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萊奧什·揚納切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Ethan Ch對話 | 貢獻2021年9月28日 (二) 04:53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楊納傑克
Leoš Janáček
出生(1854-07-03)1854年7月3日
胡克瓦爾迪,奧匈帝國
逝世1928年8月12日(1928歲—08—12)(74歲)
俄斯特拉發,捷克斯洛伐克
國籍捷克
知名作品小交響曲、管弦樂狂想曲《塔拉斯·布爾巴》、歌劇《耶努發》《死屋手記》、鋼琴套曲《在雜草叢生的小徑上》、格拉高利彌撒、兩首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奏鳴曲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20世紀
擅長類型管弦樂,歌劇,室樂,鋼琴獨奏曲,宗教音樂
學生/受影響人物

萊奧什·楊納傑克捷克語Leoš Janáček,1854年7月3日—1928年8月12日),捷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與民俗音樂學者。其主要的創作融入了大量摩拉維亞斯拉夫的民俗音樂元素,並運用較為現代曲風詮釋。與安東寧·德伏扎克貝德里赫·史麥塔納一起,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

生平

楊納傑克生於1854年,其故鄉為Hukvaldy(位於摩拉維亞且當時為奧地利帝國一部份),是一鄉村教師之子。由於家中兄弟姊妹眾多,經濟十分拮据,楊納傑克的父親希望他能承襲家中傳統擔任教師,但由於幼年於合唱團中便展現了過人的音樂天賦,於是於1865年他進了布爾諾的奧古斯丁慈善學校(現今為孟德爾博物館),在Pavel Křížkovský地指導下楊納傑克主要學習合唱與管風琴。而一位楊納傑克的同學曾形容他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1866年到1869年他則上了德語實科中學英語Realschule並在1869到1872年上斯拉夫語師範學校。1872年楊納傑克成為一名音樂教師,並且指揮了多個合唱團。

1874年到1875年他在布拉格上管風琴學校,接受František Skuherský和František Blažek的指導,原先他決定學習鋼琴與管風琴,但最後決定投身作曲。楊納傑克在布拉格的生活十分貧困,由於房間沒有鋼琴只能在桌上放置琴鍵來練習。在1875年時,楊納傑克因在雜誌上發表對其老師Skuherský演奏葛利果彌撒的批評而遭到學校的退學,而後因Skuherský不再計較所以復學,並在同年以頂尖的成績畢業。1876年楊納傑克返回布爾諾並在布爾諾教師會館教授鋼琴,他的學生其中之一便是會館理事的女兒Zdenka Schulzová。同年他成為「藝術討論」(捷克語Umělecká beseda)愛樂協會的合唱指揮直至1890年,並且和安東寧·德伏扎克相識。1877年他成為日後自己妻子的Zdenka Schulzová的私人鋼琴教師。1879到1880年楊納傑克在萊比錫孟德爾遜音樂戲劇學院(Leipzig Conservatory)學習,在Oskar Paul和Leo Grill的指導下學習鋼琴、管風琴以及作曲,由於對老師的不滿意,在短短四個月後便離開了該校。之後在1880年短暫在維也納Franz Krenn底下學習,因為曲子及風格得不到認同因此最終離開了維也納並回到布爾諾。隔年即1881年,楊納傑克與Zdenka Schulzová結婚,同年布爾諾管風琴學校成立,楊納傑克成為其校長。1881到1888年他擔任愛樂協會指揮。

1890年楊納傑克的兒子Vladimír(1888年出生)死亡,1903年女兒Olga(1882年出生)也去世了,這也促成了他最知名的一部歌劇《耶奴發》(Jenůfa,其義為養女)。而後楊納傑克的婚姻出現危機。所有這些家庭問題在他的歌劇《命運》(Osud)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1904年楊納傑克從師範學院音樂教師的職位上退休。同年《耶奴發》首演,這部歌劇後來於1916年和1918年先後在布拉格和維也納上演,是楊納傑克的突破之作,作曲家在晚年(1916年已62歲)終於獲得認可。而他的成名和布拉格作家、戲劇批評家和翻譯家馬克斯·布洛德的合作不無關係。

1881年的楊納傑克和妻子

在布拉格成名後,楊納傑克與歌手Gabriela Horváthová交往,因此他的妻子企圖自殺並離婚。1917年楊納傑克遇上了Kamila Stösslová,兩人的柏拉圖式關係伴隨楊納傑克至終,卻為其夫妻關係雪上加霜。1919年楊納傑克成為布爾諾一所新建立的私立音樂學院的音樂指導,後來學校在1920年國有化,他就成為作曲大師班的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差不多誕生了他所有的名作:歌劇《Katja Kabanowa》、《狡猾的小狐狸》、《馬克洛普洛斯案件》和《死屋手記》,兩首四重奏,小交響曲和《格拉高利彌撒》。

楊納傑克常年來採集故鄉摩拉維亞的民歌,觀察民間的語言和自然聲響,這些研究被包含到他的作品裏,所謂的「語調」(捷克語nápěvky mluvy;德語:Sprachmelodie;英語:speech melody)影響了他的風格,而不僅僅見於其聲樂作品之中。他發展出一套語調理論(Theorie der Sprechmelodie)。因此楊納傑克從他同時代歐洲音樂主流分化出,而成為二十世紀的音樂風格創新者與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個人作曲風格與音樂語言

