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61.92.199.171留言2021年10月27日 (三) 13:3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英语
格言:
我们相信上帝
"In God We Trust"[1]
其他格言
国歌:星条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国家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2]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国徽:
美国国徽正面 美国国徽背面
美国的领土
美国于北美洲的位置
美国的全球领土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38°53′N 77°01′W / 38.883°N 77.017°W / 38.883; -77.017
最大城市 纽约市(都市人口)
40°43′N 74°00′W / 40.717°N 74.000°W / 40.717; -74.000
官方语言无规定(联邦政府[a]
国家语言英语[b]
族群
76.5% 美国白人
13.4% 美国黑人
5.9% 亚裔人
2.7% 混血人
1.3% 美洲原住民
0.2% 太平洋岛民[3]
政府联邦总统制宪政共和国
• 总统
乔·拜登
• 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
贺锦丽
南希·佩洛西
帕特里克·莱希
约翰·罗伯茨
立法机构国会
参议院
众议院
现役军人2,083,100人[4]
801,200人(预备役)[5](2021年)(第1名
1776年7月4日
1781年3月1日
1783年9月3日
1788年6月21日
1976年3月24日
面积
• 总面积
9,833,520平方公里[6][c]第3/4名
• 水域率
6.97%
• 陆地总面积
9,147,593 平方公里
3,531,905 平方英里[6]
人口
• 2019年估计
328,239,523 [7]第3名
• 密度
35.7/平方公里(第141名
GDPPPP2021年估计
• 总计
22.675兆美元[8]第2名
• 人均
68,308美元[8]第7名
GDP(国际汇率)2021年估计
• 总计
100亿美元[8][8]第200名
• 人均
68,308美元[8]第5名
基尼系数 0.39[9](2015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20[10](2018年)
极高极高 · 第15名
货币美元 ($)(USD
时区UTC−4至−12、+10、+11
UTC−4至−10[d]
日期格式MM/DD/YYYY
• 历法
公历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e]
电话区号+1
ISO 3166码USA
互联网顶级域.us   .gov   .mil   .edu
  1. ^ 英文乃美国政府与民间之常用语,而且至少为28个州的官方语言[11];其中,英语分别与夏威夷语阿留申语同时为夏威夷及阿拉斯加的官方语言。俄克拉荷马州一些由美洲原住民管治的地方则以切罗基语为官方语言。法语虽不是缅因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官方语言,但却是当地的常用语。除此,新墨西哥州给予西班牙语特殊的地位。[12][13]
  2. ^ 英文在五个地区与当地的本土文并列官方语言:波多黎各的西班牙文,美属萨摩亚萨摩亚语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查莫洛语(后者还包括卡罗莱纳文)。
  3. ^两国的土地面积排名有所争议。此乃美方数据,加上领海和湖泊的面积。[14]
  4. ^ 详见美国时区页面。
  5. ^ 除了美属维尔京群岛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U.S.A./U.S.),当今世上唯一超级强国,是下辖的50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个自治领土外岛共同组成的联邦共和国[注 1]。美国是世界历史长河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尤其自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至今被广泛视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强国,全球的经济、军事、教育、科研、航天、医疗技术及资讯科技头号强国。美国本土48个州和联邦特区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墨西哥湾接壤[6],本土位于温带、副热带地区。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峡俄罗斯相望;夏威夷州则位于大洋洲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岛屿地区。此外,美军作为目前世界整体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队,还在全球很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着众多海外军事基地[16]。美国的面积超过983万平方公里,正式为9,833,520平方公里[6],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17];同时拥有接近3.3亿人口[6],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18][19]。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也是世界上民族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之一[20]美国地形与气候复杂多样,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21]

一万五千多年前,古印第安人亚洲迁徙至北美大陆[22]。16世纪欧洲开始殖民北美。现今的合众国起始于东海岸13个英属美洲殖民地[23]。欧洲七年战争后,大不列颠王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争议愈发剧烈,最终导致在1775年爆发美国革命。1776年7月4日,正与大不列颠进行独立战争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协同一致发表《独立宣言》。战争终止于1783年,大不列颠王国承认这13个北美殖民地脱离管辖而独立,与其签订《巴黎条约[23]。这场战争也是第一场成功脱离欧洲殖民帝国的独立战争[24]。1781年,《邦联条例》在邦联13个构成州获得通过,共同组成了邦联议会。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完稿,将“美利坚合众国”改制为联邦体制,联邦政府随之成立。1791年,合称为权利法案的十条宪法修正案获得批准,担保了基本民权[25]

自19世纪起,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强行移置原住民征服及购买等方法大力扩张领土,随着逐渐不断地承认扩张领地为新州份,至1848年时美国疆域已横跨整个北美大陆[26]。19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内战,使曾经合法的奴隶制度得以终结[27][28]。在19世纪末,美国已将其领土延伸到太平洋夏威夷。美国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那时起也开始蓬勃发展[29]。随后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势力进入加勒比海地区及太平洋西部;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奠定其作为一个全球性军事力量的基础。尽管在1930年代经历大萧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胜利之后崛起成为超级大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个曾将其投入实战的国家[30]。战后美国与苏联进行了数十年冷战,顶峰时期的太空竞赛促使了人类第一次登月计划的成功。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至今三十年来,美国成为世上唯一的超级强国[31]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国[32][33]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购买力平均则位列第二。在国民平均薪资[34]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力[35]等社会经济学表现指标上,美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经济已步入后工业时代服务行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位列世界第一。

同时,其生产制造业规模也极为庞大,位居于世界第二[36]。仅占据全世界4.4%人口的美国[37]贡献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军事开支[38],这使其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处于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美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显著并影响深远的力量,也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占据世界领导地位[39]。美国也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以及总部所在地,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话语权。

国名

英文名称

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绘制的1917年美军募兵海报

The United States”这个名字是对美国最传统和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场合,国家安排需求说到美国时,一般均必须运用此通称。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含1856年批准使用的《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直到美国内战结束后才使用单数,“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40][41],简称为U.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约翰·迪金森编写于1776年6月17日的联邦条款第二草稿出现[42],缩写是U.S.A.。作为法定政权的名称,它的应用度并没有US广泛。虽然两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范围,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体育赛事上。例如在电视上显示参赛选手国家的旗子使用ISO标准,简称就是U.S.A.,除此之外,美国签署官方文件必须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使用代表政权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另一种简称是“America”,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43]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44][45]

Columbia(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46]

汉字名称

美国早先在清朝时因国旗的图案而获得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名称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样,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间之“咪唎𠼤[47]曾国藩也指出“咪夷质性醇厚,于中国时思效顺。”[48]道光年间则称“米利坚”[49],后采裨治文等人译“亚美理驾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望厦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860年以降逐渐用“美”代“米”[50],及至宣统退位前签订《各国禁烟公约》为“美利坚合众国”。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录》)[51]、“弥利坚”(《四洲志》《海国图志》)、“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别名)译名等等;日本与华交流亦受影响,例如江户时代神奈川条约》使用美国译名“米利坚合众国”、“亚墨利加”可见于《瀛寰志略·卷九·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也就是日文简称“米国”由来[50]

美国的谚文名称“미국”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鲜文化语)则为“米國”;至于美国在越南国语字中的惯用名称“Hoa Kỳ”,所对应的越南汉字名称为“花旗”。

历史

原住民与欧洲殖民者

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和他的船员认为扺达印度时的情景,但他们却不知道身在美洲
1620年,100余名英国清教徒五月花号来到新大陆。这幅图画是由欧洲画家威廉·哈尔索尔于1882年所画的作品

考古学研究显示,公元前5万年左右人类开始出现在美洲。基本与人类出现在日本斯堪的纳维亚的时间相同。史前移民来自亚洲欧洲。主要的移民活动发生在约1.4万-1.1万年前。之后形成美洲原住民[52]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圣萨尔瓦多岛[52]。1493年,哥伦布在今圣多明各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52]。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热情帮助移民,但换来的却是殖民者的捕杀、驱赶和奴役,原住民从此开始被殖民[53]

1607年,位于伦敦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切萨皮克湾詹姆斯敦建立英国第一个短暂殖民地[52]。其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东北部和中部陆续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兰哈得逊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扩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52]。1652年至1675年,英国与荷兰发生三次战争,其后荷兰永久撤离北美,英国则得到新尼德兰并继续拓展殖民地。到了1775年,北美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现美国境内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得岛康涅狄格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乔治亚[53]

独立与扩张

各殖民地的代表签订《独立宣言》时的场景
美国第一任总统 乔治·华盛顿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导致1774年与1775年的一连串武装冲突。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的13个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美国独立宣言》,使得武装冲突转化为独立战争,代表们并于会中决议创立大陆军以对抗英军,由乔治·华盛顿领导[53]。1781年,《邦联条例》获得13个构成州的全数同意,一个永久性邦联成立。在法国和西班牙帮助下,经历艰苦的8年独立战争后,大陆集团军终于击败英军,使得英国于1783年签下《巴黎条约》,正式承认13个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787年的制宪会议,提出了一部使邦联转变成联邦体制的宪法,1789年6月,这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批准生效[53]

19世纪起,美国国内开始出现“命运天定论”,“昭昭天命”成为美国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54][55],其中一层含义就是美国人是“天选之人”必须要扩张领土与势力。在美国的扩张主义思潮领导下,美国西进运动崛起,开始向西部开始扩张。从1803年至1848年,美国的面积比独立时扩大了几乎三倍,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56]。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继续进行。从此役之后,美国民众增强“从大洋到大洋”扩展的思潮,认为是不可抵抗的命运。1848年美国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赢得美墨战争。墨西哥承认得克萨斯并入美国,也割让了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其领土的一半)给美国[57]。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向西垦荒,还鼓励修筑铁路,与美洲原住民发生更多冲突。19世纪后期美军与民兵发动多次剿灭美洲原住民行动,直到永远结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止[58]

奴隶制、内战和工业城市化

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内战的主要转折点之一。

随着国家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主导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对扩展奴隶制度的(并非反对奴隶制),反对新加入的州实行奴隶制度;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23]

共和党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59],这是由于林肯所属的共和党反对扩展奴隶制度。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林肯就任后不久,内战正式爆发,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60],也确立了共和党控制美国政坛的地位,直至1933年为止。

1902年美国东岸的移民在纽约埃利斯岛创办工厂,铁路和农场。

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和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从前乏人问津之处建立许多社区和城市,加快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速度。接着,美国在海外进行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61]胜利后吞并波多黎各菲律宾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53]

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RMS Lusitania),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美国民众[53]。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爱尔兰裔反对介入[62]。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对战局有所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53];相反,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使英法德等国家元气大伤。而由于战争从未在美洲本土进行,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的异常繁荣。另外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也在这波经济成长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53]。大萧条最终终结了共和党数十年主导美国政治的地位,民主党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台执政。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然而,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53]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多场战役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63]

冷战时期和种族冲突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马丁·路德·金
1969年,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月球上竖起国旗

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美国代表的是经济方面实行资本主义政策的市场经济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一党专政制度,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53]。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韩战越南战争、5次中东战争以及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5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后于美国时间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时在美国国内,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法律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53]1964年民权法案也定下条文禁止对任何种族及性别任何形式的歧视,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视[64]。虽然如此,美国种族问题及经济不平等的深层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决[65]

当代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发[66][67][68]

经历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后,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当选总统,是当时最年长的总统。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里根经济学,美国经济于1980年代开始复苏。苏联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53]。美国依然继续派兵参与海外的战争,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数字化革命以及互联网制造的大量工作机会和技术变革之赐,美国经济经历史无前例的繁荣成长,新兴的矽谷成为世界资讯产业的龙头重镇,诞生诸如苹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内的大量资讯产业公司[69][70]

