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 |
---|---|
File:DPP-coa.svg | |
主席 | 陈水扁 (由谢长廷代理到5月20日) |
秘书长 | 李应元 |
荣誉主席 | 江鹏坚 |
成立 | 1986年9月28日 台湾台北市圆山大饭店 |
总部 |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 北平东路30号10楼 |
党员 | 约1,023,580人(截至止2008年1月1日) |
政治立场 | 台湾独立 自由主义 民主主义 台湾民族主义 |
国际组织 | 国际自由联盟 |
官方网站 | |
http://www.dpp.org.tw/ |
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府(沿革) |
政治 |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1986年于台湾解严前率先成立,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19日为中华民国的执政党,2008年5月20日再度成为在野党。
历史
党外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失败撤退到台湾后,宣布“戒严”长达三十馀年,此间并无民主可言,然而仍有部分党外人士争取民主与自由。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可以说是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吕秀莲、姚嘉文等多人因此入狱。
1980年代,这股党外实力逐渐组合、统一,并最终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1]。
在野党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员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被限制政治权利的台湾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
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游行、暴力流血冲突等手段与政府斗争,非支持者称民进党是“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共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湾独立。1989年的台湾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
1991年,民进党于第五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台独党纲,党纲第一条便宣布民进党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以住民自决的方式,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首次将台独的主张提升到党的主要目标,标志着民进党正式成为支持台独的本土政党。
1992年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次年的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 希望 陈水扁”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中国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施于1995年9月对外,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解除国际社会对于民进党执政的疑虑。
并对内主张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企图化解长期的族群对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在立法院进行历史性的会晤,但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被辱骂。而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著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
1996年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台独宣导者彭明敏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散发出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而惨败。此次选举失败,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7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形象清新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
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总统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也使其民调大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严苛及讨好中产阶级的政策(如:废公娼)被认为是减少选票。不过更基本的原因,还是台北市的选民结构当中蓝大胜于绿,加上陈水扁自身统独倾向,引起市民疑虑所致。
