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26日) |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係如下:
- 內飛地(enclave):意指某個國家境內有塊土地,其主權屬於另外一個國家,則該地區稱為此國家的內飛地。
- 外飛地(exclave):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
外飛地與內飛地雖然是相對的名詞,但互相之間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係。如果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內飛地。關於這種不能互換的關係,請參考附圖中的飛地型態二。
飛地名稱 | 飛地類型 | 飛地性質 | 飛地被包圍或相鄰國家或地區 | 所屬國家或政治實體 | 所屬大洲 |
---|---|---|---|---|---|
梵蒂岡 | 國中國 | 主權國家 | 意大利 | 聖座 | 歐洲 |
聖馬力諾 | 聖馬力諾 | ||||
馬耳他騎士團 | 政治實體 | 馬耳他騎士團 | |||
意大利金皮庸 | 外飛地及內飛地 | 市鎮 | 瑞士 ( 提契諾州) | 意大利( 倫巴底大區) | |
萊索托 | 國中國 | 主權國家 | 南非 | 萊索托 | 非洲 |
阿拉斯加州 | 外飛地 | 美國州份 | 加拿大 | 美國 | 北美洲 |
直布羅陀 | 英國海外領土 | 西班牙 | 英國 | 歐洲 | |
阿克魯帝利及德基利亞 | 主權基地區 | 塞浦路斯 | |||
加里寧格勒州 | 俄羅斯聯邦主體 | 波蘭、 立陶宛 | 俄羅斯 | ||
納希契凡 | 自治共和國 | 亞美尼亞、 伊朗、 土耳其 | 阿塞拜疆 | ||
阿迪格共和國 | 俄羅斯自治共和國 |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 俄羅斯 | ||
歐庫西區 | 外飛地 | 區 | 印度尼西亞 | 東帝汶 | 亞洲 |
卡賓達省 | 省 |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 安哥拉 | 非洲 | |
休達 | 自治市 | 摩洛哥 | 西班牙 | ||
梅利利亞 | |||||
布辛根 | 市鎮 | 沙夫豪森州( 瑞士) | 巴登-符騰堡( 德國) | 歐洲 | |
維也納 | 內飛地 | 聯邦州 | 下奧地利州 | 奧地利 | 歐洲 |
波薩維納州 | 外飛地 | 州 | 塞族共和國、 克羅地亞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 | 歐洲 |
內飛地
一個國家境內的內飛地通常是另一個國家(該地主權國)的外飛地(但「國中國」不屬此情況),但是外飛地卻不一定要以內飛地的型態存在。雖然,以很狹義的定義來說,飛地的四周都必須完全被同一個國家所包圍,但事實上這名詞有很多比較實用上的引申用法,例如某地區在陸地部分可能都是由同一個國家所包圍,但是該地區臨海,因此可以利用海路與母國聯絡,或者被包圍的地區本身其實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中國)。
標準飛地
此類的飛地之存在型態完全符合內飛地最嚴謹狹義的定義。
- 布辛根:德國領土,屬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但實際上全境皆位於瑞士北部的沙夫豪森州(Schaffhausen)境內,屬於瑞士關稅同盟的一部分。
- 利維亞:屬於西班牙地區的一個城市,但全境皆被法國東比利牛斯省包圍。
- 坎波內:意大利領土,被瑞士的提契諾州包圍。
- 席洛辛布(Xylotimbou)與歐爾密迪亞(Ormidhia):這兩個塞浦路斯村落位於塞浦路斯島的東南角,周圍完全被位在賽島上的德凱利亞(Dhekelia)基地所包圍。由於該基地範圍內是英國的領土,因此這兩個小村落變成英國領土的內飛地,與塞浦路斯共和國的外飛地。
- 蘇萊曼沙阿陵:位於敘利亞境內的一處鄂圖曼帝國古蹟,根據1921年的安卡拉條約內容,其主權屬於土耳其共和國。
- 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這兩個國家之間有非常多飛地存在。在亞美尼亞的東北部,有兩個村落的主權是屬於阿塞拜疆,而南部在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該共和國本身是阿塞拜疆的一個外飛地)北邊的亞美尼亞境內,也有一個主權屬於阿塞拜疆的村落規模之內飛地。與此相對應的,在阿塞拜疆西北部有一個主權屬於亞美尼亞的內飛地巴什肯德。除了這些已經確定的飛地之外,亞美尼亞長期以來皆一直宣稱阿塞拜疆境內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是該國的國土,並且支持居住在當地的亞美尼亞人控制了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週邊的一些區域,自1991年後實質統治至今,儘管法律上存在這些飛地,但實際上所有的飛地(除了納希切萬)均在納卡戰爭後被被對方佔領[1],直到現在事實上雙方都沒有飛地存在[2],但尚未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已不再存在的內飛地
