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7年9月26日) |
31°14′N 121°29′E / 31.233°N 121.483°E Template:Infobox District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位于长江冲积三角洲最东端,东临东海,北靠长江,南依杭州湾,西与江浙两省接壤。按城区人口数比较,上海目前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亦被认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及金融和贸易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上海按户籍加暂住人口(在上海居住半年及以上)计算的人均GDP为8949美元[1]。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亦是仅次于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2007年全年吞吐量为2615.2万标准集装箱[2]。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
历史
参见:上海历史
古代
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松江)。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设上海县。明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近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开辟为中国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1854年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正式演变成独立于清朝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国中之国)的租界。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闸北区和原南市区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隨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紗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进行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慘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开始了国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会领袖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了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此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机关仍然隐藏在公共租界中区闹市的云南路达数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苏区稳固后才迁往那里。193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向忠发在上海被捕,随即叛变并被杀。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实业社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軍事衝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美英也放弃租界。1942年起,具有一个世纪歷史的租界便不复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华民国接管。此后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国民政府统领的国民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此间,许多与国民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追随国民党撤离上海。
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后成为中国工业中心。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是四人帮张春桥和王洪文活动的基地,在上海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许多城市,尤其是经济特区的挑战。在1989年六四,上海各界人民和学生也积极参加了反腐败,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上海出版的世界经济导报也因为发表激进文章,而被当时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下令关闭。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1993年,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10%以上的增长。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浦东与浦西连接通道的建造进程也标志着上海的发展进程,为浦江两岸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1971年,松浦大桥建成,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黄浦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1993年10月,杨浦大桥竣工通车直到2003年6月28日卢浦大桥的建成,黄浦江上已经有了6座大桥;同时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1989年10月24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通车至2003年9月29日大连路隧道通车。越江通道的发展,使得处在市中心金融贸易区的陆家嘴发生着显著的变化,1994年11月,东方明珠电视塔完工;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厦正式开张营业;1999年8月,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陆家嘴还正在兴建将成为中国最高建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自从浦东开放后承办过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增加了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2010年,上海还将要承办世界博览会。此外,每年还有各种主题的大小展会在上海大量举行。会展业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版图上,1949年上海面积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上海市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积6340.5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的第三大岛。
2006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法挪用32亿社会保障基金,借给民营企业家张荣坤旗下的福禧投资公司用于收购沪杭高速公路。因此北京中央政府100多名调查人员前往上海,调查非法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大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此被撤职查办。