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对手吴敦义的选举策略(在电视广告中邀请白冰冰控诉为白晓燕命案嫌犯担任辩护律师的谢长廷“不是人”)引发民众反感,此反感远大于谢阵营本身的错误策略(指出吴敦义有绯闻,且证据被证实造假)的不良影响,而以些微差距胜选,南台湾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情势首次出现。
1999年,为因应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独立的国家,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发生兴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下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以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实现台湾历史上的首次借由民主政党轮替。
执政党时期
前期四年
民进党执政之初,面临多次政治危机,在政治上:为了安定,陈水扁以国民党籍的国防部长唐飞为行政院长,游锡堃为副院长。由于新政府刚成立3个月不到,即发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于行政部门的反应缓慢,导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游锡堃主动请辞,由张俊雄接任。
而“核四风波”则是结束民进党与在野党“蜜月期”并开启民进党执政期间朝野恶斗的重大事件。由于民进党执政前始终主张“非核家园”的理念,执政后面对过去长期支持民进党的反核团体与前主席林义雄、施明德等人要求兑现政治承诺的重大压力。
由于停建核四与唐飞的主张相左,故唐飞被去职,由副院长张俊雄接任行政院长,张俊雄上台后,在陈水扁总统于总统府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宣布停建正在建设中的核四,引发政治风波,国民党与连战感到深受羞辱,在野的国民党立委甚至发动连署罢免陈水扁。在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释字五二〇号解释,认为行政院并无迳行停止经立法院通过预算之重大政策执行之权限后,民进党最终妥协,行政院宣布复建核四。而核四的停建造成了财政上重大损失,营建核四的成本增加,影响民众对民进党政权的信心,台湾加权指数由10393点一路跌至3411点。
尽管面临重重危机,民进党还是获得了2001年立委选举的胜利,而从2002年新任立委就职后,台湾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绿”与“泛蓝”两大势力,民进党首次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与另一泛绿政党台湾团结联盟一起,基本上能够控制立法院,然而立法院的多数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蓝政党掌握。
由于总统府与党中央双方经常立场不同调的关系,陈水扁于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进党党主席,引来了一阵批评声浪,认为是违背了建党之初反民进党时提出的理念:党、政、军的分离,并批评成为陈水扁的“一言堂”,对于外界诸多的质疑,民进党解释这是“党政同步”并非“党国不分”。
激烈的选战、撕裂的台湾:2004年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泛蓝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无法出现的“连宋配”,而民进党依旧以“水莲配”寻求连任。民进党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陈水扁2003年10月过境美国出席多个公开场合,宣扬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陈吕与连宋的民调差距从2003年3月最高时的15%左右已经缩小到3%的误差范围以内,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形容这次选举将会是“割喉战”,绿军险胜40万票。
不过也有人评论,民调数位拉近主要并不是由于民进党的支持度上升(泛绿的支持度始终维持在30%到40%之间),而是由于泛蓝的支持度不断下滑,很多选民从原先的支持泛蓝改为不表态。此次选战空前激烈,泛绿与泛蓝支持者立场十分鲜明,泛绿政营再2004年2月28日由民进党发动228牵手护台湾,民调支持度来到最高点,但在最后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缉潜逃海外的前东帝士集团董事长陈由豪,爆出政治献金与“大老说”,牵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后倒数48小时的投票中,沈富雄召开记者会以“三个可能”和“四个可能”试图化解危机。(在2006年5月29日,沈富雄终于公开承认陈由豪确实曾去见过陈水扁之妻吴淑珍。)
而在2004年3月19日最后倒数24小时,又再度戏剧性的发生了319枪击案,国民党当晚质疑枪击案为假,2004年3月20日最后民进党的“水莲配”以三万票的0.228%的差距,连任成功。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三一九枪击事件条目)
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中,陈水扁挟著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过半的选票实力,订出101席国会过半数的目标,并一连抛出制定“台湾新宪法”、“军购案”等议题,但最后虽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变为89席,增加2席,但无达到目标,承认败选而请辞民进党主席职务,其职务由立法院总召柯建铭暂时代理主席,1月27日由总统府秘书长苏贞昌正式接任。
