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 (韓國)
外觀
饅頭 | |
韓語名稱 | |
---|---|
諺文 | 만두 |
漢字 | 饅頭 |
文觀部式 | mandu |
馬-賴式 | mandu |
饅頭(韓語:만두/饅頭 mandu),是韓國式的一種包餡的麵點,可以放在湯內煮熟又或者煎熟,通常用肉和菜做餡,也可以加上泡菜或者粉絲等其他配料。「饅頭」在現代以前屬於朝鮮王朝的宮中料理,然而現代作爲一道親民料理可以普遍見於布帳馬車與餐廳所售之「粉食」中[1]。
語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後世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東亞各國中以漢語「饅頭」爲語源的食物也可見於維吾爾飲食、哈薩克飲食、烏茲別克飲食等。與現今中國不同的是,在這些文化飲食中的「饅頭」均指有餡(一般爲肉餡)的麵點,而在中國有包餡的「饅頭」自宋代後已改稱爲包子[2][3]。
在韓國,만두(即所謂的「饅頭」)既可以作成餃子的模樣(韓語亦稱교자,即「餃子」),亦可以作成包子(韓語亦稱포자,即「包子」)的模樣,而饅頭一詞可以通指二者[4]。
歷史
有觀點認為韓國的饅頭最初是14世紀由中國元朝傳入朝鮮半島高麗王朝[5]。
高麗歌謠《霜花店》(쌍화점,亦稱「雙花店」)就是有關包餡麵點店的。쌍화(霜花)指的是包餡麵點。점則是來自中亞外國人經營的店。[5][6]
圖像
-
「炙饅頭」(군만두/구운만두),類同中國煎餃
-
「蒸饅頭」(찐만두),類同中國蒸餃
-
「水饅頭」(물만두),類同中國煮餃
-
「王饅頭」(왕만두),即特大號的饅頭,多數屬於包子類(但亦有餃子類[7])
-
大邱特產「납작만두」(即「扁平饅頭」之意)
-
韓國街頭售賣之「饅頭」
參見
引用
- ^ Goldberg, Lina. Asia's 10 greatest street food cities. CNN. 23 March 2012 [11 April 2012].
- ^ James A. Millward. 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March 2013: 62–. ISBN 978-0-19-979079-1.
- ^ Andrew Coe. 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July 2009: 89–. ISBN 978-0-19-975851-7.
- ^ Mandu 만두. (韓語)標準國語大詞典. 國立國語院. [24 June 2017] (韓語).
- ^ 5.0 5.1 Pettid, Michael J. Korean Cuisin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Reaktion Books. 2008: 235 [10 October 2018]. ISBN 978-1-86189-348-2.
- ^ Mandu, Great Food, Great Stories From Korea
- ^ Eun Hee Lee. 왕만두. 만개의레시피 (10000 recipe).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