地理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正当中国海岸线中心点,是长江出海的门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西与江苏省和浙江省接壤。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长处约1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0公里。其中市辖区2,648.6平方千米。
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势平坦,山脉少而低小。西部有佘山、天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点是位于杭州湾内海拔103米的大金山。
气候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正常年份7-8月份伏旱,天氣酷熱,每年有多個日子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夏天和初秋較容易受由太平洋向來的热带气旋(颱風)吹襲。冬天很少下雪。
岛屿
在上海市区的北部,长江的出口处有三个岛屿和一些刚出水面的沙洲。三个岛即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这是上海市最大的三个岛屿,另外还有南部的金山嘴,大金山等岛,崇明岛以东35公里有佘山岛。此外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黄浦江下游有一座上海唯一的内河岛屿—复兴岛。
崇明岛是由长江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仅是长江中的两个小沙洲,面积只有十餘平方公里。后几经变迁,现在东西约80多公里,南北宽约10-15公里,面积为1041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冲积岛。
长兴岛和横沙岛位于崇明岛以南的江口,将江水分为南北二水道。长兴岛俗称鸭窝沙,露出水面不过百年左右,分为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鸭窝沙、金带沙五个部分。近40年来才逐渐成一岛。与吴淞相对。横沙岛在长兴岛东面,由横沙岛和元沙岛组成,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河流
黄浦江及苏州河(吴淞江)贯穿市区。黄浦江将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淀浦河衔接淀山湖与黄浦江。大治河衔接黄浦江于长江出海口。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1992年建立的浦东新区,由原黄浦区浦东部分和南市区浦东部分和川沙县组成。原南市区和原黄浦区于2000年合并成为新的黄浦区。各郊县也从1980年代末起先后改为市辖区,具体的是:宝山区(1988年)、闵行区(1992年,之前大部为上海县)、嘉定区(1992年)、金山区(1997年)、松江区(1998年)、青浦区(1999年)、奉贤区(2001年)、南汇区(2001年)。目前,上海的行政区划内仅存一个郊县:崇明县。至2005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资料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858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数为1378.86万人,领取上海市居住证或暂住证的外省市及外国人总数为47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31人;同年,上海另有660万的无证外来流动人口。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自1993年起已连续15年负增长。2007年,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0.08万人,出生率为7.34%。;死亡人口10.22万人,死亡率为7.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达20.80%,这一数字已经超过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上海日趋严重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之一。[3]
人口来源
在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主要居住在2个租界的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今徐汇、长宁、静安区)。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很多躲避苏联红军逃难到上海的白俄难民在上海成功立足后,纷纷迁居法租界中部的霞飞路附近。法国虽然在上海开辟了租界,然而侨民数量始终稀少(即使在法租界侨民中也始终是少数),而且天主教神职人员占很大比重。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都离开了上海。
在1949年以前,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也常常采取族群聚居的形式。上海早期移民大多来自周边江苏南部和浙江省的吴语区,特别是苏州、宁波等地。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宁波籍商人立刻涌入上海,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帮。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时,苏州居民掀起了大规模移居上海的浪潮。来自吴语区的移民明显在上海居民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占据了城市中心区域。而来自江淮官话区的江苏北部移民(称为江北人或苏北人)则大多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其中有许多是以难民身份躲避家乡水灾来到上海,他们主要聚居在城市西北部边缘的闸北区、普陀区,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区、虹口区,与来自宁波等地的移民杂居。来自广东的移民主要聚集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4]
在毛泽东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革结束以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
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到上海定居。台湾人、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
小部分犹太人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商机。日本、韩国人很多都聚集在“古北”小区附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陆续在上海市长宁区集中居住。
姓氏
上海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張、王、陳、李、朱、徐、周、沈、吳、陸。[5]除了沈姓和陸姓外,其餘姓氏都是中國首二十個姓氏之內。這個排名亦與鄰近的江蘇和浙江接近。
文化