作曲家的學生

作品

楊納傑克故鄉胡克瓦爾迪的「狡猾的小狐狸」雕像
  • 管絃樂作品
    • 絃樂組曲(1877)
    • 絃樂田園曲(1878)
    • 拉赫舞曲(Lašské tance)(1889-1890)
    • 哈娜舞曲(Hanácké tance)(1889-1890)
    • 小夜組曲,Op. 3(1891)
    • 嫉妒(Žárlivost),Její pastorkyňa的前奏曲(1894)
    • 樂師之子(Šumařovo dítě),管絃樂敘事詩(1912)
    • Taras Bulba),管弦樂狂想曲(1915-18)
    • 布拉尼克山敘事曲(Blaník-Ballade),交響詩(1920)
    • 小交響曲Sinfonietta)(1926)
    • 交響曲《多瑙河》(Dunaj),四樂章(1923-28;未完成)
  • 室樂
    • 小提琴鋼琴浪漫曲(1879)
    • 小提琴鋼琴杜卡(1880)
    • 小提琴奏鳴曲(1913-21)
    • 童話(Pohádka),為大提琴和鋼琴而作(1910;1923 改編)
    • 大提琴和鋼琴急板(約 1910)
    • 弦樂四重奏第一號,根據托爾斯泰的克羅采奏鳴曲而作(1923)
    • 弦樂四重奏第二號 隱秘的信(1928)
    • 青春(Mládí),管樂六重奏(1924)
  • 鋼琴作品
    • 絲但卡變奏曲(Zdenčiny variace)(1880)
    • 摩拉維亞舞曲(Národní tance na Moravě)(1891–1893)
    • 鋼琴奏鳴曲於1905年十月1日 "來自街上"(Sonata 1. X. 1905 "Z ulice")(1905)
    • 在霧中(V mlhách)(1912)
    • 回憶(Vzpomínka)(1928)
  • 聲樂
    • 清唱劇 "主禱文"(Otče náš),給男高音、合唱團、管風琴與豎琴(1901)
    • 聖母經(Ave Maria),給男高音、合唱團與管風琴(1904)
    • 降E調彌撒,給合唱團與管風琴(1907–1908,未完成)
    • 永恆的福音(Věčné evangelium),給獨唱、合唱團與管絃樂團(1914)
    • 清唱劇 "格里高利彌撒"(Glagolská mše),給獨唱、合唱、管弦樂隊與管風琴(1926)
    • 大量男聲,女聲和混聲合唱。
  • 歌曲
    • 春之歌(Jarní píseň)(1897; 1905 改編)
    • 一位感懷者的日記(Zápisník zmizelého),給男高音、女中音、三位女歌手與鋼琴(1917–1919)
    • 大量民歌採集與改編
  • 歌劇
    • Šárka(1887-1888; 1925年首演於布諾)
    • 小說序章(Počátek románu),單幕浪漫歌劇(1891;1894年首演)
    • 耶奴發》(1894-1903;UA 1904), 原為:Její pastorkyňa(「養女」)
    • Osud(「命運」)(1903-04;UA 1958)
    • Výlety páně Broučkovy(「Brouček先生之旅」)(1908-17;UA 1920)
    • Káťa KabanováKatja Kabanowa)(1919-21;UA 1921)
    • Příhody lišky bystroušky(「狡猾的小狐狸」)(1921-23;UA 1924)
    • Več Makropulos(「馬克普洛斯檔案」)(1923-25;UA 1926)
    • Z mrtvého domu(「死屋手記」)(1927-28;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說改編)

參見

註釋

文獻

  • Kurt Honolka: Leoš Janáček. Sein Leben - sein Werk - seine Zeit. Belser Verlag, Stuttgart und Zürich 1982.
  • Michael Evans: Leoš Janáčeks Opern, mit 51 Notenbeispielen. Reclam Verlag Stuttgart 1981.
  • Jiři Ort: Leoš Janáček – der späte Wilde. 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2005.
  • Kerstin Lücker (Hrsg.): Janáceks Grundlegung einer Musiktheorie: Die frühen Schriften von 1884-1888. Stroemfeld, Frankfurt am Main 2005, ISBN 3-87877-978-X
  • Wolfram Goertz: Wie verloren, so gebor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DIE ZEIT, Nr. 28, 1. Juli 2004 - Lange wurde der Komponist Leoš Janáček verachtet. Jetzt wird er wieder gespielt – ein Saisonrückblick aus Anlass seines 150. Geburtstags
  • Meinhard Saremba: Leoš Janáček | Zeit - Leben - Werk - Wirkung. 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2001.
  • Jaroslav Vogel: Leoš Janáček dramatik, Prag 1948
  • Jaroslav Vogel: Leoš Janáček, Život a Dílo (dt.: Leoš Janáček, Leben und Werk. Prag 1958)
  • Bohumír Štědroň: Dílo Leoše Janáčka, 1959 und Leoš Janáček, Prag 1976
  • Jaroslav Šeda: Leoš Janáček, Prag 196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