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建新公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Newmangling留言 | 貢獻2021年9月29日 (三) 08:22 历史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建新公司,是1947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軍事控制下的旅大地區設立的從事軍事工業生產的一家大型工業聯合企業。[1]

歷史

全面內戰爆發後,1946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蕭勁光到大連籌劃建設後勤生產基地。旅大地委負責人向蕭勁光匯報了在大連建立軍工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可以利用大連「自由港」的條件採購到各種原材料,解決軍工生產所需原料問題;大連為蘇軍管制,蘇軍對中共的工作是默認的、支持的,大連又是由中共控制的一個隱蔽的後方,不直接受戰爭影響;大連工業門類齊全,熟練技術工人多,有利於生產。[2]蕭勁光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後,向東北局、中共中央提出在大連組織兵工生產。不久,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各解放區向大連派出幹部,攜帶一部分資本,開辦兵工廠」[3]「大連設廠是為長久計」[4]華東局華中分局、膠東兵工總廠和晉察冀中央局等都陸續派出幹部、技術人員到大連。1946年11月,旅大地委召集各解放區進駐大連的軍工負責人,成立了旅大地委軍工生產委員會,以旅大公安總局工業科的名義開始對外工作,由旅大公安總局局長邊章五任主任,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廠擔任領導的胡俊劉振任副主任。按照中央軍委要求在大連生產炮彈和無煙火藥的指示,考察多家公、私營工廠,對炮彈和無煙火藥生產必備的原材料硝酸硫酸、炮彈彈體鋼等情況進行了重點調查。1947年1月,東北局華東局共同決定,利用大連原有的工業基礎,建立軍工生產基地,並責成旅大地委負責與蘇軍交涉,要求將大連的一批重要工廠交由中共管理。旅大地委書記韓光親自出面與蘇聯在旅大的駐軍當局交涉,把當時大連6家工廠:「滿洲」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華煉鋼廠、鑄鋼廠、制罐廠、金屬製品廠等從蘇軍軍管改劃給建新公司,形成配套齊全的大口徑炮彈生產體系。[5]1947年2月主管東北軍區軍工、後勤建設、後備兵團建設的羅榮桓從戰爭全局考慮,指定伍修權抓東北的軍工生產;1946年上半年羅榮桓曾在大連治療腎病,因此指示伍修權在東北的各個軍工點中,大連的規模最大,條件最好,你們要特別注意大連的軍工生產,並下達了具體的任務。

1947年華東解放戰爭處於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階段。1947年3月,陳毅指示華東局財經委員會主任兼華東局組織部長曾山派華東局財委副主任朱毅攜帶大量膠東生產的黃金作為辦廠經費,率領60餘名幹部奔赴大連籌建組織彈藥生產基地。華東幹部到達大連後成立了華東局財委駐大連工作委員會,朱毅任書記,統一領導華東在大連派駐的機構。華東局財委駐大連工委下設兩個委員會:

  • 兵工委員會,對外以建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名義,以經營化工原料、鋼材、特殊鋼、金屬製品為掩護從事軍工生產
  • 財貿委員會,負責接收和銷售華東運來的物資,採購華東戰場急需物資,為建新公司籌措經費並負責海上運輸。

1947年5月12日原華中軍區軍械處政委吳屏周秘密建立炮彈生產工廠,取名裕華鐵工廠。當時沒有現成的炮彈鋼,就用日本投降後大連地區庫存的一部分火車車軸鋼做加工炮彈試驗。1947年6月初,原華中局軍械處副處長兼炮彈廠廠長吳運鐸率領幹部和技術人員,在大連甘井子老虎牙建立為炮彈配套的引信工廠——宏昌鐵工廠。膠東兵工總廠副廠長劉振帶隊修復了從大連機械工廠拆卸的水壓機、車床,以火車軸作原料,試驗生產炮彈體,從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生產出7000多發彈體運往膠東戰場。

1947年7月1日正式成立建新公司,公司經理由華東局派來的朱毅擔任,副經理由晉察冀中央局派來的江澤民(即汽車工業專家「老江澤民」)擔任。建新公司經理部位於今中山區人民路23號。建新公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電力、煤炭及廢鋼鐵也得到蘇方的支援。由於大連化學廠、大連鋼鐵廠原來就在甘井子區,新建立的炮彈加工和總裝等廠也設在甘井子區的市郊,並配套了軍工企業專用的易爆危險品碼頭。除了自建的炮彈廠、引信廠,建新公司還接收了滿洲化學、大華煉鋼、進和、金屬製品、制罐等6家工廠,又吸收合併一些小廠,如模範工廠、振東工廠、五一工廠等,形成一個中共直接領導下的大型兵工生產基地。所屬各廠均實行廠長負責制。公司成立黨委,各廠設黨總支或分支,並實行政治委員制。1947年譚光庭任政委。後由旅大地委副書記李一氓兼任建新公司政治委員。