弊案爆发:2005年
立委败选后,总统府与民进党中央开始考虑和解可能性,2005年2月高雄市长谢长廷,升任行政院院长,并提出“和解共生”的诉求。2005年2月24日,“扁宋会”于台北宾馆登场,陈水扁总统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经过近两小时会谈后,就“两岸和平、国防安全、族群和谐”确立十点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将以“中华民国为最大公约数”。“扁宋会”为政党和解迈向了一大步,但在日后却引发了诸多的危机,顷向独派的台独大老、台联党与前总统李登辉一路反弹声浪让民进党备受严重的压力;亲民党在国会上似乎与党中央没有与民进党和解的同调,也埋下党员出走、重返国民党等泡沫化的危机。
2005年5月14日,首次举行也是末代的“任务型国代选举”,投票率低落,但民进党得票率创新高,成为短暂过半的“任务型国大”第一大党,并与中国国民党在阳明山中山楼联手主导宪法条文修正。
2005年7月,爆发高雄捷运泰劳暴动事件,导致劳委会主委陈菊、高雄市代理市长陈其迈自请下台,之后陆续意外牵扯出高雄捷运外劳弊案,涉及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涉嫌官商勾结弊端。在陈哲男的官商关系进一步被揭发后,民进党要求开除陈哲男的声浪愈来愈大,尽管陈哲男宣布退党,但民进党仍然开除他的党籍。
2005年年底的2005年中华民国三合一选举,由于民进党中央高层的弊案接连不断,再加上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人气光环下,严重冲击民进党选情,在2005年12月3日,投票结果,民进党在全台湾执政版图萎缩至南部六县市,长年执政的台北县、宜兰县也失守,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在17个县市获胜,苏贞昌辞去民进党党主席。
2005年12月7日,民进党中常会没有以传统的由总召暂任方式,推举决定由副总统吕秀莲代理党主席,但吕秀莲以“任代主席只是在替总统看守党中央”来揶揄总统陈水扁,引起陈水扁不满,指吕秀莲“吃人够够”(台湾俚语;即得寸进尺),2005年12月12日,她宣布请辞民进党代理主席,但12月14日又接受党的挽留,答应留任至[[2006年]1月的党主席选举,2006年1月15日,游锡堃当选党主席并于1月26日就职,1月24日前主席林义雄退出民进党。由于高雄市接连发生弊案以及选举失败阴霾下,诉求“和解共生”的谢长廷以“坚持理念,分担责任”请辞行政院长,1月25日由苏贞昌接任行政院长。
深绿当政:2006年
2006年起,总统陈水扁周遭人士陆续传出多起弊案,主要有总统女婿赵建铭涉及台开案、总统夫人吴淑珍被控收受Sogo百货公司礼券并介入该公司经营权之争、炒作股票、总统府的国务机要费案等,让陈水扁的声望不断下跌。
2006年5月31日,陈水扁宣示“三个决定”(自清、革新、权力下放)与“一个决心”(说到做到、坚持到底),交出党政权力,尊重行政院职权。但在当时,司法机构尚未确认陈水扁直接牵涉任何一件弊案,因此陈水扁在阿扁总统电子报上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相信司法。
2006年6月,中国国民党立委丁守中与亲民党立委吕学樟等人,以“财政崩盘”、“毁宪乱法”为由,分别提出“对陈水扁总统提出罢免案”,并获得中国国民党与亲民党全部党籍立法委员连署,超过提案门槛,交付立法院表决。于6月27日表决时,民进党动员党籍立委不进场投票,台联则动员集体投废票,因此虽然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及无党籍立委皆投赞成票,但仍未超过三分之二立法委员同意之法定门槛,该总统罢免案不成立,因此依法无法再举行罢免总统之公民投票,
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在8月7日,写了一封《给总统陈水扁的信函》,并于8月10日起发动“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陈水扁总统能主动辞职下台。
在“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愈来愈激烈的时候,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大力支持陈水扁,甚至不惜发动连署,推动公投“讨国民党不当党产”。在此时,民进党中央渐渐被深绿势力所占据,游锡堃为了巩固自己在四大天王中的均势,大力提倡深绿路线,一反他在任宜兰县长时的态度,于是成为深绿的代表。
面对著2008年立委选举将会减去半数议席,民进党中央有人开始提案采用“排蓝民调”,其实也是各有盘算,排蓝民调只采用支持民进党受访者的数据来作出民调结果,大大有利于现任深绿路线的立委。于是,以新潮流系为首的一班较中间的立委,在“排蓝民调”制度下受到严重的打击。
党内群雄的逐鹿:2007年
2007年2月,民进党2008年总统提名党内初选开始,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党主席游锡堃与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分别投入党内初选。5月6日,民进党举行党员投票,最后由谢长廷代表民主进步党出线。5月12日,行政院长苏贞昌表示辞去行政院长职务,5月14日,陈水扁总统宣布张俊雄再次回任行政院长一职。8月15日,谢长廷宣布与苏贞昌达成正副手共识,角逐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在民进党党内不分区立委排名初选,被党内视为十一寇的参选者全军覆没,排在安全名单之外。在此时,一些民进党较大优势的选区已有人被提名,相反一些较艰难的选区,民进党改采征召策略。十一寇中的段宜康、罗文嘉等被征召参选。
2007年9月11日,党主席游锡堃被起诉,于是辞去党主席一职。由总统陈水扁再次回锅接任党主席,带领民进党参与立委选战。
重回在野:2008年