方言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也有人称上海話为滬語。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少许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在英国部分地区已经有上海话学习班。[6]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 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u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華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电影,电视及其他
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中華民國的电影业基本上集中于上海,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上海的电影制片业,若从资金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商、民营和民國官办等3种类型,而雄踞上海影坛的当推民营电影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但是,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大多数公司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销声匿迹,而稍具规模、能均衡制片生产的,约十几家。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设立发行机构,几乎垄断了上海的整个电影发行市场。只有二三流影院才放国产片。上海的電影在亞洲地區輝煌期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占領上海為止。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过较大影响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坛五虎将之称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简称天一)、联华影业公司(简称联华)、艺华影业公司(简称艺华)、新华影业公司(简称新华)等5家;战后时期主要是昆仑影业公司(简称昆仑)和文华影业公司(简称文华)两家。30年代的电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仑影业公司,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以民办面目出现的电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赵丹等。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经在上海做过演员,名为蓝苹。
1949年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了国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并对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实行了国营与民营电影的并轨,从此民营的电影公司消失。另上海的電影業界備受打擊,幾乎消失。
80年代初,上海只有一个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后来有了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等。频道也从一个,发展到很多不同内容的频道。1970年代,只有黑白电视信号。1980年代,转为彩色电视信号。原来,只有在晚上才有电视节目的播出,发展到现在的全天24小时播放。目前,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線电视台已组建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2006年,为了大力发展新闻产业,特在上海电视台大厦设立SMG电视新闻中心,并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和东方卫视的优秀新闻评论资源组合,并将优秀的时事栏目如原本只有在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小宣在现场》等组合分发到三个频道的节目中。
广播事业也从原来一个单一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演变成很多调频,调幅各种不同内容的电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中也包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文学
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重镇。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女作家张爱玲创作了一批以上海为背景或以上海人观点描写香港故事的小说。《十八春》原名《半生缘》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另外,上海新感覺派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文學流派。新感覺派的文人有:劉呐鷗,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郭建英等。
戏曲
对于京剧和越剧,上海都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沪剧是上海独有的戏曲。淮剧则流行于上海的苏北籍人士中。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比较著名的滑稽演员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和王汝刚等。
报章杂志
上海在1949年以前,很有名的报纸是《申报》。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也是一份发行全国的有影响力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是上海的政府性报纸。
新闻时政类的报纸还有:新闻晨报、新闻晚报、青年报、东方早报,其中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同属解放报业集团。生活服务类的报纸有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外滩画报等。另外知名的报纸还有:东方体育日报、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英语的报纸有:Shanghai Daily、Shanghai Star
具体可参见上海报纸列表
具体可参见上海杂志列表
重要文化节日
上海电视节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国际电视节,1986年创立至2006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了7届。
饮食
本地风味的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邦名菜有很多。
本帮菜,上海本帮地方菜的简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较早时候的本帮菜口味较重,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别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帮菜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别帮别派之长,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邦"之特色。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上海本邦菜馆中,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两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竹笋腌鲜等名菜。还有油爆虾等等家常菜。
