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集團
成立時間 | 1944/7 |
---|---|
類型 | 聯合國國際組織 |
法律地位 | 條約運作 |
總部 | 美國華盛頓特區 |
坐標 | 38°53′57″N 77°02′33″W / 38.8993°N 77.0425°W |
會員 | 189 國 (IBRD)[1] |
大衛·馬爾帕斯 | |
董事總經理 | Axel van Trotsenburg Shaolin Yang |
行政總裁 | Kristalina Georgieva |
機關刊物 | 董事會[2] |
目標 | 貸款與審查 |
網站 | www |
世界銀行集團(英語:World Bank Group,縮寫WBG)是一個包含有5個國際組織的集團,其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世界銀行集團成立於二戰末期(1944年),其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務是「終結極度貧困,促進共享繁榮」。[3]世行集團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信貸和贈款來資助這些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截止2011年,世行集團提供的貸款累計超過5000億美元。[4]
世界銀行集團由5個機構組成,分別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其中,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國際開發協會常被合稱為「世界銀行」[5]。然而「世界銀行」一詞在非正式場合也被作為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
世界銀行的工作經常受到以反全球化人士為主的非政府組織和學者的嚴厲批評。世行受到的指責包括,新殖民主義(比如受發達國家控制,為它們施行有利於自己的經濟政策),新自由主義(有時不當的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反而造成破壞)。世界銀行內部的權力結構是另一個批評的焦點。[4][6][7]
歷史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8][4]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開始商業化運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批貸款,向法國貸款2.5億美元,轉換為今天的價值這依然是世界銀行提供的數額最大的一批貸款。[6]
一開始世界銀行的目的是出於戰後重建的需要,幫助歐洲國家和日本在二戰後的重建,此外它宣稱應該輔助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一開始世界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於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如高速公路、飛機場和發電廠等。日本和西歐國家「畢業」(達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並在八十年代日本對美國經濟構成嚴重挑戰後世界銀行完全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從1990年代初開始世界銀行也開始向東歐國家和原蘇聯國家貸款,同時美國也成功的在這些國家中的大部分掀起民主化浪潮「顏色革命」。
結構
IBRD與從1957年到1988年建立的4個其它機構一起組成世界銀行集團,其總部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擁有其所有權。
世界銀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擁有189個成員國。但它的管理結構與聯合國相差很大:每個世界銀行集團的機構的擁有權在於其成員國政府,這些成員國的表決權按其所佔股份的比例不同。每個成員國的表決權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有成員國相同的,第二個部分按每個成員國繳納的會費而不同,因此雖然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成員國是發展中國家,卻受主要發達國家控制。[來源請求]這個結構始終受到批評。批評家認為一個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2010年4月25日美國擁有15.85%的表決權,日本6.84%,中國4.42%,德國4.00%,英國和法國各3.75%。由於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由85%以上的表決權決定,美國一國可以否決任何改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同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決定成立的組織,但它與世界銀行是兩個不同的組織。
世界銀行集團的機構
世界銀行集團由5個機構構成:
-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1944年成立,提供基於主權擔保的債務融資;
- 國際金融公司(IFC),1956年成立,提供不需要主權擔保多種形式的融資,主要針對私人企業;
- 國際開發協會(IDA),1960年成立,提供優惠的融資(無息貸款或補助金),經常需要主權擔保;
-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1988年成立,於政府合作,減小投資風險;
- 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1966年成立,提供針對特定風險的保險,包括政治風險,主要針對私人企業。
術語「世界銀行」一般僅僅是指IBRD和IDA,而世界銀行集團或WBG一般是指全部這5個組成機構。[9]
世界銀行學院是世界銀行的能力開發部門,向成員國提供學習和其他能力建設培訓。
一個政府可以自己決定它願意成為哪些組織的成員。目前IBRD由188個聯合國成員國,以及科索沃組成;其它機構有153到184個成員不等[1]。世界銀行集團的所有組織都由一個每年召開一次的理事會會議來領導。[9] 每個成員都指派一名理事,一般都是財政部長擔任。世界銀行集團的日常管理是由一個擁有25個執行理事的董事會領導。每個理事代表一個國家(重要的付錢國)或一組國家,擁有一定的權力。理事由該國或國家群任命。[9]