由于当届选举改为单一选区选制,在2008年立委选举中,民进党遭遇创党以来的最严重挫败,113席立法院席次只取得27席,造成“朝极小野极大”的情况。泛蓝则取得超过四分之三席次,于25个县市、直辖市当中,取得15个县市、直辖市的所有席次,席次比例亦在立法院形成一党独大之局面。除选制问题外,对经济成长不认同、贪腐、过度操作意识形态(如:大中至正风波)导致民众反感。尤其是采用排蓝民调,便这个制度出线的候选人,在某些需要争取中间选民的选区内,已经失去中间选民的认同,如:台北市的王世坚。
由于立委选举惨败,陈水扁辞去党主席一职,由总统候选人谢长廷任代主席。3月22日的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由于民众对陈水扁八年以来的贪腐失望、经济成长不认同、对谢长廷的选战方式不认同,导致长昌配以二百二十一万票的差距落败,民进党于5月20日以后下野。谢长廷已于中常会请辞党主席,但党部慰留谢长廷,希望谢可以留任至五月党主席改选为止(4月18日的党主席改选登记结束,由蔡同荣、辜宽敏及蔡英文竞选)。
4月24日,民主进步党党部正式废除排蓝民调。
执政时期的经济表现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2004-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成长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从去年的第五名晋升为第四,并在亚洲地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WEF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被视为是最权威的竞争力评比与分析,台湾竞争力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面对欧美先进国家,今年更是提升为第四名,在WEF发布的新闻稿的标题中,开宗明义就强调台湾的成就。WEF说,在亚洲地区,台湾与排名第七的新加坡继续领先各国,台湾在科技领域排名显著,仅次于美国,而新加坡则在总体经济环境品质部分居第一。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所发布的“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全球经商环境排行榜”,台湾排名从第二十一名进步为第十九名,在亚洲国家及地区中仅次于新加坡与香港。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成长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从去年的第八名跌落至第十三名(然而也必需指出,成长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在2007年有大幅度改变,而几乎所有改变都是不利于台湾的,亦即是,如果这个改变是早十年推行,此排名的急跌也会早十年出现),在亚洲地区也由第二退至第四台湾在WEF的历年竞争力评比中首度跌落十名之外;在亚洲地区,台湾过去维持第二,仅落后新加坡,今年也被日本与香港超越。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06年5月发布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从第十一退步为第十八,在亚洲也是落于香港、新加坡、日本之后。
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与投资环境排名一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认定整体国家竞争力为18名。世界经济论坛认定成长竞争力与商业竞争力分别为第6名与第21名。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认定投资环境为第6名。英国经济学人资讯中心认定未来五年经商环境2006年-2010年为第19名。
政府所推动的“两兆双星”当中,2006年半导体产值有一兆两千两百五十九亿元,LCD产值一兆八百亿元,数位内容产值三千七百亿元,生技产值一千八百二十二亿元。台湾是十二吋晶圆厂全球密度最高的国家,TFT也是全球最大供应国。并持续扩增全台高科技园区(笃行园区、铜锣园区、龙潭通讯园区、竹科宜兰园区之增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亦新增路竹与台南园区,中科亦获核定建设台中与云林基地)[2]。而美国BusinessWeek调查2007年全球资讯科技业一百强排名,台湾厂商有14家上榜,仅次于美国的44家,远胜日本的7家及中港的3家及南韩的1家,连续二年(2006年-2007年)为亚洲之冠。
2007年在日本技术转移下的台湾高速铁路全面通行之后,引发另一波就业潮与购屋潮。2007年4月份间台湾股市一度突破八千点大关,成为自2001年来最表现最佳的一年;2007年6月台湾股市更一举突破九千点大关,七月中旬挑战九千五百点,《今周刊》发行人谢金河则表示,今年股市是有史以来体质最健全的一次多头[3]。民进党执政后也完成了中正机场第二航厦、高雄小港机场扩建工程、台北县汐止至五堵高架化铁路,再者如:改善大高雄饮水、基隆河员山子分洪道与汐止基隆河整治工程等也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完成。在金融方面至今已成功打消呆帐近2兆元,至2005年1月时,逾放比降到3.67%,国民党执政时期常发生的银行与农渔会挤兑现象,在民进党主政时已趋于罕见。
