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邦
撣邦 မိူင်းတႆး | |
---|---|
邦 | |
ရှမ်းပြည်နယ် | |
緬甸轉寫 | |
• 緬甸語等 | hram: prany nai |
撣邦在緬甸聯邦共和國的位置 | |
坐標:21°30′N 98°00′E / 21.5°N 98°E | |
國家 | 緬甸 |
地區 | 東環 |
首府 | 東枝 |
政府 | |
• 首席部長 | 林圖 (民盟) |
• 立法機關 | 撣邦議會 |
面積[1] | |
• 總計 | 155,801.3 平方公里(60,155.2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列表 |
人口(2014)[2] | |
• 總計 | 5,824,432(人) |
• 排名 | 表4 |
• 密度 | 37.4人/平方公里(96.8人/平方英里) |
民主制度 | |
• 民族 | 撣族(即傣族)、漢族(包括果敢族)、佤族、緬族、巴奧族、崩龍族(即德昂族)、哈尼族阿卡人、傈僳族、怒族、苗族、拉祜族、孟族等 |
• 宗教 | 佛教、基督教、民間信仰 |
時區 | 緬甸標準時間(UTC+06:30) |
網站 | www |
撣邦(撣語:မိူင်းတႆး,發音[mə́ŋ.táj];緬甸語:ရှမ်းပြည်နယ်,緬甸語委轉寫:hram: prany nai,,發音:[ʃáɰ̃ pjìnɛ̀]),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邦,155,801平方公里,人口約800多萬人(2005年),是緬甸聯邦裡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個邦。主體居民傣族(又稱撣族,英文中「撣族」一詞特指傣耶支系)。首府東枝。
地理
撣邦東面與中國大陸雲南省、寮國和泰國相接壤,南面克耶邦、克倫邦相連,西面與緬邦相連,北面與克欽邦相連。
撣邦屬於高原地區,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 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大陸,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歷史
撣邦在唐宋時代梵語稱為「妙香國」,當時撣邦跟雲南南部同屬一個地區。 公元937年,後晉天福二年,通海節度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疆域大致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元朝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1886年,英國佔領緬甸本部(俗稱下緬甸),1890年英國征服撣聯邦,置眾撣邦、北部克欽邦、西北部欽邦等眾邊區,為英帝國的保護邊區。當時撣聯邦仍然由撣邦各族土司王統治,而不隸屬緬甸本部。南撣邦系孟艮、整欠、猛勇、整賣、景線、六本、景海、猛龍、補哈、猛撤諸地,北撣邦系木邦、大山、猛育諸地。那裡的居民在漢代出現於文獻,稱「乘象蠻」(版圖至寮國北部),國號越裳,歸永昌郡管。國王叫雍田,萬象一名由它而來。
撣邦南部曾屬於蘭納王國。1776年暹羅贏得泰緬戰爭,奪得含蘭納在內的幾乎所有今日撣邦土地。1893年,暹羅又把這些土地割讓給英屬緬甸。
1922年時,撣聯邦由33邦聯合組成,分別為:21個撣族邦、7個德努族邦、2個巴奧族邦、1個巴朗族邦、1個巴當族邦、1個果敢族邦。撣聯邦由英國保護時期(1890年-1948年),英國當局將佤邦劃入撣聯邦,共計34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緬甸戰役中,英軍被日泰聯軍重創,泰國在日本同意下,割撣邦南部給泰國,設立源泰州。1945年6月,盟軍擊退當地泰國軍隊,撣邦被解放。
1947年2月11日,撣聯邦委員會制訂撣國歌與三色白圈撣邦國旗,並定2月7日為撣國慶日。
1947年2月12日,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為:聯合撣邦、緬甸、克欽邦、欽邦及英國統治下的各邦,聯合向英國爭取聯合獨立。
1947年2月15日,撣聯邦委員會改稱為眾撣邦委員會。
1947年9月24日,倉促完成緬甸聯邦憲法。
1948年1月4日,聯合獨立成功,緬甸聯邦誕生。國家依《緬甸聯邦憲法》運作。是年,為配合緬甸聯邦的國體,撣邦政府把2月7日「撣國慶日」改名為「撣邦節」,撣邦之名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緬甸聯邦第一任聯邦總統由撣邦撣族土司王蘇瑞泰擔任。任期1948年至1952年。
1952年,吳努為首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執政黨。同年,緬甸藉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由,進軍撣邦。
1958年,奈溫將軍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同年,《緬甸聯邦憲法》賦予撣邦的去、留權力,被看守政府擱置,由撣邦人民組織而成之軍隊,與看守政府之國防軍發生歷史性之第一次交戰。《緬甸聯邦憲法》明定憲法運作十年後,撣邦、克倫尼邦有權決定自己是否還願意成為緬甸聯邦一份子。