- 西柏林:在西德與東德尚未合併前,原本柏林境內屬於美英法佔領區所合併的西柏林市,四周皆被蘇聯控制的東德領土包圍,是最出名的一塊飛地。也正由於這特殊的地位,而曾發生著名的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事件。兩德統一以後成為柏林州的一部分。
- 達阿拉卡各布列﹕位於孟加拉的飛地,由印度所有,是全球唯一的三級飛地。但2015年,印度與孟加拉決定交換兩國之間的飛地,自此達阿拉卡各布列改由孟加拉管轄。
- 九龍寨城:早期是大清帝國位於英屬香港的飛地,隨着清政府撤走官員後,在1899年-1993年間(除了日佔時期由日軍接管以外),均處於無政府狀態,於1993年9月2日在中英雙方同意後,正式被香港政府接管。
臨海飛地
此類的飛地雖然陸上的邊境皆被另一個國家包圍,但因為瀕臨海邊,因此通常還是可以透過海路與母國聯繫。
- 休達:西班牙城市,但卻位在北非國家摩洛哥接壤。休達因為歷史上的因素並沒有在摩洛哥從法國殖民地裏獨立出來時跟着一起獨立,而變成今日的孤立狀態。休達位於地中海邊,隔地中海與母國西班牙相望,西班牙一直堅持主權。
- 梅利利亞:西班牙城市,也位於摩洛哥境內及地中海邊。梅利利亞的孤立成因與休達一樣,西班牙一直堅持主權。
- 北愛爾蘭:英國的組成國,位於愛爾蘭島上,與英國本土沒有陸路相通。
- 直布羅陀:英國的海外領地,位在西班牙南部的海岬上,擁有扼守地中海到大西洋航路的關鍵軍事地位。直布羅陀擁有英國海外領土的身份,英國在此處仍佈有軍事單位據守。
- 阿克魯帝利及德基利亞(Akrotiri and Dhekelia):這兩個位於地中海東部島嶼塞浦路斯上的軍事基地是英國海外領土之一,因其特殊軍事戰略地位而沒在塞浦路斯從英國獨立而出時一起獨立,成為孤立的地區。由於兩個軍事基地皆瀕臨該島南邊的地中海岸,因此可算是種臨海飛地。
- 歐庫西區:東帝汶的一級行政區之一,但全境皆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西帝汶境內,瀕臨太平洋。
- 阿拉斯加州: 美國的一州,位於美洲大陸西北角,與 美國本土之間隔着加拿大相望。阿拉斯加可以靠 太平洋與本土聯絡,且因為本身面積廣大海岸線長,並沒有一般飛地因被孤立而產生的不便利。
- 卡賓達省:安哥拉的外飛地,其陸上邊界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包圍,屬臨海飛地,但剛果民主共和國對其宣稱有主權。
- 圭亞那省:法國的一個省,位於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邊,與巴西和蘇里南交界,為歐盟最西邊的地區。
國中國
此類的地區雖然與內飛地一樣被同一個國家完全包圍四周,但因為孤立地區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因此沒有與國家行政中心(首都)聯絡不易的問題存在。它們有一部份內飛地的存在特色,但並不屬於外飛地的一種。
- 聖馬力諾:位在意大利境內的獨立小國,除了主權外,其他方面的事物都與意大利共同進退。
- 馬耳他騎士團:位在意大利境內的主權實體,是聯合國觀察員主權實體,其實際領土分屬羅馬城內的馬耳他宮、馬耳他部兩幢建築物。
- 梵蒂岡:位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獨立小國,由聖座治理,四周被意大利領土所包圍。
- 萊索托:全境皆被南非領土包圍的小型王國。
廣義國中國
陸上邊界只有被一個國家包圍,但是一面臨海,世界上有十六個這樣的國家。
- 汶萊:三面被馬來西亞包圍,北臨南海。
- 岡比亞:三面被塞內加爾包圍,西臨大西洋。
- 摩納哥:三面被法國包圍,南臨地中海。
- 東帝汶:一面被印尼包圍,北、南、東方臨帝汶海,歐庫西區則為濱海飛地。
- 葡萄牙:兩面被西班牙包圍,西臨大西洋。
- 海地:一面被多米尼加包圍,西臨加勒比海。
- 多米尼加:一面被海地包圍,東臨大西洋。
- 南韓:一面被朝鮮包圍,東臨日本海,西、南臨黃海。
- 巴布亞新畿內亞:一面被印度尼西亞包圍,東、北、南臨太平洋。
- 卡塔爾:一面被沙地阿拉伯包圍,西、北、東臨波斯灣。
- 塞浦路斯:一面被北塞浦路斯包圍,西、南、東臨地中海。
- 北塞浦路斯:一面被塞浦路斯包圍,西、北、東臨地中海。
- 愛爾蘭:一面被英國包圍,西、南臨大西洋。
- 丹麥:一面被德國包圍,西臨北海,東臨波羅的海。
- 英國:一面被愛爾蘭包圍,東臨北海,西臨大西洋。
- 加拿大:兩面被美國包圍,東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
城市
在部分國家或地區的行政區劃中,因將首都或主要城市設為獨立行政區,造成一些城市被同級別的另一個行政區完全包圍,成為後者的內飛地,如德國首都柏林是勃蘭登堡州的內飛地,韓國城市光州是全羅南道內飛地,中華民國臺北市為新北市的內飛地、嘉義市為嘉義縣的內飛地等。
