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 | |
---|---|
原名 | Im Westen nichts Neues |
作者 |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
类型 | 战争小说 |
语言 | 德文 |
故事时代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发行信息 | |
首次刊载处 | 福斯报 |
出版时间 | 1929年 |
出版地点 | 柏林 |
媒介 | 印刷品(精装、平装) |
页数 | 295 |
规范控制 | |
ISBN | N/A |
OCLC | 295972 |
杜威分类法 | 833.912 |
《西线无战事》(德语:Im Westen nichts Neues)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战小说。因内容带有强烈的反战意识,曾于1930年代德国纳粹党执政时查禁。
故事大要
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十九岁的学生保罗·博伊默尔(Paul Bäumer)在学校教师的激励下跟同学莱尔(Leer)、米勒(Müller)等参加国民志愿兵,在接受十个星期严厉的新兵训练后,就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战争的无情让他有如活在地狱中,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著每个士兵的生命。保罗眼看同学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小说中极度描写着伤亡的可怕,“中了毒的伤兵一连几天哽塞著,把他们灼伤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保罗有一回受伤被送到一处较好的教会医院,发现教会的地下室有“临终病房”。作为少数生还者之一的保罗因伤放假回到故乡,发现前线与后方的差距很大,父亲带着他去向朋友炫耀,大家都相信政府的宣传,以为德国很快打赢了。在学校里教师坎拖雷克依然激情的鼓动学生上战场。
重回前线后,有一次保罗在战壕中抽出匕首向敌人胸口刺上一刀,这位法国士兵没有立即死去,呻吟了一整晚,善良的保罗想伸出援手时,敌人已断气,保罗拿出对方的记事本,想写信告知他的家人,却发现这名法国人当兵前是一位排字工人。1918年夏天,卡特的一只腿被炸断,保罗跌跌撞撞地背负着受伤的卡特回到营区,但医官说他已经死了,一个小小的弹屑击中他的头部。1918年10月保罗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以至于指挥官收到的报告上写着:“西线无战事”。
出版
《西线无战事》于1928年11月8日开始,以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中间名“玛利亚”用以纪念其母亲)的名字在《福斯报》进行连载,连载于同年12月9日结束。单行本于1929年1月31日(一说1月29日)由柱廊出版社出版,共分十二章。第一次印刷5万册,5月7日该书销售出第50万册,1930年6月1日售出第100万册。
改编
《西线无战事》先后被译成50种语言,销量高达1,500至2,000万册。
电影
美国好莱坞刘易斯·迈尔斯通1930年执导157分钟同名黑白电影。1930年,该片为其制片小卡尔·拉姆勒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为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30年12月5日,《西线无战事》的首映式在柏林举行。影片开场不久,影院中突然臭气熏天,浓重的胡椒粉味让观众涕泪齐流。一些人被迫离席而去,还有些人犹疑不定。紧接着,在约瑟夫·戈培尔安排下,数不清的老鼠在观影者脚下与座位之间撒欢。男女老少在惊叫和咳嗽声中,争先恐后地冲出放映厅。
随后,在纳粹的压力下,魏玛政府取消了这部电影在德国的上映许可。后来成为第三帝国大众传播与宣传部长的戈培尔赢得了初期的舆论战。这是美国电影人首次领教纳粹的手段。
首映风波过后,环球影城的东家卡尔·莱穆勒答应大规模删改《西线无战事》。
1933年,纳粹正式取得德国政权后,很快公布了一项法令,禁止犹太人出现在德国放映的电影中。众多大牌制片商中,只有华纳兄弟与纳粹划清了界限。直到1940年以后,米高梅、派拉蒙和福克斯才彻底告别德国。
电视
1979年这部电影被CBS电视台翻拍成同名123分钟彩色电影。导演是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这部电影在捷克斯洛伐克拍摄。
广播
2008年11月9日,该小说的改编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第3台播出,罗伯特·朗斯代尔饰演保罗·博伊默尔,Shannon Graney饰演卡特。[1]
参见
注释
- ^ BBC Radio 3 - Drama on 3,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Bbc.co.uk. 2008-11-09 [201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外部链接
- Teacher's Gui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Random House
- Cliffs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