在21世纪初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纵使事件直接导致的伤害有限,但已然重创美国民众的信心。这起事件促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将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作为焦点之一[71]。美国政府开始反恐战争和行动——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权,建立伊拉克临时政府[72]。由于美国对于当地政府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驻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美国在反恐驻兵过程中,因为各种机遇而发生一些广为流传的虐囚丑闻和袭击无辜平民事件,如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军屠杀伊拉克平民录像以及美国设在世界各地的黑狱等等,受到当地人士及世界多国的强烈谴责[73][74][75]

自2008年底,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经济一度遭受重创,目前已经进入复苏期,失业率也已从最高峰的百分之十开始下滑。不过,整起次贷危机对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动摇。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誓就职,于2017年1月卸任。2017年1月20日,美国最年长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职[76]。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21年1月20日,乔·拜登宣誓就职,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再度打破。

地理

美国领土广阔,本土三面临水,气候适中,资源丰富,地理由东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领土面积

  • 美洲第二大的国家,世界总面积第三或第四大的国家,陆地面积第四大的国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约937万平方公里(其中纯陆地面积约915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6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63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领海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83万平方公里。如果只计纯陆地面积,美国(约915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中国,在加拿大(约909万平方公里)之前[77]
  •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列明 9,833,517 km² 该数字是加上领海面积[78]
  •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变更至 9,629,091 km²,2004年变更至 9,631,418 km²,2006年至 9,631,420 km²,2007年至 9,826,630 km²,2010年至 9,826,675 km²。[79][80]
  • 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记载9,525,067 km²,该数据包括纯陆地面积9,147,643 km²、内陆水域面积221,783 km²、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面积155,641 km²;不包括沿海水域面积(内水面积)109,645 km²及领海面积198,921 km²。[81][82]

领土开拓史

美国疆域变更图
1789年的美国领土由东岸的13个州组成,而当时西部地区大多为西班牙所有,北方阿拉斯加则是俄国领土,夏威夷则是独立王国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条约》签订,美国独立获得承认以来,美国领土向西逐步扩张,前后扩张7次,州数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进展:

  1. 1803年4月30日,美国和法国签订路易斯安娜购地,美国以1500万美元购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今日美国国土面积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使得美国领土大幅向西扩张;[23]
  2. 1819年,从西班牙购得佛罗里达州[23]
  3. 1845年,得克萨斯共和国并入美国(得克萨斯共和国于1836年独立自墨西哥);[23]
  4. 1848年,美墨战争后,加利福尼亚共和国从墨西哥独立并加入联邦,美国获取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全部地区,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怀俄明州部分地区;[23]
  5. 1864年,与英国签署条约,取得俄勒冈(包括今天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华州);[23]
  6. 1867年4月9日,美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从俄罗斯帝国买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为美国的第49个州;[23]
  7.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割让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予美国;同年夏威夷共和国并入美国,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23]

现状

美国本土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其中48州彼此相连,地处北美洲中部。剩下的两个州中,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东部与加拿大接壤,西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则处在太平洋的群岛上,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南方3700公里。此外,美国也拥有许多散布于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与太平洋(例如关岛)上的海外领土。美国国土东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83]

阿拉斯加州迪纳利山北美洲最高的山脉。

地形

美国地形图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东海岸沿海地区有着海岸平原,在南部较为宽广,而在北部较为狭窄,海岸平原在新泽西州以北并不存在,不过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伸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帕拉契山脉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西部地带的内部平原,这里相对而言较为平坦,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84]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4270米[85]。在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如今则只剩下一个区域(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大盆地的位置-橙色部分

在落基山脉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该地带有大量的高山、盐带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内华达山脉本身也有崎岖的峡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则有低于海平线的死谷(Death Valley),那里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区之一。大盆地带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脉东方的则是哥伦比亚高原,有着一个大规模的火成岩区,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区。而在大脸盆地带西方的内华达山脉则有美国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科罗拉多高原跨越南部四州

科罗拉多河贯穿的科罗拉多高原坐落于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积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达600至3870米,并且有经过强烈侵蚀的砂岩地带,这些红土高原也是数个国家公园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莱斯大峡谷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是太平洋海岸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从南至北穿越美国。

阿拉斯加州也有许多山脉,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纳利山,阿拉斯加大陆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岛上也有许多火山。

夏威夷群岛则是热带的火山岛群,分布面积超过2400公里,由6个大岛和其他一些小岛组成。

气候

美国气候带地图

由于幅员辽阔和众多的地理特征,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

美国各地平均降雨图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继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激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广阔无比的草原也形成许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大盆地地区和哥伦比亚高原则是干旱而极少降雨的地区,最干旱时平均降雨量少于38毫米。美国西南部是干旱的沙漠,夏季时最热的数个礼拜温度超过38℃。西南部和大盆地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偶尔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区则终年暴雨不断,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脉吸收充足的湿气,降雨量和降雪都相当沉重。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不多。

近年来由于全球暖化导致的持续性气候变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与数个其余州在内的西部地区自2011年开始发生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降雪量降至仅仅平均百分之六的历史新低,导致水库储水量大幅削减,同时也导致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灌溉与民用水源的大幅度限制。加利福尼亚州更是在2015年4月1日宣布该州有史以来首个大幅减少用水量百分之二十五的行政命令。[86]

生物

白头海雕从1782年后便正式成为美国的国鸟

美国有超过17,000种本土的植物和树种,光是加利福尼亚州就有5000种,从热带地区至北极都有植物分布,美国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同时,数千种非本土的外来物种有时也会影响到本土的动植物。美国本土有超过400种哺乳类、700种鸟类、500种爬虫类和两栖类以及900,000种已经被发现的昆虫[87]。许多植物和动物都仅限于它们的分布区域,有些则濒临绝种的危险。

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联邦政府管理的58座国家公园保护大量生态各异的大自然地区[88]。某些地区也成立荒野保护区,以确保对当地动植物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负责监控濒临绝种和威胁的动植物,并在全国成立许许多多的动植物栖息保留区。这些动植物保护区域全部加起来高达2,643,80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8.8%[89]。这些土地都由联邦政府保护,但有些地区也放宽允许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农场的经营。

水文与山脉

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地图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水系全长6,270公里,为世界第四长河(前三名分别为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流域面积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本流源头在明尼苏达州落基山北段,流经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除了主流之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属于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国的两大山脉。

落基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从加拿大横越美国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绵延超过4,800公里。洛矶山积雪融化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国全部淡水水源的1/4。该山脉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区划分

美国人口调查局将美国分成四大地区,然后再细分为九个分区:

美国人口调查局分区图:四种颜色代表四大地区
九个分区
  • 第一区 (东北)
    • 第一分区 (新英格兰区)
    • 第二分区(中大西洋区)
  • 第二区 (中西部)
    • 第三分区(中部东北区)
    • 第四分区 (中部西北区)
  • 第三区 (南部)
    • 第五分区 (南大西洋区)
    • 第六分区 (中部东南区)
    • 第七分区 (中部西南区)
  • 第四区 (西部)
    • 第八分区 (山岳区)
    • 第九分区 (太平洋区)

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内正在喷发的城堡喷泉

黄石是美国第一座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由尤利塞斯·S·格兰特于1872年签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颁布,成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内政部下辖)以管理这些公园,其目的为“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遗迹,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不能破坏这些场所,将之流传给后代。”

美国目前一共有58座国家公园,其中1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合共有27个州拥有国家公园,包括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8座国家公园,居各州之冠。成立国家公园须由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颁布。

法律与政治

法律

美国法律继承英国的判例法传统,美国法院承袭“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海洋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的美国案件仍然经常引用当时的英国案例来应用,此后随着美国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国的绝大多数司法引用自国内案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于宪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了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个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国最高法院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1803年)中确立法院的这项权力,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

目前美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成文统一法是《统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布)与《模范刑法典》(ALI)。

各州因被视为没有主权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宪法,他们保留制定除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和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规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权。几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国普通法作为立法基础。路易斯安那州因受法国《拿破仑法典》之极大影响而成例外。

宪法

美国宪法原稿第一页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共和国,1789年正式生效的《宪法》是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财产权。虽然美国独立宣言被认为是世界人权进展的里程碑,其后制定的宪法被视为是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文献,但美国本身历史证明,其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865年奴隶制度废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权;1964年《民权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种族歧视的法律。

政治

现任美国总统乔·拜登、副总统贺锦丽

联邦权力机构本身有三个分支,且互相监督和制衡(三权分立):

情报机构

国会

美国国会大厦全景。国会扮演的是联邦政府里的立法部门角色。
美国国会开会时的场景。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设参议院和众议院。

参议院设有100个议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这保障小州在联邦的地位和利益。参议员任期6年,每隔两年约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众议院设435个议席,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每州按人口多寡选出一定比例的议员,众议员任期2年。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个州最少都会分配到1个众议院席位。因各州人口的消长变化,目前各州在众议院最新的席次(自2013年起适用),有7个州只有1个议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高达53个议席,其次是得克萨斯州36席,纽约州27席,佛罗里达州27席,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各有18席。

总统

美国白宫南面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三军统帅国家安全会议主席,有权提名联邦各部门的部长和局长、最高法院法官、各级联邦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项人选,在获得参议院多数通过后即可上任,但如果参议院启动核选项,修改表决的议事规则,则获得参议院过半数同意即可上任。总统领导副总统及内阁来行使行政权。在任期内,总统全家会居住在白宫内。总统可以否决任何获国会通过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获国会两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数通过,总统的否决权将会被推翻。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和立法计划。

而副总统是继任总统的第一人选,协助总统处理国政,也是总统的执政伙伴、顾问和代表总统出席重要场合。副总统还是国家安全会议法定成员,因此在国安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副总统并兼任参议院议长,主持(或委托某位参议员主持)参议院相关会议。大多数情况下副总统不会在参议院中投票,除非需要打破票数持平。副总统也负责主持国会联席会议

总统及副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自1951年起,限定每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则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赢者全拿”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须获得270票才能当选,数目等同国会议员总和及三张华盛顿特区的选举人票。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其次为得克萨斯州的38张,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则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少数选举人可以操控选举;相反,选举人把票投给谁,还是要依靠普选的结果,只是因为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未能考虑到这种制度所隐藏的缺陷(由于当时美国通讯不发达,为防止民粹主义影响美国,故设立此机构)而导致普选票少于对方但仍旧当上总统的情况(不忠选举人),而该制度有利于大党胜选。

总统行政办公室

白宫标志

1939年,国会通过一项重组法案,由此创立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办事机构。至今机构数量和职员得到大幅扩充。大多数机构的主要领导不须通过国会参议院的确认,只有少数例外,如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和美国贸易代表(皆为内阁部长层级),其中许多工作人员来自联邦政府部门。各办事机构都由白宫办公厅主任领导。

目前有以下组成机构:

  • 白宫办公厅:该机构是为总统个人服务的,其成员由总统任命无需参议院批准。高官一般由总统的竞选班底和亲信担任,少数职位由竞选班子以外的学者或专家担任。白宫幕僚长和副主任负责领导。
  • 经济顾问委员会
  • 环境质量委员会
  • 美国国家安全会议
  • 国土安全委员会
  • 行政办公室
  •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21年成立,局长为内阁部长层级,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国家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
  • 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首长“美国贸易代表”为内阁部长层级,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 情报顾问委员会

联邦行政部门

联邦各行政部门的首长的中文翻译名皆称为部长,除了国务院的首长叫做国务卿,并且都是美国内阁的成员。

现在美国有15个联邦行政部门:

美国国务院徽章

联邦政府独立机构

独立机构是除了上面15个政府部门以外具备一些行政权力的联邦部门,主要是以多数成员组成的委员会组成共治的机构。因其技术的专业性和政治上的中立性更能保证他们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较高的效率。下列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员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主要独立机构如下:

美联储总部大楼。
  • 联邦储备系统: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运作。最高管理层联邦储备委员会由六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主席从委员中产生,皆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因其专业性委员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
  • 中央情报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58年成立,承担美国太空科研项目。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联邦选举委员会:监视联邦选举的竞选活动和资金筹集活动。
  • 联邦通信委员会
  •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准司法联邦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意见,还负责判断进口对美国工业的冲击,对不公平贸易(例如:倾销及专利、商标及版权侵犯)采取措施。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保护购买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
  • 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保护雇员和劳动关系。
  • 国家档案和记录局:管理有关国家历史的国家档案文件。
  • 社会保障局:管理国家由退休金、残障金和生存金构成的社会保险项目。
  • 人事管理办公室:确保公平和基于优点地挑选和对待国家公务员队伍。
  •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美国的所有商业航空、某些主要铁路和其它事故。
  • 美国邮政局
  • 美国国际发展局:管理美国在发展中世界、中部和东部欧洲、以及前苏联的成员国的外国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项目。

联邦司法

联邦最高法院大楼

美国联邦法院负责审理两个或以上的州之间的纠纷、违犯联邦法律、国际条约、美国宪法、海洋商业法、破产法等有关案件。

联邦法院分为三个层级:初审法院即美国地区法院,共94个,审理联邦司法管辖权内的案件;美国上诉法院共12个,主要裁定来自于其联邦司法管辖区内对于地区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大多数案件的终审判决均来自于上诉法院;终审法院即美国最高法院,每年仅接受少于100个司法案件的审理,主要职责是对美国宪法作最终解释。

联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其中1位是美国首席大法官。每个大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听证后批准委任。对于提交的各种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简单多数票的表决方法来决定。

各州与地方选举

美国各州政府均拥有自己的州宪法,拥有自己的州参众两院(可能根据各别不同而异,除了内布拉斯加州之外,该州只有一个议院)。各州举行选举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长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州长任期两年),可以连任,部分州会对州长的任期设限制,一些州则不设任期限制。

联邦与州政府的关系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与国家同等级的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经过宪法授权的领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是重叠的。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政党

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和州的政府与议会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民主党共和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

民主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自由派,认为所有美国人民都是平等的,无论性别、种族、性取向、性别认同、宗教或身心障碍等,所以特别关注女性、非裔拉丁裔亚裔犹太裔LGBT族群的权益。在经济议题上属于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的路线

共和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社会保守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对外奉行强硬的国防外交政策,属于干涉主义路线。

美国人一般会倾向支持两党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一些人也会支持独立的小政党的候选人,包括自由党绿党宪法党等。[90]

1933年-1995年,民主党一直控制国会两院,共和党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两届会期短暂取得多数。

1994年共和党革命后,除了2001-2002年民主党在参议院暂时占多数外,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并保持在两院的多数优势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选举中,共和党重新夺回众议院的多数,控制众议院。2015年共和党控制参议院。2019年民主党再次控制众议院。2021年民主党再次成为参议院多数,完成完全执政。

在总统选举方面,自1860年林肯总统当选以来,共和党一直保持总统职位(四届除外)直至1932年罗斯褔当选总统。1952年民主党结束其在白宫20年的执政地位。之后就是民主党及共和党时常轮替执政。

2008年11月4日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第44届美国总统,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为美国史上首任非裔美国人总统。

2016年11月9日,共和党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政治素人总统。

2020年11月,民主党的乔·拜登当选第46任美国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就任时最年长的总统,而贺锦丽当选副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副总统及首位同时是非裔亚裔的副总统。

行政区划

夏威夷外,其余49个州都位于美洲大陆。其中除阿拉斯加,其他48州连同华盛顿特区彼此相连,又称美国本土。一些人将阿拉斯加也视为“本土”州,因为虽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间被加拿大隔离,但从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陆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用词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个州夏威夷州则位于太平洋的群岛上。

美国也占有其他土地、地区和占领区。最特别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本身并没有州的地位,在国会亦无代表,但在总统选举有3张选举人票。其他的海外岛屿领土包括美属萨摩亚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等。巴尔米拉环礁是美国唯一的合并非建制领土,但目前并无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则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许多无人居住的岛屿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国在古巴关塔那摩湾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海军基地。

之前由美国占领的地区包括巴拿马运河区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属于美国领土。另外,菲律宾群岛从1898年至1946年间也属于美国领土,1935年美国在那里建立了菲律宾自治邦作为转型至完全独立的国家前的过渡形式,最后在1946年菲律宾正式独立,但美国仍在那里保留军事基地,美国和菲律宾不论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关系依然密切。

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反白)地图,有些自治地区的权利很大,相当于州、有独立主权与司法,并由部落政府管理。

除了美国的实际州和领土外,有数个国家自愿加入为美国的联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来)、帕劳(1994年以来)、以及马歇尔群岛(1986年以来),这些国家都保有国际法的主权以及对于国土的最高控制权力,所以在国际上被视为独立于美国。不过,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允许美国提供防卫和金融协助,美国也给予这些国家特殊待遇,提供许多加入美国国内政策计划的机会,包括灾害防治、救灾、和重建等计划。这些自由联合邦都依赖美国提供的金融协助以维持政府运作和资金需求。

最后是美国特殊的印第安保留地,因为地区还拥有部落主权,符合国家具有主权的定义,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各州一样,虽然理论上也是一级行政区,但这些独立政治实体仍归类在各州的领土内,属于是美利坚合众国因应部落民族分类出的特殊区域。

城市

目前全美国有大约77%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其中又有半数以上集中于37座主要的大城市。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在2004年,全美有251个超过了10万人的都市,以及9个超过100万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几个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纽约市洛杉矶芝加哥。此外,若将市中心外的都会区域也算进去的话,美国有50个超过了一百万人的大都会[91]。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最多国内城市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

排行 都市 人口
仅限市内
人口
密集度
每平方英哩
大都会区域 地区
百万 排名
1 纽约市 8,363,710 26,402.9 19.0 1 东北部
2 洛杉矶 3,833,995 7,876.8 12.8 2 西部
3 芝加哥 2,853,114 12,750.3 9.5 3 中西部
4 休斯敦 2,242,193 3,371.7 5.7 6 南部
5 凤凰城 1,567,924 2,782.0 4.2 12 西部
6 费城 1,447,395 11,233.6 5.8 5 东北部
7 圣安东尼奥 1,351,305 2,808.5 2.0 28 南部
8 达拉斯 1,279,910 3,469.9 6.3 4 南部
9 圣地亚哥 1,279,329 3,771.9 3.0 17 西部
10 圣荷西 948,279 5,117.9 1.8 31 西部
美国最大都会区(2010年人口普查)
名称 州份 人口 名称 州份 人口
纽约 NY-NJ-CT-PA 22,255,491 亚特兰大 GA-AL 6,054,858
洛杉矶 CA 17,877,006 底特律 MI 5,318,744
芝加哥 IL-IN-WI 9,840,929 西雅图 WA 4,274,767
华盛顿 DC-MD-VA-WV-PA 9,032,651 凤凰城 AZ 4,246,484
旧金山 CA 8,923,942 明尼阿波利斯 MN-WI 3,721,504
波士顿 MA-RI-NH-CT 7,893,376 克利夫兰 OH 3,630,166
费城 PA-NJ-DE-MD 7,067,807 奥兰多 FL 3,447,946
达拉斯 TX 6,816,237 圣迭戈 CA 3,095,313
迈阿密 FL 6,199,860 丹佛 CO 3,090,874
休斯敦 TX 6,114,562 波特兰 OR-WA 2,921,408

经济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生产规模巨大,生产技术领先,部门结构完整;农工业均发达先进;公路、航空的技术及运量均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额世界第二;金融业非常发达;经济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高居人口5000万(含)以上国家首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发展史

纽约华尔街代表了美国强大的金融力量。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电子科技公司都位于矽谷,它们为美国在国内及国外圴带来庞大的利润

综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成功的从殖民地经济逐渐过渡到在20世纪时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美国于19世纪末期就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至今国民一直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五万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

宏观经济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92]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金融航运出版广播广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中心;洛杉矶唱片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亚太区的经济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国中西部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西雅图是飞机制造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一座位于宾夕法尼亚州高度机械化的牧场。农业只占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出口全世界第一,供货不及甚至会影响国外的民生物价。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93],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纽约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服务中心。教育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求学,也为此吸纳了不少人才。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石油,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94]

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是飞机钢铁军火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95]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华人民共和国(12%)、墨西哥(11%)、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债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美国在各领域拥有众多的国际品牌,比如波音,苹果,微软,Google,Facebook,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耐克等等,流行全球。

从1980年代罗纳德·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相对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大萧条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纵使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经济宽松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处,由这种经济制度衍生的财团垄断问题,不平等竞争问题,以及最低薪资问题都一再成为社会的争议焦点,往往是国会选举与总统大选时期的争议话题之一。

1990年代,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全球科技的领先地位。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导致美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陷入持久低速增长。虽然美国经济在2003年后恢复较好的成长局面,但于2007年又爆发次级房贷风暴,令美国及整个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且美国金融与经济的威信一落千丈,并且以美元计算国际黄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来讨论,随后到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风暴演变成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金融海啸波及各国经济,令全球的金融业、房地产、汽车业、奢侈品、与民间实质消费的成长严重下跌,尤其是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逐渐进入后金融海啸时代,经济的模式与未来的重新检讨与改革正逐渐明朗,但不确定性相当高(大量印制钞票),尽管如此,但美国经济的分量仍是相当的高。

工业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工业门类齐全且生产技术先进。传统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化工、石油、飞机、机械、造船、电力、采矿、冶金、印刷、纺织、制药、食品、军火等。汽车产量和发电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近年来得益于页岩气革命和联邦放开石油出口,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解决了困扰美国数十年的能源独立问题,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并且天然气作为页岩油的副产品,其出口也激增。新兴工业部门有电子电器、光电、激光、精密机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制药、高速铁路系统、尖端武器等。其中电子电器、光电、宇航、核能、生物制药及尖端武器等工业居世界领先水平。

农业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足见其具备农业生产的大多优良条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一半,耕地面积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纬度适中,国土辽阔,气候类型齐全;三面临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并有多处太平洋岛屿的渔场,北方有五大湖,南方多降雨,西部有高山雪水,充足的水资源可供灌溉与鱼虾养殖;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交通发达;农作物品种优良等。美国的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肉蛋奶产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麦产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畜牧业极盛,而且大量可供人类食用的粮食在美国是作为牲畜饲料使用的,尽管是人均消耗肉类与浪费食物最多的国家,但因为产量极为惊人,剩余的粮食出口和外销依旧达到世界第一之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并没有热带分布,因而需要大量进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美国产热带水果可以透过电脑控制环境的温室栽培,美国国内超过一半的水果都在科技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产出。此外不单只看务农的经济收入,由于高度机械与科技化,如果将诸如农机、冷冻、装销、生物科技、环境工程等附属产业加叠起来,实际上可形成相当可观的数字,例如在美国的孟山都公司虽然是化学工厂,但也涉及医药领域,甚至同时经营气象等业务,这种分工精密而先驱的生产体系遍布各产业,让产值得以变得极高,生产成本又不断下探,这种“西装革履的牧人”、“实验室的农夫”乃是美国公事包农业的特色。

科学技术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并执行载人任务。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绝多数的核心科技,所以美国相对于别国的科技的发展一直占优。

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了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还包括飞机电灯泡电话

美国在20世纪开展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在冷战时期,美国最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从而在太空竞赛中击败苏联,也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

二战以来,美国为电脑互联网发展史上贡献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电脑和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软IBM英特尔苹果惠普戴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为电脑和资讯化领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贡献。此外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也是网络技术的先驱。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显著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充份彰显美国优越的研究环境以及对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并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96]。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交通运输