2006年4月21日行政院主计处发布3月份失业率为3.87%。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消费者物价指数由2000年100.01至2006年来到104.08(基期为2001年)。在贫富差距方面,将五等分大岛指数(所得差距倍数)由2001年开始逐年缩小,改善了1990年代不断恶化的所得分配,由6.391倍至2006年为6.006倍,而政府移转的效果由2000年首次突破1倍,并逐年提升至06年达到1.448倍,而台湾大岛指数6.0倍的表现略优于南韩的6.8倍,远优于新加坡的20.19倍,香港的26倍(香港贫富差距严重居全球第三)。而除了2001年冲击造成经济衰退外,经济成长率均优于先进国家平均表现,且这样的成长是全体所得的提升,根据主计处所作的1995年家庭收支调查,可以得知所有等分的家庭除了2001年外在名目上可支配所得或实质上可支配所得皆有成长。民进党反对者认为政府透过曲解统计数字的方式,企图营造经济建全发展的假象,但忽略台湾正在M型社会化的事实。而民进党则认为反对者的大胆西进政策是饮鸩止渴,例如:陈水扁于2008年元旦祝词中,批评民间“对中国大陆毫无节制与管理的投资”,而反对戒急用忍的林浊水则表示:陈总统大幅开放产业西进、而中共方面继续在经贸上努力打压台湾,因此必然造成贫富差距变大,但却被国民党批评为锁国,反而有利民进党的支持率。
而民进党也在2008年总统大选主打M型社会牌,主张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必然造成台湾的失业率大幅增加,而且国民党的配套措施不会减少问题。
以统计数据来看,对经济是否满意与国家认同呈现最高度相关,而人民对经济的感受反而与台湾实际经济表现、所得分配、是否因为产业西进而受害、个人的经济状况及年龄等等比较无关。[4]。
再度在野
两岸关系主张
在野时期
为了积极争取所谓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进党领导阶层自1995年开始,先后提出“大胆西进”、“大联合”、“大和解”等主张。但是民进党于2000年成为执政党后,党内对于台湾前途及国家定位问题乃至对中国大陆经贸政策,在坚持以“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陷于多元论述的状态。
- 1987年4月17日 — 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决议,主张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四个如果”决议文。
- 1995年3月 — 许信良主席出版《新兴民族》,为其大胆西进的主张取得理论基础。
- 1995年6月10日,民进党青年世代周奕成等发表《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强调台独的正面意涵。
- 1995年9月 — 施明德主席在美国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
- 1995年12月6日 — 中常会发布“迎接大和解时代的来临”新闻稿,建立“大和解”的自信与共识,才足以抵挡来自中国的威胁与挑战,从根本上解除台海的紧张。
- 1996年7月,根据陈水扁的建议,于中央党部成立中国事务部。12月11日,中常会通过国家发展会议“两岸关系”议题,确立“台湾优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 1998年2月13日 — 民进党中国政策研讨会﹐党内达成对“台、中双边谈判的基本原则”、“全方位的台、中互动关系”、“强本西进取代戒急用忍”之三大共识。
- 1998年10月14日 — 中常会发表对辜、江会谈之声明,并提出台、中双边对话的五点原则。
- 1999年5月8日 — 举行第八届第二次全国党代表大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
执政时期
- 2000年5月20日 — 陈水扁就职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于就职典礼演说中提出“四不一没有”主张。
- 2002年8月2日 — 陈水扁总统在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东京年会上提出一边一国论。
- 2006年1月1日 — 陈水扁总统宣布紧缩两岸政策,将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 2006年1月26日 — 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就职典礼时,陈水扁总统指示:民进党应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
- 2006年1月29日 — 陈水扁总统在春节谈话中表示考虑是否要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
- 2006年2月7日 — 民进党发布新闻稿“迈向正常国家 废除国统纲领”。之后原订于3月举行中国政策大辩论,由于行政院发布“积极管理”政策,引起预定参加辩论之部分人选反弹、退出辩论,辩论会因而取消。
- 2007年3月4日 — 陈水扁总统在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二十五周年庆晚宴上,提出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问题,只有统独问题的“四要一没有”诉求。
组织架构
民进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主要职责是修改党纲、党章、选举或罢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而中央执行委员会则是常设的权力机构,共有委员35人(包括党主席),中执会执行委员(中执委)职务也是各派系争夺的焦点,委员中14人为常务执行委员(中常委)。党主席为党员直选,任期2年,可连任1次。中央评议委员会有委员11人,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有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党部还下设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族群事务部等8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一个民意调查中心和“台湾民主学校”。民进党也在各地方设立海外党部、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目前有党员约40多万。