世界銀行集團的所有機構都遵從它們的協定條款,並以之為所有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基礎。[9]世界銀行也作為聯合國全球環境基金(GEF)的執行機構。
成員國
188個聯合國成員和科索沃都是WBG成員,至少參加了IBRD。目前所有成員也參加了其他4個機構(IDA,IFC,MIGA,ICSID)中的某幾個。
截至2016年5月,依據參加機構數目排列的WBG成員[1]:
- 僅參加了IBRD:無
- 參加了IBRD和另一個機構:瑙魯,圖瓦盧,汶萊,聖馬力諾
- 參加了IBRD和另兩個機構:安提瓜和巴布達,蘇里南,委內瑞拉,納米比亞,馬紹爾群島,基里巴斯
- 參加了IBRD和另三個機構:印度,墨西哥,伯利茲,牙買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巴西,玻利維亞,烏拉圭,厄瓜多爾,多米尼克,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幾內亞比紹,赤道幾內亞,安哥拉,南非,塞舌爾,利比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吉布提,巴林,伊朗,馬耳他,保加利亞,波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泰國,老撾,越南,帕勞,湯加,瓦努阿圖,馬爾代夫,不丹,緬甸,卡塔爾
- 參加了WBG的全部5個機構:剩下的138個WBG成員
迄今仍未加入的5個聯合國成員國:安道爾,古巴,列支敦士登,摩納哥,北朝鮮。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阿根廷
- 亞美尼亞
- 澳洲
- 奧地利
- 阿塞拜疆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
- 巴巴多斯
- 白俄羅斯
- 比利時
- 伯利茲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黑
- 博茨瓦納
- 巴西
- 汶萊
- 保加利亞
- 布基納法索
- 布隆迪
- 柬埔寨
- 喀麥隆
- 加拿大
- 維德角
- 中非
- 乍得
- 智利
- 哥倫比亞
- 科摩羅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哥斯達黎加
- 科特迪瓦
- 克羅地亞
- 塞浦路斯
- 捷克
- 丹麥
- 吉布提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加
- 東帝汶
- 厄瓜多爾
- 埃及
- 薩爾瓦多
- 赤道幾內亞
- 厄立特里亞
- 愛沙尼亞
- 埃塞俄比亞
- 斐濟
- 芬蘭
- 法國
- 加蓬
- 岡比亞
- 格魯吉亞
- 德國
- 加納
- 希臘
- 格林納達
- 危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紹
- 圭亞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匈牙利
- 冰島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愛爾蘭
- 以色列
- 意大利
- 牙買加
- 日本
- 約旦
- 哈薩克
- 肯雅
- 基里巴斯
- 科索沃
- 科威特
- 吉爾吉斯
- 老撾
- 拉脫維亞
- 黎巴嫩
- 萊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立陶宛
- 盧森堡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代夫
- 馬里
- 馬爾他
- 馬紹爾群島
- 毛里塔尼亞
- 毛里裘斯
- 墨西哥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摩爾多瓦
- 蒙古國
- 黑山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瑙魯
- 尼泊爾
- 荷蘭
- 新西蘭
- 尼加拉瓜
- 尼日爾
- 尼日利亞
- 北馬其頓
- 挪威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帕勞
- 巴拿馬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巴拉圭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秘魯
- 菲律賓
- 波蘭
- 葡萄牙
- 卡塔爾
- 羅馬尼亞
- 俄羅斯
- 盧旺達
- 聖吉斯納域斯
- 聖盧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薩摩亞
- 聖馬力諾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特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爾維亞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亞
- 所羅門群島
- 索馬里
- 南非
- 南韓
- 南蘇丹
- 西班牙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里南
- 斯威士蘭
- 瑞典
- 瑞士
- 敘利亞
- 塔吉克
- 坦桑尼亞
- 泰國
- 多哥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斯
- 土耳其
- 土庫曼
- 圖瓦盧
- 烏干達
- 烏克蘭
- 阿聯酋
- 英國
- 美國
- 烏拉圭
- 烏茲別克
- 瓦努阿圖
- 委內瑞拉
- 越南
- 也門
- 贊比亞
- 津巴布韋
行長
由於美國是世界銀行的最大股東,所以世界銀行的行長,又稱「總裁」(President of World Bank)一向都是一個美國人[10][11],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是一個歐洲聯盟的人。世界銀行行長同時也是世界銀行集團總裁,也是集團其它四個組織的總裁。2007年5月3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提名曾任美國貿易代表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擔任世界銀行行長,以接替因利用職權替女友升職而辭職的前任保羅·沃爾福威茨。2007年6月26日,世行董事會批准了該提名。
2012年4月16日,世界銀行宣佈任命在韓國出生的美國公民金墉為下一任行長,任期五年[12]。
2019年4月5日, 大衛·馬爾帕斯成為世界銀行集團第十三任行長。
財政