美国的州际公路系统网,大多属高速公路,全线至少四线行车。

由于美国的国土较为辽阔且三面临海加之经济发达,使得其许多交通方式的运输技术与运量均居世界首位。公路、铁路的密度处世界领先水平,高速铁路建设则因为航空业的优势巨大,远逊于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航空港和港口数量居世界前列。因旅客铁路网的相应限制,美国国内通勤旅客最常使用的长途旅行方式以驾驶与航空为主。

公路

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连结辽阔的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经由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洛杉矶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统,有着相当复杂而且运作良好的道路网络,为世界各国经常进行参考的对象。

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左驶规则美国独立后,受支持其独立的法国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97],逐渐将道路通行方向改为右驶,此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

铁路

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经营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98]。根据2007年的数据,美国的铁路总长为226,427公里。然而由于美国高速公路及民航客运十分发达,其机动性及省时性均远高于铁路,使得美国的铁路客运不及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美国政府的分析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大众运输已经是全世界对抗全球暖化而达成一致的共识。包括由加利福尼亚州所提案发展的加利福尼亚高速铁路计划在内,美国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经开始了大众铁路运输的可行性研究与筹备工作,为未来交通形态的转型作准备。

城市交通

美国许多城市拥有公共交通系统,而在纽约市地铁网络是当中最大的,每日通勤人次为世界第二高,仅次于日本东京地铁,而其通勤铁路公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上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构成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仍较为落后,除了少数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公共运输较发达的都会区外,人们外出时最常依赖的运输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车为主。

水运

由纽约市以西的纽瓦克港眺望曼哈顿。

美国是世界上海岸线第三长的国家,故形成了众多优良港口。大西洋西岸的纽约港,墨西哥湾北岸的休斯敦港,以及太平洋东岸的洛杉矶港(长滩港)是美国最大的三个国际货物港口,同时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顶级大港。纵贯美国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运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加之其上游通过运河与五大湖及哈得孙河相连,内河航运十分便利。座落在密歇根湖南岸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为著名的内陆港口。

航空

哈茨菲尔德-杰森国际机场夜景

美国是人类发明出首架飞机并首次实现飞行的国家,对于拥有辽阔国土且经济发达的美国,自然的成为国内航线最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由于客运铁路的缺乏,数百哩以上的旅程,国内各地区长途交通几乎全依赖飞机。以乘坐飞机的形式前往另一个城市,对美国人如同家常便饭。因此全国遍布有一万五千个以上的机场,是机场最密集的国家,占据全球总数的25%[99]。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就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森国际机场。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就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此外,芝加哥、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西雅图、休斯敦、迈阿密、华盛顿等也为重要的航空港。正因为美国在全球航空业的分量之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所颁布的规定甚至成为了全世界航空业的另一个参考标准。

旅游

尽管美国建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发达的国民经济和举世无双的现代文明加之瑰丽旖旎的自然风光使得其成为旅游强国。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纽约、尖端建筑云集的芝加哥、历史文化名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天使之城洛杉矶、首都华盛顿、赌城拉斯维加斯等。自然景观的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盐湖城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五大湖风景区夏威夷群岛、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长年旅游业经久不衰的旅游目的地。而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等极具魅力的建设也吸引大量的观光收入。

对外贸易

以28种颜色分类描述此国的产品出口,每种颜色盒代表一类产品,其大小代表此产品在此国总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世界最大进口国,世界第二大出口国。美国是小麦、玉米、大豆的最大出口国。同时也是航空、电子、化工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此外,美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出口国。美国主要进口的商品有化石能源、电力、工业原材料、一般工业制成品、橡胶、可可、咖啡等。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有加拿大、中国、日本、墨西哥、德国、英国、法国、沙地阿拉伯、印度、韩国、台湾 、巴西等。其中,加拿大和中国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个贸易伙伴国。

人口

历史

在1880年到1900年间,美国的城市人口比率从28%上升到40%,1920年达到50%,部分是由于欧洲移民的缘故。在1890年后,美国的农村人口由于机器化的普及使得农民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响成垂直下降趋势。

现状

2010年美国人口密集度分布图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在2017年底统计资料,美国总人口数为321,004,407人,若以只能选择单一族群勾选的情况下,美国白人占73%,人数为234,370,202人,其中,没有西班牙血统或拉丁裔美国人背景的白人占61.5%,人数为197,277,729人,有西班牙血统或拉丁裔美国人背景的白人占11.5%,人数为37,092,473人。

有西班牙白人血统及有拉丁美洲背景的拉丁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17.6%,人口为56,510,571人,其中,自我认同为白人者,占11.5%,人数为37,092,473人,其他非白人的拉丁裔美国人占6.1%,人数为19,418,098人。

非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12.7%,人数为40,610,815人。

亚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5.4%,人数为17,186,320人,其中最大的亚裔群体为华裔美国人(包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的华人),占1.3%,人数为4,108,085人,其次则是印度人,占1.1%,人数为3,672,647人。

美国原住民如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占总人口的0.8%,人数为2,622,102人。

美国在太平洋的领土上的原住民(简称:太平洋岛民)占总人口的0.2%,人数为570,116人。


截止到2010年,美国人口总计已达到3.08亿,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人口第三大国,人口增长率为0.59%[100]。其中,非西班牙裔白人占64%,其余分别为拉丁裔美国人、非洲裔、亚裔等。从各州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怀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万;得克萨斯州人口绝对数量增长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万,达到2510万。美国黑人、拉丁裔美国人和亚裔等少数族裔总人口已达到1.007亿人(截至2006年7月),美国的拉丁裔美国人人口突破5000万,占美国人口约六分之一(16.66%),继续稳居美国头号少数族裔位置。美国华裔人口约400万(截至2011年)。通用英语。其中约300万人能够说汉语。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犹太教等,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

依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约有79%的人口居住于都市[101],美国是一个种族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有31个民族(或者说是种族)超过了一百万人,一百万人以下的民族还有更多[102]

大多数的美国人(在2004年有74.67%)[103]是欧洲白人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当时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许多是在内战后的“南部重建运动”中来到美国的,由于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数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缘故,非拉丁裔美国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渐下跌[104]

主要的欧洲原籍是德国(15.6%)、爱尔兰(10.8%)、英格兰(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纳维亚(3.7%);很多也来自斯拉夫国家,如波兰俄罗斯等;其他的欧裔移民来自东欧、南欧和加拿大的法语区。

美国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则有440万人[105],其中约有35%居住在政府规划的原住民保留区。

亚裔美国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岛屿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数族裔,2005年普查中占到5%。大多数亚裔美国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亚裔中最大的族群来自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东南亚的华人所组成的华裔美国人,其次依序为印度菲律宾越南韩国日本

拉丁裔美国人是美国第一大的种族族群,占总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来的占了66%,并且预计在将来几十年中仍会高速增长。

非裔美国人遍布全美,不过南方的黑人区为最大,合计3,500万人(12.12%)。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在内战以前被作为奴隶贩卖过来的。

2011年6月2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表一项爱国精神调查报告显示,逾6成民众(有61%的受访者以身为美国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访者感到“很自豪”)以身为美国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从军是爱国的一种表现,美国民众普遍对美国军队评价高[106]

2020年6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引发的经济和健康危机,加上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杀引发的社会动荡,美国人的国家自豪感降到20年来的最低点。 周一公布的新数据显示,对自己是美国人感到“极度”自豪的比例持续下降,到2020年只有42%。 在盖洛普长达20年的民意调研中,第一次出现只有不到50%的白人群体(49%)对美国感到“极度”自豪。 2001年,911恐怖袭击前不久,盖洛普(Gallup)进行的调研显示,受访者对国家的“极度”自豪感约为55%,而在随后的三年里,恐怖袭击使美国人团结起来,这一比例飙升至65%至70%。2005年下降到61%,到2015年达到54%[107]

社会阶层

2004年美国社会学Leonard Beeghley调查出的五类美国社会阶层分布如下[108],收入单位都是美元:

位于加州圣荷西郊区的一片中产家庭聚集区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净财富在100万以上,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
    • 其中顶级高收入家庭占0.9%——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
  • 中产阶层(白领)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万,女性年收入4万,基本是大学毕业;
  • 工人阶层(蓝领)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万,女性年收入2.6万,大多是中学毕业;
  • 贫穷阶层占12%——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万,一些是中学毕业。

按照个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会阶层来看,明显得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之关系密切,2005年美国全体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数超过10万美元,而个人年收入的中位数则为32,140美元(仅计算25岁以上的个人)[109]。拥有较罕见的工作技巧,或从事社会上普遍认为较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这些人通常有较高的个人收入:具有专业与博士学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国收入前15%的主要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赚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的收入居于中产行列,他们大多属于是中产阶层[110]

语言

美国居家使用的超过100万人口的语言
2010年
[111]
语言 占人口百分比 人数
英语 (只讲英语) 80% 233,780,338
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 20% 57,048,617
西班牙语
(不包括波多黎各克里奥尔语
12% 35,437,985
汉语
(包括现代标准汉语和所有汉语方言)
0.9% 2,567,779
他加禄语 0.5% 1,542,118
越南语 0.4% 1,292,448
法语 0.4% 1,288,833
韩语 0.4% 1,108,408
德语 0.4% 1,107,869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却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8年统计,约3亿1480万(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8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法语夏威夷州夏威夷语新墨西哥州西班牙语

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汉语塔加洛语越南语法语韩语德语[111]

宗教

一座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美南浸信会教堂。南部圣经地带的新教徒人口极多,是美国最为虔诚的地区之一。

美国建国前的英国殖民地时期,没有宗教自由,当时存在非常严酷的宗教法令,对不信仰基督新教的人进行歧视、迫害,主要针对天主教徒(部分基于反教权主义)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别控制的地区对其它派别的教徒也实行歧视政策[112]

美国建国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于1791年通过,禁止美国国会立法设立国教,美国成为首个明文保障宗教自由权利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不能支持也不能反对任何一种宗教。但正是因为保障宗教自由发展,基督教的势力自建国后开始在美国蓬勃发展,并在美国政治选举中有相当的影响力,除约翰·肯尼迪乔·拜登天主教徒外,历届美国总统都是基督新教信徒。

2007年的官方估计数字[113]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一个国家。不过美国各州分布的情况很不相同。美国虔诚保守的基督徒多分布于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南部黑人区、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各州的基督徒也多持开明态度,多是民主党的支持者。

南方州中,美南浸信会是最大的教派,其后是卫理公会;而在东北新英格兰地区和南部接近墨西哥的边境地带中,天主教是占主导地位,因为当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欧洲天主教地区(如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爱尔兰意大利波兰)移民的后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波多黎各)移民的后裔,南部则主要是来自墨西哥的拉美裔移民。美国其他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督教人口则都是多种教派混合在一起。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而天主教徒随着更多的拉美裔移民增加而有所增加,而他们的高生育率亦有助增加美国的基督徒数量,特别是天主教会。摩门教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社会与生活

居民收入

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全国的人均年收入是4.7万美元[114]。这些指标接近后工业化国,如瑞士(5.4万美元),但财富在发达国家中相对集中,与分配更加公平的西欧澳大利亚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仅获得1%,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占有70%的经济成果[115],尤其是其中前1%,能分配到国家财富的40%之多。自1975年以来,社会流动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116]

美国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但各州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距,比如西弗吉尼亚州的中间家庭收入为3.3万美元,而新罕布什尔州则高达5.7万美元[117][118],一般则都介于英国(45575美元)[119]纽西兰(30256美元)两者之间[120]

中等收入群的长期工资趋势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滞,而低收入者的总体收入在下降,虽然时均劳动生产率业已大幅提高。美国各州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在时薪7-8美元左右,大约只有西欧以及澳大利亚标准的一半。[121][122] 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资使之成为最贫困的10%劳动力,[123]然而肉类包装业和农业之类的产业大量依赖于非法劳工。[124]在2005年的一份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中说,自1960年代以来,工资占国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高同时创了历史纪录[125]

