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
米粉是用稻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细长的面条状食品,在台湾、中国南方、东南亚由于盛产稻米,故比较流行。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不同地区的米粉由于制法不同,会有不同的长短、粗细、质地和口味。米粉的日语发音“ビーフン”即是沿用台语、闽南语发音“bí-hún”,印尼语与马来语亦将其称作“bihun”。
由于米粉柔韧不易断且细长,搭配羹汤可吸收更多汤汁增加风味,加入黄面能中和米粉本身韧度较高的口感,在咀嚼时也凸显出米粉的弹性,是很好的搭配方式,称米粉面。
在湖北所有有米粉这种食物的地区以及湖南湘东大部分地区如澧县、岳阳、益阳、长沙、衡阳等地米粉通常指的是“宽粉”,相比于其他地方的干米粉制作工艺而言水分含量较高,更接近其他地方所称的河粉或者粿条。而其他地区的“米粉”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澧县叫米面,长沙叫米线。而湖南常德地区传统的米粉为“圆粉”。现如今受“常德牛肉米粉”遍布湖南各地的影响。湖南其他地区的“米粉”也开始默认是“圆粉”。而湖北不受此影响,“米粉”依然默认是“宽粉”。以至于湖北的“常德牛肉米粉”被湖南常德当地人误以为用河粉代替了米粉,实际上是因为湖北当地的米粉制作工艺接近“河粉”,而与常德所称“米粉”不同。
定义
在台湾,因为食物制造过程中加入过量人工添加物的争议,2014年后,卫福部规定,只有含米量超过50%以上的,才能称为调和米粉。含米量未超过50%,只能称为炊粉或水粉。
起源
米粉据传说是中国古代五胡乱华时期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一说是为了方便走难时携带和食用,因为米粉已预先煮熟,使烹煮容易,外出携带也方便。
另一说法为当时汉人南迁华南地区,却怀念北方的面条,因此以稻米取代麦榨条而吃,根据《新竹市志》上的记载:“五胡乱华,华人南迁闽浙时,仍以稻米榨条而食,即当今之米粉也”、“米粉之制法由福建惠安传入台湾”。
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级食品”,只有喜庆宴客、特殊节日才会以“炒米粉”招待客人。
各地特色
- 在贵州、重庆一带的米粉味道相当辣,一碗汤几乎都是红色的。贵州遵义、重庆合川地区居民大都以红汤的羊肉米粉为每日的早餐。
- 在香港,星洲炒米就是带辣味的炒米粉,同时也有以汤佐食的,普遍使用由广东东莞制造的东莞米粉。另有江门产的“排粉”。
- 米粉在广西亦有多种做法:在桂林,米粉有卤菜粉、汤粉两种,另外还有牛腩粉、生菜粉和马肉米粉等几种;柳州和南宁的主要米粉类小吃则分别为螺蛳粉和老友粉。
- 在湖南长沙,米粉分为炒粉和汤粉,并加入大量辣椒调味。湖南常德的牛肉米粉很有特色。而岳阳地区的米粉则比长沙的更宽,入口更嫩。
- 南昌炒粉亦是南昌当地名吃,其中以牛肉炒粉为上品。凉拌粉亦是江西常见的吃法。
- 兴化米粉(莆仙语:Hing-hua̍ bî-heông)又称兴化粉,是福建莆田的特色小吃。莆田人(兴化人)吃米粉方法,一般有汤米粉和炒米粉两种,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荤或素的佐料(如猪肉、鸡肉、蛋、香菇、贡丸、虾肉、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煮熟就行,鲜嫩味浓。[1]
- 福建,捞化是“捞兴化粉”的简称,一般采用猪骨汤或牛骨汤作为汤底,常见的配料有猪血、猪大肠、牛肚、猪腰以及各类海产。
- 在台湾,米粉汤、炒米粉是常见的小吃。新竹地区特别以米粉闻名。
- 在泰国,米粉汤亦是常见的小吃。
参见
其他
- 由于成本等问题,台湾多数米粉都含有玉米淀粉,而且实际含米量常低于标示量,甚至有添加小麦制品却未标示的问题(一些人会对小麦过敏)[2]
- 2013年台湾毒淀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