党中央领导成员
- 主席:陈水扁
- 代理主席:谢长廷
- 秘书长:李应元
- 副秘书长:蓝世聪、段宜康
- 中执委:谢长廷、吕秀莲
- 中常委:谢长廷、吕秀莲、苏贞昌、游锡堃、叶菊兰、蔡同荣、苏焕智、陈胜宏、郑宝清、翁金珠、林宗男、蔡宪浩、周清玉
- 秘书处主任:吴庆钟
- 政策委员会执行长:王拓
- 文化宣传部主任:谢欣霓
- 国际事务部主任:萧美琴(2007年9月1日起中国事务部并入国际事务部)
- 青年发展部主任:周永鸿
- 妇女发展部主任:黄淑英
- 组织发展部主任:高幸雪
- 族群事务部主任:张庆惠
- 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张毓芬
- 财务委员会主委:柯建铭
历任党主席
任届 | 姓名 | 当选方式 | 就任 | 卸任 | 简历 |
---|---|---|---|---|---|
1 | 江鹏坚 | 党员直选 | 1986年 | 1987年 | 民进党建党元老,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
2 | 姚嘉文 | 党员直选 | 1987年 | 1988年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狱;时任立委、现为考试院院长。 |
3 4 |
黄信介 | 党员直选 | 1988年 | 1991年 | 台湾地方行政专科学校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因而入狱8年;时任立委。 |
5 | 许信良 | 党员直选 | 1991年 | 1993年 |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美丽岛杂志杂志社社长,曾任桃园县县长、总统府资政。 |
6 | 施明德 | 党员直选 | 1994年 | 1996年 | 陆军炮兵学校毕业,1980年美丽岛事件主要领导者。1984、2007年曾两度获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2006年9月,“百万人反贪腐倒扁运动”总召集人。 |
- | 张俊宏 | 代理 | 1996年 | 1996年 | 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历任立法委员、党秘书长、海基会副董事长。2007年10月因全民电通掏空案被求处十一年有期徒刑。 |
7 | 许信良 | 党员直选 | 1996年 | 1998年 | (第二次就任) |
8 | 林义雄 | 党员直选 | 1998年 | 2000年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律师,前省议员。美丽岛事件参与者之一。 |
9 | 谢长廷 | 党员直选 | 2000年 | 2002年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京都大学法学(法哲学)博士。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立法委员、高雄市市长、行政院院长,代表民主进步党参选2008年总统大选。 |
10 11 |
陈水扁 | 总统兼任 | 2000年 | 2004年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立法委员、台北市市长,现任中华民国总统。 关于党主席任期:党章规定为2000年,实为2002年。 |
- | 柯建铭 | 代理 | 2004年 | 2005年 | 立法委员,时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 |
- | 苏贞昌 | 补选 | 2005年 | 2005年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立委、台北县县长、总统府秘书长与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
- | 吕秀莲 | 代理 | 2005年 | 2006年 | 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历任立法委员、桃园县县长、中华民国副总统。 |
- | 游锡堃 | 补选 | 2006年 | 2007年 |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毕业,曾任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院长。 |
11 | 陈水扁 | 总统兼任 | 2007年 | 2008年 | 回任 |
- | 谢长廷 | 代理 | 2008年 | 2008年 | |
12 | 党员直选 | 2008年 |
党内派系
简介
民进党成立之初是反国民党政治势力的联合体,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头的结合体。由于各领导人政治阅历及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观念、运动路线等方面存有较大的分歧,形成形态各异的诸多山头派系。主要有党外编联会人马形成的新潮流系,党外公政会中“美丽岛连线”人马形成的美丽岛系,还有原党外公政会的康系、前进系和超派系等。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发展,各派系势力不断变化,并重新分化组合,康系瓦解,分别被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编,前进系亦并入美丽岛系。