经济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国银行和公司。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不仅汇集着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政府银行为首的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在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东方华尔街”。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以下简称私营行庄公司)。经历了1927至1937年“黄金时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私营行庄公司已达105家;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营银行、80家钱庄和5家信托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锐减至60余家。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
在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7]
上海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06年人均GDP7490美元,连续十年年均经济成长超过8%。第三产业在上海的经济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产业包括了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是上海的新兴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开市场操作。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分公司和办事处。
上海工业发达,国民政府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就已全国领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原因,中国东南地区飞速发展,一度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自90年来中期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业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农业占总体经济的比例较小,大约在1.7%左右。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纺织业、重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迁往郊区或关门停业,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国最大的港口。 200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7900万吨,超过荷兰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8万TEU(标准箱),保持继新加坡、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地位,预计2006年全年吞吐量将超过2000万TEU。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设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税港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200万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开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经济也受到其周围省份的非经济方面的竞争。上游省份GDP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来自黄浦江上游的饮用水污染,已成为困扰上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交通
参见:上海交通
市内交通
历史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小到自行车、黄包车,大到马车、小汽车。
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计划。1874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黄包车须向工部局捐照会。抗战前夕,黄包车已达1,000多辆。后三轮车兴起,至40年代后期逐渐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犹太地产商哈同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从南京路口至延安东路外滩的通车,相继发展了12条有轨电车线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时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当当有声的有轨电车从此退出了上海。3时52分,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驶去。机动三轮车因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头看到。以后逐渐被淘汰。自行车曾经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后,私人逐渐开始购置私人小轿车。
现况
上海的市区交通较为发达,公共交通设施有:公交汽车巴士(包括大巴士和小巴士),公交电车巴士(目前只有无轨电车),黄浦江上轮渡,轨道交通(以前称3号线为轻轨,现在统一更名为地铁),基本上每一个住宅区周围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公交线路停靠。以上这些公共交通设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从而方便付费。
论公交线路数量和复杂性,上海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运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条公交线路,密如蛛网,并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调整50多条公交线路的记录持续扩充。按运营时间分,有日间公交车、“2XX”路的早晚高峰车(有少量已经改为日线)和“3XX”路的夜宵车;按地域范围分,有市区线(以数字命名)、市郊线(以中文命名,近郊线路已大部分归入市区线)和郊区线(前缀为郊区名);按票务方式分,有单一票价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线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的线路)的无人售票车,还有单一票价2元的空调车和多级票价的专线车(有“5XX”路的大巴专线、“6XX”路的浦东专线车、“8XX”路的中巴专线(现也有许多大巴专线)和“9XX”路的双层车或空调大巴。近来,许多多级票价的专线车都改成全线单一票价的空调无人售票车。还有10条空调旅游专线以及观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选择公交巴士出行,但随着轨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选择方式将会趋向于轨道交通出行。上海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建成八条轨道交通线路及一条磁浮线路,总计近234公里里程。其中包括一号线从闵行区莘庄站到宝山区富锦路站;二号线,从长宁区的淞虹路站至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站;三号线从徐汇区上海南站开往宝山区江杨北路站;四号线为环线;五号线自闵行区莘庄站至闵行开发区站;六号线自浦东新区港城路站至灵岩南路站;八号线自杨浦区市光路站至浦东新区耀华路站;九号线自松江区松江新城站至桂林路站;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从龙阳路站至浦东国际机场站,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