1962年,吳努的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競選獲勝而組織政府。3月2日,緬甸軍事強人奈溫將軍政變奪權,同年,作廢《聯邦憲法》,成立革命委員會進行軍人獨裁統治。聯邦憲法之作廢等於宣告緬甸聯邦解體,從此,各邦紛紛為原有之自主權而與緬甸本部交戰,遍及緬甸全國之內戰於焉展開,並一發不可收拾。
1964年,撣邦人民組織正式之撣邦軍,正式為收復撣邦國土而努力。1968年,緬甸共產黨進入撣邦東部,並於當地成立撣邦人民軍,人民軍主要由當地佤族組成。1988年10月26日,撣邦眾民族民主聯盟成立。
1989年3月12日,彭家聲的果敢部隊於果敢縣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建置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是年,與緬甸軍政府逹成停戰協議。4月,林明賢之815軍區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另立門戶組織撣邦東部同盟軍。同年,與緬甸軍政府逹成停戰協議。4月17日,鮑有祥之佤部隊於佤邦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成立緬甸國家團結黨,隨後更名為佤邦聯合黨,武裝部隊命名為佤邦聯軍。5月18日,佤邦與緬甸軍政府逹成停戰協議。
1989年撣邦軍分裂,北撣邦軍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停戰協議。其餘撣邦軍繼續為收復國土而努力。
1990年緬甸舉行全國普選,昆吞屋(Khun Toon Oo)領導之撣邦眾民族民主聯盟在撣邦地區取得壓倒性勝利。同時,翁山蘇姬女士領導之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本部地區也取得壓倒性勝利。遺憾的是,選舉結果被緬甸軍政府否定。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稱為毒品大王之孟泰軍領導坤沙,宣佈撣邦脫離緬甸聯邦獨立建國,建立撣邦共和國。1996年1月24日,坤沙領導之孟泰軍在佤軍、緬軍、泰國政府之壓力下,撣邦共和國正式向緬甸軍政府無條件投降。
行政區劃
撣邦原下轄11個縣和54個鎮區。2010年新設朗科縣(林溪縣),2011年新設戶板、邁芒二縣。現14個縣分別是:
- 東枝縣(တောင်ကြီးခရိုင်)
- 萊林縣(လွိုင်လင်ခရိုင်)
- 臘戍縣(လားရှိုးခရိုင်)
- 木姐縣(မူဆယ်ခရိုင်)
- 皎脈縣(ကျောက်မဲခရိုင်)
- 滾弄縣(ကွမ်းလုံခရိုင်)
- 老街縣(လောက်ကိုင်ခရိုင်)
- 景棟縣(ကျိုင်းတုံခရိုင်)
- 孟薩縣(မိုင်းဆတ်ခရိုင်)
- 孟別縣(မိုင်းဖြတ်ခရိုင်)
- 大其力縣(တာချီလိတ်ခရိုင်)
- 朗科縣(လင်းခေးခရိုင်)
- 戶板縣(ဟိုပန်ခရိုင်)
- 邁芒縣(မက်မန်းခရိုင်)
法律
2006年5月24日,撣邦憲法起草委員會公布第一版撣邦憲法,該部憲法將是撣邦所有法令的法源依據。第一版憲法中,最為突出的三項分別為:一、法定英語為撣邦的唯一通用官方語言,各族的母語限使用於各族的社群里;二、選舉制度採用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小政黨的聲音也能進入國會中;三、國會採用二院制,上議院或稱民族院比下議院擁有更大的權力,比如,總統與副總統由上議院議員投票決定,各行政部門官員亦是。
主要鎮區
- 東枝市:撣邦的首府,人口1,701,338多人(2014),通鐵路和公路。黑河的機場。
- 景棟市:位於薩爾溫江以東,是一個重要城鎮。
- 老街市:撣邦第一特區(果敢)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邦康市:撣邦第二特區(佤邦)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勐拉市: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鄉)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大其力市:大其力市是一個靠近泰國邊界的邊境城市,在邊境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臘戍市:撣邦北部的一個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航空線路可通往各地。
- 南渡市:南渡市因有冶煉廠而出名。
- 木姐市:緬中邊境城市,為緬甸對中國大陸貿易門戶。
參考文獻
- ^ Union of Myanmar. City Population. [2008-12-25].
- ^ Census Report. The 2014 Myanmar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 Naypyitaw: Ministry of Im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ay 20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