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于1920年代。[126]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权运动高潮后,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1990年到21世纪初的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选择女权主义”逐渐回潮,[127]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128]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生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129],只是性别收入并不平等,女性薪水一直低于男性,男性从业者的工作伤害也更多。而此现象仅非洲裔除外,原因是因为黑人青年冲动未婚生子或父亲坐牢因素,单亲妈妈需要养孩子而必须工作的比例较高。

医疗保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医疗系统总体表现排名,美国在世卫组织会员国中名列第15位。[130]以占国民总产值比例和人均花费指标衡量,美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私人和公共花费共计)远超其他国家。[131]然而,如此高的支出并未提供水准相应的公共健康保障。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资料表明,美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较高,国民平均寿命略低于瑞典[132]法国[133][134]等国。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世界最高的。[135]肥胖症仍是公共卫生难题,估计造成的年度医疗开支达数百亿美元。在统计上美国中低收入者肥胖比率偏高。[136]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保健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国并无全民健保,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其妻希拉里曾花费许多心力想建立全民健保,让美国人人有医疗保险,然而却被国会与利益团体否决掉。据2004年资料,个人健康花费中私营保险业支付占36%,个人占15%,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137]在2005年,4120万居民(美国总人口的14.2%)至少在该年度的某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不过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过5万美元,而这类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过7.5万美元。[138]另外,够资格加入公费医疗保险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医疗保险在美国传统上属于雇员福利。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然而急诊之后医院可赶走付不出钱的病人。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139]美国在医疗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大多数为私人投资。据2000年统计,私营非盈利机构投入占7%,私营企业占57%,税金支持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占36%。[140]

教育

哈佛法学院图书馆傍晚景色
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中心。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141]。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小学到12年级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两种,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另外,中小学校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由校车定点接送。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142]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143],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途径的资金,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仍需偿还学生贷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学还高。许多学生会在进入大学和学院前进入职场或军队以赚取学费,美军和许多私人企业也会补贴职员的高等教育学费。[144][145]

美国有很多大学。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清教徒于1636年9月创建了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146]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147]。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

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数[148]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21。目前有7660万的美国人正在接受教育(从幼稚园直到大学都包括在内)[149]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无论是公立或私立的。全美保守估计有约3400所大学[150]。著名高校包括常春藤盟校成员,另也有斯坦福大学丹尼森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等,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

饮食

苹果派为美国最著名的甜品
在美国,每逢感恩节,人们会吃火鸡

美国饮食吸收了美国原住民的烹饪法和食材,例如火鸡马铃薯玉米南瓜,这些都成了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苹果派比萨饼汉堡包原先都是来自或改良自欧洲,现在则是美国快餐文化的象征。墨西哥卷炸玉米饼(tacos)则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国人在身为奴隶时从非洲引入的“心灵食物Soul food英语Soul food)”也成了大众的家常菜之一。整体而言,由于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美国的饮食结构不太健康,国内肥胖问题非常严重。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常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大约在早上7点到8点。早餐内容各地自有差别。一顿简单的早饭,可能为果汁牛奶麦片、烤面包以及咖啡等简便食品。早餐通常在家里用餐,不过也有时候借早餐的机会来讨论业务等商业活动,称为“工作早餐”。午餐的时间基本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因为时间短且人们离家不见得近,所以学生与上班族很少回家吃饭,而是从家里带餐点来,故相比较而言美国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简单的,生蔬菜沙拉三明治汉堡馅饼热狗等,再来一杯饮料。晚餐在傍晚6点至7点左右开始,一般都比较丰富,所以在美式英语晚餐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餐时一般都会先来一份果汁或是浓汤,然后再上主菜。常摆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猪排、烤牛腩炸鸡炸虾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数的美国人喜欢在享用完晚饭后再来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淇淋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把早饭和午饭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由早餐午餐相加而得。一般比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饭,全家去餐馆用餐。在一些美国节日,美国家庭也时常举行野餐户外烤肉

传媒

美国是个新闻自由高的国家,这源于美国宪法对公民自由的严格保护[151]。加之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传播媒介系统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媒体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形式,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大多数媒体都属于商业化的私有媒体公司,他们依靠广告、订阅以及出售版权盈利。

美国三大传媒公司为时代华纳(拥有有线电视新闻网家庭影院频道时代周刊华纳兄弟电视网等品牌)、新闻集团(拥有福克斯广播公司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和迪士尼(拥有美国广播公司[152]

电视

全美的地方电视台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别从属于七大私营全国无线电视网:传统的三大电视网——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53],以及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四大电视网——福斯广播公司联合派拉蒙电视网(UPN)、华纳兄弟电视网(WB)和帕克斯电视网(PAX)。

除上述无线电视网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有线电视频道,其中以播放电影、原创的电视影片、纪录片的家庭影院频道和全球第一个设置全天24小时新闻频道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实力最为雄厚,这两家皆为时代华纳公司所拥有。更值得提的是CNN.com是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网站(1995年8月30日建立),目前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节目。ABC公司还经营调幅和调频广播电台,并有多座附属广播电台。主要剧目:波士顿法律,三军统帅(Command in Chief) 等。

广播电台

美国的广播有两种制式,分别是调频调幅。美国最常见的两类电台分别是谈话台和音乐台,其中音乐台所占比重很大,分类也十分细致。

大多数的美国电台都是私营的商业电台。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则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网络。

报纸

纽约时报》标题

绝大多数美国的报纸都是私营的,广告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影响力最大的是《纽约时报》,该报被誉为“美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其新闻报道的视角遍及全国各个方面,深受学者和专家们的喜爱。以商业、金融报道为主的《华尔街日报》和西部的《洛杉矶时报》的影响力也很大,但两者在新闻界的地位不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虽然有逾百万销量,但只关注娱乐、体育等领域的话题,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其影响力远不及上面三大报。这四种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们都在全美大多数城市发行。

杂志

1923年3月2日《时代》创刊封面

美国的杂志业非常发达,杂志的类型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杂志在美国任何一座大城市的报摊上都可以买到。绝大多数杂志社都隶属于某个大型媒体公司旗下。

美国三大主流新闻类周刊:

  • 时代》:1923年创办,现今共有四种版本,分为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南太平洋版。是当代国际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刊物。
  • 新闻周刊》:1933年首发,多国发行,发行量仅次于《时代》。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48年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合并而成。

其他杂志主要有:

互联网

正如互联网是发源于美国一样,美国也自然是网络最丰富和发达的国家。主流传媒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有些是完全免费的,而有一些则只部分免费。

美国人创办的网站如FacebookAmazonGoogleWikipediaYouTubeTwitter都是全球访问和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站。随身智能移动终端的时代来临后,诸如Instagram以及Pinterest等等的互联网平台也获得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人气。

美国是一个互联网高度自由的国家,网络言论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强力保护。因此,政府审查网络言论的情况很少出现。不过,美国也在互联网上进行以棱镜计划为代表的大规模监控,因此被无国界记者列为“互联网敌人”之一。

通讯

美国具有高端的通讯系统。目前,苹果公司最大的资讯科技公司。美国最早的现代通讯设施于1877年成立,成立以来出现了固网电话,到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第一套移动电话呼叫器,80年代,传到了中国。2019年,美国以3.1232亿用户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154] 最初在AT&TVerizonSprintT-Mobile的移动网络电信业者来拨打电话。美国四大移动网络电信业者进入5G时代,最初推出了诺基亚三星等公司推出的5G版手机。并且美国的移动网络电信业者入驻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社群网络账号。

治安

已发展国家之间的凶杀案发生率排名,美国在这方面远超过欧盟与许多西欧地区的国家。

治安主要由当地警察局和治安部门警长负责,州警提供边境服务。联邦部门如联邦调查局美国法警具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联邦和州法采用普通法审理案件。州法院审理大多数犯罪案件,联邦法院审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上诉案。

发达国家行列中,美国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枪支实施暴力和凶杀的犯罪率一直都高于其他发达国家[155]。2007年平均每10万人有5.6名凶手[156],这一数据是邻国加拿大的三倍[157]。美国的凶杀率于1991年到1999年增长了42%,目前形势大体稳定[156]。因此枪支拥有权也成为美国政治辩论中的一大话题。

美国拥有全球最高记录的监禁率[158]和最多的囚犯数[159]。2008年初有超过230万人处于监禁中,几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过1人被关押[160]。目前的监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161]。非裔美国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六倍、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158]。2006年美国的关押率是波兰的三倍,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高的国家[162]。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美国联邦的司法判决指导方针英语United States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针对毒品犯罪的政策英语Drug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158][163],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涉及金额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狱[164]

虽然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不过目前美国联邦政府针对一些特定犯罪保留死刑,以及有34个州还保留着该制度。自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恢复实施死刑以来(之前暂停了四年),到目前已有1000多名罪犯接受了死刑[165]。2006年,美国实施死刑的数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苏丹之后[166]。2007年新泽西州成为1976年以来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州,此后新墨西哥州于2009年以及伊利诺伊州于2011年也相继废除了死刑[167]

近年来美国体罚大多数减少,有31个州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包括纽约州华盛顿州伊利诺伊州马萨诸塞州阿拉斯加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夏威夷州加利福尼亚州)禁止学校体罚,但有19个州(包括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仍然执行体罚。新泽西州于1867年成为第一个禁止体罚的州,此后新墨西哥州于2011年废除学校体罚。尽管美国没有完全禁止学校体罚,但完全禁止了家庭体罚。体罚蕴含不了教育目的。

节日

联邦法定假日如下:

日期 节日名称 注明
1月1日 New Year 庆祝新年的到来
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纪念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的生日(1929年1月15日),1986年开始实施。
1月20日 就职日 总统和副总统的就职日,每四年才有一次,只有华府的联邦政府雇员,以及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的政府雇员才可放假。
2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总统节 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生日(1732年2月22日),1879年国会确立。
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阵亡将士纪念日 原为纪念在南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扩展到纪念所有因战争牺牲的美军官兵,全国悼念时间于美东时间下午3时开始。一般为5月30日,在民间当天代表夏季正式开始。
7月4日 独立日(美国国庆) 纪念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和建立国家
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劳工节 向工作者表达敬意,纪念工人运动的成就。全国民众可以连续休息三天。
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哥伦布日 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由欧洲横渡大西洋到达并发现美洲
10月份的第四个星期一 退伍军人节 向退伍军人表达敬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停战。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星期日假日法”,将退伍军人节改在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以使人们可以度过三天周末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 庆祝秋季收获,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民众一般烹调火鸡
12月25日 耶诞节 庆祝耶稣诞生,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凡是女子站在榭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亲吻她.