1947年7月29日中央軍委給華東局東北局的電報指示:東北主要供應華東山野炮彈和一部分黃色炸藥。當時山東解放區不具備生產山野炮彈的能力,至1948年底,山東的第二軍工局下屬各廠每月只能復裝山、榴、加農炮彈約1000多發。

1947年9月23號,裕華廠廠長吳屏周、副廠長劉振、宏昌廠廠長吳運鐸親自試爆8枚新生產的炮彈,炮彈廠廠長吳屏周身先士卒查找啞炮問題,當場犧牲。吳運鐸身負重傷。

1947年9月至10月,范漢傑指揮國軍膠東兵團,攻占了膠東半島的主要交通線與煙臺威海等城市,大連至膠東的交通線受阻,山東解放區與香港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周恩來委託錢之光劉昂等到大連,華東局財委駐大連辦事處為錢之光等在天津街靠火車站附近找了一座三層樓房子,創辦了中華貿易總公司,租用蘇聯、朝鮮貨船,往返於大連、朝鮮的羅津和香港之間,把北滿的大豆、皮毛、豬鬃等土特產品經羅津港運出,帶回需要的橡膠、醫藥、化工原料等物資;來大連採購戰略物資的華東、晉察冀等解放區代表,都通過中華貿易總公司從香港辦貨。負責原材料供應的建新公司經理部經理譚偉經常通過中華貿易總公司到香港採購兵工生產所需要的重要物資。東北局獲悉膠東戰況後決定:建新公司及所屬各廠經費,從1948年起由東北局負責,但生產的炮彈仍然全部交華東。1948年1月,建新公司列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第9辦事處,對外仍稱建新公司。1948年初,華東戰場轉入反攻。建新公司生產的75毫米山炮炮彈,絕大部分由華東局財委駐大連辦事處的華順商行組織運輸隊,經海路越過國民黨海軍在渤海海峽的封鎖線,送到膠東半島東端俚島的物資接運站上岸,再由山東解放區的支前大軍的小推車逐級倒運,運到前沿兵站。

建新公司1948年初開始大批量生產炮彈,海上運輸供應華東戰場。煉鋼廠開始使用坩堝冶煉彈體鋼,但冶煉質量也不易保證。後來公司自行研製作一台低周波冶煉電爐,保證了供應。1948年1月24日,建新公司經水壓機熱壓擠伸法加工全鋼炮彈毛坯成功,利用率由30%提高到60%,用2台水壓機代替125台車床的工作量,月產炮彈由過去的1萬發提高到3萬發,全裝炮彈全部試製任務完成,為此建新公司將自行生產的炮彈命名為「一二四」式炮彈。大連民政局負責人巴申上校1948年3月16日同旅大地委主要負責同志談話記錄中記載:「巴申同志說:蔣介石和蘇聯訂了中蘇條約,結果對他竟無利益,對中共對世界與遠東和平反而大大有利;只要外交上說得過去,對敵人無利,對革命有利,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比如軍工生產、織布、做(軍)鞋等等,我們當然要加強。北滿在嚴重的戰爭情況下,還在節衣縮食幫助我們糧食、棉花,難道我們在此和平環境下.還不積極幫助他們嗎?」[6]:303

按照羅榮桓的指示:建新公司「規模大,條件好,技術高」,應抓緊對大連軍工的指導,1948年5月伍修權到大連檢查建新公司工作。實際上東北野戰軍主要使用牡丹江炮彈廠收集的日式炮彈復裝,基本不需要建新公司的產品。

1948年秋,中央軍委電令:建新公司改屬中央軍委領導,委託東北軍區軍工部代管。 1948年10月前,又有五一、裕民、長興等工廠陸續併入建新公司。同時,中華醫藥公司和原屬通訊系統的光華電器公司又併入建新工業公司(1949年4月,兩個公司又劃出)。

至1948年底,建新公司職工人數8000餘人。所屬工廠主要有:

  • 炮彈廠(隱蔽一廠,原先是日本人遺棄的膠合板廠。對外稱裕華鐵工廠,1949年9月改稱八一工廠):位於甘井子區海茂村。安裝4台200噸水壓機和1台蓄壓器進行彈體加工工藝改革,彈體月產由1萬發提高到3萬發。
  • 引信廠(隱蔽二廠,原先是日本人遺棄的石礦的機修廠。對外稱宏昌鐵工廠,後與裕華鐵工廠合併)
  • 鋼鐵廠(原為大華礦業株式會社,後改稱大華煉鋼廠。沿革為大連鋼廠、東北特鋼集團大連特殊鋼有限公司前身):生產炮彈用的中碳鋼和硬質合金工具鋼。併入了生產工具鋼的金屬製品廠(原名進和商社)。
  • 化學廠(原為「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化」、國光工廠。今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前身):生產無煙火藥。1947年底硝化棉生產線和金家屯無煙藥生產線基本建成,1948年年產單基藥110噸,月產10噸。建有硫酸、硝酸、乙醚、二硝基苯、苯二胺、鹽酸、活性炭、水玻璃等生產車間及硝化棉(4分廠)、無煙發射藥(5分廠)。化學廠生產的發射藥,除供應本地外約有三分之二支援了其他兵工廠。1951年6月修復後恢復了合成氨的生產,同時生產硝胺,先後有一大批技術骨幹調到全國各地,成為新中國化工建設的骨幹。
  • 機械廠(原大連機械製作所。沿革為大連重型機器廠):建新公司成立時,把炮彈彈體生產部分併入了裕華鐵工廠,本廠生產軍事工業所需的各種機器、設備和工具。後為擴大生產能力,併入了長興鐵工廠、裕民機器工廠、大連鑄造廠。
  • 制罐廠(原為安川組鐵工所和大連鐵工所。蘇軍接管後合併兩廠為大連汽鍋工廠。後沿革為大連橡膠塑料機械廠):軍工生產輔助工廠。製造炮彈箱,修理安裝建華公司的鍋爐、鋸條等。

建新公司在戰爭期間(1947年至1950年)生產日式三八、九四式、自製一二四式和美式M1的七五山炮彈54.17萬發(其中1948年全年的產量是23萬發)、炸藥筒26萬餘個、自配美式野山加引信9.5萬個,改產擲彈引信55.6萬個,修理舊引信16.2萬個;生產美式、日式底火60.9萬個,雷管24萬隻、六〇迫擊炮1430門,蘇式衝鋒鎗1563支、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無煙火藥450餘噸,以及200噸水壓機、千噸油壓機等一大批兵工生產設備,絕大部分供應了華東戰場,少部分供應華北和東北。生產與試驗中犧牲吳屏周等17人,重傷了吳運鐸等人。各種型號無煙炸藥450噸。[7]

陳毅司令員給韓光寫親筆信表示感謝。1948年12月13日,建新公司經理朱毅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加第二次全國兵工會議。其間,朱德總司令和開會的代表共進午餐時,恰巧與朱毅等同桌。朱德總司令對朱毅說:[8]「你們建新公司做的炮彈,在幾個戰場都用上了,前方反映很好。」劉少奇副主席接見朱毅時說:「大連建新公司支援人民解放戰爭,工作做得很好,中央很滿意。」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原因時說:「華東地區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9]賀龍在參觀了大連軍工生產後評價:「看了你們的軍工,我的腰杆也硬了。」

1949年6月28日 ,中央軍委批示兵工生產以「保留必要者,提高質量,節省經費,以利恢復發展人民經濟」為原則,逐步減少彈藥生產,積極發展民品生產。建新公司所屬各廠 ,除彈藥、引信、無煙藥3廠生產軍品外 ,其它工廠原先就是民品生產廠,民品生產車間基本保留。轉入鍍鋅鐵絲、鐵釘、木螺絲、銼刀、耐酸泵、耐酸器材、硬質合金、硝酸、硫酸、鍋爐等民品生產。1949年建新公司產值中民品占53.7%。全年生產日式及美式七五山炮彈210 000發,擲彈引信300 000個,美式雙用引信40 000個,無煙發射藥259噸。1949年12月10日,建新公司召開第一屆黨代會,制定「由軍火生產轉為和平生產,為國家為人民生產更多財富」的方針。