就费用而言,轮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价普通乘客0.5元一人。公交车从1元起有不同的票价级别,空调车均价为2元。轨道交通票价从3元起至9元。自2007年10月27日起,上海市政府为了鼓励上海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特别推出了上海公共交通卡的换乘优惠策略——在90分钟内,市区空调公交车与轨道交通或市区空调公交车换乘将享受优惠,优惠幅度由原来的0.5元/次提升至1元/次。同时70岁以上的上海市民可以在非高峰时段凭借红色社保卡免费乘车。
由于国际油价普遍上扬,上海市区顶灯出租车从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调整为:起步价:11元3公里,超过3公里以2.1元/公里加价;晚间23:00至次日5:00期间,起步价调整为:14元3公里,与白天相比价格上涨30%。郊区有所不同,起步价为9元3公里,加价相同,也为超过3公里以2.1元/公里加价。由于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在晚间大部分都不运行,故在晚间出租车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选择。
市内交通包括:
长途交通
铁路
上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造营运铁路的城市,这第一条营运铁路是吴淞铁路,横跨今天的宝山区、杨浦区、虹口区和闸北区,全长14.5公里,连接吴淞码头和江湾镇,于1874年12月开工,1876年12月全线建成。后因清政府的干涉,于1877年10月20日下令拆除。但20年之后的1897年2月27日,在原吴淞铁路的地方重新开始修筑铁路,改称淞沪铁路,建成初期全长6.8公里。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至今仍在使用,也是中国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条铁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淞沪铁路为日军使用,为日本建造当时远东最大机场——江湾机场提供运输,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并投入客货运,1960年初,上海公交线路体系发展使淞沪铁路逐渐退出客运,只进行货运。今日的淞沪铁路早已进行多次扩建,总里程达到23.04公里,已成为上海铁路网北环货运的主要通道。
在淞沪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同时还辟建沪宁铁路,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车。当时沪宁铁路的上海站多次易址,但在最后选在了今天目中路、虬江路之间,宝山路西侧地区,定名上海北站,于1909年7月竣工正式启用。不久,沪杭甬铁路也宣告通车,起点站设于南市(今黄浦区南车站路、车站前路一带),称为上海南火车站。由于两个车站分别位于城市南北两侧,有所不便,于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侧修建了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线,上海北站成为铁路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而上海南站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货运量最大的火车站。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上海南站被日军炸毁,上海北站即改称为上海駅(上海站),民国政府接管后改称铁路上海站。由于上海站客流量大、车站小,上海站一直拥挤不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铁路上海东站原址新建铁路上海站,1984年9月20日正式开工,1987年12月28日竣工启用。新上海站便成为了今日的上海火车站,在建成初期时为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车站。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的两个火车站:上海火车站(俗称新客站)和上海火车南站由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和三号线相衔接,前者为1987年启用的新上海火车北站,而后者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重新启用。新上海火车南站于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改委批准正式开工,是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火车站,占地面积约23公顷,它的原址是上海新龙华火车站。规划中的沪杭磁悬浮铁路也将经过上海南站并设站。新上海南站已与2006年建成,6月25日试运行,7月1日起正式运行。南站的建设将给上海西南地区的交通带来更多的便利。南站主站屋顶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盘型结构,并大量开发了地下空间,从2007年起将有大量的商店入驻南站的底下商铺,并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除徐家汇之外的第二个大型商业中心。
航空
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驾苏姆式双翼飞机来上海作飞行表演,但是不幸机裂殒命。这是上海人民第一次目睹到飞机的风采。1912年,留学英国学习飞行的厉汝燕学成回国,驾驶爱特立克式单翼机在上海上空作试飞表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上海领空驾驶飞机。
上海第一个民用机场,是虹桥机场,位于上海市西郊,1921年3月10日开始破土动工,主要工程于是年6月底基本完成。虹桥机场工程竣工之后,却因为航空署“扼于经费不足”,竟闲置土地,连京沪航线也未能按期通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随着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筹建,以及其上海至南京航线的开航,虹桥机场才正式被使用。1934年,虹桥机场进行了一次扩建,征地890亩。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其起因便是虹桥机场事件,日本军队占领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扩建使虹桥机场的占地面积达2513余亩,但大部分为强占土地。
上海第二个民用机场,是位于龙华地区的龙华机场,龙华机场的建造日期比虹桥机场要早,但是在建成伊始,一直用作军用。龙华机场也是上海市第一个由陆军管辖的军用机场。1929年,国民政府航空署决定将龙华机场改为民用机场,由于当时虹桥机场闲置土地,所以到1936年淞沪抗战前龙华机场经不断修建,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个民用机场。日军占领后,也对龙华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主要为满足日军的战斗机停机需要。