其他传统与流行节日还有:

  • 情人节:2月14日,赠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礼物给情人或心仪的人,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 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纪念耶稣于公元33年被钉死后第三天复活的事件。基督徒习惯用彩蛋做装饰,以复活蛋比喻“新生命的开始”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 愚人节:4月1日,习惯搞恶作剧。
  • 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以穿化妆服和吓人为主题。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死人之日”或“鬼节”。在万圣节前一天晚上庆祝,对美国大多数新教信徒来讲宗教意义不大。

外交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2018年8月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布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会面[168][169]

外交史

美国革命期间,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说服了法国、西班牙以及荷兰协助对抗英国。在接下来的开垦年代里,美国一直在亲法或亲英两个选择间摇摆不定。当时美国对欧洲事务不愿插手,专注于北美的疆土开拓。[来源请求]

后来美国以门罗主义削弱了欧洲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以确保自己在美洲地区事务的支配权。美国的扩张政策陆续引发了与墨西哥西班牙的战争,两战均以美国的胜利告终。在南北战争中,美国指责英国和法国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坚联盟国,并试图入侵墨西哥。但在内战结束后,美国在北美洲的主导地位就再未受过挑战。[来源请求]

随着国力渐增,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开拓。为此,美国占领了太平洋的许多领土,包括夏威夷菲律宾,并与欧洲列强竞争在中国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联合国的创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名永久会员之一。[来源请求]

冷战期间,美国最初试图限制苏联于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加拿大和10个欧洲国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联合盟国对抗任何针对北美和欧洲的军事行动,后来又有14个欧洲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共同防御联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以及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出于政治上的现实考量,美国也与共产主义阵营中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结成战略伙伴,例如中苏交恶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源请求]

近年来,由于苏联解体,美国失去全球战略对手,更加关注自身边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毒品进入国内——尤其是针对墨西哥加勒比海国家[170]美国也充分利用冷战后的全球领导地位,基于国家利益和民主自由价值观,打击恐怖主义、“邪恶轴心”国家和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其主要目标为维护国家利益,被认为有干涉主义的性质。近年由于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迅速发展,美国逐渐加强在亚洲(尤其在南中国海)的军事部署。[来源请求]

现状

美国外交地图
  美国
  邦交国
  非邦交国
  争议地区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华民国(曾有邦交,1979年1月1日终止至今,但有美国在台协会维持事实上的官方往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曾有邦交,1980年4月7日终止至今)、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曾有邦交,2012年终止至今)和不丹王国与美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后,古巴与美国恢复两国中断超过50年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也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与朝鲜开展元首外交

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均被视为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称为五眼联盟。亚洲方面,在二战后,日本大韩民国以色列均与美国有极紧密的外交关系,日、韩两地更有美军驻兵(参见驻日美军驻韩美军[171]。整体上来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美国在军事领域上的主要结盟,覆盖北美和欧洲共30个国家。因军事联盟,北约会员国在国际重大政治问题通常会通过密切磋商使得立场基本统一。另外,美国还有18个主要非北约盟友国家,他们享受美国给予的军事和金融合作特权。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在中东伊斯兰社会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一些媒体评论为失败。从巴以问题一直僵持不下,911事件开始再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经历动荡的利比亚叙利亚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这导致了中东地区的20多个国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据有关信息指出,美国政府在明知恐怖组织的威胁性下,仍然放手不管,导致了如今ISIS对中东威胁的加重。[172][173]但也促成了阿拉伯多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在激化与什叶派伊朗矛盾的同时缓和了与主流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矛盾。[174]

军事

美国海军环太平洋演习中的3个航母战斗群
美国因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空军,而令其在地球上每个角落有压倒性的制海权制空权

美军的陆海空军规模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而且其军事花费己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销的47%,为世界最强大的正规部队,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器库,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在近代世界军事排名中一直保持第一。

美国总统是美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由国防部长具体负责,军事指挥权是在各军种的参谋长手上。由他们所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作战计划并组织实施。 美国军队分为五个军种:由国防部管理的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国土安全部管理的海岸警卫队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由国土安全部管辖,战争期间归国防部的海军部

美军于20世纪到今经历过一战二战韩战越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大小战争,已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如在海湾战争中将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

美军的军事实力也表现在物流管理和电战能力上,在这方面的庞大优势使美军能够迅速集结部队应付战争。美国空军有C-5C-17等巨型空运载具,并装备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F-35闪电II战斗机。美国海军有11艘现役大型航空母舰,配合军事力量投射的原则,使美军能对大部分的威胁做出迅速反应。美国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区性军事防卫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美国本土有了一层除美军外的军事保护屏障。并且正在研发6代战机(F/A-XX/F-X)

文化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是世界现代摇滚乐的第一把交椅。直到现在,“猫王”的摇滚乐都还影响着流行音乐的谱曲
美国著名女星玛丽莲·梦露曾于40年代至60年代红遍全球,被喻为美国的性感象征

美国文化根植于英属殖民地时期,随着当地环境发展出独立而独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牛仔文化、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和后来的数波殖民潮的强烈影响—包括欧洲非洲亚洲

总体上说,美国文化最显著的影响来自西欧,特别是德意志英格兰爱尔兰[175],以及后来的意大利希腊、和中欧犹太人的文化影响。原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带来的文化。美国的地理名称往往反映了英格兰、荷兰、法国、西班牙、和美国原住民等等的综合历史成分。

一个描述美国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炉”:移民带来自己的文化贡献,溶入美国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美国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带来的文化会保持一些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国文化,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176]。现代社会学家对美国文化的目标的认同趋向于多元文化论,而非熔炉,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炉观念[177]

20世纪之前的美国文化从模仿欧洲(尤其是英国)逐渐发展到拥有自己的特色,二战后随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飞跃,它的文化对全世界、特别是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美国流行音乐响彻全球,美国电影和电视则在全球播放。

针对美国文化这种客观上“入侵”全球的现象,批评声不绝于耳。很多欧洲人认为美国文化天真幼稚,特别是以法国俄罗斯等为首的国家对美国文化的进入一直坚决抵制。而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美国又大不相同,出现反差不一,深受其影响的有前殖民地菲律宾,以及二战后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美国盟国,另一方面部分亚洲的伊斯兰国家则对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同时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也对美国文化的同化影响十分担忧。美国文化的全球地位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上的公认“世界语”,法国则有意在自己能够影响到的范围内全力抗击英语文化的影响,以保存在非洲公用的法语优势。

音乐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美国爵士乐的代表人物。

美国音乐的种类和风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国的文化沙拉盘的特色。摇滚乐节奏布鲁斯爵士乐嘻哈乡村音乐等世界闻名的音乐类型都是源自美国。在20世纪初,从美国灌录、复制的唱片流行音乐逐渐传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178]。至今,互联网传媒时代以及网络音乐平台的普及更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全球化发展。

美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国原住民的传统宗教音乐,随着大量欧洲国家移民的到来,替美国音乐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乐乐谱的色彩。之后的每波移民潮都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乐。大量的非裔美国人也带来了具有非洲特色的传统音乐,19世纪后期开始浮现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这些非裔美国人的布鲁斯,以及1920年代开始发展的福音音乐。非裔美国人音乐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根基,混合了欧洲与土著的音乐成分。美国也有大量的民间音乐以及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苏格兰、波兰、墨西哥和犹太人等移民的音乐。许多美国城市和乡镇也都发展出独立的地区音乐。底特律、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以及数不尽的小城市都发展出自己的音乐风格。

文学

马克·吐温,1907年。

如同其他所有国家一般,美国的文学是由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国是由东岸的一系列英国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国文学的传统较亲近于英国文学。不过,随着历史的进展和不断的移民潮,美国文学的特色和宽广度都已经超出英国文学的范畴。

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主要的题材是赞扬新大陆替殖民者和欧洲母国所带来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争议也是题材之一。随着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等人写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极大影响,也催生了新国家的独立意识。写下了独立宣言并在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托玛斯·杰弗逊也被认为是美国早期最具天分的作家之一。随着1812年战争和对于独立文学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奴隶制度的冲突和接踵而来的内战也对美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到了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和国土开拓时期的结束,美国文学脱离了原先的边境文学,马克·吐温成为第一个不在东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开启美国本土文学之先河。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

进入了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使美国文学发展的更为多元和复杂。海明威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情绪。1925年菲茨杰拉德出版《大亨小传》代表着20年代大萧条前美国人的迷梦。黑人文学、南方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也在同时期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代、新的种族、地区、社会特征都与之前的时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学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

影视与戏剧

位于洛杉矶的Hollywood标志

电影诞生发源自美国。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奔跑的马匹。自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电影产业便开始高速发展,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成为电影发展的重镇,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此处,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产出高达800部正规电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剧、依据小说《》改编的《乱世佳人》和《超人》等许多电影流传至几乎每个大陆和国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象征。这些电影的出口也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例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加勒比海盗》《阿凡达》《变形金刚3》等都在世界各地收获了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票房佳绩

美国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今天,美国有着数千家电视台,电视是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爱看电视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少数共同特征之一。美国民众透过电视得知国内外的新闻时事,观看电影、比赛、卡通和肥皂剧。99%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部电视机,绝大多数家庭还拥有两部。

运动

在美国,美式橄榄球是最受欢迎的观赏运动。[179]

运动是美国全国性的休闲活动,其受欢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闲活动都无法相比的。职业运动在美国是商机极大的领域,选择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也获得极高的报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运动团队和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180]。被称为“四巨头”的运动领域包括了棒球美式橄榄球冰上曲棍球篮球。其他受欢迎的运动还包括赛车以及被视为美国最古老的运动、源自于美洲原住民的袋棍球

美国有着成熟的职业体育联盟,例如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国家篮球协会(NBA)和国家冰球联盟(NHL)等。

美国也是发展高尔夫球网球等运动的主要国家。美国同时亦是西方国家里拳击职业摔角的发展中心,比赛往往吸引大量群众观战,同时也吸引各种运动赌博的活动,美国也产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拳击冠军。其他的格斗运动,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国也相当受欢迎,并且经常进行比赛。

美国也有许多源自欧洲、并在美国广泛发展的运动,例如赛马英式橄榄球也相当受到欢迎。其他的欧洲运动如马球板球虽然并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观众。

虽然英式足球是全球范围最受欢迎的运动,但足球在美国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普及度并不高,它是国内特别是拉丁美洲,意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区最受欢迎的运动。然而进入200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美国白人青少年选择足球作为他们的首选运动,根据国务院国情咨询局在2004年的一份调查,在美国有近1600万人口经常选择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个参与人数取得净增长的运动[181],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俱乐部加入到影响力日益扩大的MLS(美国职业足球联盟)中;美国国家足球队在近几届世界杯足球赛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中打入八强,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中亦打进复赛。

大学体育运动在美国也相当普及,受欢迎程度几乎与职业领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橄榄球和篮球领域。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培养了运动团队,定期举行校际间的竞赛。大学和学院所培养的运动类型相当广泛,从田径运动到水球都包含在内。同样的,美国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有时候这些校际间的比赛还会成为当地的头条新闻,显示了美国人民对于运动的喜爱和重视。由于金融危机,美国不得不缩减用于体育方面的开支,致使在最近两次奥运会美国金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旅游景点

人文景观

  • 费城美国独立纪念馆:一栋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当时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所在地。1776年7月4日,来自英国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这里签署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撰稿的《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费城作为美国首都的这段期间,该建筑是美国国会的所在地。1979年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 旧金山金门大桥:1933年1月5日开工,1937年4月完工。桥墩跨距长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过1000米的悬索桥。有世界第四高的桥塔,高达227.4米,全桥总长度是2737.4米。
  • 纽约
    •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8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的礼物,坐落于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及地标。
    • 曼哈顿:名胜汇集,寸土寸金之地。
    • 帝国大厦: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1931年—1972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楼。目前是美国与美洲第3高、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楼,地上102层,楼高381米,于1951年增添的天线高62米,总高443米。现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 百老汇:戏剧的代名词
    • 华尔街:金融中心
    • 中央公园:曼哈顿区大型的都市公园,面积843英亩(3.41平方公里),长4公里,宽800米,是常居于狭小单元的当地居民的一方绿洲。由于经常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令它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园。
    • 时报广场(又译为时代广场):名称源自《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
    • 联合国总部大楼:于1949年和1950年间兴建,位于曼哈顿区的东侧,可以俯瞰东河
  • 华盛顿特区
    • 华盛顿纪念碑:1876年开工,1884年12月6日竣工,四年后开放观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
    • 林肯纪念堂:1915年2月12日动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构建的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
  • 洛杉矶
    • 柯达剧院:位于好莱坞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得命名权。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奖典礼的永久举行地。
    • 好莱坞星光大道:是条沿着美国好莱坞大道与藤街伸展的人行道 ,上面有2300多颗镶有好莱坞商会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奖章,以纪念他们对娱乐工业的贡献。
    • 比佛利山:位于洛杉矶县西边的城市。比佛利山和邻近的西好莱坞被洛杉矶市完全包围。由比佛利山、洛杉矶的贝莱尔(Bel-Air)以及荷尔贝山(Holmby Hills)三个地区组成。这个区域的高级住宅区被称为“白金三角”,许多明星现在或以前在此居住。