外飛地
外飛地(Exclave)通常指某國家(地區)(或國家以下的某級地方行政單位)擁有一塊與本國(地區)分離開來的領土,若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地區)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地區)的外飛地。
國際性飛地
非洲
亞洲
行政區域飛地
指一國之內,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飛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飛地列表。
- 香港
歷史上的外飛地
- 東普魯士是德國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外飛地。由於德國割讓西普魯士與波森兩省予波蘭,亦即波蘭走廊,令東普魯士與德國其它領土分開。現在,原東普魯士分屬於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東巴基斯坦,亦即今天的孟加拉。東巴基斯坦曾是巴基斯坦的外飛地,在印巴分治時,依宗教及種族原則與印度分開,與巴基斯坦本土之間被印度的領土分開,並在印巴戰爭之後,於1971年獨立立國。
- 南非在納米比亞的鯨灣港也曾是外飛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此港口併入該國。
- 九龍寨城位於香港的九龍,在英國統治期間是大清帝國實際上一塊特殊的外飛地。1898年簽定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九龍寨城仍然由大清帝國管轄,「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紮之清朝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但事實上,由條約生效後的一段短時間內因發生不同事件及衝突,加上其後清朝國力日漸衰退而不再派官員駐守,使九龍寨城變成「三不管地帶」。1993年拆除,1995年闢為九龍寨城公園,劃入九龍城區。
- 靜岡縣駿東郡裾野町:1955年御殿場町改制為市後曾與清水町同屬駿東郡的外飛地,1971年改制為裾野市後不再屬於駿東郡。
- 孟加拉與印度
- 印度的庫奇比哈縣與南方的孟加拉之間,存在大量的飛地。主要的原因是兩地的大君分別加入了印度與巴基斯坦,但是卻擁有很多不相連的土地產業。經過換地、印巴戰爭等等的兼併,印度在孟加拉境內還有三塊大的飛地,孟加拉在印度境內也還有一塊大的飛地,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孤立的村落各被雙方封鎖邊界。孟加拉與印度邊界有一個世界罕見的丁·比卡走廊(Tin Bigha Corridor),是由印度名義上租借給孟加拉,以便連結孟加拉本土與被印度領土所包圍的Dahagram–Angarpota內飛地。在兩國邊境、孟加拉境內還存在一個屬於印度的飛地,而這塊內飛地中還包含着孟加拉的一塊外飛地。更複雜的是,這塊外飛地中還包含着一塊屬於印度的「內內內飛地」,面積為0.007平方千米。[4]直到2015年6月6日,時任印度總理的納倫德拉·莫迪前往孟加拉首都達卡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共同簽署了一份領土互換協議。2015年7月31日午夜零時,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這才標志着兩國之間長達數十年的邊境飛地問題宣告結束。
- 防川,1957年圖們江洪水,導致其與中國內地陸路交通完全中斷,四周被蘇聯包圍,直到1990年方恢復與中國內地的陸路交通。
其他
註釋
參考文獻
- ^ Հայ-ադրբեջանական շփման գծում պլանային դիտարկումը հրադադարի ռեժիմի խախտում չի արձանագրել. armenpress.am. [2020-12-16] (亞美尼亞語).
- ^ Country Report: Azerbaijan Borders (PDF). 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 [3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0 August 2014).
- ^ 廊坊的「北三縣」飛地的形成. 每日頭條.
- ^ 印度-孟加拉飛地示意圖
網站
- 內飛地(enclave)的定義. Dictionary.com. [2012年4月19日] (英語).
- 外飛地(exclave)的定義. Dictionary.com. [2012年4月19日] (英語).
- 各國飛地(英文)
- 世界飛地領土研究會(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