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虹桥和龙华两大民用机场正式划归国民党空军管辖。不久,龙华机场和虹桥机场相继重新划归民用,但由于虹桥机场因为政府内部诸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建设,而相反,龙华机场则经扩建,已成为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枢纽机场,而且在当时远东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一个国际机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虹桥机场成为空军机场,龙华机场则继续作为民用机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日益繁荣,相应地,民用航空事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到196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由于紧靠市区,受净空条件等限制,已无法适应大型飞机起降,1963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来批准,虹桥机场扩建为国际机场,准备将民航用途转至虹桥机场,但在起初为军民合用机场。1966年8月,原在龙华机场起降的国内航班飞机转到虹桥国际机场起降,同时规定龙华机场为“训练基地和航班飞机的备降场”。1972年,驻虹桥机场空军撤离。之后虹桥机场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修建扩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对外宣布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且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未启用前成为中国前三大航空民用机场。而龙华机场最终在1991年降为供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机使用的通用航空的机场(2B通用机场)。
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以浦东为发展龙头,发展速度骄人,虹桥国际机场已不堪重负。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浦东国际机场。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市浦东的江镇、施湾、祝桥滨海地带,面积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约30公里。浦东机场一期工程于1997年10月全面开工,1999年9月建成通航,成为上海市出现的第三个民用机场。但由于龙华机场已经不作民航运输,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际上是目前上海市第二个民用机场,主要负责国际航班。浦东机场二期航站区已经开工,二期航站楼综合体工程设计目标年为2015年,与一期航站楼综合体一起共同满足6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航站区最终总体规划方案满足8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满足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对对浦东机场建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战略要求,满足上海经济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的需求。
公路
上海目前建设有内环线高架、中环线、外环线
水运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从上海港出发的客货轮,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个港口。由于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码头尚有四天一班往大连的车客渡航线外,其余沿海沿江的长途航线均已停航。
原来位于外滩的十六铺码头也仅有发往南通、定海和普陀山等临近地区的班船,但是在2005年12月2日凌晨1时,上海十六铺码头的两幢大楼被成功爆破,走过了140多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告别了历史舞台,未来十六铺码头作为水上旅游中心使用。
去崇明岛之前,要分清上船地点,而去长兴、横沙岛则都在吴淞码头上船。另外,上海还有去韩国仁川、釜山,日本大阪、神户的国际游船,在外虹桥码头上船。
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总吞吐量达到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开港,标志着上海正向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市域高速公路
上海市域高速公路以“A”做标识,后加数字序列进行命名。其中环线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数倍命名,其他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数号外的序列号命名。市域高速公路包括:
- A20公路:外环线
- A30公路:郊环线
- A1公路:A20公路-浦东国际机场
- A11公路:真北路-江苏省界(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
- A12公路:真北路-江苏省界(沪嘉浏高速公路)
- A13公路:A20公路-崇明县-江苏省界
- A14公路:A30公路-长兴岛-崇明县-江苏省界
- A2公路:A20公路-洋山保税港
- A3公路:A20公路-A30公路
- A4公路:A20公路-浙江省界
- A5公路:A12公路-A4公路(嘉金高速公路)
- A6公路:A30公路-戚家墩码头(新卫高速公路)
- A7公路:A30公路-浙江省界(新枫高速公路)
- A8公路:A20公路-浙江省界(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
- A9公路:A20公路-江苏省界(沪青平高速公路)
市内高架道路
- 延安高架路(虹桥机场至外滩的东西向高架道路)
- 内环高架路(杨浦大桥至南浦大桥环线高架道路,即内环线浦西段)
- 南北高架路(卢浦大桥至外环线蕴川路立交的南北向高架道路)
- 逸仙高架路(内环线大柏树立交至外环线宝山立交的高架道路)
- 沪闵高架路(内环线漕溪北路立交至外环线莘庄立交的高架道路)
- 中环快速路(军工路隧道(在建)至上中路隧道(在建)封闭式高速通道)
- 外环快速路
旅游
每年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上海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国际旅游节。诚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上海参观游玩,2004年上海国际旅游节于年9月18日-10月6日举行。
2004年上海举办F1大奖赛中国站的比赛,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观看比赛。赛道位于嘉定,拥有各种室内外赛车运动,有着亚洲第一大的卡丁车场地。2005年至2008年,上海将连续举办三届网球大师杯赛。“体育旅游”已成为申城热点之一。
商业区 |
著名景观 |
- 其他景观
此外,上海拥有100多处公园。其中
- 五星级公园8座:
- 四星级公园15座:
- 古城公园(毗邻豫园,占地3.88万平方米,2002年开放)
- 新虹桥中心花园(地处长宁区延安西路、虹桥路和伊犁路交汇处,占地13万平方米,2000年开放)
- 华山绿地(位于华山路西侧,平武路以南,春光坊以北,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2002年开放)
- 凯桥绿地(位于延安西路、凯旋路,占地4.3万平方米,2001年开放)
- 陆家嘴中心绿地(位于浦东新区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占地10万平方米,1997年开放)