自然风光

  • 美国国家公园
    • 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位于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7988平方公里。全球一半以上的间歇泉都在这里,这些地热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证据。园内约有200多只黑熊,100多只灰熊。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罗拉多河经过数百万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色彩斑斓,峭壁险峻。大峡谷总长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米,宽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大峡谷国家公园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美最受欢迎的国家公园之一,据统计每年的参观人次约有400万。
    •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位于佛罗里达州南部,内有十分丰富动植物资源。有当地独有的橡树、黄瓜、八角莲、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胶树等植物特有种,也是水鸟、鳄鱼、水獭等动物的乐园。1979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 红木国家公园:位于加州北部太平洋岸,该公园保护了现存加州红木林面积的45%。加州红木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之一。除此之外,该国家公园还保护了一片茂草原(prairie)和一些文化遗址,以及长达37哩的原始海岸。198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位于华盛顿州西北角的奥林匹克半岛上,濒临太平洋,离西雅图约有三至四小时车程。公园由雪山、温带雨林和海滨三部分组成,从海边的温暖潮湿到高山上的严寒,游客可于同一次参观经历中,体会一年四季的气候,以及相应的不同自然生态。1981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 大烟山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东部,跨越田纳西州北卡罗来纳州。号称是美东最后一片广大的原始林,占地2100平方公里。由于公园内的海拔高度变化剧烈,加之降雨量充沛,因而使公园极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公园也是切罗基人的世居地。由于441号公路横贯公园,使得公园成为美国最多人游览的国家公园,2008年游客超过900万。1983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加州中部,公园以其壮观的花岗岩悬崖、瀑布、清澈的溪流、巨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超过95%的土地被指定为原生地域。1984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每年有超过370万人次游客造访该公园,大多数是为了尤塞米提谷而来。
    • 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位于新墨西哥州东南部,超过117个洞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达120英里,洞穴居住着超过40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和其他16个物种的动物。1995年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 夏威夷海滩:美国唯一一个全部位于热带的州,由十九个主要的岛屿及珊瑚礁所组成。全部的岛屿原来都是由火山活动所形成。目前只有最大岛夏威夷岛有火山活动。夏威夷的经济主要以观光业为主,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全世界各地游客。
  • 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河连接伊利湖安大略湖并分隔美国纽约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流经宽约350米的美国戈特岛(Goat Island)时跌入断崖,并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瀑布: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为小瀑布)和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大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美丽的景色、巨大的水利发电能力和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保护工程而闻名于世,是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其他方面

美国梦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182]。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但少数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成为可能。[来源请求]

人权状况

美国开国元勋在制订宪法时就认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保证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不受联邦政府侵犯。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标是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权利。其他的修正案保护公民受审判团审判的权利、不受无证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等等各个方面。

美国政府自1940年代以来一直批评数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183]。1970年代以来美国国务院也在其官网每年发布世界各国的详细人权报告[184][185],因此也遭到被美国批评的国家的反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03年起,每年发表《美国侵犯人权报告[186]作为反击。俄罗斯则举行美国人权听证会,认为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盟国和敌对国实行明显的双重标准,人权已经成为美国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工具[187]。新加坡外交部在对美国人权报告的回应中认为美国对新加坡使用了双重标准,并对美国保留关塔那摩监狱等美国人权问题上表示不解[188]。越南则批评美国基于偏见和错误的信息,对越南的人权状况作了不客观的评价,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189]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则认为美国国务院公布的人权报告是对玻利维亚内部事务的严重干涉,并称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等世界范围内不奉行尊重人权政策的情况下,来谈论拉丁美洲以及玻利维亚的人权问题是没有道德的[190]巴西外交部称巴西不承认美国国务院发表人权报告的合法性,并认为美国才是世界上侵犯人权最严重的国家[191]古巴尼亚加拉瓜朝鲜等国要求对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死伤进行调查,并审判相关责任人。印度孟加拉南非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指出,美国目前仅批准了约三分之一的国际人权保护公约,建议美国尽快批准和执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条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核心国际人权条约[192]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态度冷淡。美国于2018年6月9日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未能有效捍卫人权”为由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193]