长期以来,民进党内存在着“新潮流系”与“美丽岛系”之间的较量。两大派系在运动目标、政治路线,以及国民党政权性质和台湾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歧异,某些总是甚至严重对立,斗争异常激烈。美丽岛倾向于温和的体制内抗争,主张对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优先于“台湾独立”;而新潮流派系强调对国民党统治体制的抗争和群众运动路线,主张对“台湾独立”的追求优先于政治民主化。美丽岛系人数众多、组织涣散、各自为战,成员没有纪律约束,内聚力较差,只有在党内资源重新分配时,才体现出整体运作能力。而新潮流系人数虽少,但以理念作为结合的基础,组织严密,纪律严格,凝聚力强,近年来逐渐到达了控制党权的主导地位。美丽岛系对新潮流系掌握中央权力不满。特别对民进党上层抱持“台独”立场不放持有异议,认为民进党的“台独党”形象严重地影响了民进党得票率的提高,是该党执政的绊脚石。他们宣扬“执政优先论”,主张与在野势力和部分国民党力量结合,早日分享权力。此外,两派在对待“李登辉情绪”、与新党“大和解”、对大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发展都可能引起民进党内部矛盾的激化,进而导致民进党的分裂。民进党在夺取政权的总目标下,靠“模糊台独”策略,暂时维系了党内的团结,吸纳了台独选票和部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选民。但也因契约埋藏了危机。激进台独势力出走民进党,筹组建国党就是这种危机的一种反映。
派系解散及党内势力重整
2006年7月23日,民进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立法委员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党代表中,获得153票赞成票,以过半票数通过。除了将禁止以派系名义设办公室、招募会员、对外募款,也规定党内公职人员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将送交下次全代会议决。普遍认为,解散派系对民进党是一件好事,但也担忧派系地下化会更混乱。
虽然在名义上,民进党内的派系已经消失,但是事实上,党内人物的势力分野依然存在。例如从2007年开始,民进党开始产生了“十一寇”这个名词,主要指因主张“西进开放”并且“炮口向内”而被广播节目“台湾人俱乐部”发动群众连署抵制的十一位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涵盖的党内人物以原新潮流系成员为主(但部份媒体并不深究该十一位立委被抵制的真正原因,而迳以“改革vs反改革”或“派系斗争 (反新潮流系)”的角度视之)。此外,随著2008年总统大选的到来,媒体报导上也开始产生了所谓“苏系人马”、“谢系人马”等新的党内势力。
主要派系
- 新潮流系:从建党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杂志》的编采与撰稿人员为班底组成,该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纲为台湾独立、群众运动路线以及社会民主,近年则以务实为导向;明确的政纲与强而有力的派系纪律,使该派系成为党内最具实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现任行政院副院长的邱义仁、前台湾证交所董事长吴乃仁、立法委员洪奇昌等。
- 正义连线:1992年由陈水扁所创,是陈水扁在党内的主要力量,除陈外,还有前立法委员沈富雄、现任立委高志鹏等人。
- 福利国连线:代表人物由前民进党主席、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前行政院长苏贞昌、现任行政院长张俊雄等。
- 新动力办公室:以前立法委员、创党元老之一的许荣淑为代表。
- 台独联盟:主要是1991年后由海外返台的台独人士,以前劳委会主委李应元为代表。
- 新世纪办公室:以民进党的建党元老的张俊宏领军。
而美丽岛系,曾与新潮流系一起是建党之初的两大派系,以许信良等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为代表,但随著1996年之后许信良的而退党逐渐没落,其成员转入新世纪办公室或新动力办公室。
为了对抗新潮流系强大的政治动员实力,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新动力办公室及台独联盟合组的松散派系联盟称为“主流联盟”,是民进党内的主要政治力量,而新潮流派系则较为团结,也是党内影响力最大的派系。
其他资讯及事件
20周年党庆纪录片事件
- 2006年7月初,为了庆祝民进党创党20周年,民进党中央委托民视筹备拍摄纪录片《民主台湾20年》。当时为了强调主题“坦然面对”,民视邀访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等前民进党主席。没想到拍摄、采访过程中,先后发生亲绿学者715声明、百万人民倒扁运动等事件,原本8月中就要完成的这部纪录片,被迫“调整”内容,直到2006年9月才完成。其中,提供一百多张照片供纪录片使用的张富忠,因参加百万人民倒扁运动,不但访谈内容被全部剪掉,甚至连“感谢张富忠提供照片”的字幕都差一点就没了;受访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的镜头则只剩下两句话,施明德、林义雄还勉强被留下一点画面。至于陈水扁,在本片中还是正面陈述;但原本想用陈水扁2004年就职画面,却因赵建铭的出现而取消。
历次选举
立法委员选举
选举名称 | 得票率 | 当选席次/总席次 | 席次百分比 |
---|---|---|---|
1986年第一届(增额) | 25.16% | 12席/73席 | < 16% (注) |
1989年第一届(增额) | 28.29% | 21席/101席 | < 21% (注) |
1992年第二届 | 36.09% | 50席/161席 | 31% |
1995年第三届 | 33.17% | 54席/164席 | 33% |
1998年第四届 | 29.56% | 70席/225席 | 31% |
2001年第五届 | 33.38% | 87席/225席 | 39% |
2004年第六届 | 35.72% | 89席/225席 | 40% |
选举名称 | 区域得票率 | 区域当选席次 | 政党得票率 | 不分区当选席次 | 合计当选席次/总席次 | 席次百分比 |
---|---|---|---|---|---|---|