- 秋霞圃(位于嘉定区东大街314号,占地3万平方米, 1987年开放,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园林)
- 醉白池公园(位于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万平方米,古典园林)
-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坐落于四川北路,占地面积28.63万平方米,建于20世纪初,1956年迁入鲁迅墓)
- 中山公园(原名兆丰公园,位于长宁路,建于 1914年,占地21万平方米)
- 长风公园(位于普陀区金沙江路,1959年开放,占地36万平方米,拥有市区最大的人工湖——银锄湖和26米高的铁臂山)
- 复兴公园(位于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口,占地面积8.89万平方米,1909年建成开放,法式园林风格,毗邻著名商业街淮海路,附近有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等革命历史旧址)
- 方塔园(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235号,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11.57万平方米。 园内有国家级 、市级 、区级文物建筑 6处)
- 桂林公园(位于徐汇区桂林路,占地3.55万平方米,建成于1935年,原系黄金荣的私人别墅,初名黄家花园)
- 人民公园(由原跑马厅的北半部改造而成,1952年开放,地处市中心南京路、西藏路口,面积 10万平方米)
- 莘庄公园(位于闵行区莘庄镇萃滨路421号,占地3.87万平方米,建于 1930年)
宗教
目前上海和中国大陆其他地方一样,有5种宗教是得到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上海市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348处,其中基督教164处,天主教100处,佛教65处,道教12处,伊斯兰教7处[8]。历史上上海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等,现在仅存遗址。
自从六朝时代以来,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长期是中国佛教较为兴盛的地区。上海有5座寺庙因其规模和重要性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沉香阁和圆明讲堂,它们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香火鼎盛,虽然地处闹市,却仍然拥有若干殿宇和庭院,其中龙华寺和静安寺的历史都创建于三国时期。
上海和江南其他地区相似,道教中以正一道较占优势。上海最著名的2座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和海上白云观,即分别属于正一道和全真道。
伊斯兰教在元代传入松江。市区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南京等地穆斯林到上海寻求避难,才开始有穆斯林聚居。上海著名的清真寺包括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和沪西清真寺。
天主教在明末由徐光启传入上海地区,到清朝初期,已经达到数万人的规模。在清朝中叶的禁教时期,在浦东和松江地区仍有不少人在地下状态中坚持了天主教信仰。1840年代,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以上海徐家汇为基地,开辟包括江苏、安徽2省在内的江南传教区。他们在上海市内兴建的主要天主教堂包括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董家渡圣方济各堂、上海圣若瑟堂(四川南路)和上海圣伯多禄堂(重庆南路),在郊县也建起了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浦东露德圣母堂(唐镇)等许多大型教堂,佘山圣母大殿位于佘山山顶,是中国大陆经过教廷正式册封的仅有的2处圣母朝圣地之一(另一处在河北省清苑县东闾中华圣母堂)。
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开埠的同一年(1843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传入。此后,美国圣公会(以创办圣约翰大学著称)、美南浸信会、美南监理会、美北长老会以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众多的差会陆续进入上海。来自英美各教派的各大差会,包括未在上海进行传教工作的中国内地会,都选择在上海设立本教派在中国或者远东地区的传教总部。20世纪上半叶,有一些中国人创立的重要教派,例如石美玉创立的伯特利教会、倪柝声创立的地方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赵世光创立的灵粮堂,都发源于上海或以上海为主要基地。1951年传教士撤退以后,中国新政府支持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亦设于上海(现设在九江路上海圣三一堂)。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以后,上海市区的教堂数目从200多所下降到十余所(这一规模大体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堂重新开放,这时出现了基督教信徒人数持续的急剧增长。2005年,上海现有可统计信徒18万多人。开放的基督教堂点164处,其中市区教堂仍以老教堂居多,如原属监理会的慕尔堂(沐恩堂)、景林堂,原属浸信会的怀恩堂,原属长老会的清心堂、鸿德堂、闸北堂,原属内地会的新恩堂,原属圣公会的上海诸圣堂、上海圣三一堂,以及上海国际礼拜堂。只有沪东堂等少数教堂进行了扩建。但是在1958年被占用的容纳信徒最多的上海地方教会南阳路聚会所没有归还教会。
教育
上海拥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上海 3 歲至未滿 6 歲適齡幼兒入園率達 99%6 歲至11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 99.99% 。
体育
友好城市
至2005年末,上海已与50个国家的66个地区结成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交流关系,下列其中部分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领导人
(截止至2007年3月)
市委书记 | 任职时间 | 市长 | 任职时间 |
---|---|---|---|
饶漱石 | 陈毅 | 1949年5月28日—1958年11月 | |
陈毅 | 柯庆施 | 1958年11月—1965年4月(去世) | |
陈丕显 | 曹荻秋 | 1965年11月—1967年2月 | |
张春桥 | 张春桥 |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 |
苏振华 | 苏振华 | 1976年10月—1979年1月 | |
彭冲 | 彭冲 | 1979年1月—1980年3月 | |
陈国栋 | 汪道涵 | 1981年4月—1985年7月 | |
芮杏文 | 江泽民 | 1985年7月—1988年4月 | |
江泽民 | 1987年—1989年6月 | 朱镕基 | 1988年4月—1991年4月 |
朱镕基 | 1989年8月—1991年4月 | 黄菊 | 1991年4月—1995年2月 |
吴邦国 | 1991年4月—1994年4月 | 徐匡迪 | 1995年2月—2001年12月 |
黄菊 | 1994年4月—2002年10月 | 陈良宇 | 2001年12月—2003年2月 |
陈良宇 | 2002年10月—2006年9月 | 韩正 | 2003年2月 — |
韩正(代理書記) | 2006年9月—2007年3月 | ||
习近平 | 2007年3月—2007年10月 | ||
俞正聲 | 2007年10月- |
上海市有史以来全部市长情况详见上海历任市长列表 上海1911年之前的道台列表可参见上海道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