参看

注释

参见

参考资料

  1. ^ History of 'In God We Trust'.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03/08/2011 [03/06/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2. ^ U.S. Code: Title 36, 304. United States Code. United States: Cornell Law School. 08/12/1998 [2015-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9). The composition by John Philip Sousa entitled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is the national march. 
  3. ^ USA. U.S. Census Bureau.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3-10). 
  4. ^ ARMED FORCES STRENGTH FIGURES FOR DECEMBER 31, 2021 (PDF). 
  5.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0. Routledge. 2020: 46. ISBN 978-0367466398. 
  6. ^ 6.0 6.1 6.2 6.3 6.4 Where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orldAtlas.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7. ^ "U.S. Census Bureau QuickFacts: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8. ^ 8.0 8.1 8.2 8.3 8.4 United States.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1 [202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英语). 
  9. ^ OECD Income Distribution Database: Gini, poverty, income, Methods and Concept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10.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11. ^ Feder, Jody. English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Leg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of Legislation in the 110th Congress (PDF). Ilw.com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7-01-25 [2007-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2). 
  12. ^ Cobarrubias, Juan; Fishman, Joshua A. Progress in Language Plan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Walter de Gruyter. 1983: 195 [2011-12-27]. ISBN 90-279-335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3. ^ García, Ofelia.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John Wiley & Sons. 2011: 167 [2011-12-27]. ISBN 1-4443-597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14. ^ State and other areas. U.S. Census Bureau. 2010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6). 附注:不包括离岸小岛
  15. ^ U.S. State Department, Common Core Document to U.N. 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12-30, Item 22, 27, 80.— and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Report, U.S. Insular Areas: applica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vember 1997, p. 1, 6, 39n. Both viewed 2016-04-06.
  16. ^ 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U.S. Military?. Politico Magazine.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17.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18. ^ U.S. Census Bureau Current Population. U.S. Census Bureau.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19. ^ Bureau, US Census. Improved Race and Ethnicity Measures Reveal U.S. Population Is Much More Multiracial.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1-09-28] (美国英语). 
  20. ^ 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Kendall/Hunt. ISBN 0-7872-8145-X.
  21. ^ Wildlife Library.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8). 
  22. ^ Maugh II, Thomas H. Who was first? New info on North America's earliest residents.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imes). 2012-07-12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What is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the peopling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June 2004 [200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Kudeba, Nicolas. Chapter 1 – The First Big Steppe – Aboriginal Canadian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anada Podcast. 2014-02-28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Guy Gugliotta. When Did Humans Come to the Americas?. Smithsonian Magazin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ebruary 2013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5).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美)William Deverell 等 编著. United States History: Independence to 1914.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99. ISBN 0-03-041228-5 (美国英语). 
  24. ^ Greene, Jack P.; Pole, J.R., eds. (2008).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p. 352–361.
    Bender, Thomas. 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Hill & Wang. 2006: 61 [2016-09-06]. ISBN 978-0-8090-723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2). 
    Overview of the Early National Period. Digit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14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2). 
  25. ^ U.S. Bill of Rights. Oak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26. ^ Carlisle, Rodney P.; Golson, J. Geoffrey.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y Series. ABC-CLIO. 2007: 238. ISBN 978-1-85109-833-0. 
  27. ^ The Civil War and emancipation 1861–1865. Africans in America. Boston, Massachusetts: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9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12). 
  28. ^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Wallenfeldt, Jeffrey H. , 编.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People, Politics, and Power. America at War.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9: 264. ISBN 978-1-61530-045-7. 
  29. ^ Work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Library of Congress.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30. ^ Gallery of U.S. Nuclear Tests. The Nuclear Weapon Archive. 2001-08-06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31. ^ Tony Judt; Denis Lacorne. With Us Or Against Us: Studies in Global Anti-American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5-06-04: 61 [2016-09-06]. ISBN 978-1-4039-80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Richard J. Samuels. Encyclopedia of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AGE Publications. 2005-12-21: 666 [2016-09-06]. ISBN 978-1-4522-65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Paul R. Pilla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01-01: 57 [2016-09-06]. ISBN 0-8157-000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Gabe T. Wang.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Impending War at Taiwan Strait.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6-01-01: 179 [2016-09-06]. ISBN 978-0-7618-34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Understanding the "Victory Disease," From the Little Bighorn to Mogadishu and Beyond. DIANE Publishing. : 1 [2016-09-06]. ISBN 978-1-4289-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Akis Kalaitzidis; Gregory W. Streich. U.S. Foreign Policy: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ABC-CLIO. 2011: 313 [2016-09-06]. ISBN 978-0-313-3837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2). 
  32. ^ Leading import countries worldwide in 2017 (in billion U.S. dollars). Statiska.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33. ^ Leading export countries worldwide in 2017 (in billion U.S. dollars). Statiska.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34. ^ Average annual wages, 2013 USD PPPs and 2013 constant prices. OECD.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35. ^ U.S. Workers World's Most Productive. CBS News. 2009-02-11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36. ^ Manufacturing, Jobs and the U.S. Economy. 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2013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37. ^ U.S. and World Population Clock.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7). 
  38. ^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3.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April 2014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39. ^ Cohen, 2004: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BBC, April 2008: 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ographical trends of research output. Research Trends.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7). 
    The top 20 countries for scientific output. Open Access Week.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7). 
    Granted patents. European Patent Office.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40. ^ Wilson, Kenneth G. (1993). The Columbia Guide to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7–28. ISBN 978-0-231-06989-2.
  41. ^ Zimmer, Benjamin. Life in These, Uh, This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Language Log. 2005-11-24 [200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0). 
  42. ^ Safire, William (May 14, 2003). No Uncertain Terms: More Writing from the Popular "On Language" Column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0-7432-4955-3.
  43. ^ Cartographer Put 'America' on the Map 500 years Ago. 今日美国. 2007-04-24 [200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44. ^ The Charters of Freedom. National Archives. [200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45. ^ McClure, James. A Primer: The 'First Capital' Debate. YDR.com. 2008-06-12 [201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46. ^ Doug Brokenshire (1996). Washington State Place Names. Caxton Press. p. 49. ISBN 978-0-87004-562-2.
  47. ^ 刘芳、章文钦. 第十五章 澳門與歐亞各國的關係:六 美國. 《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 澳门基金会. 1999-11 [2015-09-29]. ISBN 972-65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𠼤”为粤语字也是喃字
  48. ^ 《筹办夷务始末·卷之七十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出自《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原文:“咪唎𠼤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
  49. ^ 件名:米利堅國商船求在寧波報稅通商事(556486).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6-06-16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50. ^ 50.0 50.1 千葉 謙悟. 言語文化交流と翻訳語 ―近代中国語を軸として―. 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2009-03-06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6) (日语). 
  51. ^ 《海國聞見錄》+《海錄》. Books.google.com.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52. ^ 52.0 52.1 52.2 52.3 52.4 (美)Gary B.Nash 等 编著. 《美国人民/上》. 刘德斌 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ISBN 978-7-301-09546-1. 
  53.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53.11 53.12 (美)Gerald A. Danzer 等 编著. The Americans: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McDougal Littell. 1999. ISBN 0-395-89080-2 (美国英语). 
  54. ^ 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Ronald Reagan
  55. ^ Robert J. Miller. Native America, Discovered And Conquered: Thomas Jefferson, Lewis & Clark, And Manifest Destiny. Greenwood. 2006: 120 [201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56. ^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
  57. ^ 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仍属墨西哥)、内华达、犹他的全部地区,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部分地区
  58. ^ (美)William Deverell 等 编著. United States History: Independence to 1914.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99. ISBN 0-395-89080-2 (美国英语). 
  59. ^ Morrison, Michael A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West: The Eclipse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 Page 176.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978-0-8078-4796-1.
  60. ^ De Rosa, Marshall L. The Politics of Dissolution: The Quest for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Page 266.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 January 1997. ISBN 978-1-56000-349-6
  61. ^ 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ume II: Since 1500. Page 708. Wadsworth Publishing: 10 January 2005. ISBN 978-0-534-64604-2
  62. ^ 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978-0-395-51372-9.
  63. ^ 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978-0-7656-0067-7.
  64. ^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PDF). [2019-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7-02). 
  65. ^ Klarman, Michael J.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Page 5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 May 2006. ISBN 978-0-19-531018-4.
  66. ^ Moghadam, Assaf.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yrdom: Al Qaeda, Salafi Jihad, and the Diffusion of Suicide Attack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8: 48. ISBN 978-0-8018-9055-0. 
  67. ^ Livesey, Bruce. Special Reports – The Salafist Movement: Al Qaeda's New Front. PBS Frontline.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2005-01-25 [2011-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Geltzer, Joshua A. US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and al-Qaeda: Signalling and the Terrorist World-View Reprint. Routledge. 2011: 83. ISBN 978-0415664523. 
  68. ^ Wright, Looming Tower, 2006, p. 79
  69. ^ The Origins of the Silicon Valley.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70. ^ Animated timeline shows how Silicon Valley became a $2.8 trillion neighborhood.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71. ^ Eric Schmitt; Thom Shanker. U.S. Officials Retool Slogan for Terror War. New York Times. 2005-07-26. 
  72. ^ Why the U.S. is Running Scared of Elections in Iraq. Guardian (London) via Common Dreams. 2004-01-19 [2006-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73. ^ 阿拉伯国家严厉谴责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 [201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9). 
  74. ^ 国际红十字会称曾多次要求美军停止虐待囚犯. [201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5-26). 
  75. ^ 存档副本.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6). 
  76. ^ Chronological List of Presidents, First Ladies, and Vic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77. ^ World Factbook: Area Country Comparison Table. Yahoo Education. [200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4). 
  78. ^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11-14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79. ^ Countries of the World: 20 Years of World Facts. geographic.org. [200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0). 
  80. ^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Demographic Yearbook 2005. UN Statistics Division. [2008-03-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2). 
  81. ^ United Stat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6). 
  82. ^ 美自称面积比中国大-有四种统计方法 号称排世界第三. World.people.com.cn.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3. ^ U.S. Territories. USCIS. 2018-03-27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84. ^ Mississippi Ri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2006-05-03.
  85. ^ Peakbagger.com,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2006-05-03.
  86. ^ "California Imposes First Mandatory Water Restrictions to Deal With Drought" by Adam Nagourn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April 2015. NYTimes.com. URL accessed 3 April 2015.
  87. ^ 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Our Living Resourc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
  88. ^ 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28 February 2006),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89. ^ 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90. ^ 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6月21日。
  91. ^ Top 50 Cities in the U.S. by Population and Rank. infoplease.com. 2010年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英语). 
  92. ^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传统基金会. URL accessed 13 May 2006.
  93. ^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94. ^ 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978-0-312-27850-2
  95. ^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永久失效链接].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96. ^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ccessed 2006-05-02.
  97. ^ The Rule of the Road: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History and Practice by Peter Kincaid (Greenwood Press, 1986; 239 pages; ISBN 978-0-313-25249-5
  98.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Country Comparison :: Railways. [200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99. ^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Airports In The World. WorldAtlas.com.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100. ^ Peop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
  101. ^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20-02-12.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
  102. ^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2006-05-29.
  103. ^ USA QuickFacts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200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3-10). 
  104.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105. ^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106. ^ 调查显示86%美国民众以身为美国人自豪. 凤凰. 2010-06-29 [2011-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5) (中文). 
  107. ^ 信心骤降!最新调查:仅42%美国人对国家极度自豪,20年来最低.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08. ^ Beeghley, L. (20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 Bacon.
  109.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25 or older.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9). 
  110. ^ 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 [2007-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0). 
  111. ^ 111.0 111.1 United States.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2013-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1). 
  112. ^ 宗教自由的來源.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6). 
  113.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States. Cia.gov.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114. ^ US Census Bureau news release in regards to median income. [2006-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7). 
  115. ^ Income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A B Atkins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ptember 1995. Nuffield College in Oxford. URL accessed 2006-06-03.
  116. ^ Econom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06-13.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2006-06-15.
  117.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state 2004. [200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24). 
  118. ^ Swiss Government,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3. [200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3). 
  119. ^ UK parliament discussion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5). 
  120. ^ New Zealand income survey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30). 
  121. ^ 存档副本. [200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 2006-08-31. Remarks by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URL accessed 2007-02-02.
  122. ^ "United Stat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5 Mar. 2007 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25663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03-30. NPR: Illegal Immigrants and the U.S. Economy. URL accessed 2007-02-02.
  124.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 Social Security campaign costs immigrants their jobs. URL accessed 2007-02-02.
  125. ^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08-28. NY Times: Real Wages Fail to Match a Rise in Productivity. URL accessed 2007-02-02.
  126.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杨俊霞:简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Cqvip.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127. ^ 贝蒂·弗里丹:她的一生和女权运动的未来. Gmw.cn. 2006-02-08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128. ^ 新浪网读书频道2005-12-12:家庭主妇在美国回潮. [2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129. ^ 搜狐新闻,2008年5月9日:美国就业市场呈现“阴进阳退”趋势. News.sohu.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30. ^ 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WHO index, estimates for 1997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1-28). 
  131. ^ OECD Health Data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0); see also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 The Best in the World or Just the Most Expens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1. The University of Mai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132. ^ 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1). 
  133. ^ 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31). 
  134. ^ CIA factbook, US health.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1). 
  135. ^ Uwe E. Reinhardt, Peter S. Hussey and Gerard F. Anderson.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Health Systems Using OECD Data, 1999 - Reinhardt et al. 21(3):169 - Health Affairs. Content.healthaffairs.org.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136. ^ "Obesity cost US $75bn, says study" by Jannat Jali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January 2004. BBC.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6.
  137. ^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138. ^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Census Bureau.
  139. ^ "Illness And Injury As Contributors To Bankrupt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David U. Himmelstein, Elizabeth Warren, Deborah Thorne, and Steffie Woolhandler, published at Health Affairs journal in 2005, Accessed 05 October 2006.
  140. ^ The Benefit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he NIH (PDF).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16). 
  141. ^ The Federal Role in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142. ^ Age range for comp/ref> while ranking below average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understanding compared to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ulsory school attendance and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olicies on year-round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 programs. Nces.ed.gov. [2013-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143. ^ Home Schooling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 FindLaw. Findlaw. [201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144. ^ Ages for 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 …. U.S. Dep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4). 
  145. ^ How are universities funded in the US?. Quora. [2019-03-01]. 
  146. ^ (英文)Rudolph, Frederick. 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61: 3. ISBN 0-8203-1285-1. 
  147. ^ Nancy Steinbach. Just How Many Universities Are There in the U.S.?. 美国之音. 2005-05-11 [200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5). 
  148.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2010-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149. ^ Fast Facts. Nces.ed.gov.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5). 
  150. ^ What are the new back to school statistics for 2018?. The Washington Post.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151.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89 (rev. 1992).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152. ^ The 30 biggest media companies in the world. Business Insider.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153. ^ Types of Media. Sparknotes.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8). 
  154. ^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9. Statista.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155. ^ Eighth United Nations Survey of Crime Trends and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2001–2002) (PDF).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 2005-03-31 [2008-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4-23).  Krug, E.G, K.E. Powell, and L.L. Dahlberg. Firearm-Relate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35 Other High- and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8年4月, 7 (2): 214–221 [2011-06-18]. ISSN 0300-5771. PMID 9602401. doi:10.1093/ije/27.2.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1). 
  156. ^ 156.0 156.1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Volume and Rate per 100,000 Inhabitants, 1988–2007.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FBI. 2008年9月 [2008-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157. ^ Crimes by Type of Offence. Statistics Canada. 2008-07-17 [2008-10-26]. [失效链接]
  158. ^ 158.0 158.1 158.2 New Incarceration Figures: Thirty-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Growth (PDF). Sentencing Project. 2006年12月 [2007-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10). 
  159. ^ Walmsley, Roy. World Prison Population List (PDF).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5 [2007-1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28).  For the latest data, see Prison Brief f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6-06-21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4).  For other estimates of the incarceration rate in China and North Korea see Adams, Cecil. Does the United States Lead the World in Prison Population?. The Straight Dope. 2004-02-06 [200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5). 
  160. ^ Pew Report Finds More than One in 100 Adults are Behind Bars. 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2008-02-28 [200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3). 
  161. ^ Incarceration Rate, 1980–2005. U.S. Dept. of Justic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2006 [200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1). 
  162. ^ Entire World—Prison Population Rates per 100,000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7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4). 
  163. ^ The Impact of the War on Drugs on U.S. Incarceration. Human Rights Watch. 2000年5月 [200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8). 
  164. ^ 华盛顿观察的报道. [2011-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3). 
  165. ^ Exec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7.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2007-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166. ^ Executions Around the World.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2007 [2007-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167. ^ Quinn Signs Death Penalty Ban, Commutes 15 Death Row Sentences to Life. Chicago Tribune. 2011-03-09 [201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1). 
  168. ^ 马哈迪接见美国务卿. www.enanyang.my. 2018-08-03 [2021-01-30] (中文(简体)). 
  169. ^ 马新社.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拜会马哈迪. Malaysiakini. 2018-08-03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中文). 
  170. ^ "Transnational Issu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Accessed 30 April 2006.
  171.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October 2005. Art History Club. Accessed 2 May 2006.
  172. ^ 中东掀起反美浪潮 分析称美国中东政策走向失败. Chinanews.com. 2012-08-17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173. ^ 2012-12-25 07:13.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中东复杂政局仍将持续. News.qq.com. 2012-12-25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174. ^ 以色列外交在北非的成败与美国的中东政策. BBC. [202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75.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0-7872-8145-X.
  176. ^ Joyce Millet,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From Melting Pot to Salad Bow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ulturalsavvy.com. 2006年6月28日
  177.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178. ^ Provine, Rob with Okon Hwang and Andy Kershaw. "Our Life Is Precisely a Song" in 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Volume 2, pg. 167. ISBN 978-1-85828-636-5.
  179. ^ Maccambridge, Michael. America's Game :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26 October 2004. Random House. ISBN 978-0-375-50454-9
  180. ^ "The Best-Paid Athle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June 2004. Forbes.com. Accessed 2 May 206.
  181. ^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美國參考》-(足球在美國的研究調查). Usinfo.org.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182. ^ Boritt, Gabor S. 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 Page 1. December 199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978-0-252-06445-6.
  183. ^ 多国批美人权报告颠倒黑白. 365jia.cn.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184. ^ Human Rights. State.gov.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0). 
  185. ^ 人权报告 |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 2016-09-27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186. ^ (受权发布)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187. ^ 俄罗斯首次发表人权状况报告抨击美国. Csstoday.net.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188. ^ 新加坡批评美国人权报告双重标准. News.xinhuanet.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189. ^ 越南批评美国2007年人权报告. News.qq.com. 1970-01-02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190. ^ 玻利维亚总统批评美国人权报告. News.qq.com. 1970-01-02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191. ^ 巴西批评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 Gb.cri.cn.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92. ^ 1507. 美国人权状况遭多国批评. World.people.com.cn. 2010-11-07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93. ^ 美國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退群的前因後果. 2018-06-20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英国英语). 

外部链接