1950年初,建新公司改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領導。1950年,建新公司用前4個月時間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軍品生產任務,生產美式七五山炮彈 60 000發,擲彈引信250 000個,美式引信5 400個,修改短延期為瞬發引信1 620 000個 ,無煙發射藥88. 5噸,民品生產價值東北幣60億元。1950年5月,建新公司奉命停止軍品生產,將無煙藥分廠的設備和600多名技術骨幹調往遼陽廠,公司機構實行精簡,改部為處。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決定 ,將大連鋼廠的特殊鋼生產部門遷往湖北大冶,500多名幹部、技術骨幹隨同前往。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八一工廠恢復生產大口徑炮彈的彈頭,並試製批產了前線反坦克繼續的單兵火箭彈;1951年至1952年生產數百萬炮彈彈殼體。1950年12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建新公司行政組織,將所屬各廠劃歸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所屬各專業局直接領導。1951年元旦建新公司舉行會議,結束了建新公司對各廠的行政領導關係。1951年3月,中央重工業部決定,建新公司最後留下的200餘名幹部調新組建的瀋陽飛機製造廠。1951年5月29日,旅大市委撤銷建新公司黨委,建新公司所屬各廠黨的組織直接歸屬旅大市委領導,至此建新公司結束。[10]

建新公司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工業經濟建設積累了經驗,採用了日式和蘇式的經濟核算制度、生產的定額管理和質量管理,建立崗位責任制,車間民主管理,實行了基本工資和計件超額獎勵制度,培養了一批工業企業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以及大批技術工人,先後向外輸送幹部和技術骨幹上千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現代化軍事工業的一個重要來源。「黨的幹部,熟悉現代工業的技術和管理的人不多,老解放區沒有現代工業,沒有鍛鍊幹部的條件。大連建新公司是綜合性企業,生產門類較多,是最好的工業管理幹部的場所。」[11]

著名人物

  • 吳運鐸:建新公司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引信廠廠長。《把一切獻給黨》作者。1947年9月試爆新生產的炮彈時,左胳膊被炸斷,右腿下部被彈片削去一截。
  • 趙桂蘭:1930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安邱縣貧農家庭,11歲當童工,後為建新公司引信廠女工,1948年12月入黨。1949年12月19日下半時,手持生產試驗剩下的約100克雷汞送回配置室,跌倒時緊握雷汞壓在身下,左下臂被炸飛,右臂斷了五根筋,頭部和身體多處重傷。被評為「護廠英雄」,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軍工局授予「特等生產模範」、旅大市「女工工作模範」、「全國勞動模範」(旅大市第一位全國勞動模範),並被旅大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黨的好兒女」,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在全國政協大會上發言。1950年9月25日出席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1950年1957年9月保送吉林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任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1986年1月,在西崗區信訪辦離休。1999年被市工會授予「大連百年工人運動十大傑出人物」。2003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社區志願者」稱號。[12]

參考文獻

  1. ^ 大連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大連黨史資料叢書:大連建新公司兵工史料》,1988年。
  2. ^ 中共大連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編: 《解放初期的大連》 ,第 9頁。
  3. ^ 1946年11月13日《中央軍委致黎張薄張鄧聶的電報》 ,中央檔案館。
  4. ^ 1946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致聶劉的電報》,中央檔案館。
  5. ^ 大連博物館:《建新公司——新中國工業的第一塊基石》,發表於騰訊新聞,2020年4月3日。
  6. ^ 大連史志辦公室編寫:《蘇聯紅軍在旅大》,1995年。
  7. ^ 徐剛 王磊:「淮海戰役與我軍第一個大型軍工企業大連建新公司」,《軍事經濟研究》,2009年06期,第78-79頁。
  8. ^ 葉英: 《隨朱毅同志到黨中央匯報大連軍工生產》 ,中共大連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編《解放初期的大連》 ,第 135頁。
  9. ^ 劉瑞龍:《我所知道的建新公司》,載於趙春田主編《大連建新公司兵工生產史料》第131頁。
  10.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葛春家:「大連建新公司:解放戰爭時期最大的現代軍工聯合企業」,大連新聞網,2021-03-23
  11. ^ 何忠誠:「大連建新公司——我黨創建的第一個大型兵工聯合企業」,《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06期,第86-89頁。
  12. ^ 「建黨百年 100張大連面孔」第三十三期《「黨的好女兒」——趙桂蘭》,發表於:澎湃新聞,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