”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围”是指客家人村落。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清朝初年,厉行“迁海令”以绝接济在台湾反清的郑成功,沿海空虚而沦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本地人获准迁回旧地,而在这时期,客家人也开始从大陆山区迁入香港,他们进入原属围头原居民之地定居,围头与客家双方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围头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

“本地围”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个家庭有独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墙环绕。墙基采用大麻石巩固,而墙身用青砖砌成,四边的胸墙开有枪孔。围内建筑整齐,有明显的中轴线,神厅设于末端。门外挖掘护城壕沟,围门是连环铁门或木条横栅门。

乾隆嘉庆期间,客家居民迁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邻建立新村定居,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围龙屋型制,建造“围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卫。

“客家围”形制是主要由多间房屋组成的围屋群,房屋墙身特厚而窗户特小,部分横屋的墙壁组成围村的墙壁,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又名围斗或瞭望台)。

香港围村列表

香港围村位置分布图
名称 别名或俗称 照片 地区 类型 备注
九龙
衙前围 馀庆围 新蒲岗东头邨 本地围村 于2016年封闭等候拆卸重建。
新界
乌溪沙村 沙田乌溪沙 客家围村
沙田围 沙田村 沙田沙田围 杂姓客家村 围墙无存
曾大屋 山厦围 沙田沙田围 典型客家围村
大围 积存围 沙田大围 本地围村
田心围 田心村 沙田大围 杂姓本地围村
三栋屋 荃湾 客家围屋 现为三栋屋博物馆
杨小坑村 屯门 客家围村
良田村 屯门 客家围村
黄家围 屯门 客家围村
虎地村 上村中村下村 屯门 客家围村
麒麟围 屯门 杂姓 客家围村
宝塘下村 屯门 本地围村
紫田村 屯门 本地村和 客家围村
子田围 子屯围 屯门

蓝地

客家围村
屯子围 田子围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青砖围 麦园围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蓝地村 永安村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没有围墙
泥围 黄岗围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顺风围 顺丰围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锺屋村 广田围 屯门蓝地 本地围村
桥头围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灰沙围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上璋围 上章围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石埔村 石步围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榄口村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山下村 山厦村 元朗屏山 本地围村
水边围 鸭乸围 元朗横洲 本地围村 没有围门与围墙
中心围 忠心围 元朗横洲 本地围村
大井围 元朗横洲 本地围村
吴屋村 元朗横洲 本地围村 只存围门
沙江围 蚺蛇郁 元朗厦村 本地围村
辋井围 元朗厦村 本地围村
田心 田心围 元朗厦村 本地围村
锡降围 元朗厦村 本地围村
祥降围 老围 元朗厦村 本地围村
南边围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西边围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大围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英龙围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马田村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田寮村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木桥头村 元朗十八乡 本地围村
水蕉新村 元朗十八乡 型格近似本地围村的客家村
杨家村 元朗大棠 客家围屋
吉庆围 灰沙围 元朗锦田 本地围村
泰康围 元朗锦田 本地围村
永隆围 元朗锦田 本地围村
沙埔村 元朗锦田 本地围村
合山围 莲花地 元朗八乡 本地围村
东镇围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仁寿围 老围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永平村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石湖围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壆围 壆头围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米埔老围 元朗新田 本地围村
泮涌 大埔大埔墟 杂姓本地围村
大埔头水围 大埔头老围 大埔太和 本地围村
中心围 青砖围 大埔泰亨 本地围村
灰沙围 大埔泰亨 本地围村
梧桐寨 大埔梧桐寨 客家围村
企岭下老围 西贡北十四乡 客家围屋
企岭下新围 西贡北十四乡 客家围屋
蚝涌 西贡蚝涌 本地围村
上窑 西贡北潭涌 客家围屋 现为上窑民俗文物馆
高塘 西贡高塘 本地围村
白沙澳 白沙凹 西贡北白沙澳 客家围屋
白沙澳下洋 西贡北白沙澳 客家围屋
麻笏围 郁葱围 粉岭龙跃头 本地围村 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
老围 粉岭龙跃头 本地围村 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
永宁围 六屋 粉岭龙跃头 本地围村 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
东阁围 粉岭龙跃头 本地围村 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
新围 觐龙围 粉岭龙跃头 本地围村 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
孔岭 粉岭孔岭 本地围村
丹竹坑老围 丹竹坑 粉岭丹竹坑 本地围村
新屋仔 粉岭丹竹坑 客家围村
围内村 上水围、老围 上水上水围 客家围村
大头岭 上水大头岭 本地围村 围墙已拆
松柏塱 上水松柏塱 本地群居围村
客家围 上水松柏塱 客家围屋
河上乡老围 北边围 上水河上乡 本地围村
河上乡南边围 上水河上乡 本地围村
丙岗 上水丙岗 本地围村
蕉径老围 上水蕉径 客家围屋
麻雀岭 沙头角麻雀岭 客家围屋
万屋边 沙头角万屋边 杂姓群居客家围屋
禾坑 沙头角禾坑 单姓客家围村和围屋群
荔枝窝 沙头角荔枝窝 大型客家围村
谷埔老围 沙头角谷埔 客家围村