世界銀行向政府或公共企業貸款,不過一個政府(或「主權」)必須保證貸款的償還。貸款的基金主要來自發行世界銀行債券。這些債券的信用被列為AAA(最高)因為成員國的分享資本支持它們,而且借款人有一個主權的保證。由於世界銀行的信用非常高,它可以以非常低的利率貸款。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信用比這個貸款的信用低得多,即使世界銀行向受貸人提取約1%的管理費,世界銀行向這些國家的貸款對這些國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除此之外世界銀行集團的國際開發協會向最窮的國家(一般人均年收入少於500美元)提供「軟」的貸款,貸款期為約30年,不收利潤。國際開發協會的基金直接來自成員國的貢獻。
目標
世界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協助來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它們的反貧窮政策。世界銀行的貸款被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中,從對醫療和教育系統的改革到諸如堤壩、公路和國家公園等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除財政幫助外世界銀行還在所有的經濟發展方面提供顧問和技術協助。
1996年詹姆斯·沃爾芬森當任總裁以來世界銀行將其重點集中在反貪污運動上。有人認為這個做法違反了世界銀行協議第10節第10款中規定的「非政治性」。不過世界銀行在社會經濟學的名義下曾多次涉及到國家改革以致於選舉的活動。
近年來世界銀行開始放棄它一直追求的經濟發展而更加集中於減輕貧窮。它也開始更重視支持小型地區性的企業,它意識到乾淨的水、教育和可持續發展對經濟發展是非常關鍵的,並開始在這些項目中投巨資。作為對批評的反應世界銀行採納了許多環境和社會保護政策來保證其項目在受貸國內不造成對當地人或人群的損害。雖然如此非政府組織依然經常譴責世界銀行集團的項目帶來環境和社會的破壞以及未達到它們原來的目的。
私營部門發展是世界銀行的一個戰略,其目的是推助發展中國家的私營化。世界銀行的所有其它戰略都必須與這個戰略相協調。
自我估價
世界銀行的業務估計局在整個組織中起一個非常重要的檢查和平衡作用。它是世界銀行內部的一個獨立的機構,它的估計報告直接提交給銀行的董事會。業務估計局的任務是從實踐中吸取經驗作為評價銀行工作的客觀估計和評價其業務的價值。
批評
雖然全世界許多貧窮的政府依靠世界銀行來資助它們的發展計劃,世界銀行常常受到大公司「新殖民主義」全球化的反對者的批評。這些反全球化人士也是世界銀行最主要的批評者,他們批評世界銀行使用各種結構性調整措施削弱受貸國家政府的主權、追求經濟自由主義和削弱國家的作用。
一個總的批評是世界銀行在政治上受到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影響,因此其政策往往趨向這些國家的利益。
另一個批評是世界銀行的宗旨是新自由主義,其原則是相信市場是唯一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財富的機能。一個國家只有在實行自由市場競爭才能昌盛。但是在有軍事衝突的國家中(內戰或外戰)或在長期被壓迫的國家(獨裁或殖民主義)以及在政治不穩定和不民主的國家中新自由主義的原則和改革不起作用。在這些情況下世界銀行偏向引入外國企業從而摧毀當地的經濟系統的發展。
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批評世界銀行完全是一個政治組織。他們認為世界銀行不相信市場調節經濟的能力,而是一個國家擁有、調整國際經濟的工具,其目的是來掩蓋這些國家的政策對世界經濟的控制。
儘管世行集團對愛滋病的防治推動很大,但仍受到不少批評。[13][14]
社會和環境問題
從1972年到1989年世界銀行自己不做環境保護的估計年代初一個小的環保部門只向借貸國寄送一張表格,後來寄送更加詳細的文件和分析建議。
在這段時間裏,尤其印度尼西亞的人口遷移方案反應出了世界銀行不能正確地考慮其項目的社會環境及其後果。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Member Countries. World Bank Group.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 ^ Board of Directors. World Bank.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终结极度贫困促进共享繁荣. 世界銀行集團. 2013-04-19 [2013-10-03].
- ^ 4.0 4.1 4.2 世界银行:专注帮扶七十年(《非常识》第217期). 中國網絡電視台. 2012-02-29 [2013-10-03].
- ^ 关于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銀行集團. [2013-10-03].
- ^ 6.0 6.1 名词解释:世界银行. 搜狐網. 2008-11-14 [2013-10-03].
- ^ Thomas J. Bollyky. How to Fix the World Bank.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4-18 [2013-10-03].
- ^ World Bank Group Historical Chronology: 1944-1949. World Bank Group. [2013-10-03].
- ^ 9.0 9.1 9.2 9.3 "About 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dbank.org, accessed 30 May 2007.
- ^ Hurlburt, Heather, "Why Jim Yong Kim would make a great World Bank president", The Guardian, 23 Mar 2012.
- ^ Organization. The World Bank Group. [25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1).
- ^ 世界銀行選出第12任行長:韓裔美國公民金勇. 國際財經日報. 2012-04-16 [2012-04-16] (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Patricia Nell Warren. AIDS and the World Bank: Global Blackmail?. AlterNet. 2000-06-26 [2013-10-03].
- ^ James, J.S. World Bank in AIDS prevention controversy.. AIDS TREATMENT NEWS. Jun 16, 225: 7–8 [2013-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