2008年第七届 | 38.17% | 13席 | 36.91% | 14席 | 27席/113席 | 24% |
注:
- 1989年之前为第一届立法院,仅有增额立委部分定期改选,俗称“万年国会”的大陆各省份选出的第一届立委全数自动留任与递补,不必改选。因此民进党在立法院内所占的整体席次比例,远远低于选举所得之比例。立法院自第二届之后始全面改选,所有席次均由选举决定,包括以区域与原住民立委单一选票的政党得票率,来分配政党不分区立委名额。
- 第五、六届立法委员选举,取得立法院第一大党,但泛蓝阵营仍掌控立法院多数主导权。
- 第七届立委选举起,适用2005年6月任务型国民大会之修宪规定,立委人数减半,并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两票分别决定区域及原住民立委,以及不分区立委。
- 第七届立委选举为创党后,历次选举最大败选,也是民进党在立法院内所掌握席次,首度降低至国会全面改选前的比例。
县市长选举
历次选举名称 | 得票率 | 当选席次 |
---|---|---|
1989年第11届 | 38.34% | 6 |
1993年第12届 | 41.03% | 6 |
1997年第13届 | 43.12% | 12 |
2001年第14届 | 45.27% | 9 |
2005年第15届 | 41.95% | 6 |
- 第13届县市长选举,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
- 第15届县市长选举,仅获得6个席次,连同高雄市,目前全台湾执政县市共7席。
直辖市长选举
台北市选举 | 候选人 | 得票率 | 得票数 | 当选 |
---|---|---|---|---|
1994年第一届 | 陈水扁 | 43.7% | 615,090 | |
1998年第二届 | 陈水扁 | 45.9% | 688,072 | |
2002年第三届 | 李应元 | 35.9% | 488,811 | |
2006年第四届 | 谢长廷 | 40.89% | 525,869 |
- 台北市除1994年执政4年后,1998年至今未能执政。
高雄市选举 | 候选人 | 得票率 | 得票数 | 当选 |
---|---|---|---|---|
1994年第一届 | 张俊雄 | 39.3% | 289,110 | |
1998年第二届 | 谢长廷 | 48.7% | 387,797 | |
2002年第三届 | 谢长廷 | 50% | 386,384 | |
2006年第四届 | 陈菊 | 49.41% | 379,417 |
- 高雄市自1998年开始执政至今。
台湾省长选举
台湾省选举 | 候选人 | 得票率 | 得票数 | 当选 |
---|---|---|---|---|
1994年第一届 | 陈定南 | 38.72% | 3,254,887 |
- 台湾省长选举仅一届,在修宪后随即精简省组织,改以中央派任省主席。
总统选举方面
选举名称 | 候选人 | 得票率 | 得票数 | 当选 |
---|---|---|---|---|
1996年第九届 | 彭明敏、谢长廷 | 21.1% | 2,274,586 | |
2000年第十届 | 陈水扁、吕秀莲 | 39.3% | 4,977,737 | |
2004年第十一届 | 陈水扁、吕秀莲 | 50.11% | 6,471,970 | |
2008年第十二届 | 谢长廷、苏贞昌 | 41.55% | 5,445,239 |
- 第十届总统选举,首次政党轮替,成为中华民国执政党。
- 第十一届总统选举,首次超过半数选票。
- 第十二届总统选举,再次政党轮替,失去执政党身分。
注释
相关学术研究书目
(按作者汉语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 石之瑜:《 堕落与疯狂 ── 民进党的党国文化》 (海峡学术出版社)
- 陈信杰,2000,民主进步党的创党过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范云,1994,民主进步党地方党部的组织与动员网路的分析。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郭正亮,1998,民进党转型之痛。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黄德福,1992,民主进步党与台湾地区政治民主化。台北:时英出版社。
- Hwang, Ching-chane. 1995.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Opposition Movements in One-party Dominant Quasi-democratic Count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林佳龙,1988,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群众基础:台湾选民政党支持的比较分析(1983-1986年)。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林魏立,1989,反对势力与“台湾意识”之研究:民国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进党个案分析。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 柳金财,1998,大胆西进?戒急用忍? :民进党大陆政策。台北:时英。
- 齐光裕,1996,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民国卅八年以来的变迁。台北:扬智。
-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 L. Rienner Publishers.
- 吴俊德,2001,民进党统独论述之分析。私立东吴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叶欣怡,2001,台独论述与民进党转型。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