资料来源:香港围村调查计划[永久失效链接]

著名围村

香港大多数围村都设在新界,多集中于元朗(包括屏山厦村十八乡新田等)、锦田(包括锦田及八乡)、粉岭上水(包括大埔、粉岭、上水、沙头角打鼓岭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湾屯门),曾为“新界五大氏族”——邓氏侯氏彭氏廖氏文氏的聚居地。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围村调查报告》(萧国健、沈思、叶庆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调查的131条村庄中,有“围”名者共71,可考之有围门者凡84,有围墙者凡57,其围墙四角建有更楼者凡21。

吉庆围

早期锦田吉庆围平面图

吉庆围是香港一个著名的围头围村,位于元朗锦田锦田公路侧,与永隆围泰康围南围北围新围合称“锦田六围”。

吉庆围呈长方形,占地45亩(长约100米,宽约90米),设计整齐、对称,是典型的围村建筑。邓氏远祖邓符协早于北宋时来此定居,后来族人邓伯经与另外两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建筑围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历史。这里住有400个邓氏后人。

此村初无围墙,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于地处濒海,为防寇盗,邓珠彦和邓直见才加建了6米高的青砖围墙。墙基用石筑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围墙四角,均筑炮楼,并加连环铁闸。围外原有一道10多米的护河围绕,是1662年至1721年间加建的,后来被填平,现时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吉庆围只有一个出入口,门口外有一块记载邓氏历史的铜牌。围村内设有一座小庙,供奉15位神祇。

吉庆围曾是锦田居民的抗英据点,参见铁门事件

时至今日,吉庆围仍被18英尺厚的城墙包围,但随着城市发展,已大为失色。围墙内的旧屋大多改建成西班牙别墅,尤如空壳。

曾大屋

曾大屋

曾大屋,又称“曾氏大屋”、旧称“山下围”或“山厦围”,位于沙田博康邨旁边,邻近狮子山隧道,是区内保存得最好的围村之一,亦是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贯万于1848年建造。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湾河经营石矿场,并在筲箕湾开设三利石厂,后来致了富,便在沙田兴建围村供族人居住。二、曾贯万是五品官,相传有一班海盗把渔获交予他保管,他在渔获下面发现大量银币,而海盗又一去不回,遂用之兴建建宅。

曾大屋呈长方形,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采用了曾氏的东北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堡垒式的格局,围墙采用了花岗石、青和精选的木材,而四角均筑有镬耳型的三层高碉堡,碉堡上有枪孔和瞭望台。庭院内还有两口。曾大屋的建筑充满官家气派,将防御和抗敌的因素集于一身,与新界的其他围村迥然不同。

围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收容逃难人士,所以被尊称为“曾大屋”。

上水围

上水围

上水围位于上水上水乡内,建于1646年。围村结构严谨,仍然保留原有的护河,是乡郊各个聚居地之中的极少数。上水围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远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从福建南下,立籍于此。

乡内的廖万石堂,建于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规模的围头宗祠之一,建造讲究,陈列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获列为法定古迹

上水围每60年才庆祝太平清醮,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举行。

粉岭围

池塘中的粉岭围倒影

粉岭围位于粉岭,由彭氏家族兴建,至今已逾700年历史。粉岭围以别致的池塘和特别的布局闻名,大炮、城楼和风水鱼塘也别具特色,是香港少数能够保留古色古香的围村。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间),彭氏家族从潮州揭阳县迁居[1] 扺港,并在此定居。围村、风水鱼塘和古炮,均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粉岭围还近建有思德书室彭氏宗祠,建筑古雅,重修后仍保留清代建筑的风格,保留的文物甚为丰富。

粉岭围有彭氏分支到蕉径

衙前围村

衙前围村位于九龙新蒲岗东光道东头村侧,是九龙其中一条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区内仅存且风貌不变的围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天后庙

衙前围村建于初(1352年),距今620余年,是三姓自中原南来定居的地方。围村曾建有瞭望台护河吊桥等。护河在日治时期被填平,吊桥亦已不复存在。村内曾装有两具大炮,保卫族人,后来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衙前围村内的古迹主要有天后庙及吴氏宗庙。村内每年会举行斋醮,往往会10年庆祝太平清醮,持续数天。该村的太平清醮始于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举行。

现时,发展商长江实业拥有衙前围村的八成业权。长实早于1982年开展围村的收购行动,1993年土地发展公司市区重建局前身)宣布将该村纳入重建项目,2006年1月与村民达成保留古迹的协议[2]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彭氏迁徙各地考究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
  2. ^ 長實衙前圍村獲批新建築圖則 增與市建局談判籌碼. [200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5). 

参考书目

  • 萧国健; 沈思、叶庆芳. 香港圍村調查報告. 香港. 
  • 王赓武. 香港史新編.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7. ISBN 978-962-04-1255-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